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招语文复习考前考点模拟导航练:现代文鉴赏(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年中招语文复习考前考点模拟导航练:现代文鉴赏(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6-07 12:22: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0年中招语文复习考前考点模拟导航练
现代文鉴赏(解析版)
阅读《阿长与<山海经》》中“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至结尾部分,完成下面的题目。
1.“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遇到了很大很大的雷,十分害怕起来。
B.遇到一个霹雳是比喻的说法,表明了我的震惊。
C.遇到了很大很响的雷,全部的人都感到震惊。
D.我似乎遇到霹雳,但我其实并没有遇到,表明我很胆小。
2.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阿长把《山海经》说成“三哼经”表现了她的无知,表达了作者对她的厌恶之情。
B.从选文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对阿长的新的敬意主要由买《山海经》而生发。
C.在作者眼中,阿长是“确有伟大神力”的,心地善良的人。
D.“这四本书,乃是我最……”作者这样说是因为这四本书虽粗拙,却是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给“我”买来的,凝聚了长妈妈对“我”的爱心,当时给了“我”非常大的震动。
3.下列对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对南方初春田野景物的描写,为一家三代散步安排了一个极佳的自然环境,以美景衬托出一家人生活的美满。
B.《散步》里发生分歧后,写了祖孙三代人的心理活动,突出写的是“我”的心态。
C.《散步》结尾的那句话——“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表明人到中年,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和使命。
D.《散步》主要写儿童的世界,反映家庭成员之间的思想矛盾。
4.朱自清的《春》中,描写“蜜蜂嗡嗡地闹着”,关于“闹”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成千上万的蜜蜂嗡嗡地叫。
B.写出蜜蜂之多,场面之大。
C.衬托花的繁盛和花儿的香。
D.“闹”字写出了花下蜜蜂、蝴蝶之多。
5.下列文学常识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A.老舍——《济南的冬天》——现代
B.纪昀——《河中石兽》——清代
C.吴承恩——《小圣施威降大圣》——清朝
D.安徒生——《皇帝的新装》——丹麦
6.填入下面词语空白处的字,正确的一组是(

________起眼镜
放在抽________里
________客人
眼睛不________
A.带



B.戴



C.戴



D.带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传统建筑上的瓦作
①出现在中国传统建筑屋顶上的网,除了陶土制成的青瓦、琉璃瓦以外,还有金瓦、明瓦、竹瓦、石板瓦等其他材质的瓦。青瓦是用黏土烧制的瓦,外表呈深灰色,因此得名青瓦,琉璃瓦是施以彩釉的陶瓦。
②瓦作,按宋代《营造法式》的记载,包括苫背、铺瓦、瓦饰及瓦的规格和选用原则等。在中国传统社会,屋瓦的铺设有着严格的等级限定,民居建筑上多用青瓦,衙署建筑上多用筒瓦,只有皇家建筑和大型寺观上才能使用琉璃瓦。
③传统建筑有大式建筑和小式建筑之分。大式建筑主要是指坛庙、宫殿、陵寝、府第和寺庙等组群建筑的主要、次要殿堂,属于高等级的建筑;小式建筑主要是指上述组群建筑中的辅助用房以及民居建筑、商业店肆等一般性建筑,属于较低等级的建筑。大式、小式在建筑间架、构件、用材、做工、彩绘等方面都有着严格的限定,涉及到瓦作的内容,也有大式瓦作和小式瓦作之分。
