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紅樓夢解读之二满纸荒唐言 一把辛酸泪 (8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紅樓夢解读之二满纸荒唐言 一把辛酸泪 (8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6-07 00:06: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83张PPT)
紅樓夢

读之二
作者其书
满纸荒唐言
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
谁解其中味
创作过程
1754年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其《凡例》后的七律已有“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之叹;第一回正文,亦有“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叙述。曹雪芹的创作,是在他家被抄、从金陵迁居北京十多年之后,才开始的。
创作过程
甲戌本《石头记》第一回脂砚斋有批语云“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之书”,正文中亦说《石头记》曾取名为《风月宝鉴》。据此推测,《石头记》是在旧稿《风月宝鉴》的基础上扩充改写而成的。从“戒妄动风月之情”的《风月宝鉴》,到“大旨谈情”的《石头记》,这是一大飞跃。
创作过程
乾隆十九年,曹雪芹“庐结西郊”时期,他潜心修改旧稿并继续创作新稿,大约到乾隆25年,《石头记》前80回已基本写成。今存甲戌本,仅有16回;己卯本,共存41回,又两个半回,庚辰本,共存78回。以后又开始写“后卅回”的故事轮廓。其中的人与事,有与程高本后四十回相同或相似之处,也有迥然不同的地方。
创作过程
作者在第一回中曾设问道:
“书中所记何事?又因何而撰是书哉?”作者于“愧则有余,悔则无益之大无可奈何之日”,创作其《石头记》的;其动机、激情和目的,主要来自“当日所有之女子”。她们之“行止见识”,皆在“堂堂须眉”之上,可是她们都以悲剧结局。曹雪芹要把她们的才德、智慧,以及悲惨遭遇如实地写出来,以“使闺阁昭传”。
创作过程
刘鹗在《老残游记序》中谓,曹雪芹“寄哭泣于《红楼梦》”
;朱凤森借《十二钗》剧中人之口,说《红楼梦》写不尽“兴衰怨”;郑传靖则在《续红楼梦序》中认为“《红楼梦》为记恨书”。他们皆从一个侧面道出了曹雪芹创作《石头记》的动机、激情和目的。
程高
从乾隆十九年到五十六年程甲本问世之前,《石头记》前80回手抄本一般都附有脂砚斋等人的批语,故后人称为脂批本、脂评本这些脂批本均非曹雪芹的原稿,亦不是脂砚斋等人抄录加批的原本,而是从脂砚斋等抄录加批本过录来的本子。
脂批本
现已发现的脂批本有11种,另有靖本,有批而无书。批者以署名脂砚斋、畸笏叟为最多,共有各种批语三千余则。开始仅在曹雪芹的少数亲友间流传,后来稍有扩大,故巨家富室、文人学士亦间有之。程伟元《红楼梦序》中说“好事者每传抄一部,置庙市中,昂其值得数千金”
。价格如此昂贵,一般人当然买不起,读不到。
程甲本
程乙本
程伟元、高鹗收集、修辑和补遗订误的一百二十回《新镌全部绣像红楼梦》于乾隆56年冬,用木活字排印出版,后人称为程甲本。次年二月,程、高二氏又“复聚集各原本,详加校阅,改订无误”
,仍用木活字排印出版,后人称为程乙本。
程伟元
程伟元,字小泉,自云“古吴”(今苏州)人,约生于乾隆十年,卒于嘉庆二十三年。出身书香门第,能诗,善画,工书。宗室盛京将军晋昌称誉他说:
“君是风流潇洒客,放怀古今已忘骸。”

