热点专题5 疫情与公共卫生
【限时检测】
1.16世纪中国发明了人痘接种术,即用天花病人身上痘疹疱里的痘浆、痘疮结痂,或用天花病人穿过的沾有天花痘浆和痘疹的衣服去感染未患过天花病的人,这种免疫预防法,是牛痘接种术发明以前最有效的预防天花病的方法,在世界各地曾广泛利用。这表明古代中国
A.在当时已全面了解天花病的病理病因
B.同传染病抗争的实践促进了医学的发展
C.人痘接种术的发明医治了大量天花病患者
D.人痘接种术的发明使人类最终消灭天花病
2.1909年清政府颁布《预防传染病章程》共十七条,对传染病的管理进行明确规定。其中,第十一条“医生诊视传染病时,须将消毒及清洁各法告其家人,并即时呈报该管巡警局。……”,《预防传染病章程》的颁布表明
A.当时中国已形成完备医疗卫生体系
B.中国预防传染病工作取得重大成效
C.传染病预防在中国逐步走向制度化
D.传染病预防开始受到中国人的重视
3.中国古代医术亦称“仁术",医学家在行医过程中也常以 “仁” 的道德标准作为行医准则,如唐朝的孙思邈提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 ,一方济之,德逾于此" ,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医术
A.重在教化病人的心理 B.浸润了儒家文化的价值观
C.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 D.受到封建伦理道德的束缚
4.16世纪以来,人口的迁徙也加速了疾病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仅美洲和大洋洲就约有1亿人死于欧洲人所带来的天花、麻疹和白喉。这一现象的出现
A.加速美洲原有社会结构解体????
B.助力世界殖民体系迅速创建
C.导致世界人口分布趋于平衡????
D.抑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扩张
5.14世纪中叶,欧洲爆发了俗称“黑死病”的大瘟疫,整个欧洲无论是普通民众,还是贵族、教士,还是连一些国王和天主教的大主教都未能幸免。面对死亡,很多人祈求上帝庇佑,但无济于事。后来民众尝试采取改善卫生条件等措施,使得疫情得到有效控制。这场浩劫
A.冲击了教会的权威和等级制度
B.使得人们更加向往来世的享受
C.直接导致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
D.标志着欧洲人文主义思想复兴
6.1796年,一位英国医生指出,大纱厂所雇用的童工很容易遭受烈性热病的传染,这类传染疾病一旦发生,会迅速感染封闭空间中的密集人群。材料表明
A.工业革命带来了新的社会问题
B.英国社会的阶级矛盾十分尖锐
C.工业革命影响了英国社会结构
D.圈地运动使得城市中人口剧增
7.1918年,世界因患“西班牙流感”死亡几千万人,交战各国几乎都没有额外的兵力作战。这反映了
A.疾病是一战结束的主要原因
B.灾害因素能够影响战争进程
C.传染病加速了全球化的进程
D.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是疾病
8.2014年,当埃博拉病毒肆虐西非时,中国向科特迪瓦等疫区周边10个国家及时提供防疫物资援助,同时也向联合国世卫组织和非盟等国际和地区组织提供资金和政治支持,为遏制疫情扩散做出了积极贡献。这体现了新时期中国外交的特征是
A.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B.努力构建睦邻友好的周边国家关系
C.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D.积极参加地区性的国际组织活动
9.医疗与公共卫生体系关乎国计民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中国是一个多疫灾的国家。古代各级政府在与疫病做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套较为得力的防治措施。唐代政府通过普及医学知识设立传染病达院等手段,防控疾病,同时公共卫生也受到重视,如饮食卫生,设置城市排汚系洗。宋代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社会民众为捕的疾病防治体系,加强对药物的统一管理,设立了官药局。清代以乡贤为主导的地方绅士集团和民间社会慈善机构为主的社会力量,在促进官府实行救疗的同时,自身也开展一些救疗活动。 ——摘编自据石涛《我国古代政府的疫病控制措施》
材料二 19世纪的英国新兴工业化城市的出现,吸引了大量的人口向城市转移。当时英国城市的特点是:遍布天空的烟尘,随处可见的垃圾,污水随意排放,卫生状况极差。19世纪初期城市工人的平均寿命仅为40岁,诸如伤寒、天花、肺结核和白喉等传染,并每年要夺走20000的生命。印度发生的疫情传入英国,引发了英国1831年的霍乱,疫病共肆虐了437个城市。卫生改革家艾德文·查德威克等指出当时瘟疫造成大量人口死亡,归因为城镇人口的急速增长和肮脏的公共卫生状况。英国政府开始采纳其观点,开始了公共卫生立法和改革活动。 ——摘编自陈超《工业化时期英国城市的公共卫生问题》等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初期,公共卫生体系十分薄弱。从1953年起,在国家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通过行政、立法等手段,到21世纪初形成了中央、省、地市和县四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中国卫生工作采用了以预防为主的低投入高产出的公共卫生和食物,面向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提供了最基本的公共卫生保障,这种“中国模式”取得了巨大成果。通过60年的不懈努力,中国传染病大规模的爆发、流行减少。进入21世纪,我国新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取得重要成就,已经基本形成了医疗保障体系的全覆盖。