④大式瓦修是制大式建筑上的瓦作,其特点是用筒瓦骑缝,屋帝上有开瓦脊、吻兽等装饰性构建,除琉璃瓦外还能使用青瓦。歇山、庑殿等有有翼角的建筑无论有无脊兽,其瓦作也称作大式瓦作。
⑤大式瓦作中还有一些具体做法。在琉璃瓦的铺作中,一种是檐头和屋脊用琉璃瓦,而屋面用削割瓦(是不施彩釉的琉璃瓦胎)或青瓦;或以一种颜色的琉璃瓦作檐头和屋脊,而以另一种颜色的玻璃瓦作屋面,凸显屋项的轮廓,这种瓦作方式称为剪边,也称镶边。按清制规定,亲王、世子、郡王只能用绿色琉璃瓦剪边,离宫别馆和皇家园林建筑可以用黑、蓝紫、翡翠等颜色剪边。建筑学家梁思成在《清式营造则例》中说:“琉璃于汉代自西城传入中国,用于屋项始于北魏,明清两代应用尤广,这个由外国传来的宝贵的建筑材料,更使中国建筑大放异彩。”
⑥还有聚锦作法,是以两色琉璃或多色琉璃瓦拼成吉祥图案的屋面瓦作,常见的图案有方胜(菱形)、叠落方胜(双菱形)、喜字等,多用于皇家园林建筑或地方建筑上。
⑦筒瓦作法是用板瓦作底瓦,用筒瓦作盖瓦的瓦作方式。筒瓦屋面常用于宫殿、庙宇、王府等大式建筑上,民居等小式建筑中很少使用筒瓦。
⑧小式瓦作是指小式建筑上的瓦作,其特点是用板瓦骑缝,极少使用简瓦作为合瓦,屋脊上不设吻兽等装饰性构件。受等级制度的限制,小式工作只能使用青瓦,大式建筑中可以有小式作法,但小式建筑中绝不能有大式作法。
⑨小式瓦作的具体做法有很多,如合瓦作法是底瓦、盖瓦都使用板瓦,按一阴一阳(一凹一凸)的形式排列,北方称阴阳瓦,南方称蝴蝶瓦。合瓦屋面主要见于小式建筑中,我南北传统民居建筑屋面多用合瓦,南方地区的庙宇也用合瓦。
⑩干槎瓦作法是一种只用板瓦的瓦作方式,其特点是不用盖瓦,而是把瓦垄与瓦垄巧妙地编搭在一起的瓦作方式。干槎瓦屋面多见于河南、河北一些地区的民居建筑上。
(11)游览中国传统建筑,不管是青砖黛瓦的普通民居,还是碧瓦朱甍的皇家宫阙,瓦都是传统建筑审美的重要内容。在历史的延续中,因为融入了权力、信仰、审美等诸多的人文因素,屋瓦与整个建筑一起历经朝代的更迭,成为一个民族或一个地方历史记忆的重要载体,也往往成为后人抒发思古情怀的重要凭藉。
7.根据全文内容,概括传统建筑有哪几种瓦作形式?他们分别有哪些具体做法?
8.第5段引用梁思成著作中的文字有什么作用7
(2
分)
9.根据本文内容,推测故宫和苏州国林的瓦作形式主要是哪种形式,并说明理由。
(1)
故宫博物院中“太和殿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的琉璃瓦显得格外辉煌。”
(2)《苏州园林》中“屋瓦和檐漏一律淡灰色。”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据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社会中,屋瓦的铺设有着严格的等级限定。
B.小式建筑主要是民居建筑、商业店肆等一般性建筑,属于较低等级的建筑。
C.简瓦屋面常用于宫殿、庙宇、王府等大式建筑上,民居、衙署等小式建筑中很少使用筒瓦。
D.大式瓦作中除琉璃瓦外还能使用青瓦,这符合大式建筑中可以有小式作法的原则。
阅读下面的文章后,完成下列小题
第28个“馅饼”
乔叶
天上不会掉下馅饼。在碰到哈提雅之前,我是一直信奉这句话的。
在等导游买票的工夫,有人拽我的衣襟。是一个维吾尔族小姑娘,高高的鼻子,深陷的欧式眼窝,戴着镶着珠片的黑色小帽,手里拎着一串铃铛做的饰物。她是向我兜售东西来了。我摇摇手。
“阿姨,你是老师吗?”
“我当过老师。”我有点儿惊诧,我有过四年的乡村教书的历史,可她怎么能看出来?
“你一看就像老师,像好人。”她甜甜的小嘴很会说。
“你的东西怎么卖?”我心想干脆买一个。
她解了一个,递给我:“给你,不要钱。”
我不理她,径自去掏钱包。
她拦住我,态度很认真地说:“真的不要钱。”
“那我不要了。”我也很干脆地说。
导游在招呼大家了。我随着队伍进去,朝她挥挥手。玩了两个多小时走出来,我一眼就看见那个小姑娘还在出口处站着。
“给你。”她又来了。
我仍然没要。沿着周围的小摊走了一圈,我了解了一下这种铃铛的价格,要价最高的是五元。于是,当她再次递给我的时候,我把五元钱递给她。
“不要钱。”她着急地说,“送你的。”
“送我?为什么?”
