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招语文复习考前考点模拟导航练
阅读与鉴赏(解析版)
文言文阅读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行》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田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论语》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太丘与友期行
期:约定
B.为人谋而不忠乎
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C.三十而立
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D.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快乐
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B.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C.不亦说乎
D.尊君在不
3.下列各组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可以为师矣/为人谋而不忠乎
B.博学而笃志/人不知而不愠
C.学而时习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D.吾日三省吾身/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4.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讲的是“学”和“思”的关系,这是孔子所提倡的一种学习方法。
B.客人所说的“尊君”和元方所说的“家君”意思相同,都指陈太丘,在文中互换位置并不影响阅读。
C.古人讲究“仁义礼智信”,元方指责客人“无信、无礼”,这让客人很惭愧。
D.“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讲的是有关修身的。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保持自己的志向的重要性。
5.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2)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乙)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节选自《愚公移山》)
6.结合语境,给下列句中的加点字标注读音。
(1)空乏其身________________(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________________
7.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曾益其所不能/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B.必先苦其心志/其如土石何
C.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入之迂也
D.舜发于畎亩之中/以君之力
8.完成下列语句的翻译。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9.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甲文列举六个成功人士的事例,意在论述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重要性。
B.乙文将大智大勇者命名为“愚公”,将鼠目寸光者命名为“智叟”,这样加重了对比的色彩,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C.“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句话表达的观点与甲文的论点是一致的。
D.乙文愚公“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最终一定会“有志者事竟成”。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按要求答题。
春山夜月
唐·于良史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南望呜钟处,楼台深翠微。
10.“欲去惜芳菲”中的“惜”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1.“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这两句、诗妙趣横生,为后人传诵,请作赏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旅夜书怀
杜
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注)公元765年,杜甫迫于无奈辞官离开草堂,乘舟东下,途中写下了这首诗。
12.这首诗的前两联描写了“旅夜”的情景,其中描写近景的一联是_____________。
1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阅读下面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春行即兴
(唐)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注)本诗写于安史之乱平息后不久。