—摘编自李立明《新中国公共卫生60年的思考》
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应对疫病的主要措施。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英国公共卫生立法的背景。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公共卫生建设的特点,并说明其意义。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后期疫病发生频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在1580年、1639年出现两次延续多年的瘟疫。疫情出现后,明朝基本上都是向疫区派出医官对患者进行诊治,并散发相关的药剂,向灾民派发小额救济钱物,同时设坛做法事,期盼降神而祈福禳灾。有官员曾上疏说:“今之人皆知救荒,而不知救疫。”明朝防疫的消极反应在很大程度受“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影响,认为瘟疫是天神“震怒”的表现,这种观念使人丧失了与疫病积极斗争的意志,另一方面政府的公共责任也趁机被推卸。瘟疫导致大量人口死亡,崇祯十六年(1643年),北京鼠疫流行,不到7个月时间,就造成了20万人死亡,蔓延势烈,形势惨重。
——摘编自程杨《中国明清时期疫病时空分布规律的定量研究》等
材料二 伦敦于1499—1665年发生多次严重鼠疫疫情。随着王权的加强和民族国家的形成,都铎王朝摆脱了中世纪消极无为的宗教防疫观念束缚,而以积极的姿态来处理防疫事务。为防控疫情,1518年伦敦市政当局号召患病家庭主动进行隔离,后来隔离措施在全国逐渐合法化和制度化。政府严禁疫区人员流动,以防止疫情扩散。政府积极加强疫区公共卫生建设,以消除疫病滋生条件。为确保法令有效实施,市政当局还专门任命几个临时委员会具体负责。在这些法令基础上,英国政府初步构建了国家公共卫生防疫体系,为防疫工作奠定了制度基础。1572年伊丽莎白女王签署法案,决定向全国征收“普通税”以建立济贫基金,来救助那些因为瘟疫、灾荒等突发灾难四处流浪的乞丐和流民。由于有政府救济,许多家庭愿意接受隔离,这使得英国的防疫工作有了坚实的群众基础。17世纪末期鼠疫逐渐从英国消退。 ——摘编自陈凯鹏《近代早期鼠疫在英国消退原因探析》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和英国政府防疫措施的特点。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防疫观产生的社会背景并简析其影响。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伦敦于1499—1665年发生多次严重鼠疫疫情。随着王权的加强和民族国家的形成,都铎王朝摆脱了中世纪消极无为的宗教防疫观念束缚,而以积极的姿态来处理防疫事务。为防控疫情,1518年伦敦市政当局号召患病家庭主动进行隔离,后来隔离措施在全国逐渐合法化和制度化。英国政府积极加强疫区公共卫生建设……初步构建了国家公共卫生防疫体系,为防疫工作奠定了制度基础。至17世纪末期鼠疫逐渐从英国消退。
——摘编自陈凯鹏《近代早期鼠疫在英国消退原因探析》
材料二 19世纪末20世纪初,“卫生”一词在晚清日益流行。由于近代社会的急剧转型……卫生涉及的已经不是个人或地方团体层面,而是同国家、民族联系在了一起。……文化市场涌现大量的生理卫生、生殖医学的书籍和刊物,相关的广告与介绍也频繁见诸报端,大多强调泰西的兴盛与其对生理卫生学的重视密切关联,表示译者或作者的目的即在希望种族强盛上。《高等小学卫生教科书》(1903)广告词言:“今亟译此类之书,以饷吾国民。凡有保种之责,而知亡国之忧者,盖令青年子弟日肆习之。”
——摘编自张仲民《出版与文化政治:晚清的“卫生”书籍研究》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政府防疫措施的特点及其背景。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晚清卫生观念的传播对近代化的积极作用。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題:
材料一 1 9世纪中叶,中国近代化公共卫生事业逐渐酝酿起来,首先是欧美来华传教士,积极呼吁中国注意公共卫生问题,他们广泛发放关于种牛痘,预防天花、霍乱的知识读物,不断向中国有关官员提出改善卫生的建议 。 随后中国出使人员和早期改良思想家等加入呼吁行列, ?申报? 也时常有改善公共卫生的议论。而租界成为中国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的先行地区。19世纪末上海租界己经在硬件设施、组织机构、法规建设、技术保障等方面,建立了相对完善的近代公共卫生系统。
