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课件20张PPT+教案、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课件20张PPT+教案、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6-06 20:35:54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

面对孤立,积极外交

和平共处,基本准则

万隆会议,求同存异


周恩来
(1898年3月5日-1976年1月8日)
1949年10月1日,出席开国大典,被任命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
 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呢?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们不学他们……要有独立精神,要争取主动,没有畏惧,要有信心。
  
——周恩来《新中国的外交》
null
曾经的外交……
材料一:就顽固派本身而言,他们并不是值得惋惜的人物。但由列强指名惩处这些人,并通过惩处这些人以儆其他人,确实民族的耻辱。近百年之中,成批成群的高官因外国人的勒逼而受“尽法严惩”,这是绝无仅有的一次。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中国领土全部对美国开放,美国人享有在中国领土全境“居住、旅行及经商”的权利,可以采勘和开发矿产资源,租赁、保有土地和产业……中国河流港口全部对美国开放,美国船舶可以在中国之任何开放口岸、地方或领水内自由航行,可以无限制地将船舶停泊几处口岸……
——《中美友好航海通商条约》
落后的中国
屈辱的外交
弱国无外交
 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呢?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们不学他们……要有独立精神,要争取主动,没有畏惧,要有信心。
        
——周恩来《新中国的外交》
资本主义阵营
美国
敌视态度
社会主义阵营
苏联
新中国的外交环境……
一、面对孤立,积极外交
“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公告》
新中国外交方针:
一边倒:社会主义阵营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彻底清除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和残余势力
另起炉灶:不承认国民党的
屈辱外交
新中国的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建交国
建交时间
苏联
1949.10.2
保加利亚
1949.10.4
罗马尼亚
1949.10.5
捷克斯洛伐克
1949.10.6
匈牙利
1949.10.6
朝鲜
1949.10.6
波兰
1949.10.7
蒙古
1949.10.16
民主德国
1949.10.27
阿尔巴尼亚
1949.11.23
17
建交国
建交时间
越南
1950.1.18
印度
1950.4.1
印度尼西亚
1950.4.13
瑞典
1950.5.9
丹麦
1950.5.11
缅甸
1950.6.8
瑞士
1950.9.14
1950年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苏联政府贷款给中国3亿美元,这对促进中国经济恢复和发展,打破帝国主义国家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二、和平共处,基本准则
1913年10月至1914年7月英印政府外交大臣麦克马洪利诱中国西藏地方的代表,背着中国北洋政府代表将原属于中国西藏地方的9万平方公里国土划入英属印度。
中印边界问题
1947年印度独立后,不仅继承了英国对中国部分领土的侵占,而且进一步侵占中国大片领土,于1953年扩展到“麦克马洪线”,位于西藏一带。这一地区成为中印两国关系的焦点地区。
1953年
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二、和平共处,基本准则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互不侵犯
互不干涉内政
平等互利
和平共处
首次提出
1954年
一、与会国保证尊重印度支那三国的主权、独立、统一和领土完整;
二、结束在三国的敌对行动;
三、三国不得参加任何军事集团,也不允许任何外国在三国的领土上建立军事基地……
——《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和平共处
互不干涉内政
实践应用
1954年
形成确立
……②尊重一切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③承认一切种族的平等、承认一切大小国家的平等;④不干预或干涉他国内政;……⑥不使用集体防御的安排来为任何一个大国的特殊利益服务;任何国家不对其他国家施加压力;⑦不以侵略行为或侵略威胁,或使用武力来侵犯任何国家的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⑧按照《联合国宪章》,通过谈判、调停、仲裁或司法解决等和平方法,以及有关方面自己选择的任何其他和平方法,来解决一切国际争端;⑨促进相互的利益和合作……
——《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合作的宣言》
国际: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并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外交政策:独立自主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
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国内: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三、万隆会议,求同存异
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
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
缅甸
印度
新兴独立解放的亚非民族国家
三、万隆会议,求同存异
时间:
地点:
性质:
1955年4月
印度尼西亚的万隆
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
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
三、万隆会议,求同存异
时间:
地点:
性质:
1955年4月
印度尼西亚的万隆
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
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
伊拉克代表:
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共产主义是扰乱世界的三股势力!共产主义是独裁,是一种颠覆性宗教,是新式的殖民主义,当前我们都应该反对共产主义!
巴基斯坦代表:
亚非人民当前的任务不是反对殖民主义、争取独立,而是同美国联合起来,反对共产主义。
泰国代表:
中国成立傣族自治区使我们泰国受到颠覆活动的威胁。中国“没有宗教自由”,“利用国外1000多万华侨的双重国籍搞颠覆活动”。
三、万隆会议,求同存异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我们的会议应该是求同而存异。……在亚非国家中是存在着不同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的,但是我们仍有共同的基础。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的灾难和痛哭。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到共同基础,我们就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猜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首席代表周恩来在亚非全体会议上的补充发言》
“同”在何处
“异”在哪里
三、万隆会议,求同存异
不同的文化背景
不同的社会性质
不同的宗教信仰
不同的发展道路
尊重差异
共同的遭遇:曾经受到殖民
主义的压迫
共同的愿望: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
团结合作
追求和平、
共同发展
万隆精神
1955年4月24日万隆会议通过了《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
