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一课《林黛玉进贾府》课件(共5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一课《林黛玉进贾府》课件(共5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6-07 22:40: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4张PPT)
朝代
发展阶段
小说体裁特点
魏晋南北朝以前
起源
神话传说
魏晋南北朝
发展
志怪 志人

成熟
唐传奇
宋元
继续发展
话本演义小说
明清
顶峰
独立创作,关注平凡人生的现实主义小说
《红楼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峰。
曹雪芹与《红楼梦》
曹雪芹(1715——1763或1764)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祖籍河北丰润。生于南京。清小说家。从曾祖起,三代承袭江宁织造,负责掌管宫廷各种织物的织造与供应;祖父曹寅当过康熙的“侍读”,曾祖母又为康熙的乳母,与皇室关系甚密。因生活在“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地主家庭,少时“锦衣纨绔”、“饮甘饫肥”,过了一段豪门公子的奢侈生活。祖父曹寅工诗词,善书法,是当时有名的藏书家,并主持刊印了《全唐诗》。他从小受到文学、艺术的熏陶,工诗善画,具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
曹雪芹与《红楼梦》
雍正5年,宫廷内派系倾轧加剧,其父因事株连,被革职抄家。此后,家道衰落,迁居北京西郊。在“举家食粥酒常赊”的穷困生活中,虽眷念昔日的豪奢,对现实生活又产生了虚无与悲观主义的思想。尤其是从切身的生活体验中,看到了本阶级的丑恶、腐朽和没落。大约从1744年开始,在十分艰难的条件下,以
十年心血,从事长篇小说《红楼梦》的创作。晚年贫病无医,又加幼子夭亡,全书未成而卒。今见一百二十回流行本,其后四十回,传为高鹗所作。
我也曾金马玉堂,我也曾瓦灶绳床,
你笑我名门落拓,一腔惆怅,
怎知我看透了天上人间世态炎凉!
褴裳藏傲骨,愤世写群芳,
字字皆血泪,十年不寻常!
身前身后漫评量,今世看,
真真切切,虚虚幻幻,悲悲啼啼的
千古文章。




《红

梦》
及其影响
《红楼梦》又称《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金玉缘》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伟大作品,在我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第一奇书”“中国古典小说的金字塔”“中国三门显学(显赫的学问—红学、甲骨学、敦煌学)之一
《红楼梦》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是我国古代小说中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它产生于清代所谓:“河清海晏”的“乾隆盛世”。当时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的因素也有了增长。这股新的力量与严重束缚它的封建主义体系不可避免地产生冲突。这种冲突反映在上层建筑领域便是处于萌芽状态却蓬勃而有朝气的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与腐朽的趋向最后崩溃的但又居于统治地位的封建宗法思想、传统制度之间的矛盾斗争。在这样的时代,《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真实而艺术地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趋势。
题石头记
满纸荒唐言,
一把心酸泪。
都云作者痴,
谁解其中味。
要读懂红楼梦,必须从前五回入手,记住两张表,一个是贾府的地图,看的过程中可以按图索骥;一个是人物关系图;前五回里包含的信息相当丰富,包括人物的命运,写书的缘起,贾府的政治经济学等等。
前五回(序幕)简介
第一回:楔子。女娲补天,木石前盟
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介绍贾府人物关系
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
介绍贾府环境
第四回:葫芦僧判断葫芦案
介绍贾、史、王、薛四大家族
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
交代主次要人物的发展结局
第1回是开篇。先用“女娲补天”、“木石前盟”两个神话故事作楔子,为塑造贾宝玉的性格和描写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恋爱故事,染上一层浪漫主义色彩。
第1回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女娲补天
在“女娲补天”的故事中,作者特意描写了一块“无材补天,幻形入世”的顽石。这便是随贾宝玉一起降生,又为贾宝玉随身佩戴的“通灵宝玉”。它对贾宝玉的叛逆性格有隐喻作用:一方面暗示他无“补天”之材,是个不符合封建社会要求的“蠢物”;另一方面也暗示他与封建主义相对立的思想性格,具有像从天而降的顽石一样的“顽劣”性,难以为世俗所改变。
“木石前盟”讲这块“无材补天”的顽石与绛珠仙草的关系。顽石在投胎入世之前,曾变为神瑛侍者以甘露灌溉绛珠仙草,使其得以久延岁月,并幻化人形,修成女体,在顽石下世之时,绛珠仙草为酬报灌溉之德,也要同去走一遭,把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这便是林黛玉。因为这段缘分,林黛玉初见宝玉时才有好生奇怪,像在那里见过的感觉;贾宝玉也觉得这个妹妹曾见过的。至于“还泪”之说,正与
“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相照应。
木石前盟
第2回
贾夫人仙逝扬州城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第二回是交代贾府人物。通过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简要地介绍了贾府中的人物关系,为读者阅读全书开列了一个简明人物表。
贾府人物关系图