——摘编自何小莲《论中国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之滥觞》
材料二 19世纪中后期,美国高速发展的城市化导致传染病横行,城市公共卫生改革呼声强烈。内战后政府和社会大众卫生意识显著提高,1870年至1890年市政卫生局开始成为政府的常设机构,一些城市还从正规部队中招募组建卫生监督部队;政府还吸引私人企业、民间团体甚至儿重参与到垃圾处理工作中;同时一些专家呼吁联邦政府直接干预 “检疫” 工作,1878年国会通过?国家检疫法?;70年代细菌理论的出现为城市检疫、消毒提供了理论指导。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城市死亡率的下降速度超过以往任何时期。
——摘编自李晶《城市化下的“卫生”困境与突破----论19世纪后半期美国城市卫生改革》
(l)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和美国近代公共卫生事业兴起发展的背景。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近代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带来的影响及给我国现代公共卫生建设的启示。
13.(原创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传统中医学理论认为疾病的出现是人体自身与外部环境相互协调关系遭到破坏的表现,人的健康应与自然运行之理相统一。传统社会中,医生执业群体的技术特征并不明显。只要识字,人人都可学医。长久以来的诊疗活动基本上都发生于病家狭小的私人空间内,以“望闻问切”为诊疗手段。处理医患关系所遵循的原则则是儒家糅合了黄老学说的隐忍和退让。
17-18世纪欧洲医学界掀起了一股对疾病临床表现观察的狂热。医生们通过体温计、显微镜等对各种疾病的病因、病机、病源等因素都加以详细记载,分门别类,希望通过归纳分析法找出疾病发生的规律及预防措施。17世纪后,欧洲各国制定了大量医事单行法规,也开始致力于改善居住环境以免传染病的发生。20世纪初期,资本主义各国最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事关公共卫生、医生行医资格、医疗差错、传染病防治以及医疗护理工作等方面的法律体系。
——摘编自刘祺《西方医学在近代中国(1840-1911)医术文化与制度的变迁》
材料二 1692年,康熙帝对欧洲人如何发现疾病的病因和治愈方法表示好奇。他让耶稣会士在宫中建立药物实验室,撰写论文包括解剖学等,并附有帮助解释身体构造的铜版画。但他却严令禁止西方解剖学知识在民间传播,以维护中国传统礼法权威。
晚清,开明知识分子在接触西医之时曾震撼于其神奇的疗效。洋务时期,知识界认识西医则希望具体地找出“神奇疗效”的原因。广东大埔县的贡生杨毓辉应用了西方的电学、光学、化学、药学及解剖学等知识详尽阐述了西医的具体优势所在。维新时期,维新派以“保种救国”为口号,认为必须大力发展医学,才能重塑国民体质、彻底改变其积贫积弱的外表。在维新派看来,今日强盛如英国者,昔日变革之路也自医学始,那么医学昌明与否则势必会成为国家政变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摘编自刘祺《西方医学在近代中国(1840-1911)医术文化与制度的变迁》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传统中医和近代西医的区别。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初和清末西医在中国传播的基本特征,并分析原因。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題:
材料一 文艺复兴以来,西方医学开始了由经验医学向实验医学的转变。l543年, 比利时人维萨里发表《人体构造论》,建立了人体解割学,近代西方医学开始兴起。l7世纪英国人哈维发现血液循环。18世纪,意大利人莫干尼使用显微镜等建立了病理解剖学。19世纪中叶,德国病理学家微尔啸倡导细胞病理学。19世纪下半叶法国巴斯德教授创立经典免疫学,在其研究所工作的俄国人梅契尼科系统阐述了某些传染病的免疫现象。 19世纪,叩诊法在临床上推广应用,血压测量、体温测量等成为临床诊断辅助手段,预防医学和保障健康的医学对策己逐渐成为立法和行政面对的问题。1860年英国南丁格尔创立护士学校,使护理学成为一门科学。
——摘编自林成滔《科学简史》
材料二 中国近代以来,中医学在传承中寻求变革,但传统中医观念及诊疗方法依然流行 。 传统中医认为药食同源,注重个人的养生与保健,以阴阳五行学说解释人体的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法诊断,针灸治疗使用广泛。中国近代,无论是清政府还是中华民国政府,医疗制度侧重于服务达官贵人,对百姓影响甚少。而先进知识分子认为,国民健康不仅是个人的私事,更是国家的公事。国家必须尽到责任,维护国民健康,培养国民民族气魄与健全体格 。个人必须配合政策,尽好国民的责任 。
