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教案】(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教案】(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0-06-07 19:37:23

文档简介

第4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教科书P97页例4,教科书P99“练习二十一”第6、7题。
?教学目标
1.学会用小数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运用不同的方法,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体会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能够解决小数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能够用不同的策略、多样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课件呈现教科书P96情境图。
师:同学们,今天小丽要到新华文具店买些文具。她想买一个文具盒、一个笔记本和一支不带橡皮擦的铅笔,她带了10元钱,够吗?如果把那支不带橡皮擦的铅笔换成带橡皮擦的铅笔,她带的钱还够吗?我们这节课就来帮小丽解决她遇到的问题吧。(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阅读与理解。
师:我们先帮小丽解决第一个问题,请大家仔细观察情境图和小丽遇到的问题,把解决这个问题所需要的信息写在练习本上。
学生收集信息并记录。
师:谁来说说你收集了哪些信息?
【学情预设】学生要想找出有用信息,就要学会观察,认真审题。大部分学生能找出以下信息:小丽想买一个文具盒、一个笔记本和一支不带橡皮擦的铅笔,她带了10元钱,她想知道带的钱是否够。一个文具盒6.8元,一个笔记本2.5元,一支不带橡皮擦的铅笔0.6元。
【设计意图】提出探究问题后,通过让学生自己观察图片,自己收集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为学生自主解决问题打下基础。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2.分析与解答。
师:大家有答案了吗?在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么想的,怎么算的,看看小组内其他同学的算法有什么不同。
学生小组内交流算法。
【学情预设】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会有不同,可能有些学生的解题思路还不够清晰,小组交流能够帮助学生厘清思路。
【设计意图】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后,再小组交流,促使学生用不同策略,从不同角度解决同一个问题,实现算法的多样化。
3.共同归纳算法。
师:小组内推选一个代表,汇报你们的算法。
【学情预设】预设1:先算出买完文具盒后,还剩下多少钱,10-6.8=3.2(元),再算出买一个笔记本和一支不带橡皮擦的铅笔要用多少钱,2.5+0.6=3.1(元),3.2>3.1,因此她带的钱够。
预设2:先算出买完文具盒后,还剩下多少钱,10-6.8=3.2(元)
,用剩余的钱再去买一个笔记本后,还剩下3.2-2.5=0.7(元)
,且一支不带橡皮擦的铅笔0.6元,0.7>0.6,因此她带的钱够。
师:这两种方法都是先求出买文具盒后剩余的钱,然后再比较剩余的钱够不够用,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预设3:先求出买这三种文具一共要花多少钱,6.8+2.5=9.3(元),9.3+0.6=9.9(元),10>9.9,因此她带的钱够。
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师:同学们的方法真多,不管采用哪种方法来解答,都可以说明,小丽带的钱是够的。
4.继续探究。
师:如果把不带橡皮擦的铅笔换成带橡皮擦的铅笔,她带的钱还够吗?
师:你想怎么计算呢?自己先在练习本上算一算,然后再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己的算法。
学生独立解答,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学情预设】预设1:先算出买完文具盒后,还剩下多少钱,10-6.8=3.2(元),再算买一个笔记本和一支带橡皮擦的铅笔一共多少钱,2.5+1.2=3.7(元),3.2<3.7,因此她带的钱不够。
预设2:先算出买完文具盒后,还剩下多少钱,10-6.8=3.2(元),再用剩余的钱去买一个笔记本后,还剩下3.2-2.5=0.7(元),且一支带橡皮擦的铅笔1.2元,0.7<1.2,因此她带的钱不够。
预设3:先求出买这三种文具一共要花多少钱,6.8+2.5=9.3(元),9.3+1.2=10.5(元),10<10.5,因此她带的钱不够。
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师:同学们有了解决第一个问题的经验,解决第二个问题就容易了,不同的解题方法可以互相检验对错。
【设计意图】本环节注重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注重解答问题的方法多样化。让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所学知识和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单纯地依赖教师讲解去获取知识,大大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P97“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后与同桌交流讨论。
【学情预设】小亮有2元钱,能买一个卷笔刀或者一支带橡皮擦的铅笔或者一支不带橡皮擦的铅笔等等,同学们都知道,只要是少于2元钱的物品就行。关于要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部分学生还不是很熟练,教师可适时进行指导,只要学生提出的问题合理即可。
【设计意图】延续购物情境,通过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及鼓励学生提出新的数学问题并解答,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完成教科书P99“练习二十一”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和同桌交流做法。
【学情预设】第(1)题,比较8种玩具的价格即可知道哪种玩具最贵,用最贵的价格减去最便宜的价格即可。第(2)题,任意选择两个玩具,算出它们的和即可。第(3)题,用10减去小车的价格求出剩余的钱,然后再用剩余的钱买两个玩具,应注意:所买的两个玩具的总钱数不能超过剩余的钱数。第(4)题,根据给出的信息,提出一个问题并解答,合理即可。
【设计意图】本题既巩固了小数的大小比较,又巩固了运用小数加、减法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相关知识。
3.完成教科书P99“练习二十一”第7题。
师:请大家认真看图,再回答问题。
【学情预设】先算出从儿童乐园到光明街一共有12站,路程一共是12千米,10千米以内票价1元,每增加1千米增加0.2元,所需钱数为:1+0.2+0.2=1.4(元)。
四、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买了一个文具盒,还想买一个笔记本和一支不带橡皮擦的铅笔,10元钱够吗?
方法一:10-6.8=3.2(元),2.5+0.6=3.1(元),3.2>3.1,够。
方法二:10-6.8=3.2(元),3.2-2.5=0.7(元),0.7>0.6,够。
方法三:6.8+2.5=9.3(元),9.3+0.6=9.9(元),10>9.9,够。
把不带橡皮擦的铅笔换成带橡皮擦的铅笔,她带的钱还够吗?
方法一:10-6.8=3.2(元),2.5+1.2=3.7(元),3.2<3.7,不够。
方法二:10-6.8=3.2(元),3.2-2.5=0.7(元),0.7<1.2,不够。
方法三:6.8+2.5=9.3(元),9.3+1.2=10.5(元),10<10.5,不够。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让他们在合作交流中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在交流展示中注意让他们读懂别人的想法,给予他们充分表达的机会,教学效果很好。同时也发现少数学生对情境理解有困难,必须分步处理,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教学笔记
【教学提示】
探究新知中,阅读与理解提议是关键。
◎教学笔记
【教学提示】
大家计算10减6.8时,容易出错,可以先把10写作10.0,再与6.8列竖式计算。
◎教学笔记
1第3课时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教学内容
教科书P96例3,教科书P98“练习二十一”第1~5题。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一位小数加、
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通过解决有关小数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感悟数学来源于生活。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一位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加、减法竖式计算的算理,理解小数点为什么要对齐。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课件出示教科书P96例3情境图。
师:同学们,“六一”儿童节快到了,新华文具店赶在“六一”前夕开业,我们一起去看看吧!仔细观察这幅图,你能了解图中商品的哪些信息?
【学情预设】学生会把情境图中的8种商品的单价汇报出来。
师:小丽要买一个卷笔刀和一支不带橡皮擦的铅笔,一共需要多少钱呢?
一个卷笔刀比一支不带橡皮擦的铅笔贵多少钱呢?又要怎么列式计算呢?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或许能帮助我们解答上面的问题。(板书课题: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设计意图】利用情境图,创设购物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观察情境图,自主获取数学信息,从而引出本节课需要探究的问题:简单的小数加、减法。利用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让学生感受学习小数加、减法的必要性,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学生自主列式,探究算法。
课件出示教科书P96例3(1)。
师:请同学们独立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

