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学弈
教学目标:1.能正确的朗读、翻译并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概括寓意,懂得其中的道理。
教材分析:
这篇文言文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的事,说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绝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文章先说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围棋的人,然后讲假如让弈秋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下围棋,学习效果也截然不同,最后指出这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别。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要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从理解课文方面看,课文所写的事情和其中蕴含的道理并不难理解,难点在于让学生参与注释每句话的意思。只有句子的意思弄懂了,才能正确地断词句把句子读通顺。所以,把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作为教学难点来突破。
学情分析:
小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而且教材安排文言文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一下文言文的语言,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并为初中学习文言文打点基础。因此指导学生初学文言文,教师不能逐词逐句讲解对译,而不去考虑学生的感受,更不能讲古汉语知识。我们要做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出问题、要求,并尊重他们解决问题的自己独特的方法,引导他们自学(可以讨论、合作学习或自己独立学习、研究性学习),教师给予适当的帮助,引导和点拨。引导小学生学习文言文,教师应树立“朗读是第一位”的观念。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因为小学生第一次学习文言文,对词语、句式了解甚少,朗读上会很困难。基于此种情况,教师的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做范读,甚至多次范读,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从而感染学生,激发诵读兴趣。在此基础上,我还进行了领读,并指导文言文的朗读方法,使学生读有榜样,读有方法。学生朗诵古诗能够读出韵律,熟读文言文后,同样能够读出韵律,读出情感,入情入境。通过反复诵读,学生的情感也得到了抒发。
重点难点;
1、指导朗读和背诵
2、结合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猜字谜导课
??
这节课我们先来猜字谜,古体字“弈”学习一则文言文《学弈》。(板书课题,放课文内容插图幻灯片)
1.解题。
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强调“弈”字的写法。
“弈”字是什么意思?题目“学弈”又是什么意思呢?
作者简介:《学弈》节选自《孟子.告子》,孟子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呢?
(1)指名学生交流(2)出示《孟子》简介。
2、出示学习目标
二、读通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不认识的字,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同桌互读,纠正字音。
3、出示课件,学生读一读,记一记。
1)、指名领读。2)、学生齐读。
4、检查认读。1)、指名读。2)开火车读。3)齐读。4、多音字
5、指名读课文。
6、学生评价。
三、再读课文
1、课件出示,学生按老师标示的停顿符号再读课文。
2、老师范读课文。
3、指名学生有节奏的读课文。
4、齐读课文。
四、理解课文
(一)、理解字词的意思。
1.学生自学完成练习,理解带点字的意思。
2、指名展示练习。学生纠错。
3、学生质疑。
4、对照答案,学生自查,改错。
5、同桌再查,互读。
(二)、理解句子的意思。
1、自学:原文、译文对照读,理解句子的意思。(5分钟后检查)。
(三)领悟道理
1、思考:是不是这个人的智力不如那个人?那是什么原因呢?请你找出原文中的句子
2、从学习中我们认识了弈秋的两个弟子,请你对他们做一下评价。
(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相机板书:
专心致志??
聚精会神??
一心一意???
全神贯注
三心二意??
一心二用??
魂不守舍??
心不在焉
3、从二人的身上,你们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
(四)、讲故事,背课文。
??
1、指名用自己的话讲述这则寓言故事。
?2.练习背诵。
五.布置作业
《学弈》教学反思?
《学弈》这则文言文选自《孟子.告子》,其内容和道理比较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但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所以我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作为小学生,他们接触到的文言文还比较少,所以本课的教学难点在于让学生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只有句子的意思弄懂了,才能正确地断词,断句,把句子读通顺。
围绕本节课的重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步骤:
一、导课、解题、质疑。在质疑中让学生明白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及重点、难点。
二、朗读课文。这是学习本课的重点,所以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读,尤其是范读、领读是不可少的。
三、理解课文。这是一个教学难点,所以在这个环节我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学习原则,先让学生结合注释自行解决文意,为了减轻学生对文言文翻译的压力与恐惧,接着安排同桌合作学习,交流意见,其后,在集体交流汇报中,允许学生只说出对一句话的理解,降低了要求与难度,同时也给更多的学生参与表现的机会。课堂效果的确不错。
四、领悟道理。在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评价文中的两个主要人物,根据两人不同的学习态度带来的不同的学习效果,学生很容易就领悟到了其中的道理。
这一课我总共上了两次。第一次在六(2)班,我没布置预习,主要是认为文言文的预习起不到多大的作用,另外,我也想挑战一下,看一看在学生没预习的情况下,我能否按教学计划完成教学任务。结果,在读课文环节花费了不少时间,但基本上还是完成了当节课的教学任务。第二次是在六(1)班上的。他们班学生提前预习了,所以在读文环节节省了一点时间,对字词的理解,句子的理解比较扎实。解决了教学重点。在完成本节教学任务后学生又进行了背诵。通过这两节课的对比,我发现不管什么类型的课,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还是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