程伟元
程氏淡泊功名,而沉溺于诗文书画和《红楼梦》。友人称他为“高士”、“隐士”和“冷士”,决非一般书贾。乾隆55年左右,程伟元曾在北京等待会试。他与高鹗一起整理、修补和出版《红楼梦》就在此时。
高鹗
高鹗,字兰墅,一字兰史,世居辽阳铁岭,内务府镶黄旗汉军人。约生于乾隆28年,卒于嘉庆21年。“天才明敏”,通晓经史,工于制艺和诗词。乾隆53年中顺天乡试举人,乾隆60年进士及第。他应程伟元之邀,从事《红楼梦》的整理、修辑和补遗订误工作,当在中举之后、成进士之前这段时间。
红楼外史
高鹗很早就喜爱《红楼梦》,别号红楼外史。其内兄诗人张问陶《船山诗草·赠高兰墅同年》,有“侠气君能空紫塞,艳情人自说《红楼》”句,亦透露了此中消息。全璧本《红楼梦》完成之时,高鹗曾赋绝句一首,题为《重订〈红楼梦〉小说既竣题》,诗云:
“老去风情减昔年,万花丛里日高眠。昨宵偶抱嫦娥月,悟得光明自在禅。”
程高本
程高本的问世使《红楼梦》成为全璧,后四十回也成了《红楼梦》的有机组成部分,程高本流传之广泛,影响之深远,为广大读者所认可。然而,从程高本诞生之至今,总有人对程高本看不上眼,不能实事求是地给予评价。
“大旨谈情”
在第一回中,作者借空空道人之“思忖”道:
“虽其中大旨谈情,亦不过实录其事,又非假拟妄称,一味淫邀艳约、私订偷盟之可比。”这就是说,《红楼梦》“大旨谈情”,而所谈之“情”,又“非假拟妄称”的低级庸俗的儿女私情。
“大旨谈情”
清初,洪昇的《长生殿》,不止歌颂“真心到底”的“儿女情缘”,还指出:
“看臣忠子孝,总由情至。”在剧作中,他把郭子仪、雷海青、李龟年等人的忠于李唐王朝,反对安禄山叛乱的行为,也归之于“情至”,是汤显祖的“情至”和冯梦龙的“情教”新观念的继承和发展。
“大旨谈情”
《红楼梦》“大旨谈情”,此“情”与晚明汤显祖的“情至”和冯梦龙的“情教”
和清初洪昇所鼓吹之“情”,完全是一脉相通的。当然,由于时代不同,它已经有了新的发展。
“大旨谈情”
《红楼梦》浓墨重彩描写的是,贾宝玉与“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悲剧性情史(第五回警幻仙姑请宝玉饮用的仙茶“千红一窟,万艳同杯”)。王希廉评本云:“花名‘千红一窟’、酒名‘万艳同杯’,言目前虽有千红万艳,日后总归土一穴,同是点化语,不是赞仙家茶酒。”
“大旨谈情”
“千红”、“万艳”,即“群钗”,指生活于贾家荣、宁二府的众多女儿的形形色色的悲剧。由于她们的悲剧皆因“情”而起,又与贾家荣、宁二府的腐败作恶和兴衰际遇,以及末世封建社会的黑暗息息相关,故作者要为之“一哭”和“同悲”。
“大旨谈情”
脂批云贾宝玉是个“异样孩子”,又是“诸艳之冠”,“通部情案,皆必从石兄挂号”,是宝玉“将通部女子一总”。贾家的罪恶腐败,及其兴衰际遇,与宝玉的“异样”思想性格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
清抄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大旨谈情”
“群钗”的悲剧性情史,亦都与宝玉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裙钗”的悲剧震动了宝玉的灵魂,促使了他的觉醒,最后悟破人生,“悬崖撒手,弃家为僧”。因此,宝玉的悲剧,可谓叛逆的悲剧、爱情婚姻的悲剧和探求新生活的悲剧
人生悲剧
贾宝玉连同一群身份、地位、性格不同的少女的下场,展示了他们的青春生命和美的被毁灭。
社会悲剧
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荣损与共,封建政治的腐败,穷奢极欲的生活,儿孙一代不如一代的规律。
道德文化悲剧
更多的悲剧是“通常之道德、通常之人情、通常之境遇为之而己”,是几千年积淀而凝固下来的正统文化的深层结构造成的性格悲剧。
十二钗
“金陵十二钗”的命运,或如林黛玉叛逆旧制度、旧思想和旧秩序,追求自由恋爱,探索新的生活而不得,终落得泪尽而逝;
十二钗
“金陵十二钗”的悲剧,或如薛宝钗恪守礼教,而甘愿成为旧礼教的陪葬品;
十二钗
“金陵十二钗”的命运,或如史湘云嫁了个“才貌仙郎”,但好景不长;
十二钗

金陵十二钗』的命运,或如王熙凤热衷于权势和金钱,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十二钗
“金陵十二钗”的命运,或如贾元春虽贵为皇妃,却被幽闭在皇家深宫,郁闷而死;
十二钗

