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清平乐
村居
(宋)辛弃疾
yuè
辛弃疾(1140-1207):南宋爱国词人。今山东济南人。他一生主张抗金北伐,富有爱国热情。他写的词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激昂。他在晚年遭受奸人陷害,被贬官十八年,志不得伸。作品集有《稼轩长短句》等。
900多年前,词人辛弃疾是南宋朝廷的一位官员。金国灭掉北宋,对南宋朝廷紧追不舍,企图彻底灭宋。金兵攻占都城,大肆抢劫和屠杀。当时中原大地民不聊生,哀鸿遍野,辛弃疾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然而,他屡遭奸人陷害,被贬官十八年,壮志难酬。
村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清平乐
村居
(宋)
辛弃疾
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
溪头卧剥莲蓬。
?????
1、“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题目。在古代,词是和着音乐唱的。用“清平乐”这一词牌名填的词,曲调是双调,一共有四十六个字,押两个不同的韵。
2、诗每句的字数一样,词的句子有长短,字数不同,所以词又有一个名字叫“长短句”。
3、词分为两部分,叫“上片、下片”或“上阕、下阕”。
词的特点
茅檐
翁媪
锄豆
无赖
卧剥
莲蓬
bāo
清平乐
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
溪头卧剥莲蓬。
清平乐
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
溪头/卧剥莲蓬。
上片:
茅檐①低小,
溪上青青草。
醉里②吴音③相媚好④,
白发谁家翁媪⑤。
茅檐:茅屋。
醉里:酒后微醉。
吴音:吴地的方言。作者当时来到江西上饶,这一带古时是吴国的领土,所以称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
相媚好:彼此之间很亲热。
翁媪:老年夫妻。翁,年老的男子。媪,年老的女子。
下片:
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③,
溪头卧①剥②莲蓬。
③无赖:
A、蛮不讲理;B、游手好闲的人;C、无可奈何;
D、顽皮可爱,含亲昵意。
①卧:躺着。
②剥:去掉外面的皮或壳。
一所矮小的茅屋前有一条小溪,溪边长满了青草。
(
)
一对老夫妻亲热地坐在一起,带着微醉谈论着家常事。
(
)
他们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在溪东的豆地里锄草,二儿子在编织鸡笼。
(
)
最讨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顽皮地躺卧在溪边剥吃着莲蓬呢。
(
)
一所矮小的(
)前有一条(
),溪边长满了(
)。
一对(
)(
)地坐在一起,带着(
)谈论着家常事。
他们有三个(
),(
)在溪东的豆地里(
),(
)在编织(
)。
最讨人(
)的是(
),他正(
)地躺卧在(
)剥吃着(
)呢。
一所(
)的(
)前有一条清澈的(
),溪边长满了碧绿的(
)。一对满头白发的(
)正(
)地坐在一起,带着(
)的神态谈论着家常事,其乐融融。他们有三个(
),(
)正在(
)的豆地里(
),(
)正忙着编织(
)。最讨人(
)的是(
),他十分(
),瞧,他正(
)在溪边(
)着刚刚摘下的(
)呢。
清平乐
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
溪头/卧剥莲蓬。
清平乐
村居
(
)辛弃疾
(
)低小,
溪上(
)。
醉里吴音(
),
白发谁家(
)。
大儿(
)溪东,
中儿正织(
);
最喜小儿(
),
溪头卧剥(
)。
清平乐
村居
(宋)(
)
茅檐低小,
。
醉里吴音相媚好,
。
大儿锄豆溪东,
;
最喜小儿无赖,
。
清平乐
村居
(宋)辛弃疾
,
。
,
。
,
;
,
。
探究学习:
这家农户的生活富有吗?他们快乐吗?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
生活如此清苦,这对老夫妇为什么会感到快乐和满足呢?他们会说些什么?
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作者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