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行路难(其一)》教学设计
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 李 解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诗歌的反复诵读,培养学生提高对语言美的感知能力;
2、通过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韵律美、以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创造美的能力。
3、掌握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讨论、自主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走近“谪仙”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的美誉。贺知章称他为“谪仙人”。其诗想像丰富,意境开阔,运笔神奇,风格飘逸,具有令人惊叹不已的艺术魅力。
杜甫评李白诗: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俊彩飘逸)
——《春日忆李白》
明确此诗背景:李白少有大志,以管仲、晏婴等名相自期,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即使退而求其次,也要像他的乡人司马相如、杨雄那样,以一篇辞赋文章一鸣惊人,为天子所用。他二十四岁离开蜀地,“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漂泊大半生,直到四十二岁才奉召供奉翰林,两年以后又不容于朝,被迫出京。这首《行路难》便是李白在被迫离开长安时所作。那一年是天宝三年。
二、初读诗歌,营生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初步感知诗歌。
自由朗读,酝酿情感,注意朗读技巧。
学生代表朗读。
学生点评。
全班齐读。
三、品鉴诗歌,体验审美
自选角度,自选句子,诗歌鉴赏,小组讨论。
学生发言。
教师引导。重点把握作者的情感线索。
四、再读诗歌,升华领悟
学生自由朗读,酝酿情感。
教师范读。
全班齐读。
老师点评,全班再次齐读。
五、延展诗歌,提升素养
①课外感知李白的浪漫性格。《将进酒》
②以“写”促“悟”。
③课外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结合奥运会。
六、探究诗歌,呈现思考
以“从《行路难》看李白的诗歌及为人”为课题,进行研究性学习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3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诗五首》(饮,行,茅,白,己)配套课件精品教学设计
目录 诗五首
饮酒(其五)
行路难(其一)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己亥杂诗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品味名句,积累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
2.了解五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不同的艺术风格。
3.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朗读法、联想想象法: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2.比较阅读法、讨论点拨法:了解诗歌情交融、理趣盎然的特点,体会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格调美,培养审美情趣,陶野情操。
【重点难点】
1.诵读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味诗情,明确诗歌主旨,并积累名句。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1.介绍创作背景及其艺术风格,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
2.朗读、背诵,对内容相近或体裁相同的诗作比较阅读。
3.组织一次古代诗歌(不限于学过的)朗诵比赛。
【教学过程】
(1)饮酒
陶渊明
一、导语设计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谥shì号靖节先生,东晋时期我国著名的田园诗人。谥shì号:古代士大夫死后由亲属、 朋友或门人给予的称号。
三、写作背景
《饮酒》是陶渊明辞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这组诗共20首,以这一首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写诗人如何从大自然中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恬淡闲适的心境。
四、朗读:(播放MP3名家配乐朗读)
饮 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注音:庐(lí) 篱(lú)
五、注释翻译
1、按课本注释学习加下划线的词语。
饮 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诗歌翻译
居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你问我何能如此,因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所以居所也显得偏僻安静。
采摘菊花在东篱之下,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人眼帘。
山气弥漫,夕阳西落,傍晚的景色真好,更兼有飞鸟,结着伴儿归还。
这其中有多少滋味要表达,欲要说明,却又忘记了语言。
六、整体感知
七、品读赏析
诗中描写了哪些自然景物?
菊花、南山、山气、夕阳、飞鸟。
诗中表明诗人心境的两个词语是什么?
心远、悠然;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此”和“真意”分别指的是什么
“此”指的是隐居田园;“真意”指的是自然之趣和人生的真谛。
有人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一句写出了门庭冷落的景象,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寂寞。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不同意。这一句是写诗人虽身居闹市,却远离俗世,不受俗世烦扰,表达了诗人陶醉于自然,恬淡闲适的心情。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悠然”和“见”字用得极妙。请任选一个作简要赏析。
示例一:“悠然”二字用得极妙,“悠然”是闲适的样子,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热爱自然的情感和恬淡闲适的心境。
示例二:“见”字用得极妙,“见”是无意中的偶见。不经意间抬头见山,怡然自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热爱自然的情感和恬淡闲适的心境。
请对诗中的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一诗句作简要赏析。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诗人悠闲地在东篱下采菊,抬头见山,是那样地怡然自得,那样地超凡脱俗!该句以景物的描写衬托出了诗人恬淡闲适的心情。“悠然”二字用得极妙,“悠然”是闲适的样子,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见”字也用得极妙,“见”是无意中的偶见。不经意间抬头见山,怡然自得。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描绘了怎样的景色?请联系上下文,品析诗句的深层喻义。从中感受到诗人怎样的人生理想?
景色:傍晚,山上的气象越发美好,在这从容而浑然的景色里,飞鸟一群群地结伴而还。
深层喻义:鸟儿在空中经受了风雨严寒的折磨,倦而知还,作者以飞鸟自喻,以飞鸟倦而知还来表达他弃官归隐的闲适情怀。
人生理想:返朴归真、回归自然。
古人往往以所喜爱的花来表明自己的志趣。你觉得诗中的“采菊”与“真意”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采菊”一方面说明作者爱菊,追求菊那样高尚的品格,另一方面“采菊”这种自得其乐的生活正体现了作者的清高自洁、不慕荣利。作者认为,具有菊花般品格的人和拥有“采菊”这种闲适生活的人生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人生。
本诗主题:全诗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和对农村恬淡闲适生活的热爱之情。
八、背诵:
饮 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行路难(其一)
李白
一、作者介绍:
李白,字太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祖籍陇西成纪,五岁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的青莲乡,因此自号“青莲居士”。把我国浪漫主义诗歌推向新的高峰,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又有“谪仙人”“诗仙”之称。有《李太白集》。
二、写作背景:
李白少有大志,以管仲、晏婴等名相自期,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即使退而求其次,也要像他的乡人司马相如、杨雄那样,以一篇辞赋文章一鸣惊人,为天子所用。他二十四岁离开蜀地,“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漂泊大半生,直到四十二岁才奉召供奉翰林,两年以后又不容于朝,被迫出京。这首《行路难》是李白在天宝三载离开长安时所作。
三、朗读:(播放MP3名家配乐朗读)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注音:樽(zūn) 羞(xiū) 箸(zhù) 塞(sè) 歧(qí)
四、注释翻译
1、按课本注释学习加下划线的词语。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注释:羞:同“馐”,美味的食物。 珍羞:珍贵的菜肴。 直:同“值”,价值。 茫然:无所适从的样子。 歧路:岔路。 今安在:如今身在何处。 直挂云帆济沧海:径直挂上白色的船帆横渡沧海
2、诗歌翻译
金杯里的清酒,每斗要十千钱,玉盘里珍贵的菜肴,算起來要值万钱。
有这样丰美的酒席,我却停下了酒杯,丟下了筷子,无法下咽。因为心中有了感触,便拔出剑来想要舞弄,然而向四下环视一回,却觉得心中茫然若失。
我想要渡过黄河,怎奈冻结的冰块把河水塞住了;我准备到太行山上去,可是又下着满天的大雪。
空闲的时候,垂着钓钩,坐在碧绿的溪水上面。忽然做起梦来,好像坐着船到了太阳那边去。
唉!路难走呀!路难走呀!从前走过了许多岔路,如今我身在何处呢?
假使我有可以乘长风破万里浪的机会,我定能鼓起风帆,直渡过大海那边去!
五、整体感知
六、品读赏析
在诗歌中诗人的思想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从怀才不遇和仕途不顺的茫然变为对仕途前程的期盼再到坚信。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两句描写了怎样的场面?作用是什么
场面:描绘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
作用:反衬出了作者悲愤、失望的情绪。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并作简要分析。
象征。“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象征前途渺茫。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用意?
用典。用意:借吕尚、伊尹备受重用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希望自己也能够得到明君重用的愿望。
诗中还有用典故的句子吗?请找出并分析。
长风破浪会有时。用意:希望实现政治理想。
请找出诗中的千古名句并赏析
千古名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赏析:诗句以高昂乐观的调子,唱出了人们对理想追求的美好愿望。纵有艰难险阻,也要不懈追求,坚信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实现的一天。表现出诗人自信、积极、乐观的性格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精神。
这首诗题目是“行路难”,那么“行路难”究境比喻什么呢?
比喻:仕途受阻。
这首诗反映出诗人当时怎样的矛盾心理?
反映出诗人既苦闷、迷惘、愤慨又积极、乐观、执著的复杂心理。
本诗主题
既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愤,也表达了诗人自信、积极、乐观的性格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精神。
七、背诵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一、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因曾经居住在长安城南的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
杜甫曾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有《杜工部集》传世。
杜甫一生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其诗风沉郁顿挫,被奉为“诗圣”。杜甫生活在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及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代表作品有:“三吏”、“三别” 《春望》《登高》 《羌村》《北征》《蜀相》《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三吏”“三别”
三吏:《新安吏》 《石壕吏》 《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杜甫的创作历程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望岳》(25岁,现存最早的杜诗)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兵车行》 《丽人行》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春望》“三吏”、“三别”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二、写作背景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关中地区闹饥荒,民不聊生。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现在甘肃天水),又辗转经同谷(现在甘肃成县)到了四川。在亲友的帮助下,杜甫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他感到快乐和自足,于是歌唱春雨,寻花漫步,遣兴江边,以诗酒自娱。但是,这种表面上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上元二年(761)秋天,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
三、朗读:(播放MP3名家配乐朗读)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蹋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注音:号:háo 重:chóng 罥:juàn 长:cháng 转:zhuǎn 坳:ào
顷:qǐng 衾:qīn 丧:sāng 厦:shà 庇:bì 兀:wù 见:xiàn
四、注释翻译
1、按课本注释学习加下划线的词语。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蹋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注释:秋高:秋深。
2、诗歌翻译
八月深秋,狂风怒号,把我草屋上的几层茅草都卷走了。
茅草乱飞,飞过江去,散落在对岸江边上,飞得高的茅草,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茅草,飘飘悠悠,沉落到低洼的水塘里。 。
南村的一群顽童,欺负我年老体弱,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
公开地抱着散落在地的茅草,跑进竹林里去了。我喊得唇焦口干也没有用处,只好回来,拄着手杖,独自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黑得像墨,深秋天色阴沉迷蒙,天也渐渐黑了下来。
盖了多年的被子,又硬又冷,像铁板一样,娇惯的儿子因为睡相不好,把被里都蹬破了。
房屋漏雨,连床头都没有一点干的地方,而雨水还像麻线一样不断流下。
自从战乱以来,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如何能挨到天亮!
怎么能够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屋,普遍地遮蔽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个个都喜笑颜开,而房屋在狂风暴雨中也不会倾倒,安稳得像山一样。
唉!什么时候,我的眼前能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即使只有我的茅屋被狂风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五、整体感知
六、品读赏析
学习诗歌应该从朗读入手,如果有你朗读第一诗节中的划线句,你认为最应该重读的是哪一个词语,请说说你的理由。
我认为最应该重读的是“怒号”,这个词语把秋风拟人化了,读之如闻秋风咆哮,风势极猛,声音极大。
诗的第一节是怎样描绘秋风肆虐的情景的?诗人为什么要作这样的描绘?
“风怒号”从听觉上突出了秋风之狂,“卷”从视觉上形象地写出了秋风之肆虐。“飞”“渡”“洒”“挂罥”“飘转”等词写出了秋风对茅屋的破坏。
这样的描绘为后文写屋漏遇雨、自己的境遇之惨蓄势。
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对“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一句的理解。
本句诗从个人的痛苦推己及人,表现了“天下寒士”的痛苦、社会的苦难和时代的苦难,表达了诗人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关心民生、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对“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一句的理解。
诗人希望眼前能突现这样的房屋,来温暖天下寒士,他宁可独破茅屋,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表达了诗人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关心民生、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杜甫一向关心人民疾苦,他的诗素有“诗史”之称,但为什么这首诗中他却一反常态,只写自己的个人遭遇?请谈谈你的理解。
以小见大,推己及人,表现了诗人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关心民生、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本诗主题
这首诗描绘了茅屋为秋风所破和诗人“夜雨湿屋”的窘迫困境,反映了诗人的悲惨遭遇和痛苦生活,表现了诗人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关心民生、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七、背诵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蹋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一、作者介绍
岑参,唐代诗人,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人。曾任嘉州(现在四川乐山)刺史,人称“岑嘉州”,是唐代边塞诗派的代表,与高适并称“高岑”。
二、写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十三年( 754 ),岑参再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同任判官的武某归京, 岑参便写下了这首咏雪送别之作。“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一首雪中送别诗。
三、朗读:(播放MP3名家配乐朗读)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 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注音:散(sǎn) 帘(lián) 裘(qiú) 衾(qīn) 薄(bó) 着(zhuó)瀚(hàn) 阑(lán) 羌(qiāng) 辕(yuán) 掣(chè)
四、注释翻译
1、按课本注释学习加下划线的词语。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注释:梨花:这里比喻雪花。 罗幕:用丝绸织成的帐幕。 狐裘:用狐皮制的外衣。都护:镇守边镇的长官,此为泛指,与上文的“将军”是互文。 瀚海:沙漠。 阑干:纵模交错的样子。 掣:拉开。 冻不翻:下雪后红旗冻住了,北风吹来,也不能飘动了。
2、诗歌翻译
北风席卷大地把白草吹折,胡地天气八月就飘起了雪花。
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象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
雪花散入珠帘沾湿了罗幕,穿上狐裘衣服也不觉得暖和,丝绸 做的被子都让人觉得有些单薄了。
将军双手冻得拉不开角弓,都护的铁甲也很难穿在身上。
沙漠里都结了厚厚的冰层,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
中军大厅里摆好了酒宴,欢送返京的客人,胡琴琵琶与羌笛奏出了美妙的乐曲。
傍晚辕门前大雪下个不停,红旗被冰雪冻硬,强劲的北风也不能让它飘动。
在轮台东门外欢送你回京去,你离去的时候大雪铺满了天山的道路。
山路迂回、曲折,已看不见您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一串马蹄印。
五、整体感知
六、品读赏析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请简要品析该句中“空”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①对友人依依惜别之情;②对友人前途担忧之情;③与友人离别后的惆怅之情;④自己不能回归故乡的凄楚之情。
下面两句诗都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充分发挥你的想像,将诗句所描述的画面用文字表述出来,并说说它的妙处。
①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②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①一夜的大雪,给树木披上了银妆,仿佛突然刮起和煦的春风,一夜之间催开了千树万树的梨花。
用春花喻冬雪,联想奇特美妙,比喻新颖、贴切。既描绘了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又表现了诗人的欣喜之情,也透露出作者豪放和开阔的胸襟。
②归客远去,山路回转,友人的身影已经看不到了,作者还伫立在风雪中,远望友人离去的山路,此时此刻,雪地上只留下一行长长的马蹄印迹。
“山回路转”使人惆怅,而雪地上的马蹄印迹,又把送别的思念延伸到远方,给人以无尽的遐想,言虽尽而意无穷,依依不舍之情跃然纸土。
本诗主题
描写了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抒发了诗人因朋友的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七、背诵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 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5)己亥杂诗
龚自珍
一、作者简介
龚自珍(1792—1841),字瑟人,号定庵,浙江仁和(现在杭州市)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是近代启蒙思想的先驱。《己亥杂诗》为其代表作,共315首,多为咏怀和讽喻之作。
二、写作背景
《己亥杂诗》是诗人辞官后的杂诗,作于道光十九年(1839)年,按干支纪年这年为已亥年,故称。这年诗人辞官南归,后又北上迎取眷属。期间往返九十里,诗人共写了绝句315首。第二年诗人自己加以编排,并刻印成集,这里选的是第五首。这一大型组诗记述了诗人的家世出身、仕官经历、诗友交往、生平著述以及思想感情、革新建议等,可以看成是一部用诗写成的回忆录。
三、朗读:(播放MP3名家配乐朗读)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注音:斜(xiá)
四、注释翻译
1、按课本注释学习加下划线的词语。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注释:吟鞭:诗人的马鞭,这里指鸣鞭、挥鞭。 落红:落花。
2、诗歌翻译
离愁深广无边时值白日西下, 马鞭向东一指便与京城远隔天涯。
落花纷纷飘坠它绝不是无情之物, 化作春泥还要护卫更美的新花。
五、整体感知
六、品读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诗人离别的忧伤,其中直接表现离愁深重的词语和直接描写诗人心境的词语分别是什么?
浩荡。离愁。
诗中“吟鞭东指即天涯”中的“吟鞭”指的是什么?
诗人的马鞭,这里指鸣鞭、挥鞭。
这首诗前后两句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前两句:抒发了诗人不得已辞官还乡时的无限愁思。
后两句:表达了诗人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不望报国的情怀。
本诗后两句“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请作简要分析。
比喻。作者以落花比喻自己。表达了诗人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不望报国的情怀。
本诗主题
这首诗写诗人离京的感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抒发了诗人自己虽然辞官,但仍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的思想感情。
七、背诵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1 页 (共 12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实录
师:在我们祖国灿烂的文学史中,唐诗是一串璀璨夺目的明珠。在这串明珠中,杜甫的诗作以其强烈的时代感,深沉的人民性而独战鳌头,被誉为“诗圣”。他的诗作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有《石壕吏》、《江畔独步寻花》、《月夜》、《水槛遣心》、《春夜喜雨》等九篇作品。
这节课,我们学习杜甫(板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体味杜甫忧国忧民的感情,鉴赏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现在大家默读这首诗,参看提示、注释,读懂诗句的含义。
生:(阅读课文揭示,边诵读课文,边参看注释,有的查字典,有的翻阅资料,有的互相询问、讨论;教师在学生行间查看,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难。)
师:“茅屋”指诗人求亲告友,于公园761年春,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建造的一座草堂。建成后,诗人十分喜悦。《江畔独步寻花》中“留恋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水槛遣心》中“细雨鱼儿去,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就是茅屋建成后诗人在江边独自散步和雨中凭栏远眺时喜悦心情的反映。不料,当年深秋,风雨大作,屋破雨漏,长夜沾湿,诗人推己及人而作此诗。
杜甫草堂至今犹在,诗因秋风破屋而作,茅屋凭诗人高风亮节而传。千百年来,杜甫草堂是人们瞻仰的圣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众口传颂的诗篇。多少名人大家为此作诗题联,咏志赞叹,现在,我们以名家的诗作题联及诗人自己相关的诗句作引子,来共同欣赏学习这一名篇。请问,诗人在怎样的社会背景下写这首诗的
生:在安史之乱的社会动乱中写下的。?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学过的杜诗中是怎样描写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的
生甲:《石壕吏》写到“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孙有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可以看出,战争残酷,死伤惨重,民不聊生,衣食无着,就连老妇人也被逼上战场。
生乙:《月夜》中写到“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这是诗人在安史之乱时,在逃亡中和在长安俘虏营中所写的。痛诉上战争给诗人带来妻离子散的痛苦。?
师:针对这样的现实,有人为杜甫草堂写了一副楹联,(板书)“十年幕府悲秦日,一卷唐诗补蜀风”。道出了诗人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个人际遇和目的。“十年幕府悲秦日”概括了诗人747年到长安,想通过考试进入仕途,实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但唐肃宗昏庸、专横,使他的政治抱负破产,安史之乱的暴发,致使他不愿再作一筹莫展的华州司功参军的官儿,因而于759年,弃官西行,带着家小,离开了饥民遍野的关中,经陕西、甘肃逃到四川成都。“十年幕府悲秦日”正是诗人对十年幕府生活中看到朝廷昏庸,国家混乱,民生疾苦而疾首痛心,哀惋叹息的总结;“一卷唐诗补蜀风”指出诗人希冀用一卷《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抒发胸臆,企求以“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来实现“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愿望。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自我牺牲的精神,实现当初赴长安“再使风俗淳”的抱负。现在我们共同研读诗文,看看诗人是如何表现他的思想愿望的。请同学们诵读1-3遍课文,用最简炼的词句概括出各段内容,考虑好后回答。
生:(诵读、琢磨、窃窃私议,在笔记上概括各段内容。)
师:(行间巡视、指点、解疑。)
生甲:第一段,写狂风破屋;第二段,写群童抱茅;第三段写屋破雨漏。
生乙:第一段应概括为秋风破屋,既能点明时令,又能与题目照应。?
生丙:第三段应概括为娇儿恶卧。?
生丁:第三段就概括为长夜沾湿。?
(各执己见,意见不一)
师:第三段这三种概括,各从不同的角度概括的,都简炼、正确;但是如果我们从诗人“归来倚仗自叹息”的心境,和“床头屋漏无干处”的处境的角度来分析,都是写诗人秋风破屋后雨夜的痛苦,所以“长夜沾湿”为宜,请同学们概括出前三段内容。?
生:前三段,记述秋风破屋,诗人长夜沾湿的痛苦。?
师:诗人只为哀惋自己的茅屋为秋风所破,长夜沾湿而写这首诗吗 请看南宋爱国诗人郑思孝画《杜子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图》所题的一首诗:(板书)
雨卷风掀地欲沉,
浣花溪路似难寻;
数间茅屋苦饶舌,
说杀少陵忧国心。
这首诗深沉地概括出诗人杜甫茅屋在“雨卷风掀地欲沉”的恶劣环境中所遭的劫难,但表白的是他忧国忧民的感情,现在我们再次诵读前三段,体会诗人的感情。?
生:(齐读或齐背前三段)
师:前三段是叙事,写出了诗人在秋风破屋,大雨连绵中的痛苦,后一段是抒情。诗人的感情浓烈,想象奔放,思想跨越的步子大。诗句由“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跳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其中包含着诗人许多没有说出来的思绪,你能说出来吗
生:(默然)
师:诗人从眼前长夜沾湿的痛苦生活想到历经战乱折腾的千千万万的穷苦百姓,从风雨飘摇中的个人茅屋想到连年战乱中的整个国家,因此彻夜难眠,请同学们回忆在课外阅读或电视、电影中看到的有关安史之乱的画面、诗句,谈谈当时的社会面貌。?
生甲:《咏怀五百字》里写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政治腐败,贫富不均。?
生乙:《春望》里写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由于战乱山河破碎,人烟稀少。
生丙:《垂老别》里写到“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 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这是一个在战乱中子孙死尽的老汉,愤而参军与老妻告别的场面。
生丁:《无家别》里写到“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这是连年战争重被征召当兵的哭诉,这是人亡村衰,空寂萧条,毫无生气的社会缩影,是朝廷无能,百姓遭殃的见证。?
师:很好,同学们课外阅读充实,引用课本学过的和课外阅读得来的材料印证了安史之乱中国家的破败,人民的苦难,充实了这首诗的蕴含。面对这样的现实,诗人从个人“长液沾湿何由彻”的痛苦,一跃联想到风雨中千千万万衣食无着落的穷苦百姓,呼号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爱冻死亦足”的铮铮壮语,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关心人民疾苦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正如当代诗人郭沫若题词:(板书)“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生:(齐读全文)
师:诗为事作,屋凭人传,如今成都杜甫草堂依在,而现在草堂的浣花溪畔已是一排排平房鳞次栉比,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诗人追求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已经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年代变为现实,如果诗人在天有灵,他定会感到欣慰了。(板书):
草堂留后世,?
诗圣著千秋。?
这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朱德参观杜甫草堂的题词。?
我们但愿杜甫草堂长留人世,杜甫诗篇的光芒千秋永照。?
[教后记]
中学语文课本选入了杜甫诗作九首。杜甫是诗坛之圣,《茅》诗是传世之作。《茅》诗所反映的是安史之乱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抒发的是忧国忧民、推己及人的高尚思想情操。教育意图通过对《茅》诗的教授,串缀起同一时期、反映同一主题的其它诗作,使学生联想显现当时动荡不宁的社会面貌;使学生体味连年穷兵黩武给社稷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使学生受到爱国爱民的思想教育,激发起强烈的爱国爱民、恤老怜弱的思想感情。?
堂上,学生回忆了过去学过的杜诗,使之对杜甫的认识更深刻更全面,对杜诗意蕴的体会更形象更丰满。既温故而知新,又以新而带旧,使学生的感知向深层发展。?