金陵十二钗』的命运,或如贾迎春从父母之命,嫁于匪人,被戕害而亡;
十二钗
“金陵十二钗”的命运,或如贾探春心怀补天之志,而生不逢时,最后远嫁他乡

十二钗

金陵十二钗』的命运,或如贾惜春生活在贵族之家,却看破了红尘,弃世为尼;
十二钗
“金陵十二钗”的命运,或如李纨年轻守寡,虽处于膏粱锦绣之中,过着“槁木死灰
”的生活。
十二钗
“金陵十二钗”的命运,或如秦可卿执着于“风月情浓”而殒命;
十二钗
“金陵十二钗”的命运,或如妙玉身已入空门,而六根未尽,最终落入强人之手,被迷奸劫掠,落得个“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

十二钗
“金陵十二钗”的命运,或如巧姐“家败人亡”之日,被“狠舅奸兄”骗卖。
婢女
荣、宁二府婢女的悲剧,则有晴雯、鸳鸯、金钏等人的叛逆性悲剧;有司棋的爱情、叛逆双重悲剧;
红楼二尤
“红楼二尤”,只因是贾珍妻尤氏面上的亲戚,于是被卷入了宁国府这个罪恶的渊薮。
红楼二尤
结果,在受尽了贾珍、贾琏和贾蓉的调戏之后,“痴心意软”的尤二姐,被贾琏“偷娶”,又被凤姐赚入荣国府活活害死,她的悲剧是寄人篱下的平民女子的婚姻悲剧;
红楼二尤
“烈性儿”尤三姐,则看中了柳湘莲,但柳湘莲相信宁国府“除了那两个石头狮子干净,只怕连猫儿、狗儿都不干净”,婉言谢绝,尤三姐为情自刎而死,可谓叛逆、爱情双重悲剧。
十二官
至于“红楼十二官”,赵姨娘曾斥骂芳官说:
“你是我家银子钱买来唱戏的,不过娼妇粉头之流,我家里下三等奴才也比你高贵些。”
十二官
这些被迫卖身为童伶的女儿,由于寄身于贾府,贾府的主子和贾府的兴衰际遇决定了她们的命运。她们随着贾府的兴盛而来,又因贾府的衰败而去,芳官因敢于反抗而被逐,龄官对现实百不如意而自愿离开,蕊官、药官被迫入空门??她们的悲剧皆具有叛逆性。
情至
由此可见,《红楼梦》通过贾宝玉和“群钗”的一系列悲剧性情史,各种类型的悲剧形象,从各个角度、各个侧面鼓吹了“情至”观念,歌颂“善情”,批判“恶情”,抨击了封建主义制度和思想。
矛盾斗争
《红楼梦》“大旨谈情”,着重描写贾宝玉和“群钗”的悲剧性情史,是通过三组交织在一起又互相影响的矛盾斗争的线索展开的。这就是:
封建叛逆者与封建卫道者的矛盾斗争;贾府女奴与封建主子的矛盾斗争;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斗争。
三个世界
《红楼梦》写“千红一哭”和“万艳同悲”,又是通过三个世界,即“太虚幻境”
世界;大观园世界;
“国贼禄蠹”世界来展开的。
三个世界
“太虚幻境”,只有美,没有丑;只有“善情”,没有“恶情”,这是宝玉和“群钗”
向往的理想世界。但是,它虚无缥缈,可望而不可及,只能供宝玉“梦游”而已。大观园,可谓“太虚幻境”在人间的投影,它是宝玉和“群钗”活动的场所,是他们的乐土。
三个世界
但是,大观园是荣国府的一部分,不可能如“太虚幻境”那样不受人世现实的制约,必然会受到“恶情”的干扰。至于荣宁二府,却是各类“国贼禄蠹”
活动、肆虐的场所,是“恶情”的滋生地。
百科全书
《红楼梦》“大旨谈情”,一方面其所谈之“情”,内涵丰富深刻,具有初步人文主义的时代精神;另一方面,又由“情”而联系到“政”,真实地反映了我国18世纪封建末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揭示了贵族阶级的罪恶及其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小说巨著。
内容思想
《红楼梦》“是反应时代最深刻的作品。曹雪芹身经极度的荣华富贵到后来的身微运蹇,使得书中充满了末世的悲哀、绝望与无奈。
在书中,曹雪芹对贾氏家族的种种弊病及子弟们的荒淫腐朽进行不遗余力的揭露,并藉以批评整个社会日益腐坏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型态,包括皇权制度、科举制度、宗法等级、官僚、婚姻制度、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礼法道德观念。所以《红楼梦》写的是时代与人生的悲剧。
艺术价值
