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邓稼先》一课一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邓稼先》一课一练(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6-07 21:48: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课
邓稼先
课课练
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选聘(pìn) 
妥善(tuǒ) 
奠基 
鲜为人知
B.凌晨(líng)
轮廓(guō)
挚友
可歌可气
C.元勋(xūn)
故障(zhàng)
仰慕
妇儒皆知
D.阻挠(ráo)
胆怯(qiè)
暑名
锋芒必露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对这一转变做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
B.在上下五千年的沧桑岁月中,荆楚大地上叱咤风云的政治家、博学睿智的科学家不断涌现。
C.爱出风头的他经常夸夸其谈,与别人争吵时锋芒毕露。
D.耶鲁大学毕业的秦玥飞,毅然回国担任大学生村干部,六年来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成了当地家喻户晓的人物。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良好的心态是奥运会运动员能否取得最佳成绩的重要因素。
B.邓稼先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和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
C.随着一团巨大的蘑菇云在中国大西北腾空而起,使中国第一颗地爆原子弹爆炸成功了。
D.2017年9月,杨振宁携夫人再访山西大学,受到全校师生的热烈欢迎。
4.下列句子的顺序已被打乱,对其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1948年到1950年赴美国普渡大学读理论物理,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1950年10月到中国科学院工作。
②在北平上了小学和中学,于1945年从昆明西南联大毕业。
③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
④1958年8月奉命带领几十个大学毕业生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
A.①②③④  
B.①④③② 
C.④③②① 
D.③②①④
5.根据句意依次填入下列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一个
的小村调来一个能
孩子前程的老师,他能
某个孩子能成为数学家,某个孩子能成为作家……家长和学生都很
他的话。多年以后,这个小村几乎每年都有几个人成为大学生、研究生、甚至博士生。这个小村也成为闻名遐迩的“大学村”。
A.偏远 预测 算出 相信
B.远远 推测 预知 迷信
C.偏僻 探测 计算 信服
D.遥远 预想 预算 信任,
阅读课文第三部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选段,回答问题。
6.文中举了“文革”时期,邓稼先有能力说服两派继续工作,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的事例,表现了他出色的口才。请你站在邓稼先的角度,结合当时的情况,说一句劝说的话。
7.作者为什么要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8.根据本部分内容,概述邓稼先与奥本海默最本质的区别。
9.作者说“我以为邓稼先如果是美国人,不可能成功地领导美国原子弹工程;奥本海默如果是中国人,也不可能成功地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作者这样的看法是否有道理,就此谈谈你的看法。
回顾“两弹”实验秘闻
罗 坪
1964年,张其彬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分配到酒泉基地,作为技术员参与原子弹、导弹结合实验,那年他28岁。
张其彬到基地后,与基地所有的科技工作人员一起,日以继夜地进行认真仔细的实验前准备。两弹的发射日期,定在了1966年10月27日。
然而,在实验前一天清晨,戈壁滩天气陡变:大风呼啸,天昏地暗……如此恶劣的天气,实验还能否如期进行?下午三四点到实验场时,张其彬和大家都很担心。按规定,风速超过15米/秒,温度超过零下11摄氏度,就不能进行这个实验了。而当时最大风速达25米/秒,气温降至零下十几摄氏度。但在征求了气象专家的意见后,中央果断决定实验如期进行,所有的设备、人员按计划进场。
据张其彬回忆,由于风沙太大,能见度太低,十几米外已视物不清。下午三四点,天空昏暗如夜,车队进场时,不得不集体编队打开大灯,一辆接一辆地紧跟着向目的地进发。车跟太紧怕造成追尾,稍一拉开距离,车就可能走丢。负责运载导弹和原子弹去两个地方进行测试的车队,竟然沿着电线杆走迷路,在走岔了50多公里才回归正途,3个多小时后终于到达目的地。
10月26日下午5时,仪器终于检测完毕,但是大风又带来了另一个难题——无法将导弹在风中顺利地竖到发射架上,只有组织人力拉绳子。开始时,16个人拉还不行,后来又增加了12个人。28个人拽着、扶着、拉着,配合着吊车,慢慢把导弹吊起来,再慢慢放下去,总算艰难地完成了这道程序。
按计划,10月27日发射核导弹。为防止意外事件,当时兰新铁路停运,数百万群众紧急转移疏散。26日21时,地面准备工作完成,按要求,基地所有人员全部撤出。而地下室负责发射控制的,只留下了包括张其彬在内的七个人。当时的两弹结合发射塔,距离他们七人所在的地下控制室大约100米、深度4米。
地下室面积总共十几平方米,一旦出现意外,谁也不能保证活命。于是,张其彬在日记本上写下了这样的句子勉励自己:活着,为党的事业而战斗;死了,为党的事业而献身!张其彬如今坦然承认,当时心里很清楚核武器实验的危险性。那时两弹结合的实验尚属秘密,不能明说,所以只能将其隐喻为“战斗”。此后,人们把当时留在现场的七人誉为“七勇士”,又称“敢死队”。
10月27日晨8时45分,距发射仅剩下15分钟。在这最后15分钟里,张其彬跟操作员们一起进行最后的调试。十几平方米的小控制室里,满满当当的设备仪器在工作中散发出的热量,使室内温度迅速升高。室外地面上零下十几摄氏度,地下室里却是零上40多摄氏度。紧张忙碌中,七勇士汗流浃背,一个个热得头昏脑涨。
张其彬称,不像现在电视上演的要喊点火,按按钮。当时他们就是按照程序,拧动钥匙。8时59分,参谋长下达命令:一分钟准备,开始倒计时!上午9点按时发射。地下室里,七勇士各有分工,聚精会神地眼睛紧盯着仪器。一片静寂中,只听表在嘀嗒嘀嗒地响,心在怦怦怦地跳……五、四、三、二、一,——发射!