“因为你是老师,好人。”
我笑。
我接过那个铃铛,吊坠上刻着一只老鼠。我正好就是属鼠的。她看出了我的疑惑,指指我的胸前。我戴着一个鼠头木制项链。
“好,我收下了。”我说。我打定主意,上车后把钱从车窗递给她。
车开动了,我和她在车窗处依依惜别。我握住她有些脏的小手,把钱也握了过去。她一怔,明白了,泪水一瞬间从她的眼眶里涌出来。
“不要!老师!”她举着钱喊,然后她奔跑起来,跟着我们的车。车轮喷吐出的灰尘涤荡着她的小脸。
司机把车停下来,我走下车,接过她手里的钱。她笑了,满是灰尘的小脸笑得像一朵淡黄色的雏菊。
“你必须告诉我,你喜欢什么?回家之后我也要寄礼物给你。”我说。
她推却了半天,直到我以不要铃铛威胁她,她才羞涩地告诉我她喜欢文具和书。在我的要求下,她写下地址。
从新疆回来,我洗好了照片,买了一套童话集和文具,想邮寄却发现地址找不到了。
最后我还是寄了出去,地址是“新疆吐鲁番高昌故城哈提雅(收)”。
一个月之后,我收到了一大包葡萄干,还有一封信。
“阿姨,谢谢你。听很多人告诉我说有我的包裹,跑了好多家才找到。我送了28个铃铛,你是第一个寄礼物给我的人。你长得很像我的汉族老师,她很爱我们。后来她走了,我就不再上学了,我很想她。我想只要我好好读书,就有机会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我呆住了……
她给我的,确实是一块香醇的“馅饼”。这块“馅饼”是她和她的汉族志愿者老师共同做的,我只是一个享用者。但是我把这块“馅饼”糟蹋了。
平生第一次,我开始为自己一向得意的所谓智慧和经验而自卑起来。我方才发现:虽然我四处游历,但我心舌的嗅觉已经逐渐荒芜成为一座巨大的废墟,如高昌故城。而她虽然守着高昌故城,但她小小的心,却是一片纯美碧青的无垠草场。
哈提雅,你以自己都不知道的方式让我品尝了世界上最美味的“馅饼”——这第28个“馅饼”。
(选自《少年文摘》2016年第1期)
11.结合全文,思考标题中的“馅饼”的真正含义。
12.选文第一段在全文的作用是什么?
13.作者说“但是我把这块‘馅饼’糟蹋了”,这样说的原因是什么?
14.阅读下面两个句子,结合语境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她一怔,明白了,泪水一瞬间从她的眼眶里涌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她笑了,满是灰尘的小脸笑得像一朵淡黄色的雏菊。____________________
15.细读文本,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小姑娘的形象特点。
16.选文与课文《阿长与〈山海经〉》都使用了____________的写作手法。用这种手法,可以使__________多变,波澜起伏;前后鲜明的对比,使___________更加丰满真实;同时也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阅读《傅雷家书》片段,回答问题。
果然昨天早上收到你来信,而且是多少可喜的消息。孩子!要是我们在会场上,一定会禁不住涕泗横流的。世界上最高的最纯洁的欢乐,莫过于欣赏艺术,更莫过于欣赏自己的孩子的手和心传达出来的艺术!其次,我们也因为你替祖国增光而快乐!更因为你能借音乐而使多少人欢笑而快乐!想到你将来一定有更大的成就,没有止境的进步,为更多的人更广大的群众服务,鼓舞他们的心情,抚慰他们的创痛,我们真是心都要跳出来了!能够把不朽的大师的不朽的作品发扬光大,传布到地球上每一个角落去,真是多神圣,多光荣的使命!孩子,你太幸福了,天待你太厚了。我更高兴的更安慰的是:多少过分的谀词与夸奖,都没有使你丧失自知之明,众人的掌声、拥抱,名流的赞美,都没有减少你对艺术的谦卑……孩子,从今以后,你永远不会孤独了,即使孤独也不怕了!赤子之心这句话,我也一直记住的。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永远保持赤子之心,到老也不会落伍,永远能够与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接相契相抱!