教学过程中,教者又以杜甫草堂楹联,古人郑思孝题诗,当代伟人朱德、郭沫若题词为导引,把整节课串联起来,使整节课以诗教诗,以诗学诗,师生沉浸在诗的氛围中,学生受到诗中意境的感化,诗中语言的熏陶,在学诗中提高了认识,愉悦了身心,得到美的享受,达到拓展学生视野,提高欣赏能力的目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3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74张PPT)
第30课 诗五首
21世纪教育网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系列精品教学课件
饮酒(其五)
行路难(其一)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己亥杂诗
诗五首
陶渊明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谥shì号靖节先生,东晋时期我国著名的田园诗人。
谥shì号:古代士大夫死后由亲属、 朋友或门人给予的称号。
作者介绍
《饮酒》是陶渊明辞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这组诗共20首,以这一首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写诗人如何从大自然中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恬淡闲适的心境。
饮 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朗读:
lí
lú
饮 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按课本注释学习加下划线的词语
诗歌翻译
居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你问我何能如此,因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所以居所也显得偏僻安静。
采摘菊花在东篱之下,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人眼帘。
山气弥漫,夕阳西落,傍晚的景色真好,更兼有飞鸟,结着伴儿归还。
这其中有多少滋味要表达,欲要说明,却又忘记了语言。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叙事
自问
自答
引出疑问
议论
心情闲适
心志高远
自豪
自足
实
虚
南山即庐山。庐山拥有山川
之灵异,历来为高士逸民栖
居之地,陶渊明亦常往来之
自然
精神
物我合一
闲适
自得
景
飞鸟晨
出夕还
返朴归真
感悟
回归
自然
精神
自由
得意忘言
宁静
自由
----东篱饮酒,感悟人生。
诗中描写了哪些自然景物?
菊花
南山
山气
夕阳
飞鸟
品读赏析
诗中表明诗人心境的两个词语是什么?
心远
悠然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此”和“真意”分别指的是什么
“此”指的是隐居田园;
“真意”指的是自然之趣和人生的真谛。
有人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一句写出了门庭冷落的景象,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寂寞。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不同意。
这一句是写诗人虽身居闹市,却远离俗世,不受俗世烦扰,表达了诗人陶醉于自然,恬淡闲适的心情。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悠然”和“见”字用得极妙。请任选一个作简要赏析。
示例一:“悠然”二字用得极妙,“悠然”是闲适的样子,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热爱自然的情感和恬淡闲适的心境。
示例二:“见”字用得极妙,“见”是无意中的偶见。不经意间抬头见山,怡然自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热爱自然的情感和恬淡闲适的心境。
请对诗中的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一诗句作简要赏析。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诗人悠闲地在东篱下采菊,抬头见山,是那样地怡然自得,那样地超凡脱俗!
该句以景物的描写衬托出了诗人恬淡闲适的心情。
“悠然”二字用得极妙,“悠然”是闲适的样子,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
“见”字也用得极妙,“见”是无意中的偶见。不经意间抬头见山,怡然自得。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描绘了怎样的景色?请联系上下文,品析诗句的深层喻义。从中感受到诗人怎样的人生理想?
景色:傍晚,山上的气象越发美好,在这从容而浑然的景色里,飞鸟一群群地结伴而还。
深层喻义:鸟儿在空中经受了风雨严寒的折磨,倦而知还,作者以飞鸟自喻,以飞鸟倦而知还来表达他弃官归隐的闲适情怀。
人生理想:回归自然。
古人往往以所喜爱的花来表明自己的志趣。你觉得诗中的“采菊”与“真意”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采菊”一方面说明作者爱菊,追求菊那样高尚的品格,
另一方面“采菊”这种自得其乐的生活正体现了作者的清高自洁、不慕荣利。
作者认为,具有菊花般品格的人和拥有“采菊”这种闲适生活的人生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人生。
本诗主题
全诗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和对农村恬淡闲适生活的热爱之情。
饮 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背诵:
李白,字太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祖籍陇西成纪,五岁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的青莲乡,因此自号“青莲居士”。把我国浪漫主义诗歌推向新的高峰,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又有“谪仙人”“诗仙”之称。有《李太白集》。
写作背景:
李白少有大志,以管仲、晏婴等名相自期,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即使退而求其次,也要像他的乡人司马相如、杨雄那样,以一篇辞赋文章一鸣惊人,为天子所用。他二十四岁离开蜀地,“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漂泊大半生,直到四十二岁才奉召供奉翰林,两年以后又不容于朝,被迫出京。这首《行路难》是李白在天宝三载离开长安时所作。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朗读:
zūn
xiū
zhù
qí
sè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按课本注释学习加下划线的词语
岔路
同“值”,价值。
同“馐”,美味的食物。
珍贵的菜肴
无所适从的样子
如今身在何处
径直挂上白色的船帆横渡沧海
●
诗歌翻译
金杯里的清酒,每斗要十千钱,玉盘里珍贵的菜肴,算起來要值万钱。
有这样丰美的酒席,我却停下了酒杯,丟下了筷子,无法下咽。因为心中有了感触,便拔出剑来想要舞弄,然而向四下环视一回,却觉得心中茫然若失。
我想要渡过黄河,怎奈冻结的冰块把河水塞住了;我准备到太行山上去,可是又下着满天的大雪。
空闲的时候,垂着钓钩,坐在碧绿的溪水上面。忽然做起梦来,好像坐着船到了太阳那边去。
唉!路难走呀!路难走呀!从前走过了许多岔路,如今我身在何处呢?
假使我有可以乘长风破万里浪的机会,我定能鼓起风帆,直渡过大海那边去!
清酒,珍馐
停、投、拔、顾
冰塞川
雪满山
垂钓、梦
多歧路
今安在
长风破浪
直挂云帆
(悲愤)
(失望)
(希望)
(迷惘)
(自信积极乐观)
在诗歌中诗人的思想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从怀才不遇和仕途不顺的茫然变为对仕途前程的期盼再到坚信。
品读赏析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两句描写了怎样的场面?作用是什么
场面:描绘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
作用:反衬出了作者悲愤、失望的情绪。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并作简要分析。
象征。
“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象征前途渺茫。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用意?
用典。
用意:借吕尚、伊尹备受重用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希望自己也能够得到明君重用的愿望。
诗中还有用典故的句子吗?请找出并分析。
长风破浪会有时。
用意:希望实现政治理想。
请找出诗中的千古名句并赏析
千古名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赏析:诗句以高昂乐观的调子,唱出了人们对理想追求的美好愿望。
纵有艰难险阻,也要不懈追求,坚信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实现的一天。
表现出诗人自信、积极、乐观的性格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精神。
这首诗题目是“行路难”,那么“行路难”究境比喻什么呢?
比喻:仕途受阻
这首诗反映出诗人当时怎样的矛盾心理?
反映出诗人既苦闷、迷惘、愤慨又积极、乐观、执著的复杂心理。
本诗主题
既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愤,也表达了诗人自信、积极、乐观的性格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精神。
背诵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
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因曾经居住在长安城南的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
杜甫曾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有《杜工部集》传世。
作者介绍:
杜甫一生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其诗风沉郁顿挫,被奉为“诗圣”。杜甫生活在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及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代表作品有:“三吏”、“三别” 《春望》《登高》 《羌村》《北征》《蜀相》《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三吏:
《新安吏》 《石壕吏》 《潼关吏》
三别:
《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三吏”“三别”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望岳》(25岁,现存最早的杜诗)
《春望》“三吏”、“三别”
《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兵车行》 《丽人行》
写作背景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关中地区闹饥荒,民不聊生。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现在甘肃天水),又辗转经同谷(现在甘肃成县)到了四川。在亲友的帮助下,杜甫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他感到快乐和自足,于是歌唱春雨,寻花漫步,遣兴江边,以诗酒自娱。但是,这种表面上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上元二年(761)秋天,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蹋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朗读:
háo
chóng
juàn
cháng
zhuǎn
ào
qǐng
qīn
sāng
shà
bì
wù
xiàn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蹋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按课本注释学习加下划线的词语
秋深
译诗:
八月深秋,狂风怒号,把我草屋上的几层茅草都卷走了。
茅草乱飞,飞过江去,散落在对岸江边上,飞得高的茅草,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茅草,飘飘悠悠,沉落到低洼的水塘里。 。
南村的一群顽童,欺负我年老体弱,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
公开地抱着散落在地的茅草,跑进竹林里去了。我喊得唇焦口干也没有用处,只好回来,拄着手杖,独自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黑得像墨,深秋天色阴沉迷蒙,天也渐渐黑了下来。
盖了多年的被子,又硬又冷,像铁板一样,娇惯的儿子因为睡相不好,把被里都蹬破了。
房屋漏雨,连床头都没有一点干的地方,而雨水还像麻线一样不断流下。
自从战乱以来,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如何能挨到天亮!
怎么能够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屋,普遍地遮蔽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个个都喜笑颜开,而房屋在狂风暴雨中也不会倾倒,安稳得像山一样。
唉!什么时候,我的眼前能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即使只有我的茅屋被狂风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秋风破屋
内心痛惜
群童抢茅
无可奈何
夜雨湿屋
忧思不绝
现实
风
白天
屋外
事
自己
理想
祈求广厦
天下寒士
关心民生忧国忧民
推己及人
雨
黑夜
屋内
人
写景叙事
直抒胸意
学习诗歌应该从朗读入手,如果有你朗读第一诗节中的划线句,你认为最应该重读的是哪一个词语,请说说你的理由。
我认为最应该重读的是“怒号”,这个词语把秋风拟人化了,读之如闻秋风咆哮,风势极猛,声音极大。
品读赏析
诗的第一节是怎样描绘秋风肆虐的情景的?诗人为什么要作这样的描绘?
“风怒号”从听觉上突出了秋风之狂,“卷”从视觉上形象地写出了秋风之肆虐。“飞”“渡”“洒”“挂罥”“飘转”等词写出了秋风对茅屋的破坏。
这样的描绘为后文写屋漏遇雨、自己的境遇之惨蓄势。
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对“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一句的理解。
本句诗从个人的痛苦推己及人,表现了“天下寒士”的痛苦、社会的苦难和时代的苦难,表达了诗人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关心民生、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对“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一句的理解。
诗人希望眼前能突现这样的房屋,来温暖天下寒士,他宁可独破茅屋,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表达了诗人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关心民生、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杜甫一向关心人民疾苦,他的诗素有“诗史”之称,但为什么这首诗中他却一反常态,只写自己的个人遭遇?请谈谈你的理解。
以小见大,推己及人,表现了诗人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关心民生、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本诗主题
这首诗描绘了茅屋为秋风所破和诗人“夜雨湿屋”的窘迫困境,反映了诗人的悲惨遭遇和痛苦生活,表现了诗人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关心民生、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蹋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背诵
岑参,唐代诗人,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人。曾任嘉州(现在四川乐山)刺史,人称“岑嘉州”,是唐代边塞诗派的代表,与高适并称“高岑”。
作者介绍
唐玄宗天宝十三年( 754 ),岑参再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同任判官的武某归京, 岑参便写下了这首咏雪送别之作。“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一首雪中送别诗。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 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朗读:
sǎn
lián
qiú
qīn
bó
hàn
lán
qiāng
yuán
chè
zhuó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 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按课本注释学习加下划线的词语
这里比喻雪花
用丝绸织成的帐幕
用狐皮制的外衣。
镇守边镇的长官,此为泛指,与上文的“将军”是互文
下雪后红旗冻住了,北风吹来,也不能飘动了。
沙漠
纵模交错的样子
拉开
译 诗
北风席卷大地把白草吹折,胡地天气八月就飘起了雪花。
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象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
雪花散入珠帘沾湿了罗幕,穿上狐裘衣服也不觉得暖和,丝绸 做的被子都让人觉得有些单薄了。
将军双手冻得拉不开角弓,都护的铁甲也很难穿在身上。
沙漠里都结了厚厚的冰层,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
中军大厅里摆好了酒宴,欢送返京的客人,胡琴琵琶与羌笛奏出了美妙的乐曲。
傍晚辕门前大雪下个不停,红旗被冰雪冻硬,强劲的北风也不能让它飘动。
在轮台东门外欢送你回京去,你离去的时候大雪铺满了天山的道路。
山路迂回、曲折,已看不见您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一串马蹄印。
白 雪 歌
送 武 判 官 归 京
咏雪/写雪景(前10句)
大雪纷飞遍地银妆
雪天奇寒难以忍受
沙漠冰封愁云惨淡
送别/写别情(后8句)
设宴饯别寄寓感慨
依依惜别无限惆怅
描写边地奇异风光,抒发无限惆怅之情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请简要品析该句中“空”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①对友人依依惜别之情;
②对友人前途担忧之情;
③与友人离别后的惆怅之情;
④自己不能回归故乡的凄楚之情。
品读赏析
下面两句诗都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充分发挥你的想像,将诗句所描述的画面用文字表述出来,并说说它的妙处。
①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②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①一夜的大雪,给树木披上了银妆,仿佛突然刮起和煦的春风,一夜之间催开了千树万树的梨花。
用春花喻冬雪,联想奇特美妙,比喻新颖、贴切。既描绘了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又表现了诗人的欣喜之情,也透露出作者豪放和开阔的胸襟。
②归客远去,山路回转,友人的身影已经看不到了,作者还伫立在风雪中,远望友人离去的山路,此时此刻,雪地上只留下一行长长的马蹄印迹。
“山回路转”使人惆怅,而雪地上的马蹄印迹,又把送别的思念延伸到远方,给人以无尽的遐想,言虽尽而意无穷,依依不舍之情跃然纸土。
本诗主题
描写了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抒发了诗人因朋友的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 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背诵:
作者简介
龚自珍(1792—1841),字瑟人,号定庵,浙江仁和(现在杭州市)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是近代启蒙思想的先驱。《己亥杂诗》为其代表作,共315首,多为咏怀和讽喻之作。
《己亥杂诗》是诗人辞官后的杂诗,作于道光十九年(1839)年,按干支纪年这年为已亥年,故称。这年诗人辞官南归,后又北上迎取眷属。期间往返九十里,诗人共写了绝句315首。第二年诗人自己加以编排,并刻印成集,这里选的是第五首。这一大型组诗记述了诗人的家世出身、仕官经历、诗友交往、生平著述以及思想感情、革新建议等,可以看成是一部用诗写成的回忆录。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朗读:
xiá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按课本注释学习加下划线的词语
诗人的马鞭,这里指鸣鞭、挥鞭。
落花
译诗:
离愁深广无边时值白日西下,
马鞭向东一指便与京城远隔天涯。
落花纷纷飘坠它绝不是无情之物,
化作春泥还要护卫更美的新花。
己亥
杂诗
愤然辞官 扬鞭天涯
春泥护花 心系国家
移情于物
痴心不改为国为民
尽心尽力
此诗前两句写诗人离别的忧伤,其中直接表现离愁深重的词语和直接描写诗人心境的词语分别是什么?
浩荡。
离愁。
诗中“吟鞭东指即天涯”中的“吟鞭”指的是什么?
诗人的马鞭,这里指鸣鞭、挥鞭。
这首诗前后两句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前两句:抒发了诗人不得已辞官还乡时的无限愁思。
后两句:表达了诗人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不望报国的情怀。
本诗后两句“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请作简要分析。
比喻。
作者以落花比喻自己。
表达了诗人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不望报国的情怀。
本诗主题
这首诗写诗人离京的感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抒发了诗人自己虽然辞官,但仍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的思想感情。
背诵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版)八年级下期语文古诗词曲赏析
(复习专题二)
(第六单元诗五首赏析)
一、《饮酒》(其五) 陶渊明
1、“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中,“此”是指作者的 生活,“真意”是指 。中
2、诗中的“心远”一词是什么意思?在诗中有何作用?
3、这首诗在艺术上情、景、理三者浑然交融,就这个特点作简要的分析。
4、“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中“悠然”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如果把“见”改为“望”、“看”好不好?为什么?
【参考答案:1、隐居(田园) 人生的真谛(自然纯真的情趣) 2、心灵超脱世俗 是全诗的“诗眼” 3、情:恬淡安宁与世无争 景:菊、山、飞鸟、落日 理:要感受自然乐趣必须心灵超脱世俗。 4、“悠然” 写出了作者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情。改“望”和“看”都不好,“见”是无意看见,突出了诗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望”、“看”是有意而看,就难以突出诗人与自然的融洽。】
二、《行路难》(其一)李白
1、“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两句中动词的使用很有特色,请加以分析。
2、“冰塞川”、“雪满山”比喻什么?
3、“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用了哪两个人的典故?有何作用?
4、“行路难”作者实际上慨叹的是什么?
5、联系全诗,理解“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6、你还能再写出两联借“垂钓”书法思想感情的古诗句吗
【参考答案: 1、“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写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抑郁。 2、人生道路的艰难,仕途的阻塞,济世安民的理想无法实现。 3、吕尚、伊尹 表达了作者坚信会被朝廷重用的决心。 4、人生理想、抱负难以实现。 5、总有一天能够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渡过沧海。意思是总有一天能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6、略】
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1、诗的第一章节是怎样描绘秋风肆虐的情景的 诗人为什么要做这样的描绘?
2、杜甫一向关心人民疾苦,他的诗素有“诗史”之称,但为什么这首诗中他却一反常态只写个人遭遇?请你谈谈理由。
3、就主题而言,读了这首诗后,我们会自然地联想到哪些人物的感人事迹或经典名句?请举出一二例(古今均可)。
【参考答案: 1、从听觉、视觉上突出风之狂,为下文写屋漏遇雨之惨蓄势。2、以小见大,推己及人,表现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3、略】
四、《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1、以“互文”手法写边地奇寒的诗句是“ , 。”
2、赏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3、请描绘“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这一画面,并说一说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 1、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2、雪花给树木披上了银装,仿佛突然吹来了暖暖的春风,一夜之间催开了千树万树的梨花。“忽”字不仅显示边塞气象变幻的神奇,而且传出诗人赏雪时非常惊喜的心声。 3、山路盘旋曲折,已看不见友人离去的身影,地上只留下一串马蹄的足迹。 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和无限惆怅之情。】
五、《己亥杂诗》 龚自珍
1、诗中用“ ”写“离愁”,用“ ”烘托“离愁”,又用“ ”对“离愁”加以映衬,道出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2、这首诗写了作者辞官告别寓居多年的京城,回归故里时的复杂心情;既有 ,也有 ,更有 。
3、请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浩荡 白日斜 天涯 2、 离别的忧伤 回归的愉快 积极的人生态度 3、以落花自喻,抒发报国之志,表明自己虽然辞官,但仍然关注着国家的命运。具有深刻的哲理。】
(人教版)八年级下期语文古诗词曲赏析
(复习专题一)
【第五单元 诗词曲五首赏析】
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这手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四句 ,后四句 ,前后形成鲜明对比。
2.诗中运用了哪两个典故?分别用来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诗题中含有唐朝另一位诗人的字,它是 ,这位诗人是 。
4.请描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展示出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5.本诗即表达了自己被贬谪的 和 ,也表现了 和 。
6. 点明贬谪地之远, 说明被贬谪时间之长。
7.诗中广为流传的名句是“ , 。”这两句的原意是 。现在人们赋予它的新意是 。
【参考答案:1、低沉愤懑 高昂乐观 2、诗中运用向秀作《思旧赋》的典故隐含作者对当时统治者迫害旧友的不满;运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暗示自己被贬时间长久,并因人事变迁而产生生疏、怅惘之情。3、乐天 白居易 4、放眼望去,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副这样的景象:大江之上,沉舟之侧,仍有千帆竞发;大自然中,虽有病树但万木依旧争春。揭示了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规律。 5、无限辛酸 愤懑不平; 坚定意志 乐观精神 6、巴山楚水 二十三年 7、略(可参考4)
二.《赤 壁》
1.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人对历史的评价因 而发。“二乔”在诗中指代 。
2.全诗借物咏叹,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旨在表明什么?
3.这首诗按体裁划分属于 ,押韵的字有 。
4.说说你对“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理解。
【参考答案:1、沉沙之铁戟 东吴 2、不以成败论英雄 抒发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生不逢时、怀才不遇) 旨在表明周瑜打败了曹操,只不过是侥幸成功罢了。 3、七言绝句 销、朝、乔 4、这两句是说: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会重写。蕴含了“偶然的机遇会对历史变迁产生重大影响”的道理。】
三.《过零丁洋》
1.首联写出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 和 。
2.诗人以“风飘絮”比喻 ,
以“雨打萍”比喻 。
3. 颈联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 .
4.全诗熔 和 为一炉,慷慨悲凉,感人至深。
5. 赏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6.中国历史上还有哪些“留取丹心”的英雄人物?(请写出2-3个)
7. “汗青”为什么不能误写成“汗清”、“汉青”?请你加以解释。
【参考答案:1、步入仕途 起兵抗元 2、祖国山河破碎,民不安生,像风中吹散的飘絮,散乱不堪 自己的一生也像被雨水打击的浮萍一样动荡不安。 3、形式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4、叙事 抒情言志 5、自古以来每个人都会死去,我愿将一颗赤胆忠心留在史册上。此句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是人的民族气节。 6、7、略 】
四、《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1.词前的小序有何作用?
2.全词以问句开篇,上片问 ,下片问 ,归根到底是在抒发对 的感慨。
3、请分析“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的思想感情。
4、“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是化用李白的《把酒问月》中的诗句“ , 。”
5.赏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6.你还知道哪些与月亮、月光有关的诗句?说说月亮、月光在古诗词中通常蕴含着什么意义
7、苏轼是宋代豪放派词人,你认为这首词哪里体现了词人豪放洒脱的风格?(结合具体词句从意境、思想感情、语言等方面来说)
【参考答案:1、作本词的线索,并点明词的主旨“兼怀子由” 2、天 月 人 3、希望人人平安,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表达了作者美好的祝愿 4、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5、人的悲欢离合正如月的阴晴圆缺一样,这是自然规律。表明作者的旷达胸襟,是蕴含一定哲理的千古名句。 6、 通常蕴含着思念之情 7、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作者在中秋之夜大醉后,举杯问月:这样的中秋明月何时才有?起笔突兀,气势非凡,显示了作者豪放的性格和非凡的气魄。】
五、《山坡羊 潼关怀古》
1.以动写静的句子是“ ”。
2、这首元曲的主旨句是“ 。”
3.中国古典诗词意蕴丰富,字字珠玑。你认为“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哪两个词用得最好?请说出理由。
4、本曲凭吊潼关古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万口皆赞的千古名句,揭示了怎样的历史规律?
【参考答案:1、峰峦如聚 2、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3、“聚”既写出了潼关被群山包围的险要地势,又赋予了群山生命和意志,它们守卫着潼关;“怒”既写出了黄河的咆哮,又交代了潼关处于黄河之边的险要。 4、忧国忧民 5、在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7 页 (共 7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30.心远尘嚣,心近自然
——《饮酒》教学设计(公开课)
【教育目标】
1、感受诗歌语言的美、节奏的美。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2、理解陶渊明追求平静自由生活的志趣,高雅志趣,高尚节操。
3、了解诗歌的赏评。
【学法引导】
知——析赏——评——行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
我眼中的陶渊明。PPT1-5
请大家把课本打开PPT,今天我们来共同研讨陶渊明的一首田园诗上品《饮酒》,来领略他给我们展示的清净世界。
(二)背景 PPT
他的一生经历可分为三个阶段。
二十九岁以前家居时期,“猛志逸四海”,有“大济于苍生”之志。
二十九到四十一岁或仕或隐时期“一心处两端”
四十一岁辞彭泽令隐居躬耕时期。
(三)知
1、解题:本篇为《饮酒》组诗的第五首,此组诗共二十首,为陶渊明酒后写的杂感诗。
在古代酒与人关系甚密,可解忧可增兴。PPT
曹操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李白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斗酒诗百篇。
杜甫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
王维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陶亦自云:性嗜酒,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俗语:酒后吐真言,我们来看看陶渊明的真言。
2、一读
一字一词地读,凭借注释,读准字音,了解词意义,体会文意。解释红色的字。
3、逐步读——析——赏。
教师范读: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点明而转折——矛盾 人境无车马喧。
隐居更主要的是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境界,而不是在于居所是否荒远。所以“大隐隐于市”,处闹市若幽谷。
自问自答 实——虚 意味深长。
学生齐读(注意问句升调,答句的意味深长)
因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所以居所也显得偏僻安静。
归纳:他置身人境,却能做到“无车马喧”,不染世俗之事,原因何在?诗人意味深长地说“心远地自偏”,心远离什么?