贾珍
贾蓉
(尤氏)(秦可卿)
贾惜春







荣国公
(史太君-
贾母)
贾赦
(邢夫人)
贾琏
(王熙凤)
贾迎春
巧姐




(李纨)


贾元春
贾宝玉
贾探春
(王夫人)


(林如海)
林黛玉





宁国公
第3回
贾雨村夤yín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
第三回是介绍小说的典型环境。通过林黛玉的耳闻目睹对贾府做了第一次直接描写。林黛玉进府的行踪是这一回中介绍贾府人物描写贾府环境的线索。
二门
贾赦院

第4回
薄命女偏逢薄命郎
葫芦僧乱判葫芦案
第4回是展现小说更广阔的社会背景。通过《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介绍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关系,把贾府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中来描写,使之更具有典型意义。同时由薛蟠的案件自然带出宝钗进贾府的情节。
护官符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
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
丰年好大雪(薛),珍珠如土金如铁。
第5回
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láo曲演红楼梦
第5回是全书的总纲。通过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利用画册、判词及歌曲的形式,隐喻含蓄地将《红楼梦》众多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发展和结局交代出来。《红楼梦》只流传下80回,遗失了结尾,因此,对于《红楼梦》中人物的命运,基本上是依据这些隐喻揣摸出来的。至此,全书的主要人物、环境背景、发展脉络、人物命运基本上交代出来,小说的情节发展便在此基础上展开了。
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
交代《红楼梦》众多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发展和结局
金陵十二钗正册
林黛玉薛宝钗
贾元春贾迎春
贾探春贾惜春
史湘云
李纨
王熙凤
巧姐
秦可卿
妙玉
金陵十二钗副册
金陵十二钗又副册
画册
判词
歌词
判词
金陵十二钗
黛玉
宝钗
可叹停机德,
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
金钗雪里埋。
凤姐
凡鸟偏从末世来,
都知爱慕此生才。
一从二令三人木,
哭向金陵事更哀。
史湘云
富贵又何为?
襁褓之间父母违。
展眼吊斜晖,
湘江水逝梦云飞。
情天情海幻情身,
情既相逢必主淫。
漫言不肖皆荣出,
造衅开端实在宁。
李纨
桃李春风结子完,
到头谁似一盆兰?
如冰水好空相妒,
枉与他人作笑谈。
欲洁何曾洁?
云空未必空。
可怜金玉质,
终陷淖泥中。
二十年来辨是谁;榴花开处照宫闱。
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子系中山狼,得志更猖狂;
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梁。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清明涕送江边舰,千里东风一望遥。
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粧。
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傍。
巧姐
势败休云贵,
家亡莫论亲。
偶困济刘氏,
巧得遇恩人。
  在这个世界里,压迫与反抗,富有与贫困,欢乐与悲凉,腐朽与新生,像一对双生兄弟一样并存着。人们从这个世界里看到了十八世纪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的陈腐不堪;看到了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制度到了天荒地老,行将就木的必然灭亡的命运。
  在这个世界里,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交织在一起。人们从这个世界里看到了美的人,美的思想,美的感情,美的追求,美的存在与毁灭……
  这是一个悲剧的世界——历史的悲剧,时代的悲剧,人生的悲剧。
《红楼梦》创造了一个世界。
走进课文
阜(fù)盛
敕(chì)造
赦(shè)
绦(tāo)
台矶(jī)
靥(yè)
颦(pín)
怯(qiè)弱
放诞(dàn)无礼
髻(jì)
绾(wǎn)
蹙(cù)
錾(zàn)
螭(chī)
璎(yīng)珞(luò)
宫绦(tāo)
裉(kèn)
洋诌(zhòu)
琏(lián)
嫡(dí)亲
幄(wò)
庑(wò)
姬(jī)妾
荣禧(xǐ)堂
宸(chén)翰(hàn)
錾(zàn)银
珠玑(jī)
黼(fǔ)黻(fú)
莳(shí)
觚(gū)
茗(míng)碗
锦褥(rù)
孽(nìe)根
匙(chí)箸(chú)
内帏(wéi)
咕唧(jī)
进羹(gēng)
漱(shù)
惫(bèi)懒
懵(měng)懂
倭(wō)缎
盂(yú)
盥(guàn)手
敷(fū)粉
韶(sháo)光
纨(wán)绔(kù)
杜撰(zhuàn)

(cǔn)
基础知识积累
词语
古 义
今 义
偏僻
偏激 不端正
偏远交通不便之地
便宜
方便
价钱低
态度
神态
对事情的看法
风流
风韵
有功绩又有文采
有才学而不拘礼法
风骚
姿容俏丽
妇女举止轻佻
可怜
可惜
值得怜悯
怜悯
不值得一提
快速浏览课文,理清文章情节。
第一部分:写(
)初进荣国府。
第二部分:写林黛玉拜见(
),自叙病情。
第三部分:写林黛玉初见(
)。
第四部分:写林黛玉拜见(
)未遇。
第五部分:写林黛玉拜见(
)未遇。
第六部分:写林黛玉陪(
)吃晚餐,初见(

