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招语文复习考前考点模拟导航练
材料作文(解析版)
1.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王尔德:“做你自己,因为别人都有人做了。”
我们应该活出自己的风采,还是去模仿别人的精彩?请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讲述你的经历,分享你的感悟。
要求:1、题目自拟,立意自定。2、文体自选,诗歌除外。3、字数600-800字。
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一个海员说,/他最喜欢的是起锚所激起的/那一片洁白的浪花……
一个海员说,/最使他高兴的是抛锚所发出的/那一阵铁链的喧哗……
一个盼望出发/一个盼望到达
以上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600至800字的文章,可以叙写自己的经历和见闻;可以发挥想象,创作故事;也可以对这个话题发表见解。
要求:(1)题目自拟,文体自选(除诗歌外);(2)不得抄袭、套作;(3)不出现真实的校名和师生姓名。
3.短文写作
随着手机、
Kindle电子阅读器以及其他各种电子手段的兴起,纸质书的出版在近几年里受到了很大的挑战。有人说,纸质书终将消亡,这是阅读媒介的革命和进步,就像当年纸张替代竹简一样;也有人说,纸质书不会消亡,不仅因为纸质书有独特的便利性和可靠性,而且因为纸质书能为阅读者建立独一无二的生命经验。
对此,你的观点是什么?请简要阐述,题目自拟,不少于400字。
4.根据提示,按要求作文。
俗话说“有舍才有得”,但舍弃总是不易,它需要觉悟,需要勇气,更需要毅力。舍去懒惰得到勤奋,舍掉散漫得到自律,舍掉虚荣得到真实……生活就是这样,只有学会舍,才能得……同学们在初中生活中,你一定有过舍弃的经历和感触吧!
请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先完成题目,然后作文;②要有真情实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不得抄袭、套作:④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5.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如何对待学习上的“问”?一般来说,大家都认为“多问”是提高学习成绩的好办法,但也有人提倡“少问”,认为“少问”才有利于独立思考的培养。
你在“问”这方面有怎样的经历或感想?请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也可以发表议论:②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和地名;④不得抄袭;⑤字数不少于600字。
6.阅读下面几则名言,按要求作文。
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鲁迅
上帝为了补偿人间诸般烦恼事,给了我们希望和睡眠。
——伏尔泰
人生活在希望之中。
——莫泊桑
读了以上几则关于“希望”的名言,你有哪些思考和感悟?请自拟题目,自定立意,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提示与要求)
(1)自拟题目,自选文体。
(2)文中不要出现透露你个人身份的信息。
(3)抄袭是不良行力,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
参考答案
1.范文:
做你自己
做不成海纳百川的浩瀚大海,也可以亿作清泉流淌山间;做不成姹紫嫣红的明媚春光,也可以凝成雪花洒落裙边;做不成流芳百世的英雄人物,也可以坚守平凡,无私奉献。只需做你自己,真意自在心间。
做你自己,才能在淡然中走向成功。凭借[江南style]红遍全球的韩国艺人“鸟叔”其貌不扬,甚至被经纪公司要求整容,但他坚守自己的音乐,不断努力,终于风靡全球,收获成功。鸟叔的成功,是因为他坚持做自己坚持他不高不帅的外表和别具风格的音乐,所以多年的辛苦打拼后自然的收获成功的喜悦。没有肌肉,没有韩国流水线一般生产出的俊脸,但这都没关系,年书的灵魂和态度,以及坚持做他自己的决心,让他在淡然中走出了自己成功的道路。
做你自己,才能在悠然中享受生活。“不做下一个谁,只做第一个我”----这是nba球员勒布朗.詹姆斯坚守自己的人生格言。他以自己无法复制的战绩回应了所有专家。同行和球迷。詹姆斯视乔丹为偶像,然而他深知他绝非乔丹,正是因为詹姆斯坚持做他自己,理智的选择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而不仅仅是沿着前辈的轨迹前进,所以他才能够在轻松。悠然的心境中享受训练与工作,享受生活与胜利,九次入选全明星赛,六次入选nba第一阵容,詹姆斯坚守自己并不懈努力,作为当之无愧的双料mvp载入nba史册。
做你自己,如屈原般坚持“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赤子之心,如陶潜一般坚守“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真我生活;如莫言一般坚守“相貌奇丑,嘴馋手懒,在家中并不讨喜”的不完美的自己。做你自己才能真的快乐!