17.傅雷接到儿子的来信非常高兴,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傅雷高兴的原因。
18.结合片段,说说傅雷对儿子给予了怎样的期望。
说???荷
①无数次邂逅荷,从未像现在这样令我感到心灵的震撼。这个夏天,天大早,烈日炙烤着大地、热浪蒸腾着大地。渐渐地,碧波荡漾的湖泊干涸了……此时此刻,荷临危不惧,坦然自若,正满面春风地迎接着我的到来。
??
②这是怎样一番惊人的情景!往日蓄得一池清冽冽碧水的荷塘一滴水不见,在早已焦渴得干巴巴龟裂的土地上,一群群壮硕挺拔的荷昂扬如常地站立,周围还有倔强地从地缝中钻出尖尖角的小荷。原来在水里生水里长的荷,虽无雨洗尘;无水滋润,田田荷叶依然绿亭亭翠叶如盖,片片相连、相拥、相依,充溢着一派勃勃生机;一枝枝饱满的花蕾、粉荷初露的莲花,在灼灼阳光下,显得出奇的艳丽、鲜亮,婀娜多姿地摇曳在清新、生动的碧绿中,丰润鲜灵有流香。
????
③荷,在恶劣的环境中创造着生命的奇迹,它勃发的英姿,是对肆虐旱魔的冷冷嘲讽,更是不言屈服的顽强抗争了。
????
④早就听说过荷的故事,一颗在地层深处沉睡几千年的古莲子,一经挖出.只要给它充足的阳光和水分,它便奇迹般地长出绿叶、绽放花朵、结出果实。这就是生命不甘泯灭的勇敢而执著的荷,唯有它在风风雨雨的岁月中,卓然傲立,风吹不退缩,雨淋不着痕,一副以不变应变的王者风仪。生命的高贵、圣洁与它不屈不挠的精神伟力相伴相随。
????
⑤每有狂风袭来,静静的荷便如千万勇士高举着盾牌,凝聚起强大的力量,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最终,狂妄的风在它的面前乖乖地败退。荷,静立如山,依然故我。
????
⑥若遇秋雨骤至,站成一林舞姬的荷,便如玉指纤纤弹起无数古筝,那顿挫有致、浸透着生命高贵气息的缕缕清音,挟着空灵、洒脱的美韵,轻轻飞扬。“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活得精精神神,活得清清白白,即使红颜褪去青春不在,生命的歌也是回肠荡气,掷地有声。
????
⑦当凛冽的寒风裹着雪片飞来,在荷的周围疯狂地咆哮、翻卷时,荷的叶,被撕碎了,荷的枝,被折断了,荷还是不肯摧眉折腰,还是不肯跪倒于地,唯见冰天雪地中屹立着它独立自尊、不馁不屈的铮铮傲骨。
????
⑧在风霜雪雨的洗礼中,在百般磨砺的锤炼中,荷,洗尽铅华,风清骨俊,矫健中自有别样的典雅端庄、柔媚明艳,真正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它不受风尘诱惑的潇洒出尘,那一派清远的标致马神韵,不知令多少爱荷的人如醉如痴!
????
⑨据记载,远古,荷还不被西方人认识时,它却早已赢得了中国人民的赏识与喜爱。那些精神的种荷者,更是将荷看做高尚人格的化身和楷模。他们远离人欲横流的凡俗社会,隐居山间,徜徉在去俗清雅的荷塘浅吟低唱,赞荷、咏荷、赋荷,借荷出泥不染、刚正不阿的高风亮节,抒发自己不慕荣华、不求高贵、不媚不谄、恪守淡泊的品格和情操那些闪烁着高尚思想灵辉的荷,早早地就在《诗经》中绽放了:“山有扶苏,隰有荷华”,“彼泽之彼,有薄与荷”、而后“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众多的荷姗姗而来,纷纷娉婷玉立在诗人华美、隽永的诗章中,尽展君子的襟怀、佳人的风采,至今还在荷皎皎如玉的花瓣上熠熠生辉,轻轻扣动羞红尘人的心扉。
⑩楚楚动人的荷,永远是一首迷人的旋律穿行在画屏般的荷塘,风吹绿叶送爽,缕缕荷香盈袖。今夜,不知谁会沉醉忘却归路,在这高雅、脱俗的净地,细拂心尘,顿开茅塞,静静聆听一次有关生命真谛的诉说?