第七部分:写(
)初安置在碧纱橱。
按要求填上该部分中所活动的人物
林黛玉
贾母众人
王熙凤
贾赦
贾政
贾宝玉
贾母
林黛玉
整体感知:情节介绍
第一部分(开端)林黛玉到荣国府。
第二部分(发展)通过林黛玉所见所
闻,介绍贾府环境和人物。
第三部分(结尾)安排林黛玉住处。
本回是小说第一次向读者展示小说中众多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贾府,
是如何展现的?
是通过林黛玉进府的行踪为线索,用她的视线来描写的。
……又往西行,不多远,……方是荣国府了
只进了西边角门
走了一射之地,将转弯时
至一垂花门前落下
小小的三间厅
正面五间上房
出了垂花门
亦出了西角门
往东过荣府正门
便入一黑油大门中
进入三层仪门
一时黛玉进了荣府
便往东转弯,穿过一个东西的穿堂
向南大厅之后
上面五间大正房
正室东边的三间耳房内
到了东廊三间小正房内
从后房门由后廊往西
出了角门
是一条南北宽夹道
穿过一个东西穿堂,便是贾母的后院了
1.下面对《林黛玉进贾府》一文的解说和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王进贾府》这个题目是教材编者加的。
B.《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其作者为清朝作家曹雪芹。
C.《林黛玉进贾府随过林黛玉所见所闻,介绍了贾府—大批主要人物,初步描绘了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
D.文中介绍人物笔法多变,疏密相间,有详有略,虚实结合,如详写贾母、凤组、宝玉、王夫人,虚写贾赦、贾政等等。
1.下面对《林黛玉进贾府》一文的解说和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D )
A.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王进贾府》这个题目是教材编者加的。
B.《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其作者为清朝作家曹雪芹。
C.《林黛玉进贾府随过林黛玉所见所闻,介绍了贾府—大批主要人物,初步描绘了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
D.文中介绍人物笔法多变,疏密相间,有详有略,虚实结合,如详写贾母、凤姐、宝玉、王夫人,虚写贾赦、贾政等等。
(对贾母、王夫人是略写)
2.下面对《红楼梦》及其作者的解说,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是我国18世纪中期出现的一部古典小说,是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在我国及世界文学发展史上占有显著的地位。
B.作者曹雪芹,名霑,字梦阮,祖先原是满人。曹家曾是非常显赫的贵族世家,后家遭败落。作者“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都是血”,表达了自己的民主思想和新的朦胧的理想。
C.《红楼梦》在描写一个封建大家族没落的同时,又流露了惋惜和感伤的情绪。此外,还有宿命论、虚无主义、恋爱至上等消极思想倾向。
D.《红楼梦》共120回,前80回为曹雪芹所写,后40回为高鹗所续,使小说成为首尾齐全的文学巨著。但高鹗在小说最后让贾家家道复兴,违背了曹雪芹的原意。
2.下面对《红楼梦》及其作者的解说,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B

A.《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是我国18世纪中期出现的一部古典小说,是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在我国及世界文学发展史上占有显著的地位。
B.作者曹雪芹,名霑,字梦阮,祖先原是满人。曹家曾是非常显赫的贵族世家,后家遭败落。作者“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都是血”,表达了自己的民主思想和新的朦胧的理想。
C.《红楼梦》在描写一个封建大家族没落的同时,又流露了惋惜和感伤的情绪。此外,还有宿命论、虚无主义、恋爱至上等消极思想倾向。
D.《红楼梦》共120回,前80回为曹雪芹所写,后40回为高鹗所续,使小说成为首尾齐全的文学巨著。但高鹗在小说最后让贾家家道复兴,违背了曹雪芹的原意。
(“祖先原是满人”错误,汉族)
3.下面对《红楼梦》主题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封建叛逆者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腐败、罪恶的社会现象和各种尖锐的社会矛盾。揭示了我国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趋势。
B.小说通过贾府由极盛到衰败的过程,表现富贵如过眼云烟、万事转头空的哲理。
C.《红楼梦》通过描绘一批纯洁少女的悲惨遭遇,揭示了封建社会妇女的苦难,表现了红颜薄命的普遍现象。
D.《红楼梦》通过贾府由盛转衰,再归复崛起的叙述,真实地表现了世间万物“物极必反”的朴素真理。
3.下面对《红楼梦》主题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

A.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封建叛逆者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腐败、罪恶的社会现象和各种尖锐的社会矛盾。揭示了我国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趋势。
B.小说通过贾府由极盛到衰败的过程,表现富贵如过眼云烟、万事转头空的哲理。
C.《红楼梦》通过描绘一批纯洁少女的悲惨遭遇,揭示了封建社会妇女的苦难,表现了红颜薄命的普遍现象。
D.《红楼梦》通过贾府由盛转衰,再归复崛起的叙述,真实地表现了世间万物“物极必反”的朴素真理。
(B“表现富贵如过眼云烟、万事转头空的哲理’错。C红颜薄命的普遍现象,错。D归复崛起,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