宝钗葬花便没有了情韵,东施效颦失尽了味道,也许自己并不那么完美,甚至渺小,甚至平凡,但仍然勇敢而坚定的做你自己,做一个最真实,最快乐的自己。
【解析】
这是一篇材料作文,首先仔细研读材料,通过事件挖掘背后的主题。王尔德的话,是这则材料的核心,王尔德的话是告诉我们,要做最好地自己,应该活出自己的风采,不必去模仿别人。有一句话说,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同样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的特点,有自己的优势。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如何将自己的优势变得更优,哪怕是暂时屈居人后,也不要为了短时的利益去模仿别人。模仿别人,步别人的后尘,只能一时有用,对自己的人生发展没有什么益处。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可能在自己的路上,会遭到别人的非议和嘲笑,但我们不要惧怕,要坚定自己的信念。题目参考:做最好的自己;做独一无二的自己;做与众不同的自己;等等。
【点睛】
写“给材料”作文,应该注意把握好以下几点:①认真阅读材料,准确把握题意。正式写作前,首先要认真阅读这些材料,把握材料的内涵与要旨,搞懂命题所提出的写作要求,准确地理解和掌握题意,然后据此写作。否则,写起来就会发生偏差,不合命题要求,甚至出现离题现象。②紧扣材料要求,把握写作重点。在读懂材料内容、明确写作要求的基础上,要紧紧围绕材料和要求来构思如何写作。除了要明确写作的文体要求之外,还必须紧扣材料的中心内容、正确把握写作重点,尤其是文题中的关键性词语所提示的写作要求。如果我们对材料所提出的关键内容理解不透、不深,题目中的限制条件也不能在文章中表现出来,应当写的重点都未写,就会使文章内容游离于材料和题目之外,这就不合要求了,自然不会写出好文章。
2.范文:
出发
别再留恋破碎的旧梦,别再计较人生的得失,别再担心明天的天气,让我们携手,向最初的自我出发。
——题记
不知何时,竟已如此堕落,最初那个心思单纯,立志考上重点高中的自己可是被那些虚假的繁华,遗失了自我的色彩?
满是刀疤的手臂,已残破零碎的心……什么时候,已变成了此般模样?才十几岁,就已看透这尘世间的规律,尝遍了这世间的无奈悲苦?曾几何时的我,是深埋地下的一粒小种子。因为自卑,而被埋得太深,可那时的我,虽不出彩,但无人会在意,我活得自在,也便很快乐。
是什么时候,有人注意到我?如冬日的一束暖阳照入我心里,他随意说了一句希望我破土而出,我便把这当作我的目标。可是,却走错了道路,这并不是我成长的方向。我恨,恨他的冷漠,他的随意,更恨自己的微不足道,卑微。我开始伤害自己的内心,不会让人看到我的懦怯。让心破碎,愈发冷漠。这都是我咎由自取,要恨就恨自己。我的结局,如同那遍地落花,初时绝美却然是惨淡凋零。
我本已下定决心,在黑暗的泥土中度过余生,伤得太深,堕落得太痛,起不来,也不敢再起来。你想,那种升入云霄却又被狠狠打入地狱的感觉,谁敢再试一次?可否是如此?
我看到同样卑微的你,你与我不同,你在努力成长。我瞥见你的身影,不屑地嘲讽:“何必此般努力,若是结果更惨又该如何?”你不顾我的冷漠,淡然一笑:“那又如何?我只知道,不努力永远只会是此般,别人并不会怜悯人,只会为少了一个对手而暗自窃喜。我若是不服,不甘,那便只有超过他们,让他们成为我的垫脚石,让他们攀不到我所在的高度,只能仰望。”你说完便离我远去了,向上奋斗着。
我长年冷冻的心竟又有了一些温热,我回想你的话,沉思片刻,猛然开悟:凡有黑暗的地方,必有光明。当我们陷入黑暗的漩涡时,为什么不拔开乌云寻找光明?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地方,人们痛心疾首批判黑恶,却忘了生活总是美好的。为什么不忘记过去,珍惜每一个感动的瞬间,让心灵放开翅膀去飞翔?这种自在的心境,宛如一轮明月,能保有它,是何等的境界。
我开始决定出发,去寻找最初的自我和梦想。在人生的道路上,徘徊的终点是消逝,而奔跑终将化作永恒。我奔跑着,向我愿意的东西出发。
【解析】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材料中所给的诗是现代诗人艾青于1979年3月创作的一首新诗《盼望》。阅读材料,我们可知该材料的关键词是“出发”和“到达”,因此作文时,我们可以从“出发”和“到达”两个角度来立意,然后结合材料内容可知,“出发”表现了对前途的渴望与奋进之意;“到达”表现了目标实现后的喜悦之情。理清了题干所给的内容和要写作的中心,我们在作文时,可以以记叙的方式写人记事,可记叙一件自己为了实现某个愿望或掌握某种技能整装出发努力奋进的事件,可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写出真情实感。文末则以议论或抒情升华主题,总结全文,并与文题或文首形成前后呼应,使全文成为个统一的整体。注意使用细节描写,展现人物的行为、心理等,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还有,表达方式的变换处需要过渡,如由叙述转抒情,由叙述转议论等。这些需要我们灵活处理。
【点睛】
写作提示:材料作文写作时,要仔细研读材料,把握住两点:一是从材料中提炼关键词,这就需要我们认真阅读材料,找出所给材料中重复出现或者含义相同的词语;二是把握立意角度,根据所给材料中的关键词语选择作文时所要表达的主题,注意主要要积极向上,内容要健康。
3.例文
电子阅读器可以取代书吗?
