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册5.4《植物的蒸腾作用》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册5.4《植物的蒸腾作用》 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9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0-06-08 18:00: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
七年级上册
第5章
第4节
蒸腾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描述植物的蒸腾现象,解释植物水分散失的主要原因;2、举例说出气孔数目和分布与植物蒸腾作用的关系;
3、说明蒸腾作用的概念和意义。
二、
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培养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2、通过探究实验,理解植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
三、
情感目标1、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2、增强生态意识,提高对绿化祖国、保护环境的认识。
教学重点
理解蒸腾作用的概念和意义。
教学难点
蒸腾作用的意义。
课前准备
1、演示实验材料。2、自制多媒体课件一份。
教学方法
实验法、
讲练结合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播放矿泉水广告视频2.比较玉米一生吸水与利用的情况,问:99%的水哪去了?
学生观赏思考: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水。观察、分析、讨论:99%的水蒸腾散失了。
以贴近生活的视频和对比数据激疑,引入课题。
二探究过程
(一)蒸腾作用的概念(二)蒸腾作用的过程(三)蒸腾作用的意义
先出示课前准备的演示实验装置A、B组,多媒体逐个展示问题:1、B塑料带内壁的水珠是从哪里来的?2、(对比A)水珠主要从什么器官散发出来的?原因是什么?3、是以液态水的形式流出来的还是以气态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出来的?出示演示实验装置C组前,先让学生推测B、C哪组装置带叶的塑料带内壁的水珠多些,为什么?再出示C组实验装置让学生仔细观察。[学以致用1]思考:为什么最好在阴雨天或傍晚移栽花草树木?移栽后,思考为什么要遮阳?为什么要修剪掉部分枝叶?多媒体出示多种植物的气孔数目和分布数据表。引导认识植物的气孔数目和分布与其环境相适应。置疑并过渡:植物蒸腾出的水分究竟是怎样由根到叶并散失出来呢?教师出示视频。强调根毛和气孔的作用,归纳出蒸腾作用的过程:土壤中的水分→根毛→根、茎、叶的导管→叶肉细胞→气孔→大气
.
置疑并过渡:植物把99%吸收来的水分又散失到体外,是不是在浪费呢?置疑并过渡: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植物体内的水怎样自下往上运输呢?播放视频:蒸腾作用的意义[学以致用2]为什么说大树底下好乘凉?[学以致用3]为什么森林地区比荒漠地区雨水多?
组织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学生讨论分析并逐个回答问题。多名学生作依次回答: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失到体外的过程。水分散失主要是通过叶片的气孔来完成的。叶是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组织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比较B、C两组实验,得出结论:温度越高,光照越强,蒸腾作用越强。用刚学的知识加以解释:这些方法都是为了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植物体内水分的散失,提高移栽植物的成活率。学生观察、思考、讨论,了解不同植物、不同环境的同种植物气孔数目和发布不同;而陆生植物叶片上表皮气孔数目一般比下表皮气孔少,有利于减少水分的蒸腾。学生仔观赏视频,回忆讨论,用已学的知识解释:水分通过根毛的吸收进入植物体内,气孔是水分散失的门户。学生结合生活现象思考:蒸腾作用对植物体有什么意义?如人出汗过后会感到凉快些。得出蒸腾作用需要吸热,对植物体而言可以降低叶面温度,防止被强光灼伤。还可以增大周围空气湿度,降低了气温,增加降水量。学生观赏,感知蒸腾拉力,得出结论:蒸腾作用促进了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和运输。加深蒸腾作用意义的理解。了解森林在调节气候方面的作用。
先只观察A、B组实验装置,了解蒸腾现象,得出蒸腾作用的概念,并通过A、B对照实验得出叶是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再观察C组实验装置,并与B作比较,在B、C两组对照实验中得出温度和光照影响蒸腾作用。解释身边生活中的问题,提高知识运用能力,培养学习兴趣。以现有数据代替课本上的探究实验,既节省了时间,又使学生清晰认识植物的气孔数目和分布与其环境相适应。学生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逐渐了解蒸腾作用的过程。学生在教师的提醒下,结合熟知的生活现象,来探讨理解蒸腾作用的意义。提倡植树造林,实现本节的情感目标。
三、课堂小结
教师结合板书对本节加以小结,围绕水在植物体内的流动强调蒸腾作用的过程和意义。
[板书设计]
第四节
水分的散失--蒸腾作用
一、蒸





念:
 
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水蒸气形式散失到体外的过程。叶是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
二蒸腾作用的过程:
土壤中的水分→根毛→根、茎、叶
的导管→叶肉细胞→气孔→大气
三、蒸腾作用的意义:
 1、降低植物体的温度,避免灼伤2、促进根吸收水分。
 3、促进植物体内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PAGE
/
NUMP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