PPT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 ……………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心既远离了尘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板书 心远——骨 心静——境自静
(1)怎么样才能心远?远离官场?PPT
明确:“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不慕荣利”。即使身居闹市也宛如在山中,这深刻的道理被诗人平淡说出亲切感人.中国禅宗六祖能一日诵经,风吹幡动,一曰:“旗动”二曰:“风动”慧能曰:“心动”亦点明此意。
(2)现实给我们的感受是不一样的,现实和感受之间是可以转换的,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哪一句做到了现实与感受的转换?——“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又如顾城的《远和近》 PPT
你,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学生齐读,体会诗意。
(3)接着诗人顺势而下写出无限的意趣。“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句妙在何处?
明确:妙在“悠然”——无意看山。
“见”不是“望”“看”——景已入心。
触景生情,与自然化为一体,进入更高的境界。 是妙手偶得之笔,是在不经意间道出的“绝妙好辞”,可谓浑然天成,不工而工。
体会人与自然的贴近,这是诗人推崇的田园生活优雅闲适的绝妙写照,也是作者追求的飘逸之梦。王维诗中亦云其悠闲“倚杖紫门外,临风听暮蝉”。
(4)你觉得作者心灵靠近——(贴近)——(接触)——(相融)了什么?
明确:PPT菊、东篱、南山=自然——陶渊明和自然融为一体。
PPT王国维说:“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物我两忘)。”此种境界的代表人物有陶渊明,其作品《饮酒》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便是典型的“无我之境”。
无我之境,人惟于静(心远)中得之。
至于“菊”字,我们可从苏东坡《冬景》中可见“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傲霜枝”一个“傲”字尽现其意。
周敦颐《爱莲说》中曾云“晋陶渊明独爱菊”物芳可明志洁足见其节操高尚,淡泊名利——“菊,花之隐逸者也。”篱是田园的代称。
(5)作者走向田园,融入自然,体悟到其中的真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真意是什么呢?
明确:真意——髓。请看前面的句子——“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
夕阳衔山而落,飞鸟结伴而归,如果面对这样的美好景色,你会有怎样的想法?PPT自然之美对人的感召;飞鸟归林给人感悟。
——怎么的感召?怎么的感悟?
明确:归隐。
——《归园田居》中“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归去来兮辞》中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可见此句有两意:
1)、在己,鸟知回,我知回,已回。
2)在人,鸟知回,你们为什么不肯接受这美好的归宿,投身宁静优美的自然怀抱中呢?这是一种真情的召唤。在自然的感召下,诗人的心更宁静了,他悟得了真意:鸟日出而出,日归而返,完全委运自然,那么我要像飞鸟一样,纵身大自然之中,以尽百年,不也欣然自得吗。正如《挽歌》中云“死去何足惜,托体同山阿”这接近于老庄的自然无为,返朴归真。
(6)但诗人悟得有没有说出?——引出末句“欲辨已忘言”。
知道了为什么说忘言?PPT只听张三丰问道:“孩儿,你看清楚了没有?”张无忌道:“看清楚了。”张三丰道: “都记得了没有?”张无忌道:“已忘记了一小半。”张三丰道:“好,那也难为了你。你自己去想想罢。”张无忌低头默想。过了一会,张三丰问道:“现下怎样了?”张无忌道: “已忘记了一大半。” 周颠失声叫道:“糟糕!越来越忘记得多了。张真人,你这路剑法是很深奥,看一遍怎能记得?请你再使一遍给我们教主瞧瞧罢。”张三丰微笑道:“好,我再使一遍。”提剑出 招,演将起来。众人只看了数招,心下大奇,原来第二次所使,和第一次使的竟然没一招相同。周颠叫道:“糟糕,糟糕!这可更加叫人胡涂啦。”张三丰画剑成圈,问道:“孩儿, 怎样啦?”张无忌道:“还有三招没忘记。”张三丰点点头,放剑归座。张无忌在殿上缓缓踱了一个圈子,沉思半晌,又缓缓踱了半个圈子,抬起头来,满脸喜色,叫道:“这我可全忘了,忘得干干净净的了。”张三丰道:“不坏,不坏!忘得真快,你这就请八臂神剑指教罢!”说着将手中木剑递了给他。
过渡:
忘记反而好,为什么?忘记什么?——招式。记住什么?——用剑的道理。
陶渊明忘记什么?——以前的世事。记住什么?眼前的美景。
南宋词人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李白《山中问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蓦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归纳:
诗人悟得却不愿细析(有莫测高深,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意。此句展现无比广阔无比自由的内心世界,这个世界正是陶渊明毕生追求的世界,人生修养的最高境界,不是很多人能懂得,足见其诗“旷达中含几多悲凉,飘逸中带几多沉重。”)
此时景情意合而为一,实乃诗之完美境界。
PPT物我两忘
说不出
说不尽
说不得
过渡:
这样写出了作者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暗用了《庄子·外物篇》的说法“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是说,再精妙的语言,也不足以传达人们复杂的感受。语言的尽头就是音乐,就是舞蹈,就是无声的沉默。
说不出 说不尽 说不得,那么我们也用朗读来体味吧。
听《高山流水》学生齐读
评:
1、陶自评“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2、宋 陈师道评“渊明不为诗,写其胸中之妙尔。”
3、金 元好问“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醇。”
(四)启、行
学这首诗歌有什么现实意义?隐居,你愿意吗?你向往吗?
1、学其金刚怒目一面“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于戚,猛志固常在。”
2、洗其消极:共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7 页 (共 8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30 诗五首
一、狠抓基础
1.选出下面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
A.珍羞(xiū) 金樽(zūn) 宗悫(kè)
B.投著(zhù) 塘坳(ào) 大庇(bǐ)
C.突兀(wù) 瀚海(hàn) 挂罥(juàn)
D.风掣(chè) 狐裘(qiú) 岑参(cēn)
2.解释下面加粗的词正确的一项是( )
A.问君何能尔(你) 欲辨已忘言(辨识)
B.结庐在人境(庐山) 直挂云帆济沧海(渡)
C.多歧路,今安在(哪里) 瀚海阑干百丈冰(沧海)
D.吟鞭东指即天涯(马鞭) 秋天漠漠向昏黑(渐近)
3.默写或理解性填空。
(1)山气日夕佳,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吟鞭东指即天涯。
(3)《饮酒》中体现陶渊明爱菊的名言是_____________。
(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作者无私奉献精神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
(5)《己亥杂诗》中,被后人形容老一辈革命家鞠躬尽瘁精神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
(6)《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
4.下列赏析《饮酒》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中写飞鸟具有象征意义,用飞鸟飞向天路喻指自己出仕。
B.诗中表现农村的恬美宁静和作者悠然自得的生活。
C.诗中形象地表现了田园的优美和静穆,与诗人的心境契合。
D.诗中写飞鸟,喻指自己归隐,悟出了人生的真正意义。
5.下列对《行路难》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前四句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设宴为之饯行。
B.诗的前四句中“停、投、拔、顾”四个动作,形象地显示了作者内心的苦闷,感情的激荡变化,反映作者积极处世。
C.诗中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对人才的压抑,作者的苦闷,反映作者消极处世。D.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
6.下列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第一节五句,句句押韵,“号”、“茅”、“郊”、“梢”、“坳”五个开口呼的平声韵。
B.第一节五句,诗人寓情于客观描写之中,表现他对大风破屋的焦灼和怨愤之情。
C.第二节五句,是对第一节的补充,是为了引起别人的同情和帮助。
D.“忍能对面为盗贼”表现了诗人因“老无力”而受欺侮的愤懑心情。
7.关于诗词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近体诗的句数有严格的规定,计有三类:律诗、绝句、排律。
B.在诗歌发展史上,把唐代以前的诗歌和唐代讲求格律创作的诗叫“古体诗”。
C.律诗由四联组成,每联两句,分别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D.近体诗用韵很严,除首句可以入韵也可不入韵外,各联的对句必须押韵。8.谈谈你对下列诗句的理解。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强攻阅读
(一)课内精段阅读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找出下列句中加粗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结庐在人境(建造) 问君何能尔(这样,如此)
B.心远地自偏(偏僻) 采菊东篱下(篱笆)
C.山气日夕佳(傍晚) 飞鸟相与还(结伴)
D.此中有真意(真心实意) 欲辨已忘言(辨别)
2.选出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第一、二句以平易的语言直接道出作者对幽美平静的田园的喜爱,对车马喧嚣的官场的厌倦。
B.三、四句采用问话的形式,借饮酒人之间的对话来表现作者对超尘脱俗境界的追求。
C.五至八句描写田园的美好景色,用菊花、南山、山中晚景、归林飞鸟构成一幅大自然的美丽画面,表现出作者陶醉于其中的悠闲自得的心情。
D.这首诗是《饮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全诗景、情、理融为一体,意境深远含蓄,语言朴素自然。
3.陶渊明是_____________时代的山水田园诗人。这首诗写作者隐退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唐)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茅屋为秋风所破的具体情境怎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想像“群童”、“抱茅入竹去”的场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人由己及人的感情推去,靠哪句完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人的人生理想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外美文阅读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1.下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表面上虽然冷清、凄凉,但表现了诗人自得其乐的情感。
B.这首诗诗人以独白形式,极力渲染自己情感的起伏。
C.这首诗开头背景是花间,道具是一壶酒,角色只有作者一人,这是刻意营造的氛围。
D.这首诗表现出由“独”和“不独”相互转换的情调,点尽了诗人踽踽凉凉之感。
2.下列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虽然回环婉转,但也纯乎天籁,诗人的情感自然流露。
B.诗中既歌且舞,表明作者渐入醉乡,把冷清的场面写热闹起来,反映作者情绪变化。
C.诗中运用拟人的手法,把“月”和“影”人格化,始终作为“有情”之物描写。
D.诗的最后二句,诗人真诚地和“月”、“影”相约,表现自己凄凉之感。
3.古代诗词中描写“月”的诗句很多,请写出两句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试评析诗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方法提示:从诗句的内容、意境及在诗中作用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
成功登陆火星的“勇气”号探测器
①2004年1月4日,带着人类探索太空奥秘的千年梦想,“勇气”号火星探测器经过半年多的飞行,成功登陆火星。这对于了解火星及其演化,了解地球自身的过去和未来,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②火星是地球外侧的比邻星,距离地球十分遥远,探测器登陆火星远比登陆月球艰难得多。月球表面几乎没有大气,制动火箭可以引导登月舱准确地进行软着陆;而火星大气的密度虽然远远低于地球大气的密度,但仍可使登陆舱在着陆的数秒钟内烧毁。同时,火星风也能把登陆舱吹离目的地。因此,航天专家们给火星起了个绰号“死亡行星”,意指探测火星非常艰难,稍有疏忽就会前功尽弃。
③美国科学家总结了四十多年来国内外火星探测的成功经验,并汲取了多次登陆失败的教训,采用了多种技术措施相结合的方案,终于使“勇气”号成功登陆。
④“勇气”号是迄今人类遣往其他行星的第一个可以移动的、自动化的大型实验室。其实,它就是一台车式机器人,长1.6米,宽2.3米,高1.5米,重174公斤,靠太阳能电池板获得能源。它有自己的大脑、颈、头、眼睛和手臂。
⑤“勇气”号的“大脑”是一台每秒能执行约2000万条指令的计算机。不过,与人类不同的是,它的大脑并不在头部,而在腹部。所谓“颈”和“头”,是指“勇气”号上部伸出的一个桅杆式结构,上面有一对“眼睛”——其实是两台可拍摄火星表面彩色照片的全景照相机。(甲)两台相机的高度与人眼高度差不多,使“勇气”号能以类似人的视角环视四周,这儿瞧瞧,那儿看看,寻找有价值的探测目标。(乙)当发现值得探测的岩石等目标时,“勇气”号会像地质学家一样,走上前去对岩石敲敲打打,搜集数据,然后向下一个目标前进,因此科学家们亲切地称其为“野外地质学家”。
⑥“勇气”号配备了野外科学考察所需的“全套武装”,其中包括全息摄像机和显微镜成像仪。“勇气”号上有多台高清晰度摄像机,可以拍摄高分辨率的火星地表和天空影像。而显微镜成像仪就像地质学家手中的放大镜一样,能以几百微米的超近距离对火星岩石纹理进行审视。探测器还配备了一个相当于地质学家常用的小锤子式工具,能对岩石内部进行采样研究。另外还有一些先进仪器,可用来对岩石构造做进一步分析。
⑦“勇气”号火星探测器拥有一套独特的通讯系统。借助这套系统,“勇气”号可以直接与地球控制中心交流信息。
⑧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一直是人们非常关心的问题。“勇气”号也将围绕此问题进行有益的探索。它肩负着两大使命,一是用先进的生化手段探测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二是探测火星上是否有水。
⑨“勇气”号成功登陆火星,为人类进一步探索银河系打开了一扇希望之门;不过,这条探索之路仍是漫长而艰难的。尽管在这条道路上随时都可能遭受挫折,但是人类绝不会停止探索宇宙奥秘的脚步。目前,航天专家们正计划在发射无人探测器的基础上,选派航天员登陆火星,对这颗神秘而美丽的红色星球做进一步的科学探索与研究。
1. 请你根据文章提供的相关信息,用一句话概括介绍“勇气”号探测器。(答案不超过42个字)
2. 文中对“勇气”号的结构、装备及其功能进行说明的是第 段到第 段。
3. 既然火星被称为“死亡行星”,登陆非常困难,为什么人类还要坚持对火星的科学探索?请根据文章内容简要写出四点理由。
4. 形象、生动是这篇科普短文的语言特点之一,请你以第⑤段中画线的(甲)(乙)两个句子中的一个为例,进行具体分析。
5. “勇气”号这一名称是从参加火星探测器命名比赛的一万份美国小学生作文中挑选出来的,中选文章的作者是一名9岁的小女孩。人们为什么把为火星探测器命名这样神圣的使命交给孩子们呢?为什么“勇气”号这一命名能够中选呢?谈谈你对这两个问题的理解。
参考答案
一、狠抓基础
1.C 2.D 3.(1)(2)略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4)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5)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6)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4.A 5.C 6.C 7.B 8.(1)这是新奇的联想,既表现诗人的开阔胸襟,又写出了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两句作者为读者展现了动人景象:一片片飞花离开故枝纷纷坠落,在那一丛丛花树下堆砌起来,化作红粉香泥,养护新苗新花。诗人以落花自喻,向春天发誓:我们这片落花啊,决不是无情的废物。花落归根,最后化作春泥了,我们也还要去滋润未来的花,去孕育未来的五彩缤纷的春天。今天用此来表达为了美好事物勇于献身的精神。
二、强攻阅读
(一)课内精段阅读
《饮酒》1.D(“真”为真实人生的真正意义或人生真谛。)2.B 3.东晋 安贫乐道 悠然自得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1.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2.可从“欺”、“忍”、“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和诗人“呼不得”等词句入手,进行想像,不必拘泥诗句自身。 3.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4.诗歌最后一节。
(二)课外美文阅读
1.A 2.C 3.①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②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4.略。
(三)现代文阅读
1. “勇气”号探测器是人类遣往其他行星的第一个可移动的、自动化的、用来对火星进行科学探测的大型实验室。(意思对即可)
2. ④ ⑦
3. 答案要点:(1)了解火星及其演化过程;
(2)了解地球自身的过去和未来;
(3)探测火星上是否有生命;
(4)探测火星上是否有水;
(5)为人类进一步探索银河系打开一扇希望之门;
(6)探索太空奥秘是人类的千年梦想。
4. (甲)句:“以类似人的视角环视四周”“这儿瞧瞧,那儿看看”形象地写出了“勇气”号寻找探测目标时视角广阔、动作灵活的特点,写得饶有趣味。(意思对即可)
(乙)句:用“敲敲打打”“搜集”“前进”等词语形象地写出了“勇气”号工作时像地质学家一样科学严谨、有条不紊;语言生动有趣。(意思对即可)
5. 第一问答案要点:(1)孩子代表人类的未来和希望;
(2)相信孩子具有丰富的想像力;
(3)激发孩子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4)从小培养孩子的科学精神。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8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14张PPT)
第30课(1) 饮酒
21世纪教育网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系列精品教学课件
忽逢桃花林……落英缤纷。
种豆南山下……但使愿无违。
好读书,不求甚解……曾不吝情去留。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地自偏
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心远
感觉
现实
俗韵
尘网
樊笼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远和近 顾城
你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闲静少言 不慕荣利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心远 俗韵
尘网
樊笼
心近?
东篱
南山
自然
菊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此种境界的代表人物有陶渊明,其作品《饮酒》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便是典型的“无我之境”。
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
——王国维
心远
物我两忘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王维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自然之美对人的感召
飞鸟归林给人感悟
只听张三丰问道:“孩儿,你看清楚了没有?”张无忌道:“看清楚了。”张三丰道: “都记得了没有?”张无忌道:“已忘记了一小半。”张三丰道:“好,那也难为了你。你 自己去想想罢。”张无忌低头默想。过了一会,张三丰问道:“现下怎样了?”张无忌道: “已忘记了一大半。” 周颠失声叫道:“糟糕!越来越忘记得多了。张真人,你这路剑法是很深奥,看一遍怎 能记得?请你再使一遍给我们教主瞧瞧罢。”张三丰微笑道:“好,我再使一遍。”提剑出 招,演将起来。众人只看了数招,心下大奇,原来第二次所使,和第一次使的竟然没一招相 同。周颠叫道:“糟糕,糟糕!这可更加叫人胡涂啦。”张三丰画剑成圈,问道:“孩儿, 怎样啦?”张无忌道:“还有三招没忘记。”张三丰点点头,放剑归座。张无忌在殿上缓缓 踱了一个圈子,沉思半晌,又缓缓踱了半个圈子,抬起头来,满脸喜色,叫道:“这我可全 忘了,忘得乾乾净净的了。”张三丰道:“不坏,不坏!忘得真快,你这就请八臂神剑指教 罢!”说着将手中木剑递了给他。
说不出
说不尽
说不得
忘
物我两忘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课堂实录
一创境导入课文,激发学习兴趣
师: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的爱好:
生:“踢足球”、“编程”、“唱歌、听音乐”、“看名著”------
师:每个同学都有值得伴随自己一生的爱好。老师也有一个伴随了自己二十多年的爱好:读唐诗,而且最爱边塞诗。今天能够和大家一起来吟诵学习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我感到特别高兴。
板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 参
二、 认定学习目标,自主学习文本。
认定学习目标
师:根据对这首诗的诵读感受和以往的学习经验,我们把3个学习目标齐读一遍。
学 习 目 标
1、 朗诵出诗歌的感情。
2、 抓住关键诗句(名句)品味思想感情。
3、 分析诗歌语言的精妙传神。
根据学习目标,大家自读课文两遍;在小组里交流朗读感受;然后做预习题。
预习导学题目:
(1)这是一首 诗。也是一首 诗。
(2)作者是边塞诗人 。
(3)流传千古的名句是
(4)你还知道哪些咏雪的诗句
做完之后,小组之内交流答案。有分歧的请教相邻小组。还不能确定的问老师。
三、探究关键诗句,品味思想感情。
师:刚刚读了两遍,大家就产生了这样丰富的体验,实在可贵。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宝贵的体验,再次进入到诗歌中去,细细的搜寻,看看是哪些诗句给了你如此丰富的感受。紧紧的抓住它,细细的品一品,你的感受会更强烈。
生:“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两句把春风吹开梨花,比喻成北风吹落雪花,比喻用的新奇。
师:?
生齐:(迫不及待的)说反了!
师:你能再说一遍吗?(该女生说一遍正确的。)
师:你刚才是不是就想这么说?(女生点点头)
生:“千树万树”写得好,写出了雪下得大,而且是一团一团的,梨花也是一团一团开的,很白很多,一望无边,很像。要是用一颗两棵树来描写就不好了。所以“千”“万”两个字要重读。
师:说得我们都好象看到了这大雪。你能用声音表达出来吗?
生:该生朗读这两句诗。
师:我们齐读一遍这两句。对这两句谁还有补充吗?
生:“忽如一夜春风来”的“忽”字,表现了表现了雪来得快,来得突然,表现了诗人的惊喜。
师:你就用这种惊喜的语气给大家读一遍好吗?生读。
师:他们本地人看见这雪会惊喜吗?
生:(急)岑参他是湖北人,应该没怎么见过这么大的雪,所以他又惊又喜。但是他见过千树万树的梨花开,所以他一看见雪花就自然而然的想到了梨花。
师:岑参可能是在什么时候看见这个景色的?
生:(七嘴八舌)早晨!一睁眼!一开窗!一推门!(最后统一成“早晨一推门”)
师:咱们推荐一位同学来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好么?大家推荐一名同学?
师:你就是岑参了,有一天的早晨------(老师一边说一边把他送出门去)
学生一推门,一脸惊喜,“啊”了一声。(众生笑)
师:岑参由眼前的大雪想到家乡的梨花,到吟出这两句诗,可能就是很短的时间内的事,可能就在一推门的时候------咱们请这位同学再来一遍好不好?
生:鼓掌。该生再次走出去,推门——惊喜——情不自禁吟咏出这两句诗。全班鼓掌。
师:可见艺术来源于——生活。齐背这两句。
生:“胡天八月即飞雪”写出了塞外雪下得早,才阴历八月就下大雪了,尤其是“即”,表现出诗人的意外、惊奇。而我们这里八月十五才刚刚感觉到一点凉爽。“飞雪”的“飞”显示出雪下的大。
师:历代文人墨客有许多吟咏雪花的诗句------
生:“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师:雪是背景,是烘托。
生:“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写出了雪的香。坏了,不是写雪的,是写梅的。
生:“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写出了雪的白。
师:投影“大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东方虬《春雪》)也以花喻雪,匠心略同,但无论豪情与奇趣都让此诗三分。
师:投影“燕山雪花大如席”李白《北风行》。这一句与本诗有什么不同呢?
生:写出了一片雪花之大;本诗写的是整个的雪下的大。
师:所以,这两句诗不着一个“雪”字,却是咏雪诗中的名句。接着品咏诗句。
生:“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这四句写了边塞的奇寒。狐裘是最高级的保暖的东西,丝绸的被子是最高级的被子,也都不觉得暖和了。将军的弓也冻硬了,都护的铁衣本来是不离身的的东西也冻得难以上身了。可见是多么多么的寒冷。
师:投影《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片断
……..
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
五花连钱旋作冰,
幕中草檄砚水凝。
……..
这是岑参在另一首边塞诗中对塞外奇寒的描述,刚磨好的墨汁连字还没来得及写就冻上了。全班齐读“散入珠帘湿罗幕”这四句。
生:“风掣红旗冻不翻”也是写寒冷的,连红旗都冻住不动了,这是塞外特有的奇景。咱们这儿从来没见过。
生:我在老家见过。升完国旗,下雪,红旗湿了,最后冻住不动了。
师:你老家什么地方?
生:东北。
师:奇冷与塞外不相上下。哪个字用的生动?
生:“掣”。拉,扯的意思,这里是拟人的手法。北风又拉又扯红旗还是不动,这是一个奇迹。
师:请大家读出这种情景来。齐读这两句。
生:最后两句是写的送别。送别的时间是“暮”,地点是轮台东门,路上是“雪满天山路”。
生:最后两句写出了诗人依依不舍的惆怅心情。朋友都已经走得看不见了,诗人还站立在那里久久不肯离去。
师:还有与此意境相似的诗句吗?
生:“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老师有一个问题了:诗人早上看见大雪还惊喜异常呢,傍晚朋友回京就突然惆怅了。不矛盾吗?
生:他喜欢大雪,雪花使他想起了家乡的梨花,自然惊喜温暖。朋友回京自己却不知道什么时候回去,惆怅也是人之常情。
师:那么岑参是怎样来到边塞的呢?