???
荷,不答,只有被它感动得宠辱皆忘的人,走进了它满载生命之花的梦中。
19.第③段说“荷,在恶劣的环境中创造着生命的奇迹”,从全文看,作者笔下的荷创造了哪些生命奇迹?请仿照下列句子④,用简明的语言概括。
?
①烈日炙烤下,临危不惧,坦然自若;②在沉睡千年后,仍能绽放;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暴雨突至,清音飞扬,回肠荡气;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纵观全文,作者是按照夏、秋、冬的季节顺序描述荷的,而第④自然段所写内容却不是任一季节的荷,与前后文不一致,是否应当删去?请说明理由。
21.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得本文语言优美形象,意蕴丰富。请从第②段和⑥段画线的两句中,任选一句,加以品析。
22.文章最后说,“荷,不答”,你在“静静聆听一次有关生命真谛的诉说”,这“生命的真谛”是指什么?你在聆听后又有怎样的回答呢?请写下来。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问题。
①中国龙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距今约8000年。辽宁阜新查海原始村落遗址出土的“龙形堆塑”,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早、形体最大的龙。
②龙的形成历来众说纷纭。古时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都依赖于雨水,雨水适度,牧草丰茂,谷物有成;雨水乏缺,叶草干枯,百谷旱绝;雨水过量,人畜受淹,农田泡汤。古人猜想一定有一个“神物”掌管着一切,它能兴云降雨、翻江倒海,在土壤干涸急需甘霖滋润时能够降下喜雨。于是一个集飞禽、走兽、水族及自然天象之精华于一身的虚拟组合——龙形成了。
③龙这一虚拟出的神灵形象,其组合物象流传比较广泛的说法是骆驼头、鹿角、虎眼、马齿、牛耳、蛇身、鲤鱼鳞、鹰爪、泥鳅尾。龙身如蛇,灵敏矫健;龙鳞如鱼鳞,井然有序;龙爪如鹰爪,扎实有力;龙角如鹿角,华美稳重。集如此多的优势于一身的组合自然是万物之灵,它的身上自然也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人们将自己对身外世界的畏惧、疑惑、想像、依赖、崇拜等,都贯穿、体现到龙的组合中了。龙成为灵异、祥瑞之物。古人把生物分成毛虫(披毛兽类)、羽虫(鸟类)、介虫(有甲壳类)、鳞虫(有鳞之鱼类及有翅之昆虫类)和人类五大类。龙是鳞虫之长,在百虫蠢动、疫病益发之时,龙出则百虫伏藏。从审美的角度来看,龙无疑是古人的一种艺术创造。它的形成过程,是“美”的因素集纳的过程,其间体现着古人的神话猜想、审美感受和艺术情趣。
④随时代的更替,龙的造型在不断变化。从我们能看到的汉代瓦当上的行龙、隋代赵州桥石栏板上的双龙、唐代铜镜背面的云龙、元代高足杯上的云龙、明代金冠上的升龙、清代皇帝玉玺上的蟠龙,当代吉庆嘉瑞的祥龙,不同时代龙的造型显示出不同的风采:汉代雄健豪放,隋唐健壮圆润,元代成熟稳健,明清繁复华丽,而当代的祥龙,总是扬头挺胸、瞠目振鳞、意气风发、精神抖擞、威武奋发。
⑤除了能兴云降雨,使百虫伏藏,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是权势、高贵、尊荣的象征。封建社会皇帝头戴双龙戏珠金冠,身穿龙袍,手持龙钮玉印,自称真龙天子,希望拥有龙的威严、精神和本领。龙还具有出类拔萃,不同凡俗的文化象征意义。龙是神物,非凡人可比,所以人们常常把那些志向高洁、行为不俗,很有本事、有成就的人称为“龙”。
⑥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黄帝、炎帝等中华民族的始祖都是“龙子”。自然,我们这些炎黄子孙也就是“龙的传人”了。
23.本文②~⑤段是从龙形成的原因、龙的形象形成的过程、

几方面介绍中国龙的。
24.本文第③段中说“它(龙)的形成过程,是‘美’的因素集纳的过程”,请你说说本段中“美的因素”具体有哪些。
25.下列谚语、成语都和“龙”有关,请你借助文中的相关知识,分别说明它们表现了人们怎样的愿望以及这种愿望产生的原因。
(1)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2)望子成龙
参考答案
1.B
2.A
【解析】
1.在准确理解文章的前提下,结合选项仔细对比作答,句中“似乎”说明不是真的,遇到一个“霹雳”是比喻的说法,生动突出地表明了“我”的震惊。
故选B。
2.A.