三、万隆会议,求同存异
影响: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我们在这里……
周恩来签订《中苏友好
互助同盟条约》
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
周恩来参加日内瓦会议
万隆会议期间的周恩来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一、课标分析
内容要点:知道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重在理解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制定的原因)
认知提示: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了解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的外交成就。(强调的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外交方针、外交成就的原因,进而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例,初步了解20世纪50年代中国在外交事业上取得的重大成就)
教材分析
整体分析: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二课,就内容来看,主要叙述的是中国20世纪50年代外交政策、方针、成就,和第17课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外交一脉相承,共同展示了建国以来中国外交事业的重大成就。
本课分析:本课内容一共有两个子目,一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二是“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二者都是中国外交的成就。建国初期,由于“雅尔塔体系”的影响,中国在遵循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的同时,必不可免的倒向了社会主义阵营,所以50年代是中苏关系的“蜜月期”。面对美国为首的资本主营阵营国家的孤立和封锁,中国开展积极外交且卓有成效。1953年面对中印边境冲突问题,周恩来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一原则经过日内瓦会议的实践、1954年中印缅三国的倡导,逐渐成为了国与国之间交流的基本准则,影响至今。
随着50年代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29个独立的新兴国家,在万隆召开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与的亚非会议,中国代表团在周恩来的带领下,冲破重重困难参加会议,并在此次会议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周恩来所提的“求同存异”,推动了会议的圆满进行,既将和平、民主的大国形象传达给亚非各国,也加强了亚非各国的团结、合作,留下的“万隆精神”流传至今。
学情分析
就学习情况来看,学生经过近2年的学习,初步掌握了历史学习的基础能力(如提取有效信息、识图能力、材料分析能力等),故而第16课的内容,学生学起来难度系数不大。但就学习心理来看,20世纪50年代的外交成就,离学生生存的年代略远,学生的认知比较陌生。故而需要找个学生了解的切入点,作为本课的线索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进而帮助他们更好的了解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外交事业。
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通过对20世纪50年代中国外交事业成就的学习及原因的分析,初步理解影响外交关系的关键因素(综合国力、国家利益),为下一课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新突破做准备。
史料实证——通过对教师所提供的近代中国外交的相关史料、图片的分析,进一步理解“弱国无外交”的涵义,逐步塑造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和史料分析能力。
时空观念——了解20世纪50年代,中国外交的具体成就。思考为什么这个时期中国外交成就斐然的原因和当时外交政策、外交对象确定的背景,进一步培养学生在特定的历史时空(情境)中,分析特定史实的能力。
家国情怀——在对近代中国外交和20世纪50年代中国取得的外交成就的对比中,体会现代中国外交的独立性、自主性,认识中国在促进世界和平、外交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道路自信感。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内容,“求同存异”与万隆会议的关系
难点:“弱国无外交”的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影响、“求同存异”的理解
六、教学方法
考虑到本课知识密度大,但结构清楚的特点。在教学方法上,主要采用建构主义支架式的教学方法,以周恩来总理的生平为线索,按按时间顺序逐层搭建知识的脚手架。与此同时,新课改的关键因素是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将特别注重学生的全程参与。
七、教学过程
本课设计思路:以周恩来总理的生平为线索贯穿整课,既拉近本课内容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减少学生的认知阈限,也帮助学生从“外交”的角度,更全面的了解周恩来总理的生平。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新课开始前
在学生朗读期间,完成板书书写和ppt的调适工作;
学生朗读完毕后,再给学生2分钟熟悉课文旁设的内容。
在科代表的带领下,先全班朗读第一段内容,再由男、女生分开朗读第二、三段内容;
2、朗读完毕后,熟悉课文的旁设内容。
1、学生熟悉课文内容和知识点,便于新课的学习;
2、熟悉课文旁设部分的内容,拓展学生的知识,帮助学生更为完整了解本课的内容。
新课导入
学生读完课文之后,教师提问第一个问题:本课出现次数最多的人物是谁,再进一步提问学生对该人物的了解有哪些?
1、朗读完毕后,回答教师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再根据学生个人的认知,自行回答第二个问题。
1、突出本课的主角,检验学生的阅读成果;
2、学生自己回答问题,展示自己的知识储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进一步拉近本课主角与学生的距离。
新课教学
(一)面对孤立,积极外交
1、教师活动:介绍周恩来总理建国后的职务,展示总理在《新中国外交》一书中的一段话,提问学生2个问题:
一是从这段话里,用原话回答近代外交史的特征;二是新中国外交的期望和要求。
学生活动:回答教师提出的2个问题。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感性认知近代外交的特点和新中国外交的异同。
2、教师活动:学生回答完教师所提的问题后,教师进一步以晚清、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3个时段的外交,结合周恩来3岁、21岁、48岁的经历,在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的基础上,正确理解“弱国无外交”的涵义,为新中国的外交政策的引出做铺垫。
学生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回顾、回答教师所展示的晚清、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的外交事件,总结、理解“弱国无外交”的涵义。
设计意图:
(1)在之前学生感性认知近代外交的特点和新中国外交的异同的基础上,进一步理性分析、理解近代外交的特征和“弱国无外交”的内涵;
(2)增强学生对文字材料的分析能力和对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
3、教师活动:
(1)展示、讲述二战后“雅尔塔”体系的冷战格局之下,中国的外交环境;
(2)结合“开国大典”毛泽东发表的《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和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引导学生认知、理解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3)结合课文旁设,展示、讲述建国初期中苏建交的史实及1950年的外交状况。
