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
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能说出什么是合理营养。
2、知道什么是食品安全,并关注食品安全。
能力目标:1、能为长辈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食谱,并亲自下厨烹饪。
2、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分析、解决、总结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1、通过亲自为长辈烹饪可口的饭菜,关心长辈的饮食和健康。
2、认同环境保护与食品安全之间的统一性。
二、
重点和难点:
重点:1、关注合理营养和食品安全在健康生活中的意义。
2、通过分析,认同环境保护与食品安全之间的统一性。
难点: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食谱,将所学知识上升为意识再将意识转化为行为。
三、
课前准备:
学生:1、为长辈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食谱;
2、收集有关食品安全的资料;
3、收集若干食品包装袋和包装盒。
教师:1、收集若干食品包装袋和包装盒,以备教学需要;
2、课前培训学生,指导小组长如何开展调查和收集、整理资料;
3、电视报刊中有关合理营养和食品安全的信息;
4、指导学生写出调查报告,便于课堂上交流;
5、让学生明确科学知识在指导健康生活中的价值。
四、
教学媒体运用:
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主要运用电脑平台和实物投影。
五、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预期目标
关注合理营养
情景导入
利用课件展示: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的信息。这一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关注我们的健康,关注与我们健康密切相关的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
欣赏、捕获信息。
创设逼真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望。在刚刚上课就以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由此引出课题:什么是合理的膳食?怎样做才能吃出健康呢?
问题分析
多媒体呈现问题:生活中还有哪些饮食现象是不合理的?说出其中的道理。引导学生回归生活,感悟科学道理
讨论分析,感悟、交流
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感悟生活现象中蕴含的科学道理。
用多媒体呈现:我国营养学家设计的“平衡膳食宝塔”。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合理膳食的科学道理
1、观察、讨论、分析“宝塔”的含义。2、互相交流查找的有关信息。3、将制作的自己饮食结构柱状图和膳食宝塔中的推荐的食物进行比较,分析柱状图,决定是否该对自己的饮食作些调整。
通过师生、生生的共同探讨,使学生明确究竟什么样的饮食结构才是合理营养。为本节课的“重头戏”——为亲人设计午餐食谱活动,作好理论知识的铺垫。
知识应用
鼓励学生利用所掌握的合理营养知识,为亲人献爱心,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午餐食谱。。
1、讨论在设计食谱时应考虑到哪些因素?
2、设计午餐食谱
这一活动在本节课中占的比重很大,它体现了生物学来自生活,指导生活的学科特点,更重要的是在为亲人设计食谱的过程中,激发了学生关爱身边亲人的情感,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及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关注食品安全
情景导入
导言:利用课件展示:《健康报》有关食品安全的信息,让我们一起来关注食品安全。
观察阅读,获取食品安全信息。
关注食品安全问题。
问题分析知识应用
组织分组讨论:在购买食品(分为包装食品和非包装食品)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板书购买食品的注意事项)结合课本的插图强调饮食安全应注意的问题。
每位同学拿出课前收集的食品包装袋或包装盒,小组内互相交换观察,看清楚上面的文字、图案,讨论交流并发表意见。
训练获取、整理、提取信息的能力。
内容升华:展示环境污染与食品安全相关的图片。
通过对图片的观察和分析,结合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认识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的相互关系。
认同环境保护与食品安全之间的统一性。
课后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归纳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
交流自己通过本节课学习的收获。
明确科学知识在指导健康生活中的价值。
六、教学反思:
我在本课中以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为教学主线,采用“参与式教学模式”展开课堂活动。本课的特色主要有:
1、创设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调动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学生通过小品表演、调查报告、小专家讲座、小记者新闻报道、食谱设计与分析、食品包装袋的收集与讨论等教学环节,训练了获取和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交流与合作等能力,学会倾听、学会学习、学会研究。
2、教学过程能把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情感有机地结合起来。如,通过学生自我分析常见的不良饮食习惯、推荐同龄人营养食谱、为长辈设计营养午餐等过程,将所学知识上升为意识,再将意识转化为行为。
3、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解决生活中的科学问题,真正让生活走进了课堂,体现了科学知识在指导健康生活中的价值,实践“科学为大众”的教育目标。为了更贴近同学们的生活,教学中有许多创造。并给于学生表达和交流的机会,科学教育就更能生活化,生活处处有科学,生活处处用科学。
4、把“发展性教学评价”的先进理念引入本课教学,通过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方式促进学生自我发展。本节课通过多角度设计食谱等活动,拓展学生思维和视野,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我再次体会到了教育与教学的真谛,教材是学习的载体,教和学的空间是可以超越教材之外的,是非常广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