——摘编自皮国立 《碰撞与汇通:近代中医的变革之路》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立起省、市、县、乡镇社区的医疗网络,方便患者就医。在传染病防治方面,我国推行计划免疫,有效控制了很多严重成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疫病,如百日咳、白喉、脊髓灰质炎、肺结核等, 并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医疗机构为患者服务的意识日趋强化,各级医疗机构明确了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意识。推行医疗保险制度和救助制度,确保全民病有所医。注重公共卫生建设,强化全民卫生意识。
——摘编自张栋《新中国以来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轨迹》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西方医学的特点 。
(2)根据材料一、 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医学相较于西方的不同之处并说明中国近代医学观念变革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意义。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城市经济相当发达,餐饮业也随之繁荣起来。饮食业的繁荣呼唤监管政策同步发展,为此,宋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首先,《宋刑统》全文照录唐律条文,对民间脯肉市场进行了刑法规范。其次,建立专管制度,对茶、盐等食品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再次,为了规范商品经济的发展,对于非禁榷品的质量标准也作了明文规定,对打击假冒伪劣食品产生一定效果。
——摘编自潘荣华、杨芳《我国古代食品卫生监管经验与启示》
材料二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食品掺假尤为严重。1901年,西奥多?罗斯福担任美国总统,他主张积极干预食品药品中存在的问题。社会上兴起了一场以中产阶级为主,有各阶级广泛参与的社会进步运动,新闻媒体发动了“黑幕揭发”运动,食品药品行业是其关注的重要对象。这些运动不仅给罗斯福总统提供了强大的支持,而且唤醒了广大的民众,最终加速了《纯净食品法》的出台,开启了美国食品监管的“联邦化”序幕。
——摘编自吴强等《转型期关国食品法律法规研究》
材料三 19世纪后期,一些疾病随着海外贸易传入中国。为防止大规模的传染病流行,20世纪20—30年代,主要商埠开展了一定的公共卫生管理工作。例如上海公共租界的工部局仿照英国,成立公共卫生处,逐步制定了一系列食品卫生法规,并建立了公众投诉制度。但只是在少数城市,如上海、广州、汉口等,才进行了专门性的食品卫生管理。
——摘编自《上海工部局食品卫生管理研究(1898—1943)》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食品安全管理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美国《纯净食品法》成功出台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分析20世纪初中、美食品安全管理的异同。
【参考答案】
1.答案:B
2.答案:C
3.B 解析:通过题干中“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可知古代医术重在治病数人,不是教化病人的心理,故A项错误;通过题干中 “医学家在行医过程中也常以'仁'的道德标准作为行医准则”可知古代中国的医术浸润了儒家文化的价值观,故B项正确;通过题干中“以'仁'的道德标准作为行医准则” 可知古代医学家以儒家思想为行医准则,而不是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也并非强调受到封建性理道德的约束,故C、 D两项错误。
4.答案:A
5.答案:A
6.答案:A
7.答案:B
8.答案:D
9.答案:(1)措施:政府设立医疗机构;普及医学知识;注重公共卫生;建立疫病防控体系;社会力量积极参与。
(2)背景:工业革命的开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环境污染问题的加重;疫病随着全球化的进程蔓延;卫生专家的呼吁引起政府的重视。
(3)特点:国家主导的疾病防控体系逐步完善;预防为主,普惠群众;确立了公共卫生的“中国模式”;新的医疗保障体系的基本形成。
意义:改变了旧中国卫生事业落后的局面;保障了广大人民的身体健康,提髙了国民的身体素质;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
10.答案:
(1)特点:
明朝:政府应对消极;防疫重点主要集中在灾后赈济救助方面;防疫措施呈零散性、偶然性特征 ;防疫措施迷信色彩深厚。
英国:政府高度重视,积极应对;周密部署,构建国家公共卫生防疫体系; 防疫工作制度化; 防疫措施科学、进步。
背景:
明朝:明朝正处于由盛转衰的时期,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小农经济占主导; 思想观念落后、愚昧。