生:沉默摇头------
师:大家可能需要一点材料。投影“作者背景”并讲解补充道:“岑参曾两度出塞,共从军六年。他第一次出塞时刚走到半道就碰到了回京的老朋友,他写道:“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他两次出塞都不是被动的,是他积极投身边塞军旅生涯的一种主动行为,所以诗中处处体现出一种豁达,这也是盛唐人所特有的一种豁达。请用这种情感朗读末四句。
生:齐读。
师:他送朋友的时候心情惆怅,可以想象,一回到军营,他就又投入到紧张激烈的军旅生活中去了。他曾在送某将军出征时写道:“功名祗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诗人是在赞颂友人,也是在表达自己的志向。
师:投影 别 董 大
高 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知君。
这是和岑参齐名的另一位边塞诗人高适的诗篇,充满盛唐人特有的豪放情感!为了更进一步体会这种唐风诗韵,下面我们试着背诵这首诗,看谁背得多。学生自主背诵。三分钟后,请两名同学展示。
四、 检测达标,巩固提高。
做检测达题,做完之后,小组之内交流答案。有分歧的请教相邻小组。还不能确定的问老师。
1、忽如一夜春风来, 。
2、瀚海阑干百丈冰, 。
3、写出胡地雪来得早的一个字是
4、任写胡地奇寒的一句
5、从室内景物转到室外送别的两句景物描写是
6、分析一下“风掣红旗冻不翻”中的“掣”字:
7、看到“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你有什么联想
五、拓展延伸,辐射课外。
师:我喜爱唐诗二十多年,诗读的多了,也曾经写过一些或许可算作诗的习作。给大家展示两首。献丑了。
《函授纪实》片段
、、、 、、、
先生张口不闻声,未等到时已成冰。
呼气成烟吸气长,马海毛上结白霜。
笔凉更有凉手握,字落纸上声自作。
、、、 、、、
写的是十几年前在曲阜读函授的情景,夸张的写寒冷的手法和歌行体的体裁都明显受到这首边塞诗的影响。
清 明
杯茶淡酒过清明,也有风雨也有情。
春夏秋冬三生事,喜怒悲欢一念中。
衔觞久饮浮生痛,寂寞常沐快哉风。
谁道郊野抚琴处,樵夫不解流水听。
师:希望大家课下多找些唐诗来读,可能有人喜欢送别诗,有人喜欢哲理诗,有人喜欢-------读得多了,你自然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可见读唐诗并不难。就让我们带着对唐诗的热爱最后齐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生:有气势的齐背。
下课!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4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12张PPT)
第30课(3)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1世纪教育网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系列精品教学课件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歌行体是古代诗体的一种, 把记人物、叙事件、发议论、抒感慨融为一体,内容充实而生动。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句式灵活,富于变化。
“安史之乱”中的杜甫历经坎坷,辗转来到成都。第二年春,诗人从表弟那乞要来了所需的资金,在友人的帮助下于成都西郊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颠沛流离大半生,终于有了家的温暖。
杜甫的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祖父是初唐诗人杜审言,父亲杜闲有奉天令一职。他七岁学诗,十五岁扬名,三十三与李白结为挚友。曾经当面向天子“献诗”: “文武百官如堵墙,观我落笔中书堂。”
车辚(lín)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gān)云霄。
------《兵车行》
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不论是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写他本身的幸福。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
------(前苏联)别林斯基
入门闻号啕,幼子饿已卒。
-------
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
-------
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
------
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
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雨卷风掀地欲沉,
浣花溪路似难寻。
数间茅屋苦饶舌,
说杀少陵忧国心。
----- 宋代郑思肖《杜子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图》
杜甫已去,草堂不再,但一个响彻千年的呐喊犹如刀剑争鸣,掷地有声。奏响了中国几千年来关于民生的最强音!没有铮铮铁骨和满腔热血,是无法铺陈出这样的诗句。他对人民的同情和关怀,用自己生命和时代的苦难相共振,发出振聋发聩的呐喊,推己爱人,心忧天下,这就是圣人的精神。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行路难》教学实录及评点
作者:余映潮 孙竹青
教学时间:2009年4月17日
教学地点:广西南宁二中
师:同学们,上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我们今天学习李白的《行路难》。
师:让我们一起读一下背景材料。
(屏显1)
唐玄宗天宝年间,李白受命入长安,但并没有得到施展政治抱负的机会。这首《行路难》可能作于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李白不得不离开长安的时候。它表达了李白失意而又憧憬美好未来的心情。
(学生朗读)
师:皇帝把李白召到宫里去,只让他写写诗,过了一段时间,给了他一点钱,让他离开长安。李白于是写了三首《行路难》表达自己内心的不快乐。再读背景材料。
(屏显2)
“行路难”是乐府古题, “乐府”,指的是能够配乐的歌诗。乐府诗是一种古体诗。
李白的《行路难》共三首,主要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情怀。
(学生朗读)
师:把“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情怀”批在课题旁边。“怀才不遇”是说,有才能但是无法施展。
师:看我们的学习任务:吟读——感受诗中的美句。
(屏显3)
学习活动(一)吟读——感受诗中的美句
师:吟读之前,拿起笔划出这样几个地方。
勾画两个字。“玉盘珍羞”的“羞”、“直万钱”的“直”。注释告诉我们,“羞”和“直”是通假字,用另外两个字来表达,意思是一样的。
再画两个字。“停杯投箸不能食”的“箸”,“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济”。这两个字的含义很重要。“济”,渡过。“箸”,筷子。这两个字在现代汉语里常常用到。
再画两个词。“长风破浪”,原来的表达是“乘长风破万里”,比喻的是一种境界,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云帆”,是“高高的船帆”的意思,因为一个“云”字,“云帆”这个词显得特别高雅。
师:请大家齐读课文,我来听一听。
(学生齐读课文)
师:好。我觉得节奏有点问题。“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教师模仿学生读书,二二三节奏),这种节奏和表达作者心情的节奏不太吻合。作者这时心情是比较郁闷的、茫然的、急切的,所以读这首诗时要主要用四三节奏来读。(教师示范四三节奏)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如果读成“拔剑/四顾/心茫然”(教师模仿学生二二三节奏)就不行了,对不对 好,一起来读。
(学生再次齐读课文)
师:这次好听多了!聪明!我刚才听出来一个很好的地方,你们比较注意这首诗情感的抑扬。有两句我们还能再体会一下。“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是抑好还是扬好呢 一定是抑。最后一句呢 一定是扬。来,再试。第二句要比较地抑,最后一句要很好地扬。
(学生第三次齐读课文)
师:好。最后一句我们再来学读一下,跟我读。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师:太好了,有些同学读得很有感受似的。
师:下面思考一个问题:感受诗中的美句。哪句美呢 哪句最美呢 开始思考,并且用笔写下你的感受里面的关键词。
(学生思考,批注)
师:好,我们试着来交流一下。刚才我看见大家很用心,现在来谈谈你所感受到的诗中美句。请举手发言。
(学生举手)
师:谢谢你。
生1:我觉得诗中美句是最后一句。
师:请你阐释。
生1:前面已经说了“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最后仍然要说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表明作者虽然遭受排挤,怀才不遇,仍不放弃自己的梦想,我觉得这是一种人格美。
师:这里表达了作者的奋发图强,对美好未来的期盼和向往。谢谢你。
(学生举手)
师:谢谢。
生2:我觉得第四句“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很美。这里运用了吕尚和伊尹的典故,表明自己对前途的希望和信念,这种信念美我也觉得很美。
师:用典故来说话,来表达自己的心意。既是一种手法,也给人以美感。好,继续。
生3:我觉得美句是倒数第二句“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它说出了作者当时怀才不遇的心情,感叹内心的凄苦。
师:反复、反问,表达了一种悲怆的情感,和“长风破浪会有时”这一句形成强烈的反差,好像在给人一种迷茫的感觉的时候,突然又让我们眼前一亮。真美。
生4:第三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里不仅有一种描写美,而且我认为,黄河不可能任何时候都那么容易渡过,而太行山此刻也已经雪满。这里表现他有计划的时候,大自然也仿佛在和他作对,这就表现了他在官场上的不得志和内心的忧郁。
师:前途无路可走,这里好像是实写,好像是写自然状况,实际是虚写,是用比喻来表现作者现实心情的迷惘。这里是写心情、写感觉的,它和“行路难,行路难”这个句子密切地照应。
师:好,我们把发言再集中到课文里最美的句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上面来。
(学生齐读这个句子)
师:这个句子为什么美 我们来体会一下。
(屏显4)
乘风破浪,沧海扬帆。
意境开阔,壮思飞扬。
千古雄句,激荡人心。
师:这个句子的含义是乘风破浪,沧海扬帆,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动态的、勇往直前的画面。它表现出海阔天空的意境,是作者壮思飞扬的理想境界的描述。因此,人们这样评价,说它是“千古雄句,激荡人心”。这样的句子已经单独流传下来,流传在我们现在的书面语中,流传在口语中,流传在广告中,流传在我们写文章的引用中。这样的句子叫做警句。
请做记录:
(屏显5)
课中微型讲座(一) 警句——让诗文生辉
警句,就是语言精炼、寓意深刻的语句。
作品中的警句,往往用精炼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思想。
警句常常超越作品、超越时代而给人以深刻的启发和教益。
《行路难》因警句而格外让人喜爱,是一首情韵飞扬的诗歌。
师:下面我们来再感受一首诗,请大家读出这首诗中你们熟悉的警句。
(屏显6)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学生齐读: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师:这样的句子,可以超越作品、超越时代,它还将继续超越下去,给我们以教益。让我们再读这首诗。
(学生齐读)
师:这个学习环节就进行到这里。下面,我们进行第二个学习环节:理解诗中的难句。
(屏显7)
学习活动(二)说读——理解诗中的难句
下面我们进行第二个学习环节: 理解诗中的难句。
师:其实我们刚才已经涉及到了几个难句,这里我提出两个难句需要大家来阐释,这两个难句弄懂了,这首诗也就懂了。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请自选一句阐释它的含义和作用。第一个层面,要阐释它的含义;第二个层面,要阐释它的作用。好,开始思考。
(学生思考,教师巡视)
师:同学之间,两两交流。
(学生思考,教师指导)
师:好了,全班交流,自由发言。
(学生举手)
师:请你来,谢谢。
生5:我想说第三句,它有两层意思。作者想渡过黄河,但黄河结冰不能通过;他想登上太行山,但因为雪满他不能登山。这两句给我的深层感受是,作者有自己的一番理想和抱负,但是因为社会上、官场上的阻扰,不能让作者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这抒发了作者的悲愤之情。
师:嗯,很好。谢谢你的演讲。
师:而且你有一个很有个性的地方,用手势助说话。阐释得很好,我就不接着你的话继续阐释了。
生6:我选第四句。作者引用吕尚和伊尹的故事,表达自己的怀才不遇,希望有识人才的人发掘他,让他有一番作为。
师:第二句说得特别好,希望有人给他机会,使他得到重用,让他实现自己从政的理想。这两位同学的发言基本上把这两个句子解释清楚了。我再来阐释一下。第三句是用喻,就是用比喻。连续用喻,来描绘自己现实的困境,用比喻来表达自己的心情;第四句是用典,就是用典故来表达自己的希望、憧憬、梦想,同样也是写心情。
好,我们再来学一种知识。
看屏幕。
(屏显8)
课中微型讲座(二)用典,以传情达意
典故:文献典籍中的词语或故事。
用典:用特指的古事或古语婉曲地表达“今”义。
用典的效果:精炼语言,避直就曲,生动典雅。
《行路难》:一首因用典而情意深长的诗。
师:比如说“卧薪尝胆”,它既是词语又是故事。我们也常在口语中用到它,这就是典故。我们在运用成语的时候,很多都是典故。
用典是一种高层次、很雅致的表现方法。它避直就曲,生动典雅。句子的含义是需要人们去理解的,就像作者不直接说“我要从政”、“我要当官”,而是用典故来说话。
下面我们再来理解一下用典的句子。
(屏显9)
我想闲暇时坐在溪边垂钓:这句是用吕尚垂钓时遇周文王的故事来表达自己的希望。
忽然又梦见乘船从白日边经过:这句是用商朝伊尹的故事来表达自己的憧憬。
(学生齐读)
师:你看,从表面上看,都看不出来其真正的含义。真正的含义是希望有机会得到赏识,希望委以重任。
师:我们一起来把这首诗的意思全部串一下。齐读。
(屏显10)
金樽斟满清酒,一杯要十千钱,玉盘里摆满珍美的菜肴,价值万钱。面对佳肴我放下杯子,停下筷子,不能下咽。我拔出剑来,四处看着,心中一片茫然。想渡过黄河,却被坚冰阻塞,想登上太行,却被满山的大雪阻拦。我想闲暇时坐在溪边垂钓,忽然又梦见乘船从白日边经过。行路艰难,行路艰难,岔路这么多,我如今身在何处 总会有乘风破浪的那一天,我将挂起高高的船帆渡过茫茫大海。
(学生齐读)
师:两个难句都是婉曲地表达自己的心情。这两个句子读懂了,这首诗就基本读懂了。
再来看另外一首诗,它既有典故又有警句。
(屏显11)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学生齐声朗读)
师:用典的句子是哪两句
生: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师:“怀旧空吟闻笛赋”说的是物是人非,“到乡翻似烂柯人”说的是岁月流逝。这就是话不直说。
师:警句是哪两句
生: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师:作者在诗里写的是他的想法,其实这两句诗的意义早已离开文本原意,被人们广泛运用,它的寓意是新生事物不断出现,更加美好的事物在前面呢。用典和警句都是诗歌里高层次的表达技法,我们在读古诗时要有意识地注意一下。
师:最后我们来读一读、背一背。各自读,大声读。
学生自由、大声地读书。
师:一起来背,不能背的就读。要求:读出四三的节奏,读出抑扬的表达要求,最后一句要按照老师教你们的来读。
学生齐声背读。
师:多好啊。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到这儿。送给同学们两句话:
(屏显12)
教学结语
用知识丰富我们的头脑
用憧憬激励我们的意志
这两句话表现两个层面的内容。 一是在学习上,要用知识丰富我们的头脑,二是告诉我们,人在困境中要用憧憬激励我们的意志。谢谢同学们!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点评】
余映潮老师说过:“教师的任务,就是把教材读厚,把教材教薄。”他又说,“在教学艺术上我们要孜孜探求这样的境界:优化教材处理,简化教学思路。”他还说:“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是课堂教学艺术的高层次境界。”余老师执教的这首《行路难》,正是这些教学设计理念的集中体现。
这节课,能够在如下方面引起我们深深的思考。
一、巧妙的切入
余老师重点运用了“选点精析法”切入文本教学。这种方法要求师生集中目力,努力对文本中的某一个点——如课文的精美处、深厚处、丰满处、奇妙处、疑难处进行足够的咀嚼品味,进而读通读透全文。本课以 “感受诗中的美句”和“理解诗中的难句”为切入点来组织教学,通过吟读、联读、译读、背读、吟诵等多种形式朗读,又辅以教师独具创意的两个微型讲座,自然巧妙地引领学生在诗歌学习中来回穿梭,反复地品读美句和难句。整个课堂教学思路简约而不失精致,简化而不失精彩,显得极具组合之美、层次之美、层进之美。
二、精致的对话
语文新课程改革大力推行对话教学,对话需要教师的引导。教师主要的作用是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激发每一个学生潜在的灵感。在本节课的教学之中,余老师对学生的发言总是迅速判断,及时点评,指向明确,内涵丰富,或补充到位,或提升精准,或优化巧妙。这一来一去的对话是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流,促进了学生对文本的深刻理解。在教师不疾不徐的点评、引领下,学生轻松自然地完成了学习活动。各个教学环节平实、自然、大气,没有教师的极力表演,只有教师的应对自如。自然流露的“谢谢”等话语,充分表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
三、诗意的讲析
讲析是一种必要的教学手法,其意义在于深入文本,解决难点,凸显美点,解析规律,增加教学内容的深度,拓展语文知识的宽度。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关键之处要有教师的讲析;疑难之处要有教师的讲析;生僻之处要有教师的讲析。
且看本课中余老师的讲析:
引入背景资料时,作了必要的解释说明,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作者的心境;
学生齐读诗歌前,指出了 “羞”、 “直”等关键字词的意思,为学生的齐读作了必要的铺垫;
学生齐读诗歌出现明显错误时,余老师对朗读的节奏和情感的抑扬作了及时充分的点拨;
对美句的分析精炼含蓄,颇有见地:乘风破浪,沧海扬帆;意境开阔,壮思飞扬;千古雄句,激荡人心。这既是对学生发言的肯定,也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性。
由美句到警句、由难句到用典,余老师更是用两次微型讲座作了极为巧妙的讲析。这样的讲座既有助于学生对本课主要教学内容的掌握,又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积累,同时还加大了课堂容量,实属一石数鸟,匠心独运。
整节课上,充满了诗意的、简洁生动的、精美实在的讲析,显现了余老师丰厚的知识积淀和高超的课堂驾驭艺术。
四、丰富的积累
阅读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真正地有所积累,就必须让学生充分地占有时间,以进行既有形式也有内容地学习语言、习得技巧、发展智能、训练思维的活动。要让学生真正地有所积累,需要老师分板块、设话题、作示范、给抓手。
本课中,学生的积累主要有:
在知晓关键词语的意义后,学生完成了对诗歌内容的初步感知;
在多次的朗读演练中,学生领会了朗读的必要知识——节奏的把握和情感抑扬的处理;
在平等和谐的对话环境中,学生实现了对诗歌美句的欣赏和对难句的理解;
在聆听课文的微型讲座之中,学生进一步积累了“警句”和“用典”的知识;
课文联读无疑是一个亮点。两首诗的联读,由此及彼,加深了学生对警句与典故的理解,扩大了学习视野,丰富了知识积累。这一细节自然妥贴,别具一格。
这些都让我们真切地体会到余映潮老师深厚的教材研读能力、不凡的教学设计能力和高超的课堂教学艺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6 页 (共 6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课题成果参评
《饮酒》其五教学案例
湖北省宜城市刘猴镇李当中学 陈婧 陈均胜
教学设想:
本单元以古代诗文组元,除这《诗五首》外,其余四课为古代游记或胜记。此单元意在积淀精湛美妙的传统文化,使烛照中华数千年的人文之光薪火相传。《诗五首》中的《饮酒》其五乃陶渊明弃官归隐田园的酒后即兴之作,借之写出了对世事人生的感慨。同时炼就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一浑然天成的绝妙好辞,千古传诵。
教学本课,侧重尝试 在“趣”“读”中弘扬传统文化,如何激趣?怎样高效诵读?是本堂课研究的课题。为此我确定了以下目标:知识目标 在多形式诵读中理解诗意 能力目标 1.在读、说、写中感悟诗的意境,体会作者蕴涵其中的思想感情 2.学习读诗的基本技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以诗人远离世俗、怡然自得的隐者心境陶冶自身情操。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体会意境 教学难点 让21世纪的学生理解作者弃绝官场、归隐田园的怡然自得的思想感情。以上目标的制定意在引导学生积淀文化经典名篇,同时习得研读古诗的基本方法,并能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在教法上主要采用“吟诵法”。 正如曾国藩所说“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大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学生在不断地吟诵中体会语感,积淀传统文化,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的艺术风格,让文学作品穿越千年的情感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脉脉地滋润学生的心田,同时习得学诗的基本方法。
学法上采用“读说悟背”式快乐学习法,让学生在浓厚兴趣中、在读说悟背中、在静思维中、在互补中习得知识,获得能力,同时兼以人文的熏陶。
本课的教学流程设计为:串一串——背一背——读一读——说一说——写一写——唱一唱——逛一逛。串诗句中温旧文,诱欲望,巧入课;背三文中固积淀,集经验;读新诗中明文意,出诗味;说理解中究意境,再深入;写“空白”中练想象,展文采;唱诗文中强认识,增兴趣;逛诗海中扩视野,补营养。
教学实际:
师:同学们,课前我们先来做个游戏。(多媒体展示)
“串一串”游戏规则:从“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中任找一字,然后吟出一句含有此字的诗(词),再从你所吟的诗(词)句中任找一字再吟一句诗(词),以此类推。分男生组、女生组两大组,准备时间为两分钟,看哪个组串的多…….
(学生分小组活动然后交流)
女生组: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忧/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月下飞天镜,云深结海楼/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师生鼓掌)
男生组: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乘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树树皆秋色,山山难落晖。
(师生鼓掌)
师:下面老师来公布成绩:男生组 12个,女生组15 个,女生组略胜一筹。 (师生鼓掌)
师:看到同学们这么高的热情,老师也想串一串,同学们允许吗?
生:(热情很高)好。
师(感情吟诵):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神龟虽寿,犹有竟时/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此时学生已唏嘘不已)
师:今天就暂串至此,我串的这些,大多我们已经学过,也还有少数即将学习,比如:“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它择自陶渊明的《饮酒》其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教师板书课题、作者)
师:提起陶渊明,同学们一定很熟悉,哪位同学来简介一下?
生1: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东晋著名诗人。
师:很好,我们已学过他的哪些作品?
生2:我们已学过他的《归园田居》其三、《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
师:同学们还能背诵吗?
生齐答:能。(学生齐背)
师:同学们背得非常流畅,那么你们能否各用一句简明的话说说这三篇文章给你印象最深的地方?
生1:五柳先生的性格、读书、喝酒、境况、著文章等让我看到了一个“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隐士形象。
生2:《归园田居》其三让我看到了一个怡然隐居的诗人形象.
生3:陶渊明借《桃花源记》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对当时黑暗现实的鞭挞。
师:同学们的概括真准,让我们带着这些经验走进他的《饮酒》其五。
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这首诗,同时关注课下注释,要求读准字音,对节奏的划分、语气、语调的把握有自己的看法。
(学生活动)
(两位同学朗读,其他学生准备评价)
生6:我觉得马晶晶同学读得太快,不能给人以想象的空间,并且语调的抑扬体现不够。
生7:重音上两位同学都有所欠缺。
师:对这两位同学的朗读,我暂不作评价,我请了一位专家来点评,同学们认真听,并做好笔记。用“--”标出短停顿,“-----” 标出长停顿,“↗ ”标出扬调,“ ↘ ”标出抑调,“.”标出重音。
(多媒体播放flash课文朗读)
师:同学们,请根据刚才所听及所做笔记仿读课文,对疑惑处可参照课下注释理解,也可根据自己独到的理解创造性朗读。
(学生仿读课文)
师:同学们,把你们精彩的朗读先献给你的同桌,并虚心地听听他的意见。
(学生同桌互读)
师:请大家齐读课文,读出你们美妙的旋律,OK?
(学生齐读课文)
师:同学们进步真大!下面我们深入这首诗,和诗人来个零距离的接触,请看:(多媒体展示)
说一说
1.细察本诗标题、正文及补充的序文“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 ”让你想起了诗人作品中的哪些语句?
2.全诗内容皆由“心远”这一诗眼引发,你能说出它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的吗?并结合诗人的人生理想和个性追求谈谈你的理解。(建议用“诗人心远-----------,故能------------------”的句式展示)
3.此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今天的你有何借鉴
(展示作者简介、背景资料:)
陶渊明( 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浮阳柴桑(今江西龙江)人。陶渊明少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的大志,青壮年时,有过建功立业的抱负,先后任江州家酒、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小官。因不满政治腐败、官场黑暗,又不肯降志辱身迎合权责,于是在405年四十一岁时弃官归田,此后一直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陶渊明现存的作品,大都写于归隐之后,有诗一百六十多首,辞赋散文等十多篇。在这些作品中,作者写农耕劳动,写与农民的交往,写农村恬静优美的自然景色,着力表现了自己田园生活的怡然自得之乐。情意真切,格调清新,简洁含蓄,富有韵味,称为“田园诗”。此外,陶渊明有部分诗文,抒发了对污浊现实的不满,表现出愤世嫉俗之情。有《陶渊明集》。
(学生先自主思考,有答案后分小组合作探究)
生1:由标题、正文、序言我想到了《五柳先生传》中的“性嗜酒”、“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和“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生2:诗人心远污浊的社会,故能 住“在人境”却无丝竹之乱耳。此文抒发了诗人回归自然的恬适之情。我要学他面对逆境的乐观。
生3:诗人心远腐败的朝廷,故能赏景之“真意”。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今天的我会吸收他的身处闹市却能心境岑寂。
生4:诗人心远世俗,故有东篱“采菊”的“悠然”。抒发了对官场的厌恶。从他身上我学到了人在受到挫折时尤要保持良好的心态。
师:同学们理解得真棒,的确,诗人心远世俗,故能“大隐隐于世”,处闹市若幽谷,才能有”采菊东篱”的闲适,“悠然见南山”的自得,以及看山雾飞鸟的真趣。抒发了诗人弃绝官场、归隐田园的怡然自得之情。在之熏陶下我们要“近墨者”时心要红,处逆境时心要乐,在闹境中心要静等等,更多的启示留给我们的生活吧。(同时完成板书)
师:诗往往留有一定的空白,让欣赏者去遐想、去猜测,去填补。同学们请看:(多媒体展示)
作者在诗尾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里暗用了《庄子.外物篇》的说法:“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就是说,再精妙的语言,也不足以传达人们复杂的感受。若让你拿起笔,放飞想象的翅膀,你能绘出诗人幸福的田园生活吗?