Naomi
S.Baron在《读屏时代》进行了一项测验,对不同媒介上进行阅读的记忆效果进行评估。有52%的人认为自己在平装书那里能够记到更多东西;而46%的人则认为没有影响。同时,他也对电子阅读器和平装书的注意力集中时间做了统计,发现差异也十分微小。从这些方面来说,kindle的确做得相当成功;它尽可能还原人们对传统书籍的视觉体验。单从信息获取的效果来看,电子阅读器不落下风。
但在某些无法测评的地带,电子阅读器永远无法取代一本书的存在。
一个人阅读一本书的时候,他绝不是想要单单获取某些信息,而是想要在文字和内在生命间创建共同的经验。
也许电子书最失败的地方,在于它永远无法还原人与书之间那股独一无二的铭记。传统阅读是一种互相的铭记,书给人的生命造成铭记,同时,人也在书内保留了铭记的片段。电子屏幕阻隔了人与书互相铭记的可能,所有人手里的电子文本都是相同的。
每个有过深度阅读体验的人都经历过这样的情况:当你想要重复阅读某个念念不忘的段落时,总是能快速准确地翻到那一页;不依靠书签,也不需依靠页码检索。我们的记忆储藏了这种铭记。
纸质书与精神接触的方式绝不止于一块显示文字的屏幕。即使它合上了,它的重量,形状,味道,厚度依然保留在我们的脑中。这也使得我们更容易与一本纸质书发生“命中注定的邂逅”,我们会在图书馆及实体书店抽出一本薄薄的小册子,或者取下一本大部头著作,感受它在手中的轻盈或沉重。一本书的文本,与其封面、形状等等一同成为读者独一无二的阅读经历。
相比之下,电子书则显得十分冷漠。它拒绝参与你的生命,只是在你面前苍白地展开文本。使用者不过是通过交易获得了阅读的权限。它永远不能真正为你所有。所以,它也没有共享的价值。
每次当我和他人共享书籍的时候,我会很期待看到某些独一无二的印记,例如扉页的留言,边白的笔记,或者藏书印章。另外,对纸张的触觉,独特的味道,也都影响着一个人的阅读体验。
这种复杂的情感共鸣自然引起了一些公司的注意。杜罗斯波特电子公司便以此为商机,销售一种可以美化电子书气味的气雾剂;为的就是还原读者和纸质书之间的立体感知。这个“书味”的产品有“经典霉味”或“新书气味”等多种选择。可见,纸质书依旧是大众内心最高的阅读标准,也是最完美的阅读媒介。奇怪的是,既然人们宁愿大费周章来改良电子阅读设备的体验,为什么不选择直接回归纸书阅读呢?
