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1第26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共3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必修1第26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共3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6-08 15:04: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9张PPT)
一、走向联合的欧洲
1、原因:
1)二战使西欧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
2)经济发展的需要
3)美苏争霸的影响
4)欧洲传统的统一思想的影响。
法德两个国家化解宿仇、实现和解是西欧联合的关键。1950年,法国外交部长舒曼发表了一项声明,提议把法国、德国的全部煤矿和钢铁生产置于一个联营机构的管制之下。法德实现煤钢的共同生产,不仅促进了法德关系的改善,还为西欧国家的联合铺平了道路。
一、走向联合的欧洲
1、原因:
1)二战使西欧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
2)经济发展的需要
3)美苏争霸的影响
4)欧洲传统的统一思想的影响。
关键:法德宿敌的和解。
(根本原因)
1、原因:
2、联合过程:
1)1951年,西欧六国签订
,决定建立
,这促进了法德矛盾的化解。
2)1958年,西欧六国在罗马签署《罗马条约》,于1958年成立

3)1967年,这三个共同体合并为一个机构——
欧洲煤钢共同体
《巴黎条约》
欧洲共同体
欧洲经济共同体
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煤钢共同体
原子能共同体
经济共同体
欧洲共同体
1993年称欧洲联盟
欧盟的会旗:1986年5月29日正式悬挂,会旗为天蓝色底,上面有12颗金黄色的星,表示欧洲联盟12个成员国。制作会旗的目的是表示要建立一个统一的欧洲,增强人们对欧盟和欧洲同一性的印象。
1993年11月1日,欧共体更名为欧盟。
欧洲共同体的发展历程
1973年,英国、丹麦和爱尔兰加盟;
 
1981年1月1日,希腊成为欧共体第10个成员;
 
1986年1月1日,葡萄牙和西班牙加盟,欧共体成员国增至12个;
1991年12月11日,欧共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了以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为目标的《欧洲联盟条约》。
1993年欧共体更名为欧盟。
 
1995年12月11日,奥地利、瑞典和芬兰加盟,使1993年11月1日生效的马斯特里赫特“欧洲联盟条约”形成的欧洲联盟扩展至15国。
   
1991年12月11日,欧共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了以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为目标的《欧洲联盟条约》。
1993年欧共体更名为欧盟。
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
1、原因:
2、联合过程:
3、影响:
目前欧盟总体面积扩大近74万平方公里,人口从约3.8亿增至约4.5亿,整体国内生产总值将增加约5%,从现在的9万多亿美元增加到10万多亿美元,经济总量与美国不相上下,欧盟的整体实力有所增强。
在西方国家中,法国总统戴高乐首先向美国的领导地位发起挑战。他主张欧洲应是“欧洲人的欧洲”。主张欧洲联合起来,摆脱美国人的控制。196O年,法国试爆原子弹成功。增强了法国的实力。1964年,法国又冲破美国设置的反华阵线,与中国建交。,1966年,法国正式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戴高乐领导下的法国与美国相抗衡,表明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
1、原因:
2、联合过程:
3、影响:
(1)促进欧洲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
(2)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3)冲击了两极格局,使世界政治格局朝多极化发展
1、“欧共体”形成的根本因素是:
A、联合抗衡美苏
B、生产力的发展,经济联系的加强
C、摆脱美国的控制
D、遏制共产主义的需要
B
及时巩固
2、美国总统尼克松说,“在经济领导的问题上,他们在全世界同我们竞争得非常激烈。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都没想到的那种挑战。”文中的“挑战”是指
A、苏联的威胁
B、西欧和日本的发展
C、第三世界崛起
D、美国经济的滞涨问题
B
美国在日本广岛投掷原子弹
1945年8月,美国投掷原子弹后,日本广岛一片废墟。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战后初期日本劳动者的生活
原子弹袭击后的广岛,幸存者徘徊在废墟上

日本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示意图
日本新干线列车
日本的汽车工业
【问题探究二】阅读课本,归纳二战后日本经济迅速恢复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1、原因:
1)内因:
①进行民主改革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
②制定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③加强政府投资、重视教育
④“贸易立国”“出口第一”
2)外因:
①美国的扶植。
②朝鲜战争、越南战争提供有利的外部条件
重视科技和教育--日本小学生在上“生活”课
教育经费占整个政府预算的25%,居世界首位
日本引进技术的模式是:
“一号机组进口,二号机组国产”
材料一:各国经济增长率(%)比较
时间
日本
美国
英国
联邦德国
法国
意大利
1952—1960年
8.2
2.8
2.7
7.5
4.8
5.8
1961—1970年
11.2
4.1
2.8
4.8
5.8
5.6
战后日本经
济发展迅速
到80年代末
成为资本主
义世界第二
经济大国
1、原因:
2、表现

20世纪80年代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日本正在以自己强大的经济实力为基础,积极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使其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
2004年9月,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召开的第59届联合国大会上发表讲话称,日本希望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中国表示理解,但强调:
联合国安理会不是公司董事会,不是按照会费的多少确定其组成。
1、原因:
2、表现

3、影响:
(1)形成了美国、日本、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2)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1、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要求与美国建立平等的伙伴关系。2004年,日本自卫队进入伊拉克,这是二战以来日本自卫队首次踏上处于战争状态的外国领土。其根本原因是
A.美苏两极格局瓦解
B.日本开始奉行独立的外交政策
C.日本成为经济大国
D.日本需要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
C
及时巩固
2、“二战”后日本经济获得快速发展,其客观的有利条件是
A.日本进行了社会改革
B.发展教育,培养人才
C.引进最先进的科学技术
D.美国发动侵朝战争,向日本订货
3.二战后为日本经济恢复和迅速发展奠定基础的是
A.美国的大力扶植
B.对教育的重视
C.比较广泛的社会改革
D.制订符合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D
C
结合当时的世界格局,你认为不结盟运动的背景有哪些?
1、原因:
(1)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
(2)为了摆脱美苏的控制和维护自身的独立
2、概况:
不结盟运动的概况
1)创始人
2)成立
3)原则
4)任务
5)影响
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贝尔格莱德举行
非集团、不结盟
铁托、尼赫鲁、纳赛尔
反对霸权主义;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1、原因:
2、概况:
3、影响:
1)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深入发展,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
2)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所构成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
1、路透社评论某国际组织说,它“作为一种独立于美苏两国领导的军事条约组织的道德力量,强调最初在万隆会议上获得赞成的和平共处原则”。这一国际组织是
A.联合国
B.不结盟运动
C.世界贸易组织
D.欧洲联盟
B
及时巩固
2、第三世界崛起并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舞台的标志是
A.万隆会议的召开        
B.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C.联合国的变化         
D.七十七国集团的诞生
B
3、不结盟运动奉行的政策是
A.制止新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
B.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
C.非集团、不结盟
D.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4、不结盟运动兴起和发展的重大作用不包括
A.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
B.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深人发展
C.建立起国际经济新秩序
D.推动了两极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
C
C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1971年,在第26届联大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恢复了合法席位,中国代表团笑逐颜开。
中国的振兴,冲击了两极格局。
四、中国的振兴
西欧的联合
日本的崛起
不结盟运动
中国的振兴
强大的美国
强大的苏联
实力迅速上升
实力相对下降
两极格局下的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
小结
多极化还只是一种趋势和方向;
多极化趋势是两极格局下的多极化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