(学生准备)
生1:诗人面对篱笆边傲霜斗雪的菊花,时而嗅香,时而采撷,远处的庐山连绵突兀,夕阳的余辉,使之蒙上了一层银雾,鸟儿归巢,争先恐后地谈论着一天的见闻。
生2:隐居于林间小舍,四周被青翠的竹林所环绕,传达出丝丝幽静,屋前的菊花争相开放,散发出缕缕清香。闲暇之日,时而笑迎菊花,品味黄菊的烂漫气息;时而荷锄田间,享受悠然的劳作之乐。
师:同学们写得真精彩,有了你们的想象,这诗愈发美了。我们来一同吟唱,如何?
(同学们兴致非常高,教师播放北京大学吴小如教授的flash课文吟唱,并提醒学生依板书记住歌词。)
(学几遍后学生吟唱,教室气氛很是热烈)
师:大家一定很有兴趣了解陶渊明的其它诗文,下面让我们一起去遨游诗海。请同学们就老师补充的其余十九篇《饮酒》和与之风格截然不同的《读山海经》其三(金刚怒目式),择取自己喜爱的诗句,或玩味、或吟诵。
(教师下发印制的诗文。)
饮酒二十首并序
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
其一∶
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
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
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
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
忽与一樽酒,日夕欢相持。
其二∶
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
善恶苟不应,何事空立言!
九十行带索,饥寒况当年。
不赖固穷节,百世当谁传。
其三∶
道丧向千载,人人惜其情。
有酒不肯饮,但顾世间名。
所以贵我身,岂不在一生?
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
鼎鼎百年内,持此欲何成!
其四∶
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
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
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其六∶
行止千万端,谁知非与是。
是非苟相形,雷同共誉毁。
三季多此事,达士似不尔。
咄咄俗中愚,且当从黄绮。
其七∶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进,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其八∶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
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
其九∶
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
问子为谁与?田父有好怀。
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
褴缕茅檐下,未足为高栖。
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
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
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
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
其十∶
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
道路迥且长,风波阻中途。
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
倾身营一饱,少许便有馀。
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
十一∶
颜生称为仁,荣公言有道。
屡空不获年,长饥至于老,
虽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
死去何所知,称心固为好,
客养千金躯,临化消其宝,
裸葬何必恶,人当解意表。
十二∶
长公曾一仕,壮节忽失时;
杜门不复出,终身与世辞。
仲理归大泽,高风始在兹。
一往便当已,何为复狐疑!
去去当奚道,世俗久相欺。
摆落悠悠谈,请从余所之。
十三∶
有客常同止,取舍邈异境。
一士常独醉,一夫终年醒,
醒醉还相笑,发言各不领。
规规一何愚,兀傲差若颖。
寄言酣中客,日没烛当秉。
十四∶
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
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
父老杂乱言,觞酌失行次,
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
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
十五∶
贫居乏人工,灌木荒余宅。
班班有翔鸟,寂寂无行迹。
宇宙一何悠,人生少至百。
岁月相催逼,鬓边早已白。
若不委穷达,素抱深可惜。
十六∶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
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
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
敝庐交悲风,荒草没前庭。
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
孟公不在兹,终以翳吾情。
十七∶
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
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
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
觉悟当念迁,鸟尽废良弓。
十八∶
子云性嗜酒,家贫无由得,
时赖好事人,载醪祛所惑。
觞来为之尽,是谘无不塞。
有时不肯言,岂不在伐国。
仁者用其心,何尝失显默。
十九∶
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仕。
将养不得节,冻馁固缠己。
是时向立年,志意多所耻。
遂尽介然分,拂衣归田里,
冉冉星气流,亭亭复一纪。
世路廓悠悠,杨朱所以止。
虽无挥金事,浊酒聊可恃。
二十∶
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
汲汲鲁中叟,弥缝使其淳。
凤鸟虽不至,礼乐暂得新,
洙泗辍微响,漂流逮狂秦。
诗书复何罪?一朝成灰尘。
区区诸老翁,为事诚殷勤。
如何绝世下,六籍无一亲。
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
若复不快饮,空负头上巾。
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
鲁迅说过:“陶渊明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
他还有“金刚怒目”式的作品
读山海经(其三)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晨讵可在?
师:这节课我们就学到这里,同学们在回教室的路上自评一下:这节课你表现得棒吗?下课。
板书设计:
饮酒(其五)
陶渊明
处闹市若幽谷 抒发了诗人弃绝
心 “采菊东篱”的闲适 官场、归隐田园
远 “悠然见南山”的自得 的怡然自得之情
看山雾飞鸟的真趣
教学反思:
一、教学流程新颖、科学、实用。整堂课以“诵读”为主线,以“串一串——背一背——读一读——说一说——写一写——唱一唱——逛一逛”为弘扬策略。串诗句中温旧文,诱欲望,巧入课;背三文中固积淀,集经验;读新诗中明文意,出诗味;说理解中究意境,再深入;写空白中练想象,展文采;唱诗文中强认识,增兴趣;逛诗海中扩视野,补营养。既符合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又体现了教学策略三结合,即快乐与求知相结合、新旧知识结合、课内外结合。从教学效果来看,非常成功。
二、课堂上教师的衔接语、评价语较为单一;新课内容较少,对之的探究还很肤浅。
三、教学疑惑:在语文课堂上温故旧知识,拓展非课内传统文化,这个“度”该如何把握,这样设计是否喧宾夺主?
作者简介:
陈婧,女,30岁,刘猴镇李当中学语文教师。市骨干教师、省优质课教师,多篇论文、案例在省市级获奖和交流。
(共16张PPT)
第30课(2) 行路难
21世纪教育网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系列精品教学课件
行 路 难
李 白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的美誉。其诗想像丰富,意境开阔,运笔神奇,风格飘逸,具有令人惊叹不已的艺术魅力。
导入新课,走近“谪仙”
杜甫评李白诗:
白也诗无敌,
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
俊逸鲍参军。(俊彩飘逸)
——《春日忆李白》
写作背景:
李白少有大志,以管仲、晏婴等名相自期,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即使退而求其次,也要像他的乡人司马相如、杨雄那样,以一篇辞赋文章一鸣惊人,为天子所用。他二十四岁离开蜀地,“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漂泊大半生,直到四十二岁才奉召供奉翰林,两年以后又不容于朝,被迫出京。这首《行路难》是李白在天宝三载离开长安时所作。
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品鉴诗歌,体验审美
苦闷
失意
希望
迷惘
自信
情感线索
再读诗歌,升华领悟
下一页
(此动画操作右击播放)
延展诗歌,提升素养
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 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 将进酒,君莫停。
与君歌一曲, 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 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 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 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 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
用洒脱的行楷书写你的拼搏,
用沉稳的正楷书写你的执着,
用潇洒的草书临摹你成长的足迹,
用粗浓的黑体搭筑你成功的阶梯!
探究诗歌,呈现思考
以“我心目中的李白”为话题,写出自己对李白诗歌及为人的解读。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实验中学导教案
学科 语文 年级 八下 课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编号 主创 时间 2011、3、15
1、 教学目标
1、 朗读指导,学会诗歌朗读的技巧。
2、 品味语言,感受“屋破”“国破”的诗境。
3、 体悟诗情,理解杜甫的忧国忧民之心。
1、 教学重点
通过诵读品析词语,感受诗境
1、 教学难点
读诗读人,体悟诗圣的忧思
四:教学步骤
1、 唐朝诗坛群星闪耀,有两颗巨星特别璀璨夺目,他们就是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今天我
们来学习诗圣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板书课题:“歌”如何理解?(你怎么想到的?)
(指名朗读)投影:歌行体是古代诗体的一种,保留着古乐府叙事的特点,把记人物、叙事件、发议论、抒感慨融为一体,内容充实而生动。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可以换韵,句式富于变化。
2、初步感知课文
(1)自由朗读,注意韵律节奏变化。
(2)教师范读:注意韵律节奏的同时思考本文写了什么事?
板书:屋破
3、诵读指导,理解”屋破”之境,感受诗人焦急无奈的心情。
追问1:怎样的风吹破茅屋?哪些词语中看出?
大、猛
怒(查字典:形容气势很盛)
卷(什么意思?能够替换成“吹”吗?显示风的动态和力度)
(指导朗读:抓重音)(齐读)
追问2:茅草卷走捡回来不就行了?
挂罥、飘转
追问3:此时心情应该非常着急,能否用这样的语调和语速处理?
(教师用轻快的语调读作比较,学生点评),(指导朗读:语速稍快,语气稍高),指名朗读
追问4:区区一间茅屋,值得这样焦急吗?
投影: “安史之乱”中的杜甫历经坎坷,辗转来到成都。第二年春,杜甫从表弟那乞要来了所需的资金,在友人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颠簸大半生,终于有了家的温暖。
齐读体会诗人的焦急
追问5:还有什么情况让茅草捡不会来?
南村群童抢去了?
追问6: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是抢?
欺、强盗-----对面、公然
追问7:这里能否也用很快的语速,很高的语调来处理?为什么?
(指导朗读:语速稍慢,语调低沉)生气又无助
指名朗读,读出生气又无助的心情。
教师介绍:这年八月,恰恰遇到成都风雨成灾。杜甫经营了一年多的草堂被吹破了,甚至草堂前的二百年楠树也被拔倒了。
追问8:你觉得孩子在大风天出来抱矛,仅仅是顽皮?
(连小孩子都知道破茅草的珍贵,可见当时贫困的人很多,他们也是无奈之举)
追问9:你觉得杜甫叹息什么?
(天公无情、生活无依、百姓生活的困苦)
追问10:无奈的心情语速上如何把握?
学生自读体会(指导朗读:语速放慢,有感情停顿)齐读体会无奈
4、诵读指导,感受“国破”之痛。
这位无助又无奈的老人还遇到哪些困境?自读第三段。
被冷如铁、 被里蹬裂 下雨不停 屋漏无干(齐读感受老人的不幸)
追问1:这是你印象中的杜甫生活吗?(我们来看看他的家世和经历)
投影:杜甫的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祖父是初唐诗人杜审言 ( http: / / baike. / view / 16936.htm" \t "_blank ),父亲杜闲 ( http: / / baike. / view / 1636642.htm" \t "_blank )有奉天令一职。七岁学诗,十五岁扬名,三十三与李白结为挚友。曾经当面向天子“献诗”: “文武百官如堵墙,观我落笔中书堂。”
追问2:如此荣耀为什么现在这样悲惨?
安史之乱 (丧乱)
(板书:国破)
投影并齐背:《春望》
追问3:百姓的生活又怎样?(在杜甫的哪些诗歌中曾有过描写?)
(指名朗读)投影: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兵车行》
你听出了什么?(百姓不幸)
教师总结:百姓的不幸什么时候熬到头啊,就像诗人在屋漏的长夜什么时候挨到天亮。
追问4:自读揣摩最后一句。
(何由彻-------朗读指导:语速放慢,停顿、节奏)
齐读体会
5、诵读指导,体会诗人“求民安”的高尚情怀。
追问1:面对不幸常人的心态是什么?
(板书:怨不幸)
追问2:杜甫面对苦难想到的又是什么?
指名朗读最后一段。
追问3:这段中的两个“安”意思相同吗?(查字典)
追问4:“安”的仅仅是房子吗?
(板书:求民安)
(指导朗读:读重音,语气激昂)
教师总结:在这里我们读到了一个高尚的灵魂,这才是伟大的诗人。我们来看别林斯基对伟大诗人的评价。
投影: “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不论是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写他本身的幸福。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
---------别林斯基
齐读两句体会诗人的伟大。
6、诵读指导,体会诗圣的忧思
伟大的诗人很多,为什么唯独杜甫成为诗圣?
自由朗读最后两句,哪些词语中能体会到杜甫的超越常人内心?
死亦足
指导朗读:重音、语气激昂、升调
齐读体会
教师总结:在杜甫的很多诗歌中都有这种推己利人的思想。
投影:入门闻号啕,幼子饿已卒。
----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
----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
-----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
-----忧端齐终南,澒(hòng)洞不可掇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追问1:你听出了什么?(自己的孩子饿死,依然思虑着百姓)
杜甫这种“宁苦身以利人”的思想超越了人之常情。真正把百姓疾苦放在第一位
(齐读)投影:“雨卷风掀地欲沉,浣花溪路似难寻。数间茅屋苦饶舌,说杀少陵忧国心。”
----- 宋代诗人郑思肖《杜子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图》
7、齐读课文,感受杜甫忧国忧民。
教师总结:杜甫已去,草堂不再,但一个响彻千年的呐喊犹如刀剑争鸣,掷地有声。奏响了中国几千年来关于民生的最强音!没有铮铮铁骨和满腔热血,是无法铺陈出这样的诗句。他对人民的同情和关怀,用自己生命和时代的苦难相共振后,发出极致的呐喊。推己爱人,心忧天下,这就是圣人的精神。
板书: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屋破 怨不幸 ?
国破 求民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6 页 (共 6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30.诗五首(饮,行,茅,白,己)2004—2010中考语文阅读试题一网打尽及参考答案:35个试题
(1)饮洒
(2010河南省)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21—22题。(共4分)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1.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2分)
22.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什么 (2分)
答案:21.示例一:“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
示例二:“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任选一词,言之成理即可。2分)
22.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意思对即可。2分)
(2010辽宁沈阳)
7.赏析《饮酒》回答问题。(3分)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悠然”一词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1分)
(2)对《饮酒》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本诗首句交代诗人隐居之地乃是众人聚居之地。
B.“心远地自偏”写出诗人不染世俗之事的原因。
C.“欲辨已忘言”表明诗人隐居生活的迷惘状态。
D.本诗语言清新自然,情、境、理浑然融合。
7.(1)表现诗人隐居时的安逸闲适的心境。 (2)C
(2010江苏宿迁)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6分)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诗中描写了哪些自然景物?全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3分)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悠然”和“见”字用得极妙。请任选一个作简要赏析。(3分)
答案:诗歌赏析。(6分)
6.(1)(3分)菊花、南山、夕阳、飞鸟、山气(答对2个给1分,答对4个给2分);对闲适生活和自然风光的喜爱或“对宁静生活的追求”(1分)
(2)(3分)答案一:“悠然”二字用得很妙,“悠然”是闲适的样子(1分),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1分)。表达诗人的闲适心情(热爱自然的情感)(1分)。
答案二:“见”字用得妙,“见”是无意中的偶见(1分)。不经意间抬头见山,怡然自得(1分),表现诗人的闲适心情(热爱自然的情感)(1分)。
云南省(2009年)
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3分)
饮 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1) 请找出诗中描绘傍晚时分山中美丽景色的诗句。(1分)
(2) 有人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一句写出了门庭冷落的景象,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寂寞。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2分)
答案:(1)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2)不同意。这一句是写诗人虽身居闹市,却远离俗世,不受世俗烦扰,表达了诗人陶醉于自然,恬淡愉悦的心情。(言之成理即可)
南昌市(2009年江西省)
(一)阅读陶渊明《饮酒(其五)》,完成第8—9题。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8.诗中表明诗人心境的两个词语是 , 。(2分)
9.“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描绘了怎样的景色?从中感受到诗人怎样的人生理想?(2分)
答案:(一)8、心远 悠然
9、景色:傍晚,山上的气象越发美好,在这从容而浑然的景色里,飞鸟一群群地结伴而还。人生理想:归返自然(返璞归真)
(2007·江苏扬州)(一)诗歌赏析。(4分)
11.批注是我国传统的读书方法和文学鉴赏、批评的重要形式,它直入文本,用简洁的语言记录阅读者的感悟、品味、欣赏,体现阅读者的眼光和情怀。
请运用下面提供的符号作标记,在《饮酒》诗旁写出2至3个批注。(语言要简明流畅.能让读者知道你已经读懂了这首诗,并能欣赏它。)
○关键词语 佳妙句
饮酒 陶渊明 批注: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答案: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似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诗人悠闲地在篱下,采菊,抬头见山,是那样地怡然自得,那样地超凡脱俗!以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悠然”二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真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
(2007·山东枣庄)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5-6题。
饮 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5.下列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而无车马喧”意思是没有那些人来人往的喧嚣,没有世俗的困扰。
B.“心远地自偏”意思是只要居所偏僻安静,心就会远离喧闹的尘世。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出了心与自然的会意与亲近,达到了一种物我合一的境界。
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句写出了诗人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
6.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饮酒(其五))主要表达了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这一内容。
B.“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句与杜甫(望岳)中“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都借归鸟来写诗人陶醉自然而不愿做官的感受。
C.“此中有真意”与《归园田居(其三)》中“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都表达了诗人返朴归真的人生理想。
D.陶渊明爱菊,菊花成了远离尘俗、洁身自好的品格象征;周敦颐说莲,莲花象征着君子美好的品德。他们都托物言志,寄托了一种高洁的情致。
答案: B B
(2006·江苏南京)6.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3分)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辫已忘言。
(1)诗人在与大自然的亲近中获得了______________的心境。(1分)
(2)前人评论这首诗时曾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得非常精妙,换成“望”字就没有这种效果。请你说说为什么。(2分)
答案:6. (3分)(1)恬静(悠然、闲适、恬淡、愉悦)(意同即可)(1分)(2)因为“见”字生动地描绘出了作者在东篱下采菊时的悠闲,不是有意去“望”,而是无意所“见”,从而很好地表现出了诗人悠然恬静的心境。(意同即可)(2分)
(2006·湖北天门)(一)饮酒(陶渊明) (3分)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7.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这首诗歌颂了热闹的田园生活,突出地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相契合的心理。
B.“悠然见南山”一句中“见”字用的极好,表现出诗人不是有意而为之,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了眼帘。
C.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特点是情、境、理三者的浑然融合。在幽美淡远的景和悠然自得的情构成的境界中,蕴涵着万物各得其所的哲理。
D.“真意”与“忘言”的关系是说此情此境中让人体会到生活的真谛,而这种“真意”只能用心灵去感受,因而诗人只好“忘言”了。
8.全诗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________________”(填原文)的道理,表达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得乐趣的恬适之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1分)
答案:7.A;8.心远地自偏。
2004广西玉林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田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其意,欲辨已忘言。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的前四句道出了作者的体验:要拥有心灵的字根表,就应该脱离喧嚣的环境,投身到大自然中,尽情体会生活的乐趣。
B.“山气日夕佳”中的“佳”字,写出于作者对山气缭绕、夕阳西下这土贳象的赞美,表现了诗人归隐田园的惬意情怀。
C.“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意思是:这种生活让人体会到人生的真正意义,但无法用语言表达,只能用心灵去感受。
D.本诗描写了恬静、闲适的生活,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相亲相融的境界。
2.古人往往以所喜爱的花来表明自己的志趣。你觉得诗中的“采菊”与“真意”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答案:1.A;2.“采菊”一方面说明作者爱菊,追求菊那样高尚的品格,另一方面“采菊”这种自得其乐的生活正体现了作者的清高自洁、不慕荣利。作者认为,具有菊花般品格的人和拥有“采菊”这种闲适生活的人生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共3分,能理解“采菊”内涵评1分,点明二才关系评2分)
2004·湖北黄石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下列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五言古诗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色的悠闲欣赏,反映出作者厌恶官场腐败、决心归隐自洁的人生追求。
B.第一、二句直接道出作者对宁静田园生活的喜爱,对车马喧嚣的官场生活的厌倦。
C.第三、四句自问自答,表现了作者对自由自在、超凡脱俗境界的追求。
D.第五――八句将菊花、南山、山中晚景、归林飞鸟构成一幅大自然的美丽画面,作者完全陶醉在悠闲自得之中。
E.“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两句是全诗的总结,意即大自然有人生的真义,作者想说出来却不能说出。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改成“望”好不好?为什么?
(3)“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写出了日近黄昏、云入山山配飞鸟入林的景象。请联系上下文,品析诗句的深层喻义。
答案:(1)E (2)改“望”不好。“见”表明诗人看到山不是有意为之,而是采菊之间无意中山的形象忽然映入眼帘。而“望”即有意远看,改“望”此篇神气索然。 (3)鸟儿在空中经受了风雨严寒的折磨,倦而知还,作者以飞鸟自喻,以飞鸟倦而知还来表达他弃官归隐的惬意情怀。
(2) 行路难
(2007·湖北荆州)7. 读李白《行路难》(其一),回答问题。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①诗中采用“ ”和“ ”(限填四字)两个典故表达自己有为于当世的理想。
②诗中名句“ , ”表现出诗人 的性格。
答案:7.①垂钓碧溪 乘舟梦日(1分,每对一空0.5分) 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自信(答“积极”“豁达”“倔强”“乐观”等也可)(1分,每对一空0.5分)
(2008·四川乐山)
4.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4分)
行路难 李 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①“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这样写的言外之意是什么?(2分)
答:
②在诗歌中诗人的思想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2分)
答:
4.(4分)
①(2分)
答:诗人盼望自己也有姜太公(吕尚)、伊尹他们那样的官运。
②(2分)
答:从怀才不遇和仕途不顺的茫然变为对仕途前程的期盼再到坚信。
(2008四川遂宁)
8、下面这首唐诗赏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A、开篇写“金樽”“玉盘” ,呼应后面的“停杯”“投著” ,有美好的餐具却只能喝点清酒吃点小菜,诗人吃不下这样廉价的酒食。
B、“黄河”与“太行’”在诗歌中被赋子了象征意义,表现仕途上走投无路,四处为难。
C、“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诗人这样写的言外之意是盼望自己也有姜太公(吕尚)、伊尹他们那样的官运。
D、在诗歌中诗人的思想情感经历了从怀才不遇和仕途不顺的茫然到对仕途前程的期盼再到坚信的变化。
答案:A
(2008四川自贡)
14.阅渎下面这首诗,然后词答问题。(8分)
行 路 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①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 )
A.珍羞:精美的菜肴。 羞,现在写作“馐”。
B.直:价值,现在写作“值”。
C.茫然:无所适从的样子。
D.今安在:今天会在哪里安宿呢
②诗中“直挂云帆济沧海”一句的意思是:
③判断下面对这首诗分析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A.诗前四句欲抑先扬,极言宴席的华美,又生动刻画出诗人既悲愤郁闷又竭力从苦闷中挣扎出来的自我形象。( )
B.接着从“茫然”引出行路难,用四个意象揭示人生遭遇的变幻莫测,生动表现出诗人心情的变化。( )
C.“行路难!行路难!”这感情突发的惊叹,显示出诗人内心的惊讶与不安。( )
D.这首诗反映诗人盼望游遍祖国的高大山川和在现实中遭遇艰难的矛盾心理。( )
14.①D ②径直挂上白色的船帆横渡沧海 ③A.√ B.√ C.× D.×
(2009·河南省)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20-21题。(4分)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0、“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两句描写了怎样的场面?作用是什么 (2分)
21、本诗题为《行路难》,但纵观全诗,作者的人生态度是怎样的?举例说明。(2分)
答案:20、(2分)描绘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反衬作者悲愤、失望的情绪。
21.(2分)积极、乐观,对前途充满信心;如结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对前途仍然充满信心。
宁夏回族自治区(2009年)
4.请从情景交融的角度,赏析李白《行路难》中“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句诗。(2分)
答案:4.(2分)(要求:能结合以下诗句和寓意,从“情”“景”交融的一个角度回答即可。)
景:①长风:摧枯拉朽、刚劲有力的风。 ②云帆:(借以乘风破浪的)高大的船帆。③浪:喻指艰难与险阻,这里指不济的个人和国家命运。④沧海:指国家命运及前途。
情: ①破浪:冲破险阻、勇往直前的决心与行动。
②会有时:积极、乐观、毫不动摇的信念。
③直挂:果断坚定的愿望和行动。
④济:拯救。“济沧海”指诗人远大的政治理想和崇高的人生抱负。
2009·南京市雨花台区
(一)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6~12题。(15分)
【古诗阅读】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 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6.从“停杯投箸”和“拔剑四顾”两个细节中,我们可以读出诗人 ▲
▲ 的心情。(1分)
7. 本诗最后一句是人们传诵的警句。请你联系诗人的思想感情,说说人们喜爱它的原因。(2分)
▲
▲
答案:6.(1分)内心苦闷、愤郁、不平等情感波涛的激荡
7.(2分) 因为诗句以高昂乐观的调子,唱出了人们对理想追求的美好愿望。纵有艰难险阻,也要不懈追求,坚信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实现的一天。(意对即可)
(2010广西梧州)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暗天。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6.对这首诗的赏析不下确的一项是( )(2分)
A.前四句写计人面对“金樽清酒”“ 玉盘珍馐”的精美食物,却因心中难以排解的烦恼,无法下咽。“停”、“投”、“拔”、“顾”四字,写出了诗人的苦闷抑郁。
B.中间四句把诗人心中的失望与希望、抑郁与追求交替地表现出来,传达出诗人复杂的心理。
C.“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是计人在极为痛苦的情况下,坚定了探寻出路的信念后发出的感叹,该句是后两句言志前的发问。
D.结尾两句反映出诗人倔强、自信的性格,表现出诗人“长风破浪”的坚定信念主沧海扬帆的勇气。
7.形象的比喻和善于用典是这首诗的写作特点。请说说“行路难”比喻什么?并写出诗中的一个典故(用计中文字作答)及诗人运用这个典故的用意。(3分)
答案:6.(2分)C
7.(3分)比喻:仕途受阻(1分) 典故:长风破浪(垂钓碧溪、乘舟梦日边)(1分) 用意:希望实现政治理想(希望得到皇帝的重用)(1分)
(2010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3-14题。(4分)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3.以下对诗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诗的开头两句以夸张的笔法,营造了欢乐的宴饮气氛,体现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B.诗中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来比喻人生道路中的艰难险阻。
C.诗中运用典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盼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心理。
D.诗的最后两句写出了诗人坚信远大的抱负必能实现的豪迈气概。
14.这首诗反映出诗人当时怎样的矛盾心理?(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4分)13、A(2分)
14、反映出诗人既苦闷、迷惘、愤慨又积极、乐观、执着的复杂心理。(2分)
(3)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008·山东济南)
阅读下面的古诗,分别回答问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3、这首诗的作者是 (朝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2分)
4、学习诗歌应该从朗读入手,如果有你朗读第一诗节中的划线句,你认为最应该重读的是哪一个词语,请说说你的理由。(2分)
5、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对“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一句的理解。(3分)
答案:3、唐代 杜甫
4、示例:我认为最应该重读的是“怒号”,这儿子把秋风拟人化了,读之如闻秋风咆哮,风势极猛,声音极大。
5、诗人希望眼前能突现这样的房屋,来温暖天下寒士,他宁可独受茅屋,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表达了诗人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
2004·广西桂林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诗的第一节是怎样描绘秋风肆虐的情景的?诗人为什么要作这样的描绘?