阿长把《山海经》说成“三哼经”是因为她不识字,没有文化,侧面写出阿长为“我”买《山海经》的不容易,表现“我”对她的敬佩之情,没有厌恶之情,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
故选A。
3.D
【解析】
试题分析:D中《散步》主题应是“弘扬尊老爱幼的美德,崇尚社会和谐”,D表述有误。
考点: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C
【解析】
本段主要写春花,写蜜蜂蝴蝶是侧面描写,不仅表现了花多,而且还表现了花香花甜,,才招引这么多的蜜蜂来“闹”。故选C。
5.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掌握能力。C项应是吴承恩——元末明初小说家,故选C。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6.C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同音字在具体语境中的辨析。根据正确的字形与词语的搭配,应该选C。
7.瓦作形式:大式瓦作、小式瓦作;具体作法:大式瓦作有剪边(或镶边)、聚锦作法、筒瓦作法;小式瓦作有合瓦作法、干槎瓦作法。
8.运用引资料的说明方法,引用梁思成的著作文字突出说明了琉璃在很早的时候就应用于中国传统建筑当中了,增添文章说服力和文采。
9.属于大式瓦作;大式建筑主要是指坛庙、宫殿、陵寝、府第和寺庙等组群建筑的主要、次要殿堂,故宫属于大式建筑。属于小式瓦作;小式建筑主要是指大式组群建筑中的辅助用房以及民居建筑、商业店肆等一般性建筑,苏州园林属于小式建筑。
10.D
【解析】
7.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掌握。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取信息并概括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相关段落来分析。细读文本可知,本文第四段到第七段介绍了大式瓦作的特点,应用和具体作法,有剪边,聚锦和简瓦等。第八段到第十段介绍了小式瓦作的特点,应用和具体作法,用合瓦和千槎。
8.本题考查说明方法的作用。引资料(引用)也是一种常见的说明方法,分析其作用时,需根据引用的内容和具体的语境具体分析。此处引用梁思成的著作,是为了说明琉璃瓦在大式建筑应用中的广泛。
9.本题考查利用文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回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在审清题干的基础上找到答案范围,然后精读该语段,根据理解得出切题的答案。根据第三段中关于大式建筑和小式建筑的分类可知,太和殿属于大式建筑,所以应用大式瓦作。而苏州园林属于小式建筑,应用小式瓦作。据此作答即可。
10.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掌握。结合相关段落来分析。A.根据第二段中的“在中国传统社会,屋瓦的铺设有着严格的等级限定”,可知本项表述过于绝对。B.根据第三段中的“小式建筑主要是指上述组群建筑中的辅助用房以及民居建筑、商业店肆等一般性建筑,属于较低等级的建筑”,可知本项表述有误。C.根据第七段中的“筒瓦屋面常用于宫殿、庙宇、王府等大式建筑上,民居等小式建筑中很少仅用筒瓦”,可知本项表述有误。D.正确。故选:D
11.象征了哈提雅对汉族老师的想念和感激,也象征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与信任。
12.开篇点题;设置悬念,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13.因为作者误解了维吾尔族小姑娘纯洁而真挚的感情。
14.
神态描写,“一怔”具体地写出了小姑娘因作者给钱而吃惊的心情,“涌”则突出表现了小姑娘真诚送作者铃铛却不被作者理解的失落和伤心。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哈提雅的笑容比作一朵“淡黄色的雏菊”,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哈提雅获得“我”的信任时内心喜悦的样子,生动传神地描摹出一个纯真淳朴的维吾尔族小女孩形象。
15.①哈提雅是个懂得感恩的孩子,她以送陌生人礼物的方式默默表达对汉族老师的感激之情;②哈提雅是个执着、细心且聪明的孩子,即使“我”几次拒绝接受她的礼物,她依然执着地根据作者的鼠头木制项链判断作者的属相而送出刻有老鼠吊坠的铃铛;③坚决退还给作者五元钱,百般推却才告诉作者自己喜欢文具和书,可以看出小姑娘是一个自尊自强且热爱学习的孩子。
16.