【解析】
这是一篇材料作文,就材料而言,讲了“纸质书终将消亡”“纸质书不会消亡”是两种对驳的观点,写作时只能站在某一个立场。要明确纸质书与电子书的差异。纸质书与电子书,只是媒介不同,其差异不在于“书”本身,而是阅读方式的差异,或者说是“人”的差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阅读目的,不同的阅读方式有不同的阅读效果,人们的价值取向将决定着纸质书是否会消亡。无论哪种观点,论述时都要关注两种媒介的优缺点,两种阅读方式的利弊。“纸质书终将消亡”着重分析纸质书的缺点、电子书的优点及与之相关的人类生活方式及价值观的改变。“纸质书不会消亡”重在分析阅读体验,阅读纸质书比其他阅读收获更多,更有益处;且纸质书在知识学习、文化传承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等。当然“纸质书”受到挑战已是不争事实,可以思考如何守护纸质书,进而阐明“纸质书不会消亡”的观点。写作时不宜泛泛而谈,可以选择某个角度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文章的可从以下方面进行立意:阅读纸质书更得书香味;阅读纸质书可止浮躁的心,培养书生气质;纸质书利于经典传承;纸质书不会消亡,但需要我们的守护;电子书阅读更尊重人性化体验;新旧更替是规律,纸质书终将消亡等。
【点睛】
材料作文的写作,要善于找到在立意方面相关的关键词语或句子。这些关键性的句子往往在材料的结尾处,往往以议论句的形式出现。关键的词语可能是出现次数较多,且有象征意义的词语。材料作文的开头,最好能够将材料简述一次,然后依据材料提出中心论点。在作文的开头将材料简述一次,可以保证自己的观点的确源于材料,不会脱离材料。且能够明确地体现从材料中提炼自己的中心论点的过程。
4.范文
舍弃浅斟低唱
读苏子的词句,旷达豪迈,令人拍案称绝;观东坡的一生,大气磅礴,令人折服赞叹。苏轼的成就,在于他抛却了浅斟低唱,轻装简从,一竹杖,一芒鞋,在寻找本心的大路上,走得潇洒轻盈。
苏子之前的文人,挣不脱诗庄词媚的桎梏,在低徊哀婉的华丽词藻间,迷失了自己。红牙板轻拍,浅斟低唱是醉人的风景,让人沉迷不前。花前月下,杨柳枝头,文人骚客们追寻的哀而不伤却成了他们表达自我的羁绊。可苏轼毕竟是不同的,它的心中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豪迈,让他放下了浅斟低唱。从此,苏轼的名字与豪放词写在了一起,大江东去的辽远壮阔与滔滔江水一同喷薄而出;从此,婉约不再是宋词的主旋律,风花雪月不再是长短句中的唯一音符;从此,词文中有了稼轩的“醉里挑灯看剑”,有了岳飞的“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丢掉了浅斟低唱,苏轼笔下流泻出发自内心的豪放,成就了自己,也成就了后人。欧阳修曾执北宋文坛之牛耳,但所做词句也不过是“泪眼看花花不语”之类,胸中的豪情正气荡然无存,他不是写不出,只是他被这浅斟低唱束缚着,在寻求言为心声的道路上踟蹰不前。试想,他若生在东坡之后,面对高山大川,难道吟不出气吞万里如虎的句子?他丢不下浅斟低唱,所以他只能以文章见长,长短句上的成就远不及苏轼。
东坡丢掉了浅斟低唱,不只是丢掉了瑰丽的吟风弄月,也丢掉了安逸温存的富贵生活。他带着一肚子的不合时宜,拣尽寒枝不肯栖。无论是谁当政,他总有些不合时宜的话不吐不快,这让他屡遭贬谪,却越来越接近他心中的清风明月。他没有为一时的安逸享乐停下追求本心的脚步,他只是做了自己。他的诗词文章,仿佛在讲述一段悲欢离合的故事,让人读着读着,便成了故事中的那个人,看到了那个言为心声的苏子。
浅斟低唱,是绮丽无实的温婉词藻;浅斟低唱,是纸醉金迷的奢华生活;浅斟低唱,是身后撩人的风景,而丢掉了浅斟低唱的东坡,却是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
【解析】
这是一篇材料作文。从本材料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关键词语:舍弃。由此可以概括出材料的主旨:在特定情况下,对所追求的目标有所舍弃才会有所获得,这需要觉醒,需要勇气。如果就以“舍弃”为题,那么题目所包含的内容太大。我们先缩小其内涵和外延,让它具体化,写作就更有针对性,比如舍弃懒惰、舍弃马虎、舍弃一段不堪的记忆等等。写作时,可参考以下思路:(1)舍弃是另一种形式的选择:我们离开家乡宁静的生活来到都市是为了能更好地发展自我;我们舍弃了城市安逸的生活来到偏僻的山村教书,是为了奉献自我;不收取贿赂是为了清白为官,不卑躬屈膝是为了一身正气。(2)生活中有的东西是可以舍弃的,如虚名、小利。