(2)杜甫一向关心人民疾苦,他的诗素有“诗史”之称,但为什么这首诗中他却一反常态,只写自己的个人遭遇?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风怒号”从听觉上突出了秋风之狂,“卷”从视觉上形象地写出了秋风之肆虐。“飞”“渡”“洒”“挂罥”“飘转”等词写出了秋风对茅屋的破坏。这样的描绘为后文写屋漏遇雨、自己的境遇之惨蓄势。 (2)以小见大,推己及人,表现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004·吉林哈尔滨)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回答问题。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这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一首送别诗。诗中既着力描写了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又表现了诗人因朋友的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诗中画线句子是流传千古的名句,构思新颖,联想奇特,请结合诗的内容,说说这两句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答案:雪花给树木披上银妆,仿佛突然刮起强劲的春风,一夜之间催开了千树万树的梨花。
(2008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㈡阅读古诗,完成19~20题,(5分)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黪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⒚这首诗如果按前十句和后八句分为两部分,它们各写什么?(2分)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⒛请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充分发挥你的想像,将诗句所描述的画面用文字表述出来,并说说它的妙处。(3分)
①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②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⒚第一部分:咏雪,或描绘壮丽的雪景,或描绘漫天大雪中壮丽的景象;第二部分:送别,或写送别武判官的情形。(2分)
⒛①一夜的大雪,给树木披上了银妆,仿佛突然刮起和煦的春风,一夜之间催开了千树万树的梨花。用春花喻冬雪,联想奇特美妙,比喻新颖、贴切。既描绘了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又表现了诗人的欣喜之情,也透露出作者豪放和开阔的胸襟。
②归客远去,山路回转,友人的身影已经看不到了,作者还伫立在风雪中,远望友人离去的山路,此时此刻,雪地上只留下一行长长的马蹄印迹。“山回路转”使人惆怅,而雪地上的马蹄印迹,又把送别的思念延伸到远方,给人以无尽的遐想,言·虽尽而意无穷,依依不舍之情跃然纸土。
(选择其中的一个小题作答。描绘时注意画面的变化;语言力争优美;有一点自己的评价即可)(3分,每一点1分)
2009·南京市鼓楼区
(一)阅读下面唐诗,回答6—7题。(4分)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6.与诗题相呼应,全诗前十句重在写 ,后八句重在写 。(2分)
7.简要品析结句中“空”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答案:6.(2分)雪景;别情(送别)
7.(2分)对友人依依惜别之情;对友人前途担忧之情;与友人离别后的惆怅之情;自己不能回归故乡的凄楚之情。(写出其中两点即可)
(2010广西贵港)阅读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完成第6-7题。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的意思。(2分)
(1)将军角弓不得控 控:
(2)瀚海阑干百丈冰 阑干:
7.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暗示归途艰险,以万里愁云引出送别的气氛。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用春花喻冬雪,展现了边塞雄奇瑰丽的景象。
C.“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写诗人驻足远望的情形。
D.这首诗以“雪”为中心线索来写景抒情,表现了诗人的惜别之情和思乡之情,伤感的情绪。
答案:6、①拉开 ②纵横交错的样子。7、D(充满乐观进取的精神。)
(5)己亥杂诗 龚自珍
2004·湖北仙桃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己亥杂诗》)
(1)此诗第一句写诗人离别的忧伤,其中直接表现离愁深重的词语是:_____。
(2)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第一、二句真实地反映了诗人当日复杂的心境:离别的愁绪和回归的喜悦相互交织。
B.诗的第三、四句从落花到春泥展开联想,将诗人的时代使命感移情落花,从而把离愁升华为崇高的献身精神。
C.诗中用冷色调的“白日斜”烘托离愁,用“落红”一句作为情感的转折,使整首诗从离愁中解脱出来。
D.全诗表达的思想和陶渊明《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所表达的与官场决裂、归隐田园的遁世思想相同。
答案:10.(1)浩荡 (2)D
2004·江苏南通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这首诗前两句抒发了诗人不得已辞官还乡时的无限愁思,而后两句却表达了他对生命意义与价值的积极思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寄托了为培育人才以及维护自己崇高理想而献身的情怀。
2004·青海
已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诗中“吟鞭东指即天涯”中的“吟鞭”指_____________________。
(2)“落花不是无情物”中,作者以_____________比喻_____________。“化作春泥更护花”一句表达了作者想继续为_____________效力的思想感情。
答案:(1)鸣鞭、挥鞭 (2)落花 自己 国家(或民族)。
2005湖北恩施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6?这首诗抒写了诗人辞官告别寓居多年的京城、回归故里时的复杂心情:既有 ,也有回归的喜悦,更有 。
7、在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1)请你说说对三、四句诗的理解。
(2)从三、四句诗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答:
答案:6、卸甲归田的惆怅 继续忠心报国服务乡民的信念;7、⑴、略(言之有理即可)
⑵、略(言之有理即可)。
(2007·广东梅州)2.赏析诗歌,回答下面的问题。(4分)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这首诗前两句中的“ ”这一词语直接描写了诗人的心境。(2分)
(2)诗人以落红化春泥为喻,寄托了自己怎样的情怀?(2分)
我的感悟:
答案:(1) 浩荡离愁(离愁)。(2) 寄托了诗人虽然脱离了官场,但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的情怀。
(2008辽宁沈阳)
对《己亥杂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A这首诗是诗人辞官归乡路上根据见闻感受写的组诗中的一首。
B首句极力渲染了诗人辞别京师返乡时无边的离愁别绪。
C“落红”即落花,诗人以“落红”自喻,咏物抒情。
D诗人含蓄地表达了对社会、对生活的厌倦之情。
答案:D
(2010湖北江汉油田)
古诗词赏析(4分)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1.填空 本诗开头两句,以“_______”修饰离愁,以“___________”衬托离愁,这种表现手法和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有异曲同工之妙。(2分)
12.理解 有人说把“落红不是无情物”一句中的“不是”改为“本是”更恰当些,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谈谈你的理解。(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1.浩荡 白日斜或天涯(2分,每空1分)
12.示例:不同意。在这里,“落红”是诗人自喻,“不是”一词表明“落红”有情,表达了诗人虽然辞官不做但仍然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一片痴情。而“本是”仅从自然的角度说明“落红”无情,没有荣辱诗人的情感。
同意。“本是”一词表明“落红”原本无情,却仍然知道“化着春泥更护花”;而我们原本有情,更应做到“化着春泥更护花”。改为“本是”,也能表达诗人虽然辞官不做但仍然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一片痴情。
(2分。需言之有理,只答同意或不同意而没陈述理由的不给分)
(2010宁夏)5. 自选角度,品析龚自珍《己亥杂诗》中“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句诗。(2分)
答案:5.(2分)(答对1点即可,答得好加1分)
①以落红自喻,表明龚自珍不甘自弃、继续为国奉献的志向。
②另辟蹊径,寓凋零残破的落红以积极昂扬的新意,情感豪迈雄壮。
③运用拟人手法,赋予落红感情,落是为了护花,很有情韵。
④运用象征手法,象征了人们勇于奉献自己的精神。
⑤不是表明了肯定的语气。更表达出强烈的感情。
(2010湖北襄樊)阅读古诗《己亥杂诗》,完成10-11题。(4分)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0.这首诗写诗人离京的感受,将 和 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抒发了诗人复杂的感情。(2分)
11.请你谈谈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用形象的比喻表明了作者怎样的心志?(2分)
10.政治抱负 个人志向 (2分,每空1分)
11.表明作者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或:表明作者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或:表现了他一贯的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一片痴情。(2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19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诗五首》课文原文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歌翻译
居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你问我何能如此,因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所以居所也显得偏僻安静。
采摘菊花在东篱之下,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人眼帘。
山气弥漫,夕阳西落,傍晚的景色真好,更兼有飞鸟,结着伴儿归还。
这其中有多少滋味要表达,欲要说明,却又忘记了语言。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暗天。
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诗歌翻译
金杯里的清酒,每斗要十千钱,玉盘里珍贵的菜肴,算起來要值万钱。
有这样丰美的酒席,我却停下了酒杯,丟下了筷子,无法下咽。因为心中有了感触,便拔出剑来想要舞弄,然而向四下环视一回,却觉得心中茫然若失。
我想要渡过黄河,怎奈冻结的冰块把河水塞住了;我准备到太行山上去,可是又下着满天的大雪。
空闲的时候,垂着钓钩,坐在碧绿的溪水上面。忽然做起梦来,好像坐着船到了太阳那边去。
唉!路难走呀!路难走呀!从前走过了许多岔路,如今我身在何处呢?
假使我有可以乘长风破万里浪的机会,我定能鼓起风帆,直渡过大海那边去!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蹋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诗歌翻译
八月深秋,狂风怒号,把我草屋上的几层茅草都卷走了。
茅草乱飞,飞过江去,散落在对岸江边上,飞得高的茅草,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茅草,飘飘悠悠,沉落到低洼的水塘里。 。
南村的一群顽童,欺负我年老体弱,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
公开地抱着散落在地的茅草,跑进竹林里去了。我喊得唇焦口干也没有用处,只好回来,拄着手杖,独自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黑得像墨,深秋天色阴沉迷蒙,天也渐渐黑了下来。
盖了多年的被子,又硬又冷,像铁板一样,娇惯的儿子因为睡相不好,把被里都蹬破了。
房屋漏雨,连床头都没有一点干的地方,而雨水还像麻线一样不断流下。
自从战乱以来,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如何能挨到天亮!
怎么能够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屋,普遍地遮蔽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个个都喜笑颜开,而房屋在狂风暴雨中也不会倾倒,安稳得像山一样。
唉!什么时候,我的眼前能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即使只有我的茅屋被狂风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诗歌翻译
北风席卷大地把白草吹折,胡地天气八月就飘起了雪花。
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象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
雪花散入珠帘沾湿了罗幕,穿上狐裘衣服也不觉得暖和,丝绸 做的被子都让人觉得有些单薄了。
将军双手冻得拉不开角弓,都护的铁甲也很难穿在身上。
沙漠里都结了厚厚的冰层,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
中军大厅里摆好了酒宴,欢送返京的客人,胡琴琵琶与羌笛奏出了美妙的乐曲。
傍晚辕门前大雪下个不停,红旗被冰雪冻硬,强劲的北风也不能让它飘动。
在轮台东门外欢送你回京去,你离去的时候大雪铺满了天山的道路。
山路迂回、曲折,已看不见您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一串马蹄印。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诗歌翻译
离愁深广无边时值白日西下, 马鞭向东一指便与京城远隔天涯。
落花纷纷飘坠它绝不是无情之物, 化作春泥还要护卫更美的新花。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 页 (共 2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29张PPT)
第30课(4)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1世纪教育网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系列精品教学课件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 参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你了解岑参吗?
岑参是唐朝反映边塞生活的著名诗人,他30岁中进士,授兵曹参军,后两次前往西北边疆,度过了7年的边塞生活,并以此为内容,写下了大量的反映边塞生活的诗歌。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他描写边塞生活的著名作品之一。岑参的诗风格独特,多以边塞生活为题材,写得雄浑奔放,奇峻壮阔,气象万千,在唐诗中独树一帜。高适、岑参是“边塞诗”派的重要代表,合称“高岑”
解题:《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玄宗天宝十三年( 754 ),岑参再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同任判官的武某归京, 岑参便写下了这首咏雪送别之作。 “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一首雪中送别诗。
歌行体
古代诗歌的一种体例,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行”是曲的意思 ,相对于格律诗比较自由。
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锦 衾 薄
瀚 海
阑 干
掣
冷 难 着
qiú
qīn
hàn
lán
chè
zhuó
狐 裘
bó
朗读诗文
要求:
(1)读准字音;
(2)注意断字断句;
(3)有感情朗读。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
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
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 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两句诗为什么说它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2、“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写出边塞怎样的情景?
3、诗中哪两句写沙漠被封,愁云惨淡的图景?
4、请描述“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
行处”在你脑海中出现的画面。(限40字)
鉴赏1
“忽如”两句写雪后美景,飞雪奇大,一夜之间,雪压枝头。“忽”字显示出边塞气象变幻的神奇,传出诗人赏雪时惊喜的心声。以春花喻冬雪,贴切动人。雪压枝头,犹如雪白的梨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的,压枝欲低。一片银白的世界,在作者眼里,幻化为一片明丽的春光,给人的感觉不是奇寒,而是春意盎然。人称“妙手回春”,正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1、这首诗写了哪两个方面的内容?
2、描写了怎样的环境?
3、抒发了诗人怎样情感?
合作交流:
咏 雪
送 别
冰天雪地
愁云惨淡
依依惜别
无限惆怅
鉴赏2
酒宴散后,送客出辕门。一个“暮”字,点明时间是在傍晚,“纷纷”极言雪之大,“冻不翻”极言天之寒。
日暮时分,大雪纷纷,茫茫雪原中一杆红旗。此句运用反衬手法,既突出了天气的寒冷,也写出了瀚海冰雪中的一个“亮点”色彩感强,富有表现力,构画了一副奇异而美丽的画面。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这两句转写野外雪景。“瀚海阑干”绘出了非常开阔的画面;“百丈冰”是夸张的说法,极言奇寒。一个“愁”字,一个“惨”字,具有浓烈的感彩,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这一图景与前面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表现出诗人思想感情上的矛盾:一方面他热爱边地的特有风光,另一方面武判官的“归京”又牵动了诗人的乡土之思。
鉴赏3
鉴赏4、
山路盘旋曲折,已看不见友人离去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一串马蹄的足迹。
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
找出自已最喜欢的诗句按下列格式说话:
我喜欢 “--------,---------”因为----------------。
白 雪 歌
送 武 判 官 归 京
漫天大雪图(前10句)
雪中送别图(后8句)
大雪纷飞遍地银妆
雪天奇寒难以忍受
沙漠冰封愁云惨淡
设宴饯别寄寓感慨
依依惜别无限惆怅
描写边地奇异风光,抒发无限惆怅之情
归纳总结
课堂练习
1、、根据诗文要求写出原句 。
①诗中以花喻雪的千古名句是:
②诗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诗句是:
③笔端饱含悠悠不尽的送别情思的句子是: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④本诗中,从视觉角度看,色彩鲜明,红
白映衬的两句诗是:
2、这首诗前十句重在咏雪,后八句则主要
是写 (填2字)
3、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送别
抒发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的感情
拓展延伸
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意境相似的诗句是:
2、你还积累了哪些描写雪的诗词名句?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行路难》)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
3、你还学过哪些送别诗?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深情诵读
尝试背诵
作业
1、 背诵默写。 2、 积累并品评咏雪的名句。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并理解诗歌。
2、了解本诗作者精心遣词造句创造奇丽意境的匠心。
3、领会作者在诗中表现出来的开阔的胸襟和与朋友惜别的真情。
4、培养欣赏品味诗歌的能力。
5、积累名句、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
朗读诗篇、了解诗意、体会诗情。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
教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二、教材分析:
本诗是盛唐时期边塞诗人岑参的代表作之一。他用歌行体写出了西北边塞地区风雪奇寒和送别场面。是一首咏雪的送别诗,通过对边塞地区奇丽的自然风光和雪中送别场景的描绘,抒发了雪中送人的真挚感情以及因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也形象地勾勒出塞北的壮丽风光。
学习本诗,诗歌鉴赏是难点。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地使用教材,教学中按照读--品--背的顺序进行,精讲多读,以读带品。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其中唐诗、宋词、元曲闻名世界,是我国灿烂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李清照等人的名字永远镌刻在每个人的记忆中。这节课我们学习唐朝古体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让我们跟随诗人岑参一起到边塞去看看塞外冰天雪地的奇丽风光,了解西北边塞将士的军旅生活,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及本文情景交融的写法。
(二)、整体感知(打投影1——3)
1、走进诗人:
岑参是唐朝反映边塞生活的著名诗人,他30岁中进士,授兵曹参军,后两次前往西北边疆,度过了7年的边塞生活,并以此为内容,写下了大量的反映边塞生活的诗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他描写边塞生活的著名作品之一。岑参的诗风格独特,多以边塞生活为题材,写得雄浑奔放,奇峻壮阔,气象万千,在唐诗中独树一帜。
2、解题:
唐玄宗天宝十三年( 754 ),岑参再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同任判官的武某归京, 岑参便写下了这首咏雪送别之作。“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一首雪中送别诗。
3、指导先生积累字词:
读准字音
狐裘 (qiú) 锦衾薄 (qīn bó) 瀚海( hàn )
阑干 (lán) 羌笛 (qiāng ) 风掣红旗 (chè)
4、朗读诗文
(1)教师范读(投影)(学生感受诗的内容和感彩)
(2)指导学生朗读(指名4到5位学生朗读,教师做具体指导)
要求:
①、读准字音;
②、注意断字断句;
③、有感情朗读。
(三)、合作交流:(打投影1——3)
1、这首诗写了哪两个方面的内容?(咏 雪 送 别)
2、描写了怎样的环境? (冰天雪地 愁云惨淡)
3、抒发了诗人怎样情感?(依依惜别 无限惆怅)
(四)、欣赏品味诗歌(打投影1——4)
找出自已最喜欢的诗句并说明理由。(先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从字词、修辞等方面做赏析,然后分4小组,每小组讨论一个问题,互相启发,互相补充。最后各派一位代表回答。)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两句诗为什么说它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2、“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写出边塞怎样的情景?
3、诗中哪句写沙漠被封,愁云惨淡的图景?
4、请描述“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 行处”在你脑海中出现的画面。
鉴赏1(投影)
“忽如”两句写雪后美景,飞雪奇大,一夜之间,雪压枝头。“忽”字显示出边塞气象变幻的神奇,传出诗人赏雪时惊喜的心声。以春花喻冬雪,贴切动人。雪压枝头,犹如雪白的梨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的,压枝欲低。一片银白的世界,在作者眼里,幻化为一片明丽的春光,给人的感觉不是奇寒,而是春意盎然。人称“妙手回春”,正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鉴赏2(投影)
酒宴散后,送客出辕门。一个“暮”字,点明时间是在傍晚,“纷纷”极言雪之大,“冻不翻”极言天之寒。
日暮时分,大雪纷纷,茫茫雪原中一杆红旗。此句运用反衬手法,既突出了天气的寒冷,也写出了瀚海冰雪中的一个“亮点”色彩感强,富有表现力,构画了一副奇异而美丽的画面。
鉴赏3(投影)
这两句转写野外雪景。“瀚海阑干”绘出了非常开阔的画面;“百丈冰”是夸张的说法,极言奇寒。一个“愁”字,一个“惨”字,具有浓烈的感彩,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这一图景与前面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表现出诗人思想感情上的矛盾:一方面他热爱边地的特有风光,另一方面武判官的“归京”又牵动了诗人的乡土之思。
鉴赏4(投影)
山路盘旋曲折,已看不见友人离去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一串马蹄的足迹。
5、找出自已最喜欢的诗句按下列格式说话:(投影)(指名学生回答)
我喜欢 “ , 。”因为 。
(五)、小结:(师生共同总结)
这首咏雪送别诗,前十句从不同侧面写雪,后八句写送别。全诗以“雪”为线索,以雪景衬托送别,送别中又描写雪景,情景交融。诗在咏雪景的同时表现了雪中送友的真挚情谊,还传达出诗人独特奇妙的感受,意境鲜明壮伟,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六)、课堂练习(投影)
1、根据诗文要求写出原句 。
(1)、诗中以花喻雪的千古名句是: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诗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诗句是: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3)、笔端饱含悠悠不尽的送别情思的句子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4)、本诗中,从视觉角度看,色彩鲜明,红白映衬的两句诗是: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2、这首诗前十句重在咏雪,后八句则主要是写 送别(填2字)
3、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抒发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的感情。
(七)、拓展延伸(投影)
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意境相似的诗句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2、你还积累了哪些描写雪的诗词名句?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
……
3、你还学过哪些送别诗?
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李白 王勃
故人西辞黄鹤楼,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烟花三月下扬州。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孤帆远影碧空尽,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惟见长江天际流。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
(八)齐读全诗 深情诵读 尝试背诵
(九)、作业
1、背诵默写诗歌。
2、搜集5句咏雪的名句进行鉴赏。
四、本课的亮点与教师个人的教学专长:
本课亮点:导入设计的好,勾起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入到本课的学习中来。其次是教师范读语言清晰,声情并茂,而且每诵读一句,多媒体就出现一幅与诗句内容相符的画面,使教师的朗读和多媒体画面的配合天衣无缝,真可谓音画同赏,三是有讲有练,讲练结合,帮助学生理解、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重视了新旧知识的融合。
教学专长:在平时教学中,擅长小说、诗歌的教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行路难(其一)》教学设计
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 李 解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诗歌的反复诵读,培养学生提高对语言美的感知能力;
2、通过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韵律美、以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创造美的能力。
3、掌握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讨论、自主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走近“谪仙”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的美誉。贺知章称他为“谪仙人”。其诗想像丰富,意境开阔,运笔神奇,风格飘逸,具有令人惊叹不已的艺术魅力。
杜甫评李白诗: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俊彩飘逸)
——《春日忆李白》
明确此诗背景:李白少有大志,以管仲、晏婴等名相自期,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即使退而求其次,也要像他的乡人司马相如、杨雄那样,以一篇辞赋文章一鸣惊人,为天子所用。他二十四岁离开蜀地,“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漂泊大半生,直到四十二岁才奉召供奉翰林,两年以后又不容于朝,被迫出京。这首《行路难》便是李白在被迫离开长安时所作。那一年是天宝三年。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初步感知诗歌。
知识点引导:题目:“行路难”本是乐府古题,多咏叹世路艰难及贫困孤苦的处境。李白这组《行路难》,共有三首诗,主要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情怀,这里选的是第一首。
羞,同“馐”,美味的食物;直,同“值”。箸,筷子。安,哪里。济,渡。
自由朗读,酝酿情感,注意朗读技巧。
学生代表朗读。
学生点评。
全班齐读。
三、品鉴诗歌,体验审美
自选角度,自选句子,诗歌鉴赏,小组讨论。
诗歌鉴赏的角度提示:立意、情感、语言(修辞、炼字)、表现手法(用典、象征)、表达方式等。
备用问题启发:
面对美酒佳肴,诗人的心情如何,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 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的
诗中借用哪些历史故事?有何作用?
怎样理解“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
作者的情感有何变化?