中国小说向来注重情节、人物动作和外貌,曹雪芹则对人物的心理刻画多了一种天才艺术家自然天成的关注与敏锐,并精确的描写出来。不仅通过传统对人物动作、外貌语言的描绘反衬出内心的波动,并采用其它内心独白的方式来进行细腻连贯的心理描写。
艺术价值
语言运用以北方口语为基础,兼采传统文言中的精华,形成艺术化的文学语言。表现在人物语言高度的个性化、叙述语言的形象化和诗化。经过文学处理,口语俗谚更显其色彩鲜明和生动活泼。
不落窠臼
甲戌本第一回曰:
“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之目,反失其真传者。”
在此处,
脂砚斋有两则眉批云——
不落窠臼
事则实事,然亦叙得有间架,有曲折,有顺逆,有映带,有隐有见,有正有闰,以至草蛇灰线,空谷传声,一击两鸣,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云龙雾雨,两山对峙,烘云托月,背面傅粉,千皴万染诸奇。书中之秘法,亦不复少。余亦于逐回中搜剔刳剖,明白注释,以待高明,再批示谬误。
开卷一篇立意,真打破历来小说窠臼。阅其笔则是《庄子》、《离骚》之亚。
不落窠臼
脂批慧眼别具,揭示了《红楼梦》的审美追求和艺术成就。“打破历来小说窠臼”,这是《红楼梦》的审美追求;而在“实事”的基础上借鉴《庄子》、《离骚》等传统文学,重视笔法的变化多端,则是《红楼梦》突出的艺术成就。
不落窠臼
脂砚斋的卓识高见,经鲁迅的概括,就成了“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参见《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的精辟论断。那么,《红楼梦》到底在哪些方面打破了“历来小说窠臼”,即“传统的思想和写法”呢?
不落窠臼
鲁迅云《红楼梦》“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人物,都是真的人物。”。《红楼梦》塑造人物形象,一反“志怪”、“传奇”的传统手法,不仅
“人化”
,且写出了思想性格的复杂性。
不落窠臼
《红楼梦》写“群钗”亦打破了“历来小说窠臼”:
“有一百个女子皆是如花似玉一副脸面”。第三回中写迎春、探春和惜春出场,作者对其外貌身段的精神气质的介绍,于迎春和探春皆具体而生动,于惜春则点到即了。甲戌本脂批评云:
“深写一笔更妙!必个个写去则板矣。可笑近之小说中,有一百个女子皆是如花似玉一副脸面。”
不落窠臼
贾雨村在《红楼梦》中是个“奸雄”式的贪官,他坏事做尽,又忘恩负义。可是,第一回出场,作者写他“敝巾旧服,虽是贫窘,然生得腰圆背厚,面阔口方,更兼剑眉星眼,直鼻权腮”。甲戌本脂批有感而发曰:
“是莽、操容。”“最可笑世之小说中,凡写奸人则用鼠耳鹰腮等语。”
不落窠臼
宋、元以来的小说多取材于史,《红楼梦》则直接取材于作者所处时代的生活,没有相同的题材可资借鉴,完全是在作者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生活基础上创作而成的。无论是写贵族世家的“兴衰际遇”,还是写生活于贵族世家的众多女子的“离合悲欢”,皆能做到对现实生活的“追踪蹑迹”,抒发真情,写出“真传”。
不落窠臼
与小说题材紧相关联的是,《红楼梦》不止摆脱了《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偏重离奇曲折的故事情节的倾向,又一反《金瓶梅》的一味暴露生活中的丑恶。既写出了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罪恶和丑恶,也写出了美的被毁灭,“善情”的被迫害的悲剧;故事情节虽平凡而丰富多彩,虽琐碎而引人入胜。
不落窠臼
《红楼梦》由于在题材和情节上打破了“历史小说窠臼”,故其结构也在继承前代章回小说和戏曲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此前的《三国演义》是绳辫式结构;《水浒传》是连环短篇的有机组合;《西游记》是珠琏式结构;《金瓶梅》则通过西门庆及其成群妻妾的家庭兴衰际遇,广泛地描写了社会的方方面面。
不落窠臼
清代《红楼梦》问世之前的几部章回名著,如《醒世姻缘传》和《林兰香》,是《金瓶梅》式结构;《歧路灯》以世家子弟谭绍文的误入歧途和浪子回头这样的一人一事,贯穿全书;《儒林外史》则“虽云长篇,颇同短制”。《红楼梦》的结构,比之上述各书,更复杂,更谨严,也更宏伟。