但有的东西却永远都不能舍弃,比如尊严、责任等,这些都是人之为人的最根本的东西,丢掉了它们,我们就会沦落为社会的渣滓。(3)通过个人舍弃的东西,我们可以看出这个人的性格和品质。钱学森舍弃国外优越的条件回到百废待兴的祖国,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代科学家的爱国情怀;一位老模范工人每每把自己应得的荣誉让给年轻的一代,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爱护青年、无悔奉献的高尚品质。(4)丢掉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我们拒绝了游戏机的诱惑是为了获得优秀的学业,我们舍弃了青春期青涩的果子是为了获得成熟的情感。
文体选挥:记叙文、写议论文都可以。如果写一篇记叙文时,最好通过一些事件来体现主旨,要加入适量的细节描写,使文章丰满起来。写议论文不要围绕“舍弃”一词空发议论抒情,给人假大空的感觉。
5.例文:
打破砂锅——问到底
是谁,隐居五柳树旁,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一生只为寻问明白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原因;
是谁,一生浪迹天涯,高呼“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一生只为询问清楚为何“安能摧眉折腰侍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又是谁,忧国忧民,仕途失意。用“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来懂得何时才能”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问这个字眼,自古以来便一直伴随着我们。王充曾经说过:“不学不成,不问不知。”凡事只有问才会使我们理解的更加明白,透彻。也只有问才能使我们在任何的方面更上一层楼。
不耻下问,为你更进一步提供动力。春秋时代,孔子被人们尊为“圣人”,他有弟子二千,大家都向他请教学问。孔子学问渊博,可是仍虚心向别人求教。有一次,他到太庙去祭祖。他一进太庙,就觉得新奇,向别人问这问那。有人笑道:“孔子学问出众,为什么还要问?”孔子听了说:“每事必问,有什么不好?”孔圣人的才华和学问自不用多说,他还需向别人询问,更何况你我,所以,放下架子不耻下问,只有这样你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
不懂便问,为今后的辉煌奠定基础。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的父亲是迈兰的一个小农场主,拥有一个果园,家境还算比较富裕。1847年2月11日,爱迪生呱呱坠地了。爱迪生不仅不爱说话,而且还常常一个人出神。他会久久地盯着一件东西,一动不动,一言不发,在心里琢磨这件东西是怎么回事。他会久久盯着天空慢慢浮动、不断变幻形状的白云,他会久久盯着雨后天际那七色弯弯的彩虹,他会久久盯着炉灶中晃动跳耀的火苗,他会久久盯着在树梢间蹦来蹦去的小鸟……有的时候,天空忽然乌云密布,狂风骤起,雷声越来越低,闪电也越来越密;正在一起玩耍的小朋友们会四散奔去,赶紧跑回家;家人们也忙着关拢鸡鸭,收拾屋外的东西,关好窗户;而爱迪生这会儿却盯着划破天幕的闪电,谛听那滚滚而来的雷声,心中琢磨着:这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下雨之前就会打雷、打闪呢?这雷的声音和这闪电的亮光是怎么出来的呢?正是由于爱迪生这种爱思考,爱问的性格才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进步,更加美好。由此可见,只有爱想爱问才能开拓出一片属于自己的蓝天。
王维曾问过“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李煜曾问过“一任珠帘闲不卷,终日谁来?”杜牧也曾问过“因看鲁褒论,何处是吾庐?”生活中总是会有无数个问题等待我们去寻找答案,只有虚心求学,不耻下问才会让我们突破一个有一个难关,最终到达人生的巅峰。普列汉诺夫说过“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所以,学会提问必是你通往成功的路上必不可少的一课。
有人曾说过“好问的人,只做了五分种的愚人;耻于发问的人,终身为愚人。”朋友们,从现在起打破沙锅问到底,在不远的将来,你定会获得属于你自己的辉煌!