英国:民族国家的形成,中央集权的加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自然科学兴起;人文主义的发展。
影响:
明朝:导致疫病蔓延,人口大量死亡,社会动荡,是明朝灭亡的重要因素之一
英国:为鼠疫从英国消退奠定了基础;有利于都铎王朝统治的持久稳固;有利于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与社会转型。
11.答案:
(1) 特点:政府重视(积极应对);防疫工作制;构建国家公共卫生防疫体系。
背景:民族国家的形成,中央集权的加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自然科学兴起;人文主义的发展。
(2) 积极作用:推动了民族觉醒;促进了民族经济的发展;推动了近代民主革命的发展(近代化进程)。
12.答案:
(1)背景:
中国: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开放;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先进思想的传播;传教士及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努力;租界的示范引领;中国近代经济(民族资本主义、 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美国: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发展;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人口増长快;环境污染严重,传染病流行,公共卫生状况恶化;政府和社会大众卫生意识的提高;近代科学理论的发展。
(2)影响:改善了环境卫生,有利于居民的身体健康;完善了城市基础设施,改变了城市面貌;增强了政府的管理职能。
启示:不断加强并逐步完善环境立法;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监督,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提高人民的道德素养;发展科技,利用科技改善环境。
13.答案:
区别:理论上,传统中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带有经验性,近代西医以科学实验为基础,医理强调言必有据;技术上,传统中医以“诊疗辨证”为主要手段,近代西医依托先进仪器,诊断讲求精确;从医资格认定上,中医没有统一的医疗教育体制,西医形成严格的从业资格考核;医疗实践上,传统中医公共医疗设施较弱,医患中医生的权威不足,近代西医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医疗实践制度,使得医患关系的处理有法可依。
特征:
清初:以传教士传播为主;集中在帝王及士大夫阶层,影响力有限。
原因:伴随明末清初西学东渐;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程朱理学占据统治地位
清末:知识界对西医态度逐渐变为主动学习;西医知识在中国传播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同时将西医由自然科学上升为政治科学,与救亡图存民族危机相结合。
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下,民族危机加深;西学由器物上升到制度层面;为社会制度改革寻找理论依据。
14.答案:
(l)特点:近代西方医学注重实验科学;依托精密仪器及数据分析;注重构建科学理论;教学、科研和临床相结合;注重疾病的定向预防和免疫;政府重视发挥公共卫生职能;护理学成为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不同:重经验与整体的传统中医观念及诊疗方法得到传承;医疗制度以服务权贵为主;国民健康与救亡图存相联系。
原因:西方近代医疗制度和医学观念的传入;近代中国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民族主义的形成与发展;思想解放运动和政治运动的推动;民主意识的増强。
(3)意义:凸显了社会主文制度的优越性;提升了全民健康素养;提高了全民健康水平;有利于民族昌盛与国家富强。
15.答案:
(1)影响:对打击假冒伪劣食品产生一定效果;推动了宋代专营制度的发展;推动了城市经济的繁荣;推动宋代律法的发展;只重视严刑峻法而疏于预防,没能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卫生安全问题等。
(2)原因:政府导向下的国家干预:独立新闻媒体掀起的黑幕揭发运动;公共参与下的社会进步运动推动;相对完善的民主法制体制等。
(3)同:都采用了法律的形式;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食品安全的管理。
异:美国是独立的民主国家,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美国是联邦政府积极干预,中国是地方性质的;美国是各阶层共同参与,中国主要是外部力量的推动;美国制订了全国性质法律,效果更为显著,中国则是局部性的,效果不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