14.诗中一二两句主要描写了安史之乱后宜阳城外____________丛生、____________乱流的荒凉景象。
15.一切景语皆情语。本诗主要抒发了国破山河在的哀情愁绪,你认为三四两句中的哪个词最能体现这种情感?请结合诗意说明理由。
16.名著阅读。
(1)他是南昌太守,一心记着“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刚上任,便了解此地“出产”,衙门里就满是“戥子声,算盘声,板子声”。“他”是_______________
。
A.汤奉
B.王惠
C.荀玫
D.周进
(2)《简·爱》讲述了贫苦孤女简·爱为寻求_______、____和____而挣扎奋斗的故事。
(3)简·爱应聘到桑菲尔德庄园后,担任阿黛尔的____,后来与阿黛尔的监护人____结婚了。
17.名著阅读
(1)下列有关《红星照耀中国》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该书的作者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该书是根据其1936年6月至10月采访“红色中国”的第一手资料写成的。
B.该书的英文版于1937年在伦敦出版,书名为《西行漫记》;1938年,其中文版在上海出版。
C.该书客观地向全世界报道了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使西方人全面了解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生活。
D.该书深入分析和探究了“红色中国”产生、发展的原因,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做了客观评价。
(2)阅读《红星照耀中国》节选,回答问题。
红军一共爬过十八条山脉,其中五条是终年盖雪的,渡过二十四条河流,经过十二个省份,占领过六十二座大小城市,突破十个地方军阀军队的包围,此外还打败、躲过或胜过派来追击他们的中央军各部队。他们开进和顺利地闯过六个不同的少数民族地区,有些地方是中国军队几十年所没有去过的地方。
上文是作者对红军长征的概括性描写,请简要叙述他对红军长征这一事件的评价。
非文学作品阅读
校服那些事儿
校服的种类多种多样,每个国家的校服几乎都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了国家的文化和教育理念。欧洲和日本校服已经是特色化的时装;泰国的校服以性感著称,女生校服的裙子刚刚没过大腿根部,可见这国家的开放风气;中国校服和朝鲜校服走的是同一路线,无论男女都是宽大的运动装,大部分学校要求学生每天必须身穿校服。
(
)
中国绝大多数地区的校服,在几十年间的发展可以用“谨慎”来形容。上世纪70年代到今天,校服的样式没有多大变化,一水的宽松运动服。
大多数学生都不爱穿这样的校服,但又没办法,这种校服是唯一的选择。我们都有穿校服上学的经历,而且常常不合身。因为年少仍处于长身体阶段,学校老师常常建议学生买大一号。实用性第一是中国校服的最大特点——要让大家看起来一样,穿得要像任何时候都能进操场做运动。
曾经有过学校试图进行改革,采用日本或韩国的校服样式,使中国的校服多样化,也让中国的学生看起来更好看。但遭到了一些家长的反对,他们认为男生穿得太英俊女生穿得太漂亮,这容易早恋。面对中高考的压力,家长们认为早恋是拖垮成绩的杀手。
民国时期,蓝色上衣黑色裙子和白色袜子黑布鞋是当时女学生的标准装饰,男生则是齐整的中山装搭配黑色帽子,这种装束令人耳目一新。有不少人认为这样的服装既能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性别观念,又象征了崭新的国家精神。
今天绝大多数地区的校服过于侧重运动,导致一直被批评缺乏审美,既没能影响整个服装潮流,也没被任何设计师借鉴过。
日本校服文化范
日本女生校服上身通常是简洁的白衬衣,冬天搭配着藏蓝色的西装样式外套,下身是一件及膝百褶短裙,无论春夏都穿着长筒的棉袜,脚上蹬着圆头的皮鞋。日本街头,这种水手服打扮的女孩子随处可见。
男生的装扮则是简单的诘襟服,白衬衣和简单的西装裤,肩上挎着一只单肩包,如果不是那些稚嫩的面孔,这样的打扮和上班族有什么分别?
在日本,不同学校的校服在细节上会有些许出入,但这种基本的设计让日本的校服风格独树一帜。不仅是学生在穿,即使毕业了,学生们也愿意身穿校服外出。可以说,校服已经成为日本国民文化的一部分,日本的动漫、电影、流行音乐的MV,都在使用校服元素。
日本人能将校服发展成一种文化,是二战以后的事儿。日本校服被定为今天的样式据说是向欧洲学习的。1864年维多利亚女王时期,水手服被穿在儿童身上,这种风潮后来流向了欧洲各国,直到1879年被日本贵族学校采用便延续至今。今天的日本校服,男生的服装更偏向于军官的服装,而女生的服装则更像普通士兵。这几乎正好可以印证在今天日本男尊女卑的社会现状,今日的日本女生,一般结婚后也只有少部分人离家工作。
但显然日本校服女生的形象更深入人心,日本也从来不吝向世界展示这种小女生的形象。在前两年日本外务省委任的文化大使中,更把校服女生的形象作为日本最强的“软力量”输出到各国。
(
)
欧洲的校服仍然维持着它一直以来低调和贵族的传统,被视为最正统的校服。也不知是欧洲的学生更严肃还是校方更强硬,他们的态度似乎是“学生就要穿得像个学生的样子”。他们对校服的重视程度也不输给日本,认为校服是培养学生纪律意识最直接的手段。
英国大概是世界上最早拥有校服的国家,校服的历史长达500年,起初采用统一的蓝色。英国人相信蓝色会让他们的孩子从小就学会谦逊做人,今天校服的颜色种类并没有增加太多,正式的套装使用的颜色只有暗红、黑、灰、藏蓝几种颜色。
英国校服如今依然努力培养学生具有绅士风范。在以培养精英著称的伊顿公学,一套校服的售价高达2000英镑,重要场合的服装是燕尾服式的晚礼风格,平时则是剪裁合体的西装,配有西装马甲。