一阵火焰喷射,导弹携原子弹呼啸着腾空而去,转瞬间消失在浩瀚无垠的天幕。顾不上欢呼,也没有等到原子弹爆炸,七人中的徐虹、颜振清、刘启泉三人冲出了控制室。按照规定的程序,这时他们必须开始工作,基地上还有许多发射后的任务等待着他们。几分钟后,张其彬冲了上来喊道:爆炸了!当时大家的眼睛都湿润了。
10.本文按照
顺序,以
为线索行文。
11.“两弹”发射前一天,研究人员遭遇了哪些难题?请简要概括。
12.文中有多处环境描写,请任选一处,谈谈其作用。
13.文中画线部分引用了张其彬日记中的话,有什么好处?
14.你认为地下控制室留守的七个人,是否堪称“勇士”?请结合文意,表述理由。
15.2019年9月9日,以江西乡村优秀教师支月英为原型的电影《一生只为一事来》在全国上映。支月英,2016年度感动中国人物。1980年江西奉新县边远山村教师奇缺,19岁的南昌姑娘支月英不顾家人反对,只身到离家两百多公里、海拔近千米且道路不通的泥洋小学,成为一名深山女教师。36年,她从“支姐姐”到“支妈妈”,绚烂了大山里两代人的童年。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材料内容。
(2)支月英对山村教育的执着坚守与无私奉献,“感动中国”颁奖词曾用“你跋涉了许多路,总是围绕着大山;吃了很多苦,但给孩子们的都是甜”来评价她,我们还可以用哪两句古诗词名句来礼赞她?
(3)为表达对母校老师的感激之情,小组自发合办一期以“感念师恩”为主题的手抄报送给老师。要求同学们在“师恩情深”栏目中写一句表达对老师感激之情的话语,请写下你要说的一句话。
答案:
1.
A
2.
C
3.
D
4.
D
5.
A
6.
略(符合人物身份及当时情况,合理流畅即可)
7.
这样更能突出中国知识分子对自己祖国的满腔热忱与兢兢业业的科学探索精神,以及中国人在面对自己国家事务时,表现出的更加可贵的优秀品质,让人再次感念邓稼先之伟大。
8.
邓稼先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真诚坦白,从不骄人,具有农民的纯朴气质,而奥本海默是一个锋芒毕露的人物。
9.
有道理。作者熟悉中国传统文化,也了解美国的历史文化背景,邓稼先的气质与品格和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有着深远的联系,所以他离不开中国这块土壤,奥本海默亦是如此。
10.
时间,张其彬的见闻和感受
11.
①戈壁滩天气陡变,风速太大,气温过低;②由于风沙太大,能见度太低,车辆容易迷路;③无法将导弹在风中顺利地竖到发射架上;④要紧急转移疏散数百万群众。
12.
示例一:“戈壁滩天气陡变:大风呼啸,天昏地暗……”作用:描写了戈壁滩恶劣的环境,说明了实验的难度之大,烘托了实验人员紧张、忐忑的心理。 
示例二:“由于风沙太大,能见度太低,十几米外已视物不清。”作用:描写戈壁滩的风沙之大,说明实验车队行车的难度很大。 
13.
侧面烘托了留守地下室的危险性和重要意义,表现了张其彬等人不怕牺牲、忠于党和祖国的崇高精神。
14.
是。理由:①地下室空间狭小,一旦出现意外,谁也不能保证活命;②室内温度过高,紧张忙碌中,大家汗流浃背,一个个热得头昏脑涨,但大家各有分工,按规定的程序完成各自的任务。
15.(1)
示例:支月英扎根山村教育36年。 
(2)
示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3)
示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老师,您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