欲扬先抑
故事情节
人物形象
【解析】
11.本题考查标题含义的理解。标题中的关键词往往为一种具体事物,具有多层含义,除了表面上意义之外,文章还赋予了它更深刻的内涵,要深入思考结合主旨挖掘出来。从“你长得很像我的汉族老师,她很爱我们。后来她走了,我就不再上学了”可知“馅饼”代表了对汉族老师的思念,是人与人之间信任的象征。
12.此题考查的是段落的作用。段落的作用通常包括结构和内容两部分:结构作用一般有过渡、引起下文、总结上文、为下文做铺垫、首尾呼应、点题等;内容作用一般是点明中心、深化中心、便于抒发某种情感、奠定全文感情基调等。第一段用不仅用“馅饼”来点题,“在碰到哈提雅之前,我是一直信奉这句话的”这句话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吸引读者带着好奇心读下去。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语句含义的能力。要从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入手,品味语句所包含、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解答此类题时,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也就是文章的整体,仔细体味推敲,透过语言的表象去揣摩领悟其中的深意。“把馅饼糟蹋了”是因为小姑娘送给“我”铃铛,“我”却试图给她钱,误解了她的好意。
14.本题考查对关键词语的含义的理解。解释某句话或某句话中关键词的含义,是中考阅读试题中常见的题型。解答这类试题,既要紧扣目标段,又要联系上下文进行合理推断理解其深层含义。“一怔”是对小女孩的神态描写,突出了她的惊讶和失落。“像一朵淡黄色的雏菊”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形象地表现出小女孩的灿烂笑容以及得到理解以后内心的喜悦。
15.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中人物形象的把握。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概括人物性格从言行入手。可以直接摘取对人物评价的词语,也可以自己结合相关的语句进行概括,学会结合原文从原文中找到依据。从“一个月之后,我收到了一大包葡萄干,还有一封信”“你是第一个寄礼物给我的人。你长得很像我的汉族老师,她很爱我们”可知小女孩懂得感恩;从小姑娘坚决不要五块钱可知她是一个自立自强的人;从“她才羞涩地告诉我她喜欢文具和书”可知她是一个热爱学习的人。
点睛:概括人物形象,实际上是考查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概括人物形象的前提要把握品读全文,防止答的不全或流于表面。答题时,可采用如下方法:找出句中能体现人物性格品质的原词;通过人物的具体事例概括出人物的品质和个性;从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中整体感受人物形象的特点。然后精心组织,做到言简意赅,尽量不要重复。
16.比较阅读,就是将两篇或两篇以上而且内容和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文章,加以比较分析、对照鉴别地阅读。在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中达到提高学生迁移思维能力和深入分析问题能力的目的。为了突出阿长和哈提雅的性格特点,两篇文章都运用了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结构上使情节曲折,内容上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真实。
17.欣赏自己的孩子的手和心传达出来的艺术
替国增光没有减少对艺术的谦卑。
18.希望儿子傅雷不要害怕孤独,永远保持赤子之心,能够与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接相契相抱。
【解析】
17.通过阅读短文可知,表现傅雷高兴之情的内容在文章的前半部分,注意提示性的语句,如可分析“世界上最高的最纯洁的欢乐,莫过于欣赏艺术,更莫过于欣赏自己的孩子的手和心传达出来的艺术”“我们也因为你替祖国增光而快乐!更因为你能借音乐而使多少人欢笑而快乐”“我更高兴的更安慰的是……都没有减少你对艺术的谦卑”等句,即可整理出正确答案。
18.考查文段的后半部分找到答案。如可分析“孩子,从今以后,你永远不会孤独了,即使孤独也不怕了!赤子之心这句话,我也一直记住的。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永远保持赤子之心,到老也不会落伍,永远能够与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接相契相抱”等句,即可整理出希望儿子坚强,不怕孤独与失败,不怕生活的各种打击,能够孤军奋战,永远保持赤子之心。
19.③狂风袭来,静立如山,依然故我;⑤风雪翻卷,独立自尊,不馁不屈。
20.不能删。这一段写由眼前的荷联想到千年古莲一经挖出便可奇迹般生长的状况,突出强调荷不屈不挠的顽强生命力,这段内容也是对第3段“不言屈服的顽强抗争”的进一步补充和照应。在写法上体现丰富独特的联想。