大部分学校校服远远达不到伊顿公学的规格,但是风格基本统一。男生穿合体西装,打领带,女生则通常是穿灰色套裙黑色丝袜或者棒球衫配短裙,戴同色系帽子,校服上标有学校校徽,学生打扮依然保存了日不落帝国的绅士淑女范儿。可以这样说,英国年轻人的审美和他们的校服审美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英国的校服也为主流时装界贡献了很多的灵感,如今的“学院风”正是对英国校服的时尚概括,而英伦范儿也成为各种潮人的学习榜样,这两年大热的“牛津鞋”正是人们对英国学院时尚的一次集体膜拜。伦敦早已经因为有独特的风格成为重要的时装之都,英国校服正是铺就这种风格的重要力量。
(选自《阅读与写作》,有删改)
18.非文学类文本和文学类文本应该有不同的阅读方法,你觉得本文更适合用哪种方法阅读?关于“欧洲校服”,从文中你得到了哪些有效信息?请分条列出三条。
19.仿照“标题二”,完成另外两个小标题。
(1)__________——日本校服文化范——(2)_________
20.学校近期准备推出第五期校刊,你觉得这篇文章适合刊登在哪一个栏目?请说明理由。
A.经典推荐
B.青春视野
C.风云人物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年羹尧①镇西安时,广求天下才士,厚养幕中。蒋衡应聘而往,年甚爱其才……年征青海日,营次,忽传令云:“明日进兵,人各携板一片、草一束。”军中不解其故。比次日,遇塌子沟②,令各将束草掷入,上铺板片,师行无阻。番③人方倚此险,不意大兵骤至也。遂破贼巢。
又年征西藏时,一夜漏④三下,忽闻疾风西来,俄倾即寂。年急呼某参将,领飞骑三百,往西南密林中搜贼,果尽歼焉。人问其故,年曰:“一霎而绝,非风也,是飞鸟振羽声也。夜半而鸟出,必有惊之者。此去西南十里,有丛林密树,宿鸟必多,意必贼来潜伏,故鸟群惊起也。”
(节选自《啸亭杂录》和《郎潜纪闻》。有删改)
(注释)①年羹尧:人名,清朝名将。②塌子沟:淤泥深坑。③番:我国古代西南少数民族的统称。④漏:古代计时用的漏壶。
2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军中不解其故
故:(________)
(2)比次日
比:(________)
(3)一霎而绝
绝:(________)
(4)此去西南十里
去:(________)
22.下列各句中“之”与例句“必有惊之者”中的“之”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何陋之有
B.无丝竹之乱耳
C.学而时习之
D.至石之半
23.下面对年羹尧事迹的概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重视人才,广招天下才士。
B.预备板、草,越沟攻破贼巢。
C.闻风而起,苦练夜战本领。
D.派骑三百,密林搜歼敌人。
24.翻译下列句子。
(1)番人方倚此险,不意大兵骤至也。
(2)一霎而绝,非风也,是飞鸟振羽声也。
参考答案
1.D
2.B
3.C
4.B
5.(1)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进了家门。(2)替人谋划事情是不是尽心竭力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信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义和用法。
D.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故选D。
2.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通假字的积累与理解能力,要求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注意多积累,多背诵,这样才能轻松应对此种题型。
A.“有”通“又”;
C.“说”通“悦”;
D.“不”通“否”。
故选B。
3.此题考查一词多义。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
A.动词,做/介词,为了,替
;
B.
表并列,并且/表示转折关系,却;
C.
都是代词,它;
D.名词作状语,每天/名词,某一天。
故选C。
4.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B.
“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家君”是对自己父亲的谦称。这两个词语在文中不能互换。
故选B。
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注意以下关键词语的意思:“惭”,感到惭愧;“引”,拉;“顾”,回头看。
点睛:翻译文言句子是文言文的一个重要考点。翻译句子要把握的原则:1.语句通顺,成分完整。(注意翻译省略主语宾语时要补充完整,并添加括号。)2.落实字词,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方法是:吃透课内文言文,反复诵读,熟练掌握,再适当拓展。
甲文选自《世说新语》
作者:刘义庆
年代:南朝宋
乙文选自《论语》
作者:孔子极其弟子
年代:春秋时期
参考译文:
(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乙)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品德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孔子在河边说:“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不分昼夜地向前流去。”
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夺去它的主帅;但一个男子汉,他的志向是不能强迫改变的。”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的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6.