不落窠臼
小说以贾家为代表的封建贵族的兴衰际遇为经线,联结社会的上下左右;以宝玉、黛玉的叛逆、爱情和探求新生的三重悲剧,以及宝玉、宝钗的婚姻悲剧为纬线,联结大观园内外“群钗”的种种悲剧,经纬交错,构成了圆形网状结构,全方位地反映了一个历史时代的社会面貌。
不落窠臼
在爱情婚姻问题上,《红楼梦》既突破了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郎才女貌”、“怜才爱色”的爱情俗套,也纠正了《金瓶梅》和《金瓶梅》式小说或渲染因果报应,或迷恋男女的变态性爱的不良倾向。
不落窠臼
通过贾宝玉与“群钗”的悲剧性情史,《红楼梦》提出了男女相恋,须志同道合,相互尊重,完全出自个人的意愿,不考虑家世的利益的新观念。不言而喻,这是带有近代色彩的爱情婚姻观念。
不落窠臼
《红楼梦》是由写实故事和神话故事相辅相成,而且是从神话故事的结局写起,采用了以虚带实的方法。
不落窠臼
在爱情描写上,《红楼梦》一反“偷香窃玉,暗约私奔”的窠臼,写出了“儿女之真情”。仅就宝黛爱情而言,宝玉倾心黛玉,选择“木石前盟”,既不是出于门当户对,也不是因为才貌双全,只是由于黛玉从来不和他说那些“仕途经济”的“混帐话”。
不落窠臼
黛玉钟情于宝玉,引之为知己,只因为宝玉尊重、体贴女子,不愿走封建主义的人生道路。正由于宝黛的爱情是建立在共同的叛逆的思想性格基础之上的,才为封建家长和封建婚姻所不容,只能以悲剧结局。
不落窠臼
最后,《红楼梦》打破了历来小说的“大团圆”结局模式,写出了在18世纪具有典型意义的贾家荣、宁二府的彻底败落,以及生活于这个家庭的贾宝玉和“群钗”的一系列震撼人心的悲剧。
不落窠臼
说《红楼梦》“打破了历来窠臼”,当然不是说它与我国历史悠久的文化传统和文学传统没有关系。恰恰相反,《红楼梦》之所以能登上古代小说艺术的最高峰,是与它对文化传统和文学传统的继承和革新分不开的。
不落窠臼
但是没有明代的“四大奇书”和“三言”、“二拍”、“一型”
,也就没有《红楼梦》。张新之尝谓:
“《石头记》脱胎在《西游记》,借经在《金瓶梅》,摄神在《水浒传》。”脂砚斋亦曾指出,《红楼梦》“深得《金瓶》壶奥”。
众说纷纭?
二百多年间对《红楼梦》的评论可分为“诲淫说”、“非淫说”、“索隐说”、“解脱说”。“五四”运动后新红学的功过,索隐派的新发展。以胡适《红楼梦考证》、俞平伯《红楼梦辨》为代表,使红学走出迷雾。当代红学界当以周汝昌、李希凡、冯其庸、周思源等人为翘楚。
众说纷纭
“清世祖与董鄂妃故事”说
“政治小说”
   ─蔡元培的《石头记索隐》
“自传说”
   ─胡适的《红楼梦考证》
“爱情掩盖政治斗争”说
“补天”说
众说纷纭
在写宝玉由“欲”所产生之痛苦及解脱之道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
众说纷纭
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
   
(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
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众说纷纭
全书所写,虽不外悲喜之情,聚散之迹,而人物故事,则摆脱旧套,与在先之人情小说甚不同。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众说纷纭
《红楼梦》是通过贾、史、王、薛几大家族在政治经济上的内外活动,宫廷贵族的勾结和矛盾,各种男女恋爱的葛藤以及家庭中的日常琐事,生动而又真实地描绘出一场封建家庭衰败历史的图卷。
     
  ——刘大杰
众说纷纭
十年一觉迷考据,赢得红楼梦魇名
          ─张爱玲
众说纷纭
这种小说还有一种超越性,就是写佛家与道家思想,写人生变幻无常,这种思想,由古至今,都可以引起人的共鸣
─白先勇
众说纷纭
“欠泪的,以泪还”红楼梦以神话拉开序幕,人生的情爱纠缠有了前世的因果。
  
─蒋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