学生发言。
教师引导。重点把握作者的情感线索。
立意:
将浪漫、豪放、豁达进行到底。在这首诗歌里,我们看到一个苦闷的李白。一个自信的李白。一个乐观的李白。是的。他悲而不伤,那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顾影自怜、自怨自艾的李白,而是一个铁骨铿铿的李白,一个豪气干云的李白,一个英风傲岸的李白,一个高瞻远瞩奋斗不息的李白,一个穿越了千年依然在对我们自信地微笑的李白。
情感:
起伏跌宕、一波三折。
从抒情方式的角度。最后一句作者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坚定的信心和乐观的信念。
语言:
金樽、玉盘——极言饮食器具之精美;清酒、珍馐——极言酒肴之珍奇;斗十千、直万钱——极言酒、菜之珍贵。李白就要走了,出于对他的一片深情厚谊,朋友们设下盛宴为他送行。禀性豪爽嗜酒如命的诗人对此美酒佳肴却“不能食”“心茫然”。他端起酒杯却又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放下了,他离开宴席,举目四顾,茫然不知所为。因浓重的忧郁和深沉的悲愤,使诗人酒不能咽 ,馐不能食。因奸佞之闭塞贤路,使诗人悲愤、忧郁。夸张变形,加大落差。欲扬先抑,言在此而意在彼。
手法:
用典,诗人巧用姜太公渭水垂钓遇周文王,伊尹被商汤重用前曾梦见自己乘船经过日月旁边的典故,抒发了诗人希望也相信自己能像这历史上两个有名人物一样受到重用的情思。开阔的胸襟从来都会找到最佳的自我排解和宽慰的方式。
象征,“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象征前途渺茫,令作者痛苦万分。
句式长短结合,富于变化,很有表现力。前面都为七字句,但当李白从暂时的自我安慰中回到现实的时候,连用了四个短句。诗句突由七言转为三言。久郁诗人胸中的不平,突如洪水出闸,一发而为“行路难”的连声浩叹。两个感叹号,一个问号,一语重出,反复咏叹,节奏急切,充分体现出现世的艰险和诗人内心的迷茫。
四、再读诗歌,升华领悟
学生自由朗读,酝酿情感。
教师范读。
全班齐读。
老师点评,全班再次齐读。
五、延展诗歌,提升素养
①课外感知李白的浪漫性格。《将进酒》
②以“写”促“悟”。
潇洒如李白也有苦闷的时候,但李白毕竟是李白,生活的挫折没能让他一蹶不振,李白选择了坚强,选择了自信,选择了乐观。那么我们呢?当我们面对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和困难时,你认为我们应该怎么做呢?请用精练的语言写写你的体悟。
提示:学生背诵司马迁史记名句
当我们追求幸福的时候,也会无可避免的触及伤痛。也许困难会给我们带来伤害,及便是“山重水复疑无路”也要相信终有一天会“柳暗花明又一村”,只要坚定信念,美好时光就在眼前。
生命如流水般湍急地向前奔去,那样才美丽,才有意义。
没有礁石,哪能激起美丽的浪花,在人生道路上,难免遇到困难,不能因为困难而停下脚步,因为人生的路还很长。
“天生我材必有用”,上帝在创造人的时候,就注定你一定会有一方面不如别人,而在另一方面会长于别人,因此上帝是公平的,每个人都有灿烂的一面。
出示课件:
用洒脱的行楷书写你的拼搏,用沉稳的正楷书写你的执着,用潇洒的草书临摹你成长的足迹,用粗浓的黑体搭筑你成功的阶梯!
③课外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结合奥运会。
六、探究诗歌,呈现思考
以“从《行路难》看李白的诗歌及为人”为课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探究与思考。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5 页 (共 5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30 诗五首 18
课文研讨
一、整体感知
1.饮酒(其五)
《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这组诗共20首,以这一首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
诗人从居住的草庐写起,反思归田后自己的生活状况。他并没有隐居山林岩穴,也没有寄身庙宇不食人间烟火,而是身处“人境”。凡是在有人群的地方,照理也就会有闹市,也就会人来车往,喧嚣不绝于耳,可诗人却说“而无车马喧”。这是为什么呢?第三四句的自问自答揭开了谜底。“问君何能尔”一句转换叙事角度,将抒情主体客体化,仿佛在以第三者的好奇心追问下去,颇富情趣。“心远地自偏”一句,以极为精练的语言,做出了回答:因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所以居所也显得偏僻安静。
诗的前四句构成一个意义“方阵”,通过叙事和议论,定下全篇的基调。王安石曾赞赏这四句诗为“奇绝不可及之语”,推崇备至。以下几句主体隐去,进入“写景区”,即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所称道的“无我之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妙手偶得之笔,是在不经意中道出的“绝妙好辞”,可谓浑然天成,不工而工。用王国维的话来说就是“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化境。“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抒情主体又渐渐浮出,写眼前景物,脱口而出,不事雕琢,自有神韵。最后两句,诗人写出了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这里暗用了《庄子·外物篇》的说法:“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就是说,再精妙的语言,也不足以传达人们复杂的感受。语言的尽头就是音乐,就是舞蹈,就是无声的沉默。
2.行路难(其一)
“行路难”是乐府古题,多咏叹世路艰难及贫困孤苦的处境。李白这组《行路难》诗主要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情怀,这里选的是第一首,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
诗以叙事开篇,渐而过渡到抒情。开头以极为夸张的笔法领起,写“金清酒”,“玉盘珍羞”,仿佛在营造欢乐的宴饮气氛,似乎是一首“祝酒歌”。但三四句急转直下,忽说“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这样强烈的反差,衬出诗人内心的悲苦。当精神苦闷的时候,美味佳酿也难以下咽。南朝宋诗人鲍照《拟行路难》第六首开头为:“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李白显然化用了这一诗句,不过增加了“对比度”,以乐景写哀,强化了哀的程度。那么,诗人的悲哀到底是因为什么呢?答案是模糊的,朦胧的,充满“诗意”的。“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是一种忧来无端的惆怅,是一种无所适从的迷惘。诗人以形象化的语言,写出了世途的艰难,寓含着无限的悲慨。现实之路虽然坎坷险阻,但梦还在,理想还在。诗人多么希望像姜太公一样,八十岁遇周文王,一展宏才;像伊尹那样,梦见自己乘舟到“日边”,有为于当世。但理想和现实是有距离的,理想不能征服现实,现实也不肯认同理想。这样的痛苦交织于诗人心中,他终于发出“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感叹。诗的结尾,在沉郁中振起,坚定了“长风破浪”的信心,重新鼓起沧海扬帆的勇气。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关中地区闹饥荒,民不聊生。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现在甘肃天水),又辗转经同谷(现在甘肃成县)到了四川。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他感到快乐和自足,于是歌唱春雨,寻花漫步,遣兴江边,以诗酒自娱。但是,这种表面上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上元二年(761)秋天,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诗题本身就很有趣。茅屋为秋风所破,为什么还要“歌诗一首”?是什么牵动了诗人的诗情呢?
诗以描述开篇,完全是写实的手法。先写秋风的威力,“怒号”是其声势,卷走屋上茅草是其“战绩”;再写自己无可奈何的情状,面对这大自然的强者,只好任其所为,眼看着自己的茅草渡江而去,高飞的挂在了树梢,低徊的沉到了塘坳。
面对大自然的暴力,诗人表现得较为平静,甚至还有几分耐心去欣赏它。但面对顽童的“趁风打劫”,他却真的动了肝火。它如实地写出了自己的失态,是那样率真。与其说他是在和孩子们生气,不如说他是在和自己生气。他恨自己老迈年高,生活无依,一事无成,于国于家都没什么用了。也许还深责自己缺乏修养,和小孩子们一般计较。总之,焦灼之后,他转为沉静,渐而苦苦地思索。
大风过后,黑云涌来,不用说,秋雨是不请自来的了。诗人收回自己的视线,不再关注大自然的风云变化,而把心神集中在自己赖以生存的茅屋里。多年的贫困,多年的流离失所,他甚至做不起一床被子,而就是那床冰冷似铁的被子,也让睡觉不老实的孩子蹬破了。满屋漏雨,没有干爽的地方,可是秋雨却不管不顾地下个不停。这是怎样的生活啊!长夜漫漫,诗人失眠了。而“自经丧乱”,已不知有过多少个这样的夜晚,洒泪沾襟又有什么用呢?
突然,诗人从沉思中振作起来,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这时,理想战胜了现实,意志战胜了叹息。虽然他现在缺少“风雨不动安如山”的住所,但是,如果眼前突现这样的房屋,能够温暖天下寒士,他宁可独守茅屋,受冻而死!这是怎样的一种情怀呢?这是一种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就像他在兵荒马乱中写“三吏”“三别”一样。
这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连续的韵脚变换体现了“歌”的特点,单行散句乃至长短句的错落搭配,又体现了“行”的动感。正因为有了现实的触动,有了内心的渴望,诗句才能这样不假修饰,从胸臆中自然涌现。全诗先叙事,后议论抒情,既写了诗人贫穷甚至恼羞成怒的窘状,也表达了诗人博大宽广的胸怀,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代天宝年间,李唐王朝与西北少数民族边境战事不断,许多文人也纷纷投入军人幕府,寻求个人发展,并体验到边塞紧张激烈的军旅生活和新奇独特的自然风光,形成了盛唐边塞诗派,岑参就是盛唐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他的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也成为边塞诗的名篇佳作。
全诗共十八句,正如诗题所示,按内容大体上可分为两个部分,即“咏雪”(前十句)和“送别”(后八句)。开头两句,突出了边塞的气候特征:北风扫荡,草木摧折,八月飞雪。一个“即”字,表明这里与内地相比,冬天来得格外早,不免使人惊异。接着,诗人发挥神奇的想像,将北风看作春风,将雪花比作梨花。“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比喻何等新奇,格调多么豪迈!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表现出这种化苦为乐、积极向上的乐观情怀,才能写出这样的千古名句。下面两句诗仍追逐着雪花来写,不过情景一转,由户外写到室内。雪花飘进珠帘,沾湿罗帷,轻柔而浪漫,还真有几分梨花的神韵。但“狐裘不暖锦衾薄”的严酷现实也提醒人们,伴随着雪花的到来,寒冷也悄悄地跟进,在考验人们的毅力和耐心。后面两句诗就接着写到:“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这是从军旅生活方面写天气的寒冷。将军不能弯弓,不能披战衣,怎么带兵打仗呢?在大自然的威力面前,人类显得这样的无助和无奈。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两句是过渡性的,将视线又转向“外景”,以百丈坚冰点缀大的环境,以万里愁云引出送别的气氛。下面写送别的场面,简略而有情味。“胡琴琵琶与羌笛”,这种纯然是西域特色的管弦乐器齐鸣和响,给边塞的军中宴饮增添了几分苍凉悲壮的豪气。天色已晚,暮雪纷纷,红旗不卷,“归客”登程,此情此景,令人黯然。但诗人却抛开了离愁别绪,以高昂的格调收束全篇。结尾四句,形成顶针,内容接续,如行云流水,画出一幅空旷寂寥的雪中送别图景。“雪满天山”令人凄迷,“山回路转”使人惆怅,而雪地上的马蹄印迹,又把送别的思念延伸到远方。这个“开放式”的结尾,给人以无尽的遐思。
5.己亥杂诗
龚自珍是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学家,他在清王朝表面繁荣之际,就向当局发出了警告;在众人酣歌太平之时,就指出了危机四伏的前景。他称当时的社会为“日之将夕,悲风骤至”,极力呼吁改革。但他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官职卑微,抱负无法施展。道光十九年(1839),也就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他已48岁,对清朝统治者大失所望,毅然决然辞去官职,回归故里。一路上,他有所思,有所感,就用鸡毛写在账簿纸上,投入一个竹筐里。后来共“得纸团三百十五枚,盖作诗三百十五首也”(《与吴虹生书》),这就是著名的《己亥杂诗》──那一年是己亥年。
这首诗是《己亥杂诗》的第五首,写诗人离京的感受。虽然载着“浩荡离愁”,却表示仍然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
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自己逃出了令人桎梏的樊笼,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这样,离别的愁绪就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诗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议论。“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鸦片战争爆发后,他多次给驻防上海的江西巡抚梁章钜写信,商讨国事,并希望参加他的幕府,献计献策。可惜诗人不久就死在丹阳书院(年仅50岁),无从实现他的社会理想了,令人叹惋。
这首小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龚自珍论诗曾说“诗与人为一,人外无诗,诗外无人”(《书汤海秋诗集后》),他自己的创作就是最好的证明。
二、问题研讨
1.怎样理解陶诗中的“而无车马喧”与“心远地自偏”?
这两句诗要结合诗人的人生理想和个性追求才能加深理解。陶渊明酷爱田园生活的宁静和自由,厌恶官场的虚饰和诈伪。为了生计,他几次出来做小吏,都极不情愿,最后终于解职归田,永不出仕。这里所说的“车马”意指达官贵人的高轩,也就代表着官场繁琐的应酬和功利性极强的交往。归隐田园,虽说仍离不开“人境”,但没有了这样的烦扰,所以说“而无车马喧”。至于“心远地自偏”,实际上是道出了感觉与处境之间的辩证关系:隐居更主要是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境界,而不在于居所是否荒远。如果心灵的“焦距”调好,就可以“大隐隐于市”,处闹市若幽谷。
2.《行路难》(其一)的主旨是什么?
这首诗充满了隐喻。借乐府古题抒发情志,本来就有慷慨悲歌的韵味,加之诗人对自己政治追求的含蓄表达和形象描述,使诗意更加扑朔迷离。李白少有大志,以管仲、晏婴等名相自期,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退而求其次,也要像他的乡人司马相如、扬雄那样,以一篇辞赋文章一鸣惊人,为天子所用。他二十四岁离开蜀地,“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漂泊大半生,直到四十二岁才奉诏供奉翰林,两年后又不容于朝,被迫出京。推敲诗意,这首诗当是李白入长安求仕无路时的作品,所以既作激愤之语,亦存有“长风破浪”之志。
3.怎样看待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理想?
杜甫身处漏雨茅屋,怎么会突发狂想,要“大庇天下寒士”呢?杜甫生长在一个“奉儒守官,未坠素业”的官僚地主家庭,儒家的仁爱思想对他的影响非常大,使他从小就立下“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志向。由于仕途不顺,生计窘迫,使他有更多的机会接近下层社会,关心民生疾苦,写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的悲愤之语,以及《兵车行》、“三吏”“三别”这样反映社会现实的诗篇。他晚年客居成都,靠朋友接济为生,但忧国忧民之心不减。他因“茅屋为秋风所破”一事发出的不止是身世之慨,更有推己及人的博爱情怀。杜甫的感情是真挚的,是不容置疑的。
4.岑诗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一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足以让世人对盛唐边塞诗人岑参刮目相看。其实岑参集中的好诗很多,他的诗歌成就很大,与另一位边塞诗人高适齐名,世称“高岑”。岑参中年以后几度出塞,对军旅生活和边地风光有着切身的体会,他的诗,写大漠风烟,写荒崖古道,写火山,写热海,写城障要塞,都来自亲身的感受,因此独创性很强。他和杜甫是好朋友,杜甫曾说“岑参兄弟皆好奇”,可以说一语道出了他的个性。岑参的诗,气势宏大,风格奇峭,想像丰富,色彩绚丽,并充满乐观进取的精神。这些艺术特色,很好地体现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歌行是岑参最为擅长的诗体,这首诗,写得流畅洒脱,意气飞扬,读之令人心快,在唐诗中也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5.怎样理解龚自珍的“化作春泥更护花”?
这句诗以形象的语言,表达了龚自珍的爱国热忱。龚自珍少有大志,博学多才,以天下兴亡为己任。他在清王朝还金玉其外之时,就敏锐地感到内忧外患对这个庞大帝国的威胁。他幻想着像北宋的王安石一样,发动一次社会改革,挽回清朝颓败的命运。但不幸的是,他首先不能挽救自己仕途坎坷的命运,也就无从为国效力。他二十七岁中举,却三十八岁才中进士。尔后的十年,他不屑于做知县那样的小小地方官,苦心经营,千方百计留在朝中,但始终沉顿下僚,纵有经天纬地之才,也无从施展。四十八岁时,只好放弃官职,准备回乡授徒讲学,创一番事业。也许这就是他所说的“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本意吧。纵观龚自珍的生平和为人,他这样的话绝不是一时的即兴之谈,而是表现了他一贯的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一片痴情。
练习说明
一、陶渊明的《饮酒》诗序中说:“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然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而李白这首《行路难》却写了对酒停杯的情境。一个是“既饮”之作,一个是“未饮”之歌,试比较这两首诗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设题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比较这两首诗的写作背景和主旨,把握两位诗人各自抒发的思想感情。
《饮酒》是陶渊明归隐田园后写的抒情小诗,是他的“酒后真言”。他对自己的隐居生活表示满意,也能从心灵安逸、远离世俗烦恼的高度来认识。唯其具有宁静安详的心态,才能有“采菊东篱”的闲适,“悠然见南山”的自得,以及看山雾飞鸟的真趣。《行路难》是李白借乐府古题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诗篇。面对美酒佳肴,他与陶渊明正好相反,“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高呼“行路难”,因为他辅佐明君、建功立业的政治理想无从实现,忿忿不平之气溢于言表。这两位诗人抒发的情感不同,除了他们的身世、追求不同的原因外,还有一个大的社会背景问题。陶渊明身处晋宋易代之际,社会动荡,民不聊生,虽有济世情怀不能施展;李白身处大唐盛世,社会相对稳定,士人学子人人自奋,期望为国为民有所作为,故仍存积极进取之心。
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都是“歌行体”诗,形式自由,语言流利,格调奔放。请从句式、叙事、抒情等方面说说这两首诗的异同。
设题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比较这两首诗在形式和写法上的异同,加深对诗的理解。
这两首诗的相同之处是:都不拘固定的格式,篇无定句,诗句多少依所要表达的内容而定;都以写气候景物开篇,都将景物描写与叙事融为一体;都抒发了诗人独特的情怀。不同之处在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以七字句为主,间有九字句和二字句,句式杂错;叙事故事性强;抒情强烈而深沉。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都是七字句,句式整齐;叙事点到为止;抒情含蓄而典雅。
三、从“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句诗中你联想到什么?与同学交流。
设题目的是让学生体会这两句诗的象征意义,并结合自己的感受,谈谈对这两句诗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理解。教师可参照“课文研讨”部分作必要的指导,学生可广泛联系历史与现实,说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教学建议
一、这五首诗,都有各自的创作背景,表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可参照“课文说明”和“有关资料”给学生作一些必要的介绍,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
二、这五首诗,从体裁上可分为三类,即五言古诗、歌行体古诗(以七言为主)和绝句。无论是理解还是朗读、背诵,都要顾及这一形式特点。比如,五言古诗语言典雅、风格朴实,歌行体流畅婉转,回环曲折,绝句精练含蓄等。
三、结合完成课后练习第一、二题,对内容相近或体裁相同的诗作比较阅读。比较时,要找好对比点,从大的方面入手;也可以就某一问题作深入的探讨,避免面面俱到的泛泛而论。
四、可以组织一次古代诗歌(不限于学过的)朗诵比赛,对一些情节性较强的诗(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可以编成诗剧表演。
有关资料
一、《饮酒》(其五)赏析(宋晓霞)
《饮酒》诗共二十首,原序说这些诗都是醉后所写,故总题为“饮酒”。这一首写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
返回自然是陶渊明的人生理想,他把这一理想落实在“人境”,于朴素的田园生活中追求精神的自由完满,宅心玄虚却不轻忽人事,精神高迈而不废人生。“车马喧”意谓奔竞于仕宦之途的喧嚣。这里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系自赋身处人境,不废衣食,犹能免于世俗的困扰。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诗人以“君”自指,自问自答,言语之间自豪而自足。“尔”,作如此、如是解,概指前面二句。“心远”谓心境高远,有此一心境遂能免于“车马喧”,其地得以自偏。陶渊明之居处,只是结一草庐,然而在他的周围是蓬勃生发、活泼宽舒的大自然,俯仰之间,物我两忘,中情欣乐。而陶渊明所托,亦不专在其屋与其耕。耕种之余还读吾书,“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又有“素心人”一同“抗言谈在昔”、“登高赋新诗”、“言笑无厌时”。这些人文生活,乃使人从其短暂的百年生活之外,接触到自有人文以来的千载人生。陶渊明身居田园,一面亲就自然,一面又能在人文陶冶中,成就了一种艺术化的人生,涵养了一个自由、高迈、充沛的心灵。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心与自然的会意和亲近。“采菊东篱下”本是写实,陶家庭院东边有一道篱笆,篱下种着菊花。因为陶渊明爱菊、咏菊,寄托着高洁的情致,菊花几乎成了陶渊明的化身,后人只要言菊花就会想起陶渊明。连带着“东篱”这个词也有了一种象征的意义,象征远离尘俗、洁身自好的品格。“南山”即庐山。庐山拥山川之灵异,历来为高士逸民栖居之地,陶渊明亦常往来之。又《归园田居》云“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南山在现实里和陶渊明的精神上都隐然是世俗尘网的对立物。陶渊明以其高洁之情怀、悠然之情兴,会心于南山,物我两契,陶然自乐。
“山气日夕佳”紧承上句“悠然见南山”而来,是南山的暮景。傍晚,山上的气象愈发美好,在这从容而浑然的暮色里,飞鸟一群群地结伴而还。陶诗的自然意趣常常寄托在对于飞鸟的吟咏之中。飞鸟翩然来归,既可以看作是陶渊明归返自然、躬耕自乐的艺术的化身,又是诗人感兴悟会的物态天趣。飞鸟晨出夕还,眷恋山林,宇宙万物莫不顺乎自然;人亦当返回自然,摆脱礼教的各种约束和世俗的各种机巧与虚伪,回到质朴的状态,恢复人的自然本性。陶渊明从飞鸟悟出返朴归真的人生真谛,不胜欣慰。他本想说明白,却又不可言传。“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所谓“真”,即是人的自然本性。萧统《陶渊明传》言其“任真自得”,陶渊明在田园中保全了一份质性自然的“真我”,涵养了一种适性与自得的精神境界,“真”是他的人格力量,“任真”使他能够独立于虚伪、污浊的社会之外。他从大自然中领悟到的这一“真意”即是其人生理想。
(选自《诗词曲联精鉴辞典》,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1年版)
二、《行路难》(其一)赏析(吴企明)
《行路难》,吴兢《乐府古题要解》说:“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多以‘君不见’为首。”南朝诗人鲍照就写过《拟行路难》十八首,其中有些诗是传世的佳篇。李白的这首旧题乐府诗,继承了鲍照的艺术传统,抒发自己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愤激之情,并吐露了自己的理想和愿望。
全诗可分三层,每层四句。第一层,诗人面对“金美酒”、“玉盘珍羞”这样精美的食馔,却因心中充满着难以排解的烦恼,“停杯投箸”,无法下咽,他“拔剑击柱”(诸本均作“四顾”,一作“击柱”,误)心意茫然。“停杯”二句,自鲍照《拟行路难》(其六)“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化出,却有青胜于蓝之妙。“停杯投箸”比“对案”更具形象性,“心茫然”比“长叹息”更能深沉地表现无所适从之感,与下文“多岐路”遥相呼应。第二层紧承上层诗意,对“行路难”作正面描写,写出“四顾茫然”的政治原因。前二句,用“冰塞川”、“雪满山”作比喻,说明自己的仕进道路受到阻塞,济世安民的理想无法实现。明人朱谏说:“黄河与太行,水陆之要冲,天下之达道也。将欲渡黄河与?则冰塞而不可渡;将欲登太行与?则雪满而不可登。”(《李诗选注》卷二)确实,本诗以水陆之道途难行喻奸佞当道,世路艰难,寓意很清楚。后二句,用两则典故借着历史人物忽受重用的事实,表达了自己能重新得到任用的愿望。“闲来”句,用姜尚典,姜尚未遇周文王以前曾在渭水滨溪垂钓,事见《水经注》卷十七;“忽复”句,用伊尹典,据《宋书·符瑞志上》载:伊尹未遇商汤以前曾梦见自己乘船在日月旁经过,后来被商汤重用。姜尚、伊尹巧遇明主,固然给诗人迷茫的心田注进希望之光,但当他的思路一回到现实人生中来,又感到世道多艰,心绪茫然,因而连用四个三字句,反复咏叹“行路难”,节奏短促,声调低抑,唱出无穷忧虑和焦灼不安的心声,回应上文“击柱心茫然”的诗句。毕竟诗人对未来还存有一线希望,因此,最后二句笔锋一转,括宗的话,表述自己的信念和追求:终有一天能乘风破浪,冲开险阻,远渡沧海,实现自己宏大的理想。《唐宋诗醇》以为本诗“尚未决志於去也”,因而推断它作於“被放之初”,即是天宝三年初离长安之时。细绎全诗思路,这种说法是合乎情理的。
本诗篇幅虽然不长,却具有长诗气势即跳荡、波澜起伏的特色。经过巧妙的艺术构思,诗人将自己的失望和希望,抑郁和奋发,急遽地迭相交替、变换,再间以长短句,适当运用感叹词,恰到好处地反映了诗人情感迭变的心理历程,他的苦闷、迷惘、愤慨与充满信心、执着追求交织起来的复杂心态。
(选自《中华文学鉴赏宝库》,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屈守元)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公元761年杜甫在成都所写的一首著名歌行。杜甫于公元759年年底由甘肃成县来到成都。第二年的春天,依靠一些亲戚朋友的协助,他在万里桥西、百花潭北的浣花溪畔营建了一座草堂。从公元755年安禄山叛变以来,流转兵间、奔波秦陇的杜甫,总算暂时歇下脚来。这时,他已经四十九岁了。可是,好景无多,草堂营建不到一年,蜀中政局发生了变化。公元761年2月,御史大夫崔光远来兼成都尹,充剑南节度、度支、营田、观察、处置等使。崔光远是一个不学无术的家伙,他以赌博结识杨国忠,走上升官发财的红运。安禄山攻长安,唐玄宗派他作京兆尹,留守西京,他曾向安禄山投降,后来又跑到灵武,跟上唐肃宗,又变成了唐室的“忠臣”。他作成都尹不到一个月,东川将段子璋叛乱。崔光远依靠部将花惊定的力量,协助东川节度使李奂讨平了段子璋。花惊定部下的滥兵趁机对人民肆行抢劫。甚至断人手腕,掠取金钏。崔光远这个毫无学识的赌棍,对诗人杜甫当然不会尊重。杜甫的《百忧集行》说:“强将笑语供主人,悲见生涯百忧集。”这个“主人”,就指的是崔光远。这时候杜甫还写了《病柏》《病橘》《枯棕》《枯楠》等诗,托物寄兴,可见他心情的恶劣。这年八月,恰恰遇到成都平原风雨成灾。杜甫经营了一年多的草堂被吹破了,草堂前的二百年楠树也被拔倒了,他为此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楠树为风雨所拔叹》。这场灾害还致使“灌口损户口”,威胁到人民的生命。杜甫写了著名的《石犀行》,讽刺石刻犀牛作为镇江的偶像是“诡怪”,嘲笑道:“嗟尔三犀不经济,缺讹只与长川逝。”就在这样时局动荡,诗人遭到冷遇,又加风雨成灾的情况下,杜甫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这首诗不仅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现实,而且也表达了诗人改造现实的愿望。“心夺造化回阳春”,这是相传韩愈在杜甫坟前题诗中的一句,尽管这首诗的真伪很成问题,但是杜甫有一颗“夺造化回阳春”的心,确是不假!