kòng
hè
7.D
8.(1)用这些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才能。(2)(他们)敲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边上。
9.A
【解析】
6.本题考查汉字注音。“空乏其身”意思是“使他资财缺乏”,“空”读作“kōng”;“荷担者”意思是“能挑担子的人”,“荷”是“肩负、扛”的意思,应读作“hè”。
7.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
A.曾:同“增”,增加∕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
B.其:代词∕加强反问语气;
C.入:指国内∕进入;
D.之: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的;
故选D。
8.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字词意思:动,使……惊动;忍,使……坚韧;曾,同“增”,增加;叩,敲、打;箕畚,用箕畚装土石。
点睛:翻译语句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具体的方法是:首先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然后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做到词达句顺。
9.A.表述错误。甲文列举六个成功人士的事例,意在论述“逆境造就人才”的道理,从而证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故选A。
(甲)选自《孟子》
作者:孟子
年代:战国
(乙)选自《列子》
作者:列御寇
年代:战国
参考译文:
(甲)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用,管仲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登上了相位。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资财缺乏,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不具有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被人们所了解。在国内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国家和外来的祸患,国家常常会灭亡。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忧愁祸患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乙)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放置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呢?”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10.表达了诗人沉醉于山中月下的美景,将要离开时依依惜别的深情。
11.“掬水”句,将明月与泉水合而为一,写泉水清澄明澈照见月影;“弄花”句,将花香衣香浑为一体,写山花香气溢满衣衫。诗句表现了诗人可爱的童心和游玩的兴致。
【解析】
10.本题考查诗歌语言的赏析。“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诗人完全沉醉在山中月下的美景之中了,于是,唯兴所适,不计路程的远近;而当要离开时,对眼前芳菲的花草又不免怀有依依惜别的深情。“惜”字表达了诗人沉醉于山中月下的美景,将要离开时依依惜别的深情。
11.此题考查的是诗歌名句鉴赏能力,赏析句子,要从内容、写作方法、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分析评析,要点析其中生动的字词,说明其精妙的作用。本题首先要从句子描写景物突出景物特点方面来作一评析,最后表达出情感。理解“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意思是捧起清澄明澈的泉水,泉水照见月影,好像那一轮明月在自己的手里一般。摆弄山花,馥郁之气溢满衣衫。这两句诗表现了诗人童心的可爱和游玩的兴致之高。
12.细草微风案,危樯独夜舟
13.此诗写于作者漂泊途中。通过旅夜所见星变、月涌的壮阔景象的描写,抒发了作者自己身世不遇、漂泊无定的感情。
14.
(“野”或“杂”)草
涧水
15.示例:(1)“无人”一词最能体现,因为山花烂熳,鸟声宛转,本是一幅美丽迷人、富于生气的春景,现在却是花开无人赏,鸟鸣无人听,既点出人事寂寥,也烘托了诗人内心的哀愁。(2)“自”字(或“空”字)最能体现,因为山花烂熳(或“鸟声宛转”),而现在却没有人有心理会此美景,芬芳的花儿无人欣赏也就自己零落了,(或“鸟儿只能在空阔山林中孤独地鸣叫”),山路越显荒寞,这就有力地烘托出了诗人内心的哀愁。
【解析】
14.试题分析:“宜阳城下草萋萋”,作者站立城头观赏景致,只见大片土地荒芜,处处长满了茂盛的野草。所以第一个空应填“野草”或“杂草”。“涧水东流复向西”,这里清泠泠的涧水却再没人汲引灌溉,而是任其“东流复向西”了。所以第二个空应填“涧水”或“泉水”。
15.试题分析:这末二句的“自”和“空”两个字的作用跟杜甫《蜀相》中的“自”和“空”作用是一样的,春色大好,但无人欣赏,其实用乐景写的是哀情,显出山中的宁静,从中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另外,“自”和“落”则可联系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中感慨春光无限好,却物是人非,满眼苍凉景象的诗句:“花自飘零水自流。”全诗表达了作者面对城破人稀的情景而产生的感世伤怀之情。
16.(1)B
(2)人格独立
爱情
尊严
(3)家庭教师
罗切斯特
【解析】
(1)考查对名著常识的识记。王惠是《儒林外史》中的人物。进士王惠被任命为南昌知府,他上任的第一件事,不是询问当地的治安,不是询问黎民生计,不是询问案件冤情,而是查询地方人情,了解当地有什么特产,各种案件中有什么地方可以通融;接着定做了一把头号的库戥,将衙门中的六房书办统统传齐,问明了各项差事的余利,让大家将钱财归公。从此,衙门内整天是一片戥子声、算盘声、板子声。衙役和百姓一个个被打得魂飞魄散,睡梦中都战战兢兢。而他本人的信条却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朝廷考察他的政绩时,竟一致认为他是“江西的第一能员”。故选B。
(2)《简?爱》是19世纪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小说用第一人称来叙写,讲述了贫苦孤女简·爱为寻求人格独立、爱情和尊严而挣扎奋斗的故事。小说的女主人公简?爱从小失去父母,寄住在舅妈家,不平等的待遇让她饱受欺凌,小小年纪就承受了别人无法想象的委屈和痛苦。成年后,她成了桑菲尔德贵族庄园的家庭教师,她以真挚的情感和高尚的品德赢得了男主人公“罗切斯特”的尊敬和爱恋,谁料命运对她如此残忍,她为这段婚姻又付出了难以计算的代价,但自始至终她都一直坚持着自己的信念,执着自己的理想与追求。小说引人入胜地展示了男女主人公曲折起伏的爱情经历,歌颂了摆脱一切旧习俗和偏见,成功塑造了一个敢于反抗,敢于争取自由和平等地位的妇女形象。据此可对(2)(3)小题填写作答。
17.(1)B
(2)①长征是军事史上最伟大的业绩之一;②长征是一场战略撤退;③长征是历史上最盛大的武装巡回宣传。
【解析】
(1)B.1937年在伦敦首次出版的英文版书名是《红星照耀中国》。故选B。
(2)这道题考查对名著主要事件的了解。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中对红军长征有这样的表述:“不论你对红军有什么看法,对他们的政治立场有什么看法,但是不能不承认他们的长征是军事史上最伟大的业绩之一。在亚洲,只有蒙古人曾经超过它,而在过去三个世纪中从来没有发生过类似的举国武装大迁移。”
“长征实际是一场战略撤退,长征是一部英雄史诗,是现代史上的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
“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照耀全世界。某种意义上说,这次大规模的转移是历史上最盛大的武装巡回宣传。”据此即可作答。
18.【示例】快速阅读法(略读)适合非文学类文本阅读。
我获得的有效信息:【示例】(1)欧洲校服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国家的文化和教育理念。(2)欧洲校服已经是特色化的时装,例如英国的校服为主流时装界贡献了很多的灵感。(3)欧洲的校服维持着它一直以来的低调和贵族传统,被视为最正统的校服。
19.