【解析】
【分析】
【详解】
这是一篇材料作文,材料作文要从材料中获得文章的立意。材料首先提出了“如何对待学习上的‘问’”的问题,并做出了两个方面的回答:一是多数人认为“问”是提高学习成绩的好办法;一是有人认为“少问”才有利于独立思考的培养。从这两种观点来看,都有其道理。本文写作可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围绕着“问”选择材料来谈自己对“问”认知或感悟,表达积极健康的思想作文。体裁上,或记叙,或议论均可,但要做到有明确的观点。
【点睛】
命题作文的写作,首先要做到审题准确。要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来确定文章的写作范围和内容,不能错误地理解题意。其次要立意深刻。就是要为文章确定一个鲜明、集中、深刻的主题,表达积极向上的思想。第三,选材要精当。要围绕着中心来选择材料,运用那些自己熟悉的材料作文,才能写出真情实感或论述得透彻有力。写作时,依据题目的特点和要求,要突出表现题目中的关键词语。
6.范文:
与希望同行
岁月如同大朵的浮云,从我的无知岁月里悠悠而过,匆忙地替我打理好行装,我走进了青春驿站。一路上,我与悲伤擦肩而过,与快乐共同高歌,与幸福牵手临风微笑。但离我最近又最远,像阳光一般温暖,灿烂的,是希望,他鼓励我,鞭策我。一路,希望与我同行。
五岁,我还小。小小的我没有一个快乐的童年。我在小朋友们面前拉着父母的手,开心骄傲的笑,但回家之后,那笑便如往日烟云,仿佛从未出现。我只会面无表情的关上门,走进自己的房间,用被子使劲捂住耳朵,不去听不去想屋外的一切——那些争吵,那些眼泪,那些辛酸。后来,母亲带着我去森林远足,那绿叶,那小花,拿大自然缤纷的一切,滋润了我干涸已久的心,我看见了希望,那时候,绽放在我小脸上的,是真的微笑,不复往日的虚假与无奈。在我孤独,渴望爱的时候,希望解除了我的困苦,希望,与我同行。
九岁,我懂了很多。那一年,是我人生中第一个意义非凡的转折点,那本红的小本子证明了一切——父母离了婚。听到这个消息的我并没有痛哭,没有吵闹,只是一直很安静很安静的坐在我的小床上,抱着照片上微笑的父母发呆。我的心头有了一丝释然。当妈妈握着我的手,坚决的走出那座曾经也许温暖过的家时,我的心头才涌起一丝难过,我的禁锢已久的眼泪终于如决提之水,冲了出来,我看看妈妈,心沉入了谷底。但,妈妈的微笑让我看到了希望,我相信。妈妈一定会让我们幸福。我破涕为笑,继续在小路上坚定的走了起来,直到那幢夕阳下的小屋变成为一个泡影,消失不见。希望,是你给了我信心,让我看见了光明。谢谢你,在我绝望的时刻帮助我,一路,与我同行。
十四岁,我的未来拥有无限可能。现在,我进入了中学,我在享受我的青春。从前的辛酸与痛苦只是我人生路上小小的困难,在我的脚下,有无数未知的磨难与挫折。有痛苦的,有辛酸的,也有幸福的。我不怕;在尘世硝烟中,总有一份清雅,一份惬意,一份鼓励,为我而留。那是希望——温暖的,灿烂的,耀眼的希望。他是我最好的老师,最忠诚的朋友,最亲切的亲人,他与我同行。我的未来拥有无限可能!
在我以后未知的青春历程里,我会用泪水与汗水,用心情与努力,用信心与爱心去浇灌我的希望之花,让他绽放出美丽,最纯洁的花朵。那是我一路上行进的最好证明。时间过得很快,人的生命总是那么脆弱而短暂。我相信,在我的青春里不会有“后悔”二字,我会用我有限的生命与时间,勾画出无限的梦想与快乐。
【解析】
这是一篇材料作文,理解材料含义是立意的关键。题目中的三则材料分别是鲁迅、伏尔泰和莫泊桑的三句话。鲁迅认为希望和结果的关系并不大有我们真正身体力行,而且形成了一种“习惯”,希望也就成真了;伏尔泰认为希望可以补偿人间诸般烦恼事;莫泊桑认为,人生不能没有希望。写作时可以任意选取一个角度或结合多个角度进行写作。如果写成议论文,则要紧扣材料内涵,深入思考,正确认识,有理有据,层层论述,观点明确,语言准确,保证议论文论证严密;如果写成记叙文,则要选取恰当的切入角度,叙写自己或他人与材料中获得的主旨一致的经历或过程,进而引发自己的体会或感悟,保证记叙文要情真意切。写作时要尽量做到文体鲜明,主题突出,言辞优美,思想深刻。
【点睛】
写作提示:材料作文写作时,要仔细研读材料,把握住两点:一是从材料中提炼关键词,这就需要我们认真阅读材料,找出所给材料中重复出现或者含义相同的词语;二是把握立意角度,根据所给材料中的关键词语选择作文时所要表达的主题,注意主题要积极向上,内容要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