21.(1)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在干涸龟裂的恶劣环境中生长的荷、荷尖拟作一群壮硕挺拔、如常地站立的勇士,生动地写出荷临危不惧,坦然自若,满面春风地迎接严酷考验的顽强生命力。
(2)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将满塘“亭亭的荷”拟作站立的“舞姬”,将“荷塘雨声”比做“舞姬”弹古筝发出的“清音”,写出骤雨袭来时,荷依然保持空灵、洒脱的美好神韵。
22.生命的真谛指的是:不论在何种恶劣的环境和情形下,遭受怎样的痛苦和创伤,都应该坚持高风亮节、保持生命的伟力。
生命的高贵、圣洁与它不屈不挠的精神伟力相随相伴。生命需要忘却名利,忘却宠辱,生命需要恪守淡泊,坚守情操,才能闪烁着高尚灵魂的光辉。(坚守淡泊的品格和情操,努力创造生命的奇迹)
【解析】
19.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内容的归纳并采用仿写的方法进行概括。解答此题首先围绕“荷,在恶劣的环境中创造着生命的奇迹”这句话,在文中筛选出描写恶劣环境的语句,并找出“荷”创造了哪些生命奇迹的内容,然后参照例句的形式进行仿写。注意句式的相同,概括的内容要与文章内容相符。
20.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段在文中的作用。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观点,然后从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关系及文章中心之间的关系来分析。文章的第4段主要写由眼前的荷联想到千年古莲,而这些千年古莲一经挖出便可奇迹般生长,这样写,与上文“不言屈服的顽强抗争”形成补充说明并照应,更加突出“荷”生命力的顽强,突出了文章的主旨。所以不可以删去。
21.试题分析: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结合语境,对句子进行赏析是重要的考点之一。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或表现手法,表现的情境等。赏析时,要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注意作者的情感)。第2段画线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荷”临危不惧及其顽强的生命力;第6段句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雨骤花谢,但荷依然保持美好神韵的状态。
22.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第一问解答要结合文章第9段和结尾段所写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作答。第二问是一道阅读开放题,回答能体现“唤起人们坚守淡泊的品格和情操,努力创造生命的奇迹”这一中心,语句通顺即可。
23.龙的造型变化
龙的文化象征意义
24.取蛇身的灵敏矫健,取鱼鳞的井然有序,取鹰爪的扎实有力,取鹿角的华美稳重。
25.(1)这句谚语表达了人们在农历二月二时希望借龙威以慑百虫,祈求人畜平安的心愿。因为此时百虫蠢动,疫病易发,龙为鳞虫之长,龙出则百虫伏藏。还表达了人们祈龙赐福、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因为古人认为龙是掌管雨水的神灵之物,能兴云降雨。
(2)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希望孩子能有出息,将来能出人头地,做一番事业。人们借助“龙”这一形象,是由于“龙”具有出类拔萃、不同凡俗的文化象征意义。
【解析】
【分析】
23.提取概括类的题目,首先要在审题后确定提取答案的范围,即在文章中寻找段落。然后从前向后精读文章,抓住其中切题的信息,将它们提取出来。最后根据这些语句组织成切题的合乎要求的答案。如第4段写的是龙的造型变化;第5段写的是龙的文化象征意义。
24.考查对文中重要信息的提取。通读全文,整体把握,然后根据提干要求提取关键句作答即可。如可直接提取第3段的“龙身如蛇,灵敏矫健;龙鳞如鱼鳞,井然有序;龙爪如鹰爪,扎实有力;龙角如鹿角,华美稳重”作为答案。
25.考查对文化常识的积累。如“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龙有着一种吉祥的含义,“龙抬头”有一个好的开端,人们对以后美好的生活的期盼。龙也是一种尊贵、荣耀的象征。这句谚语表达了人们在农历二月二时希望借龙威以慑百虫,祈求人畜平安的心愿。并表达了人们祈龙赐福、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望子成龙”: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在学业和事业上有成就。这个成语借助“龙”这一形象,是由于“龙”具有出类拔萃、不同凡俗的文化象征意义。“龙”又可比喻高贵杰出人物。即盼望儿子能成为出类拔萃的显耀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