中国校服运动范
英国校服贵族范
20.这篇文章关注的是和学生息息相关的校服话题,主要介绍了中国、日本、英国等国家不同的校服特色,可以让同学们增长见识,明白原来小小的校服也有文化内涵。它既不是经典美文,也没有谈及风云人物,所以更适合刊登在贴近学生生活、开阔学生眼界的“青春视野”栏目。
【解析】
18.第一问,读书方法很多:泛读、精读、通读、跳读、速读、略读等等。本文属于非文学类文本,适合选择性阅读或速读即可。
第二问,考查对材料的筛选。一定要将几则材料内容都认真研读,找到几则材料关于“欧洲校服”的共性问题,加以整合,尝试着从中筛选、概括三条最主要的信息。如,欧洲人重视校服,认为校服是培养学生纪律意识最直接的手段。世界上最早拥有校服的国家是欧洲的英国,校服的历史长达500年。欧洲校服对日本校服被定为今天的样式影响颇大。
19.考查拟写小标题的能力。标题是文段内容的整合和总结,作答时一定要结合文段所写的内容,且要与例句句式结构相仿。第一空的内容与中国绝大多数地区的校服的特点有关,拟写为“中国校服实用化”或“中国校服谨慎化”。第二空的内容欧洲(英国)贵族校服的特点,可以拟写为“英国校服学院风”。
20.考查学生的阅读拓展与探究。此文主要谈的是与“校服”有关的事,“校服”顾名思义就是学生穿的衣服,学生时代,当然是与“青春”有关,同时此文介绍了我国、国外(日本、英国)的校服特色,与经典美文和风云人物没有关系,故而选“青春视野”。
21.
(1)原因
(2)及,等到
(3)断绝,这里指消失
(4)距离
22.
C
23.
C
24.
(1)番人(少数民族)的部队正是依仗这里地势的险要(或险要的地势),只是没有意料到大部队突然到达。
(2)一瞬间声音就消失了,这不是风声,这是飞起的鸟振动羽毛发出的声音。
【解析】
21.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注意古今异义词,“比”:及,等到。“去”:距离。
22.A是宾语前置的标志;B结构助词,无意义;C与例句都是代词。D助词,的。
23.C项“闻风而起,苦练夜战本领”在文中没有体现。是年羹尧解释歼灭敌军的原因。
24.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然后语句通顺,意思明确,就可以拿满分了。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重点词语:方:正在。骤:突然。绝:消失。
【点睛】
翻译
等到第二天,遇到了淤泥深坑,让军士把草束起来扔进坑里,上面铺上木板,军队行进没有阻碍。少数民族的人(番人)正是倚仗这个坑为险阻,没有想到大队敌军突然到来了。终于攻陷了敌人的巢穴。第二年征伐西藏时,一天晚上漏壶漏了三下时,忽然听到强劲的西风刮来,片刻之后就停下来。年羹尧急忙唤来参将,带三百轻骑兵出营,去西南方向的密林中搜索敌兵,果真在那里全部歼灭。有人问其中的原因,年羹尧说:“只是一刹那就停下来的,肯定不是风,而是飞鸟受惊振动翅膀的声音。半夜鸟会飞出,肯定有人惊扰了它。这里往西南十里的地方,有茂密的树林,栖息的飞鸟肯定很多,我判断肯定是贼兵来埋伏,所以惊起鸟群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