全诗一百七十一字,二十三行,可分为三节。
第一节风破茅屋,先从风写起,接着就写它破坏茅屋:“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成都平原的农历八月,本是秋高气爽的好节候,却刮起了怒吼的狂风,这是突变。古人谓之曰“突异”。狂风一起,诗人首先感到是自己的茅屋遭受侵袭。一个“我”字是用得很亲切的,为下文的“吾庐”的“吾”字伏下照应之笔。“三”是个虚数,古人用“三”,有时形容多,有时也可以形容少。“三家村”表示不多几家的小村落,“三”就形容少。这里的“三重茅”,说的是草堂盖得很薄,不多几把茅草。因为薄,所以经不起风吹。“三重茅”是杜甫当年所居草堂的实况,今天的草堂,作为纪念诗人杜甫故居所在的名胜之地,已经看不见他的旧屋了。“茅飞渡江洒江郊。”风卷茅草,飞过浣花溪,然后向溪对岸的郊原纷纷下坠,这就是“洒”,“洒”字非常形象。有的本子作“满”,那就太平庸了。前人已经把作“满”的本子指为误本。
飞过浣花溪的茅草,下落有三:
第一,“高者挂长林梢。”
“长林”,指较高的一些树木。茅草挂上高树之颠,当然莫望收回了。
第二,“下者飘转沉塘坳。”
“沉塘”,指水很深的池塘。“沉”字作“深”字讲,是形容词,不是动词,茅草是不能沉下去的。“坳”是洼下的意思。茅草下坠入深洼池塘,飘转水面,这也莫望收回了。
第三,坠落在溪畔郊野的茅草,似乎还有希望收回,可是: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诗人在这里把诗的平韵转为仄韵,气氛为之一变。年满五十、多病体衰的杜甫,对着隔溪南面一伙暴寡凌弱的小子,除了呼喊以外,实在无能为力。在这里杜甫是运用“邻人相暴,对门相盗”(见《韩诗外传》卷二)这个成语,组成一句,慨叹世风之薄。在崔光远、花惊定的暴政影响之下,当时的成都,恐怕并不是夜不闭户、道不拾遗的。有这样的慨叹,应该是实感。“公然”以下两句,更补出这样感叹的事实依据,是有说服力的。描写这一群有意作恶的小子,也非常具体、真实。这是当时成都社会风俗衰薄的写照。可有人挑剔说,这反映了杜甫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把公然对面抱走邻居老人屋上茅草的一群小子说成“劳动人民”,不知有何依据?又有人说,杜甫对邻居很不友好。这也是片面之论。杜甫的诗里,多次提到他草堂的邻居,从栽花的黄四娘,到盛情款待他的田父,所有“邻翁”“邻里”“邻人”“比邻”“北邻”“南邻”,如此等等,无不写得真实生动,充满着诚挚的感情。甚至于在《草堂》一诗中,还写到邻居的“旧犬”,“旧犬知我归,低徊入衣裙”。这多么亲切!能说杜甫不懂得睦邻吗?我们不赞成对古人作品进行这种寻章摘句、吹毛求疵的所谓“分析”。
茅草的三个下落,竟是如此,诗人只好忍气吞声地回去。“归来倚杖自叹息。”“倚杖”写出衰老的形态。“自叹息”写出投诉无门的困窘之状。
第一节至此结束。气氛是很阴暗,情绪是很低沉的。
第二节写秋风破屋的结果,接着上节的风,从风云变幻说起:“俄顷风定云墨色。”这是雨要来了的征兆。风虽然定了,可是墨色的云聚集起来了。“秋天漠漠向昏黑。”“漠漠”,这里是形容黄昏时细雨初来,天色灰暗,墨色的云很快就酝酿成雨。“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天黑了,自然要写到这一夜的睡眠。先从卧具“布衾”写起。“多年”,说明了布衾是与杜甫一起饱经忧患的“难友”。“冷似铁”三个字,写出多年的布衾实在无力再为主人效取暖之劳了。这七个字充分表现了主人体物之妙,“冷似铁”是现实的感受,“多年”却又道出了他与布衾撇不下的故旧。穷诗人杜甫,只有这样的布衾!不会睡觉的天真的孩子,为了向铁一般冷的布衾索取温暖,却专把两只脚伸入被里的裂缝乱蹬。这样写,表面看去好像诗人穷开心,在自我嘲笑,实则是形象化的手法对所遭到的冷遇进行深刻的控诉。“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这里写屋漏,正式点出风卷屋茅的结局。而安排在“布衾”两句之后,寒冻如此,重遭屋漏,用这两句着意烘托屋漏的环境,更增强了屋漏的特殊气氛。可恶的夜雨又点点如麻,连绵不断。衾冷似铁,床无干处,秋风破屋的惨剧,达到高潮。“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这两句是第二节的结束。诗人通过这一不眠之夜,追忆到“丧乱”以来的情景。“丧乱”,包括杜甫从安史叛乱以来,辛苦贼中,流离秦陇,石壕村别老翁,同谷县挖黄独……种种生活经历。这一年蜀中政局的动荡,当然也在其中。“彻”是达到天明的意思。长夜难明,诗人在这里用“何由”两个字作诘问式的慨叹,他总是希望快一点天亮啊!
写到此,好像山穷水尽了,下面第三节,诗人豁然推开,真够得上“心夺造化”。“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从破屋到广厦,而且是风雨不动,安稳如山的广厦,这是诗人形象思维的突然飞跃。在这里,诗的仄韵转为平韵,音节上给读者以开阔昂扬的感觉,真有“回阳春”的意味啊!广厦的出现,是用来“大庇天下寒士”的。“庇”照应上文的“漏”“寒”,照应上文的“冷”。“寒士”两个字,曾引起一些人的非议,有人认为这是杜甫的偏见,只看到“士”,没有看到在冻饿线上挣扎的广大劳动人民。我们并不反对杜甫有阶级偏见的提法,不过,只从这里做文章,似近于挑剔字眼。再说,从杜甫当时遭到不学无术的崔光远之流的冷遇来体会他的心情,为“寒士”呼吁一下,恐怕也未可厚非。如果把“士”理解为知识分子,封建时代的进步知识分子在推动历史前进中,也是有贡献的。唐代诗人,不少属于此类。“天下寒士”是广大的一群人,杜甫提出的是这一群体的愿望,所以下文说:“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上两节所写秋风破屋的种种寒冻悲愁之状,杜甫只把它作为“寒士”遭遇的一种典型感受,到此一笔推开,诗人要求的是解除广大“寒士”的这种痛苦,而不是他自己一个人。只要千百万“寒士”实现“大庇”的愿望,解除痛苦,尽变欢颜,自己甘心在破屋中受冻,死也瞑目。这种忘我为人的精神,出现在一千二百多年前的诗人著作之中,无论如何,是极可宝贵的。我想,杜甫这样的胸襟、怀抱,作为我们的借鉴和启示,多么值得自豪啊!
诗写到此,又转平韵为仄韵,不仅反映了作者思潮的翻腾,而且用急促之韵结束全诗,表达了作者个人甘受寒冻的决心。
但是,诗人仅仅有这么一个美好的愿望,在那个时代,他不知道,也不可能知道这一愿望怎么才能实现。诗中连用“安得”“何时”这类疑问词语,充分反映了作者对于实现这样美好愿望是空空荡荡、渺渺茫茫的。这就叫做局限。事实上,在杜甫那个封建专制时代,这种愿望根本无法实现。有些人连想也不敢想,因为想了就算不得“安分守己”“安贫乐道”。
(选自《中国历代名篇欣赏·唐诗》,贵州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四、《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赏析(尤敏、梁骏)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唐代著名诗人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
唐代天宝年间,西北、西南、东北一带边疆,汉民族和其他民族不断发生战争。边塞战争是唐代现实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许多诗人在自己的创作中都不同程度地接触到这方面题材。他们描写了边塞奇异雄伟的风光,反映边塞将士艰苦的生活,抒发征人思妇的离愁别恨之情。这些大量涌现出来的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歌,形成了盛唐时期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即边塞诗派。岑参是边塞诗派的重要诗人。天宝十三年(公元七五三年),岑参任安西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白雪歌》是他在轮台幕府中送友人归京所作的一首送别诗。诗的前半部分是咏雪,后半部分写送别,同时在送别中进一步描写雪景。“雪”是诗人抒情写景的出发点。
这首诗起句就气势不凡,把塞外风雪的赫赫声威表现出来了:“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形容北风的猛烈、强劲,连顽强的白草都吹折了。这两句诗突出了西北边疆环境气候的特点:风雪来得早,来得猛烈。接下去,“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个转折来得突兀,来得意外。本来一夜大风雪造出来的是个冰雪世界,但诗人却说这不是北风而好像是春风吹了一夜,使千树万树开满了梨花。诗人笔下呈现出来的这个春意盎然的梨花满树的春天景象,是他的想像和主观感受,可是却把雪的洁白、鲜润的特点揭示出来了,也为这个寒冷的边塞增添了无限春意。然后,诗人把笔触转向了军营内:“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这几句诗是实写漫天大雪所造成的气候的酷冷。大风雪飞进了珠帘里,沾湿了罗幕,就连狐裘、锦衾这样高级的御寒品也挡不住严寒;将军的角弓被冻得失去了控制,都护的铁衣冰凉得难以着身。狐裘、锦衾、角弓、铁衣,用这些边塞将士身边的用品来衬托气候的寒冷,这就把冷的程度表现得十分逼真,同时也写出了边塞将士生活的艰苦。以上八句,描写塞外强劲的风雪和由此造成的严寒气候。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这两句诗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咏雪过渡到送别。前一句写大戈壁上是一片冰雪世界,这是地上的景象;“百丈冰”形容冰雪覆盖面积之广,冰块之大。后一句写惨淡的愁云布满天空,这是天上的景象。“愁云”既是写景也是写情,很自然地引出下面的送别。这里,把边塞将士的军营置于一个广漠、辽阔的背景上,给人一种奇异而又壮伟的深刻印象。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以下八句,就写送别了。诗人在中军营里摆下了饯别的酒筵,演奏的是胡琴、琵琶和羌笛等乐器。这就点明了饯行地点、饯行原因。而列举出这三种乐器的名称,也是很有深意的:朋友就要回乡了,在饯别酒席上演奏的仍然是这些异乡的乐器,一股思乡之情不是委婉地流露出来了吗?“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诗人把他的视线从酒筵上又转向了辕门外,看到了一幅十分奇异的画面:在暮雪纷飞的背景上,一面鲜红的旗帜凝住不动。其中的“掣”字用得十分精确,真实地描绘出红旗冻住了,北风吹着也不飘动的情状。最后四句诗写雪中送友人的情景:“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前两句诗写送友人去时的情景:从轮台东门送友人,天山一带道路都被大雪封住了。后两句诗是写友人离去以后的情景:山回路转,友人的身影已经看不到了,此时诗人仍伫立在风雪中,远望友人离去的路,只见雪地上留下一行长长的马蹄印。诗人送友人归去时依依不舍的深情,以及他的思乡之情,都通过“雪上空留马行处”这句诗表达出来了。这样的结尾,真如撞钟,清音有余,使人产生无穷的遐想。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这首诗表现的情调是豪放的。诗人描绘了边塞的大风雪和气候的早寒,可是在他笔下着重表现的不是将士生活的艰苦,而是西北边塞奇异雄伟的雪景;诗中虽然写了惜别之情和思乡之情,却丝毫没有伤感的情绪。在西北大风雪背景下,送别的场面带有雄浑悲壮的色彩。
在艺术结构上,全诗开得好,收得好。起始四句写风雪是外景,接着四句诗描写军营中内景,进而又由内到外,用两句诗写军营外的冰雪世界。前十句诗重点在咏雪。然后,又由外景转向内景,写饯别筵席,再由内转向外,写送别时的情景,画面一个接一个推出,如此大开大阖,奔腾跳跃,形成了诗的意境的波澜起伏。据《唐诗三百首评析》中解释这首诗说:“全诗关键在四个‘雪’字,第一个雪字是写送别以前的雪景,第二个雪字是写饯别时候的雪景,第三个雪字是写临别时候的雪景,第四个雪字是写送别之后的雪景。”所以,虽然全诗转折突兀,结构错综变化,但以雪为中心线索抒情写景,显得不枝不蔓,章法严谨。
(选自《古今名作欣赏》,云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86年版)
五、《己亥杂诗》赏析(曹旭)
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龚自珍出京都礼部,辞官南归。正值暮春时节,夹花生树,落英满眼,日暮风起,狼藉残红。点点飞花,忽然惹起了一股浓浓的别离之情,于是,他情不自禁地挥动马鞭唱出这首歌。
《己亥杂诗》三百十五首,是龚自珍己亥年所作七绝组诗的总名称,其中包括对往事的回忆,与亲朋的交往;对政治的评论,对改革的渴望。而对具体某一首,实际上却是“无题”诗或“寓意”诗,即诗人不愿把真意在诗题里点明,而是寓意诗中,那么,蕴含在这首诗里的真意是什么呢?
──是离愁;是离愁引起的深深的思索。是崇高的献身精神;是如同玫瑰花瓣酿出的瑰丽境界。且让我们仔细地咀嚼品尝。
龚自珍告别京都了。“予不携眷属兼从,雇两车,以一车自载,一车载文集百卷出都。”回首望城阙,旌旗晚明灭,一阵阵浓郁的离情别绪突然涌上心头,“浩荡离愁白日斜”。别离愁绪已经充塞天地、浩浩难禁,何况正值夕阳西坠,日暮摇落之际,诗人此时的心绪,我们便可想而知了。如果借用词组结构方式分析其中的意蕴,以“离愁”为中心词的话,那么,“浩荡”是“离愁”的定语,而“白日斜”则是“离愁”的补语了。在我国古典诗歌中,诗人们常常喜欢用落日作为自然现象和象征韶光易逝的双重手法来显示相思之烈或别离之苦。“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古诗》);“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柳永《雨霖铃》);“斜阳却在,烟柳断肠处”(辛弃疾《摸鱼儿》)。然而,日既西斜,暮霭已生,此时纵有满腔离情也不得不匆匆赶路,于是抽响马鞭──“吟鞭东指即天涯”。马鞭举处,前面便是离京师越来越远的海角天涯了。元人马致远的《天净沙》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龚自珍以“浩荡”修饰离愁,以“白日斜”烘托离愁,以“天涯”映衬离愁,这种多层次的描写方法和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龚自珍的“吟鞭东指即天涯”没有直接说自己是“断肠人”罢了,而断肠之念,读者是能从字里行间感觉出来的。
按理说,龚自珍不满于死气沉沉的礼部衙门生活,毅然辞去礼部主事之职,准备回家乡杭州干一番事业,只身出都,有的只是对旧势力的决裂之感和憎恶之情。一只囚在笼中的雄鹰一旦重盘大野,获得自由的天空,冲天飞鸣之际,也许会担心弹机和缴,为什么竟会产生浩荡的离愁呢?唐诗人刘皂《旅次朔方》云:“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说由于迁谪到更远的地方,因此连客舍地也成为故乡了。不同之处在于,龚自珍虽说是浙江仁和(今杭州)人,但小时候在北京住过,又在礼部和其他机构做了十余年京官,京城早已成了他的第二故乡。虽然龚自珍是主动要求辞职,但辞职的原因却是因为沉沦下僚,生活拮据,事出无奈,客观上是被迫离京出都的。因此,“浩荡离愁”中,多少含有仕途蹭蹬,不为世用的感叹和在政治上、思想上的孤独感。兼之龚自珍当时与妓女灵箫关系十分密切,《己亥杂诗》十分之一的主题都与灵箫有关,其中一首说自己正堕入“红似相思绿似愁”的情场里,虽说灵箫并不在京师,但在这种情况下,与过去的生活告别,缠绵悱恻、依依不舍的“离愁”当然也就难排难遣。可见,龚自珍的“离愁”内涵是丰富、复杂和多方面的。难怪他既说“浩荡”,又以“白日斜”烘托,继而以断肠人自居而伤情天涯了。
日暮,已足使游子黯然伤情,何况是暮春时节的日暮?片片飞花,撩起了诗人的离愁。撩起的,有黯淡的宦情,有悱恻的相思,有对亲人故土的忆念,有对自己只身出都的天涯飘泊之感。事业未竟,岁月蹉跎,青春已逝,红日西沉,今番出都,也许不再回还,落花飘飞不是也不再返回故枝吗?作为描摹落花的能手,诗人爱“探春”,更爱“送春”,爱花开,也许更爱看花落,他曾在《西郊落花歌》中说纷飞的海棠花是到人间飘泊逗留的奇龙怪凤,把大风中海棠纷谢的奇景比作“如钱塘潮夜澎湃;如昆阳战晨披靡;如八万四千天女洗脸罢,齐向此地倾胭脂”。“又闻净土落花深四寸,冥目观想尤神驰”,想像“安得树有不尽之花更雨新好者,三百六十日长是落花时”。他对落花作过那么多美妙的比喻,而如今,诗人突然感到自己像一片飘飞的落花了。是的,辞别京都,也许如同落花辞别枝头。诗人乘马车出都,一路情不能已,对着无边的落花,展开了丰富的想像:飘零的花儿,你们还会回来吗?明年故枝上盛开的,还是你们吗?不是了。明年的花开在新的春天,孕育在另一个五彩缤纷的怀抱里,是属于未来的花。而今年的春天已经过去,你们只属于过去凋谢了的记忆,只能在暮春的晚风里坠落。多么可恶,东君!多可咒诅,那无情风雨!官场的倾轧,沉重的氛围,窒息的人性,拮据的生活,诗人把自己的身世与落花完全融为一体了。
点点柳絮和着粉红的花瓣似乎随“吟鞭”扬起,有的飞过马头,有的沾上衣襟,有的落在地上任人马践踏,车轮碾过,化作红粉香泥。突然,诗人的思绪被夕阳下染得火红的花瓣点燃了──“落红不是无情物”!这里的“落红”两字,在全诗中地位十分重要。它上承“浩荡离愁”,提醒读者,诗人的离愁不仅有“浩荡”修饰,“白日斜”烘托,“天涯”映衬,还被动态的,时时拂面而过的“落红”撩起。这一笔是隐藏在诗内的,因此,“落红”既是对前面离愁内涵的补充,而作为转折,它又使整首诗从离愁中解脱出来,转入下层,为全诗主题升华作了铺垫。是的,落花决不是无情的废物,自己辞去礼部主事之职,正是为了到家乡主掌书院,聚徒讲学,把自己的学业和思想传给生徒,以变革的热情和未来的憧憬启迪他们,为国为民尽自己的最后一点力量。花落归根,化为春泥,不正可以孕育新的春天,色彩、芬芳,不正可以献给后之来者吗?诗人从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规律中得到启发。大自然里花开花落,本来风雨由之,无感情可言,落红说不上是“有情物”还是“无情物”,只是诗人把自己的身世与落花完全结合起来,把感情移向落花,才使落花也具有人的感情,从而变成有情物了。落花有情,表现在哪里?去酿造新的彩色的世界──“化作春泥更护花”。至此,诗人终于把飞花般纷乱的思绪捉住,从愁思中摆脱出来,带着时代的使命感,上升到一种庄严神圣的境界。“化作春泥更护花”,这是飞花的独白,也是诗人与腐败的官场决裂,向黑暗的势力抗争的庄严而神圣的宣誓。为了国家和黎民百姓,为了似锦繁花,不惜献身化为春泥。
古代诗人描写落花,一种是怨啼鸟,怪东风,叹年华,面对落花,嘘唏感叹。“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红楼梦》中林黛玉葬花词:“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杜牧《金谷园》甚至把落花比作堕楼美人:“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堕楼人。”把风吹花落悄无声的自然景象与美人堕楼联系在一起,以粉红的花瓣从枝头飘落比拟红粉佳人堕楼,寓有美人如花,红颜薄命,美好的事物殒于一旦的感叹,讽刺了石崇“金谷园”繁华事散,好景不长的可悲结局,而把花落比作美人堕楼,则未免凄楚肃杀,充满浓郁的感伤之情了。另一种把落花作为自然景物来描写,其中不乏昂扬向上的精神。“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刘慎虚《阙题》); “春城无处不飞花”(韩《寒食》);“花落春仍在”(俞樾试帖诗),孟浩然的《春晓》“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也只见童子的浑朴天真和烂漫之趣,而无伤春惜花之情。有的充满勃勃生机,有的在飒衰中现出昂奋。但是,无论是“春城无处不飞花”,还是“花落春仍在”,比起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来,境界上总不免略逊一筹。
从结构上看,全诗分前后两部分,前两句为第一部分,后两句为第二部分。在第一部分里,诗人以天涯、日暮、落花写出一片浩荡的离愁,以落花自况,赋予自己的身世之感;第二部分以落花为过渡,从落花──春泥展开联想,把自己变革现实的热情和不甘寂寞消沉的意志移情落花,然后代落花立言,向春天宣誓,倾吐了深曲的旨意。至此,诗中的离愁已变成崇高的献身精神,天涯、日暮、落花,已和春泥孕育的未来高度融为一体。从而表达了自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春天的憧憬,把读者带进一种瑰丽的、霞光艳艳的境界。
愿化作春泥,去充实春天的生命,去滋润未来的花,如花的未来。
(选自《历代名篇赏析集成》,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版)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5 页 (共 15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