学生活动:
(1)认知、了解建国初期新中国的外交环境;
(2)从《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和新中国的外交方针中,理解新中国外交政策,并与近代外交特征对比。
设计意图:
(1)借助地图展示建国初期的外交环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和从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了解50年代中苏建交的史实,进一步培养从具体的时空下分析特定史实的意识和方法。
(二)和平共处,基本准则
教师活动:本环节开始之初,教师结合地图,简要介绍中印边境争端“麦克马洪线”的由来,以及中印双方的冲突和现状。
其次,按时间顺序讲解周恩来在1953年—1954年之间,提出、实践、重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史实。再通过请学生分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和《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合作的宣言》的部分内容。最后,展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60周年的纪念和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影响。
学生活动:
理解麦克马洪线的由来,阐述对该事件的简单理解、看法;
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由来和发展,对《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和《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合作的宣言》的部分内容进行分析,寻找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相似的内容;
3、解读教师出示的材料,结合课文内容,自己归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影响。
设计意图:
对麦克马洪线的介绍、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发展,目的在于增强学生对影响外交关系的因素的理解;
对教师提供材料的部分内容进行分析,寻找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相似的内容,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识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同时,加强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通过自己归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影响,加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对材料进行有效分析的能力。
(三)万隆会议,求同存异
教师活动:
再次利用“雅尔塔体系”下,冷战格局的世界地图,展示第三世界力量的兴起;
播放“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的视频,请学生用一个词语形容中国代表团的遭遇;
请学生完成万隆会议的知识点填充;
展示中国代表团在万隆会议期间遭遇到质疑、诋毁的史料,请学生换位思考“应该如何完美解决”;
出示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的补充发言,请学生总结“求同存异”的内涵;
出示万隆会议后与中国建交国家的地图,请学生归纳万隆会议对中国的意义。
学生活动:
识图了解冷战格局下,新兴独立民族国家兴起的史实;
观看视频,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完成学案上万隆会议的相关知识点,根据教师展示的史料,体会、感受中国代表团的险境和困难,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结合教师展示的材料和课文内容,自学总结“求同存异”的内涵和万隆会议的影响。
设计意图:
逐渐增强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对图片信息的分析能力;
通过观看视频,以视觉—直观的方式,
课堂总结和升华
教师活动:
按照“我们学校图书馆前石碑上的话语——为什么是这句——周恩来总理1955年5月1日来云南民族学院和全校师生欢度五一的史实”,两个问题、一个史实的顺序,向学生介绍本校与本课内容相关的校史;
以周恩来总理的4幅图片,简介周总理后来的生平,联系今天的外交部长王毅,展示今天中国“大国外交”的成果结束此课。
板书设计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外交成就:
1950年
1953年
1954年
1955年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一、自主学习:
(一)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二)美国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三)20世纪50年代的外交成就
中苏建交
与新中国建交的第一个国家:
1953年中苏签订了: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提出时间:
(2)提出者:
影响:
万隆会议
时间:
(2)特点:
(3)中国代表团的贡献:
(4)意义:
二、合作探究
1、近代外交和新中国外交最大区别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
2、新中国成立初期取得重大外交成就的原因?
课堂检测
周恩来作为新中国外交创始人,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和外交风范在世界外交史上留下了卓越风采,他从事的诸多外交活动成为国际交往的典范。下列属于周恩来外交成就的是(  )
①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②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③签署《中美建交公报》
④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
D.
①②④
2、建国初期,我国在外交领域取得许多重大成就。由中国政府提出并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基本准则的是(  )
A.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反对霸权主义
C.
“求同存异”的方针
D.
打击恐怖主义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经成为国立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下列属于其内容的是(  )
①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②互不侵犯?????
③互不干涉内政
④平等互利利??????
⑤和平共处????????????
⑥求同存异
A.
①②③④⑤
B.
②③④⑤⑥
C.
①②③④⑥
D.
①②③⑤⑥
4、外交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多方面呈现,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从丧权辱国的旧外交到独立自主的新外交的转变历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40年中英卧鸦片战争为起点,清王朝遇到了来自于西方列强和西方化的日本几个回合的强烈冲击,并被强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不仅仅失去了主权的独立和完整,清王朝也最终成了“洋人的朝廷”。
材料二
(1)据材料一中什么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丧失主权的独立与完整?哪一条约的签订使清王朝最终成了“洋人的朝廷”?
(2)材料二图1在这次会面中,周恩来提出的外交原则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3)在材料二图2中,为解决各方矛盾,周恩来提出的外交方针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