【学情预设】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时,会出现不同的情况:有的学生用口算;有的学生把“元”化成“角”后计算;有的学生用“元”作单位计算;还有的学生用竖式计算。用“元”作单位计算的学生,对于算理的理解不一定明确。
【设计意图】提出数学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完成,使学生有自己初步的意见和想法。
2.小组交流汇报。
师:大家有结果了吗?请在小组内互相说说你的做法和想法。
师:哪个小组来汇报你们的算法?
【学情预设】预设1:将以“元”为单位的小数改写成以“角”为单位的整数进行计算。
0.8元表示8角,0.6元表示6角,8角+6角=14角,14角表示1元4角,用元作单位,用小数表示是1.4元,也就是0.8元+0.6元=1.4(元)。
0.8元表示8角,0.6元表示6角,8角-6角=2角,2角用元作单位是0.2元,所以0.8元-0.6元=0.2(元)。
预设2:列竖式计算。
师:小数计算如果要列竖式该怎么算呢?列竖式时,怎么对齐?
教师指定一个小组板演竖式。让学生边板演边说算理,重点说计算的过程。教师适时给予指导,使学生能规范板演格式。
3.师生共同归纳。
师:你能发现这两个竖式中小数点的位置有什么特点吗?
【学情预设】小数加法竖式中,两个加数与和的小数点要对齐,小数减法竖式中,被减数、减数与差的小数点要对齐。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只有小数点对齐了,相同数位才会对齐。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学情预设】计算小数加、减法,小数点要对齐,按照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来计算,进位加的时候满十向前一位进1,退位减的时候,退一当10。最后再给和或差点上小数点。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察竖式,找到小数点对齐的规律,组内交流,达成共识,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
4.自主迁移,探究小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课件出示教科书P96例3(2)。
师:你能自己列竖式计算吗?请大家写在练习本上。
学生自主计算,教师巡视。再找出有代表性的错例进行展示,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集体评议,纠正错误认识。
师:同学们,在计算小数减法时,除了小数点要对齐以外,大家还应注意什么呢?
【学情预设】列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小数点要对齐,整数部分的0不能省略。
结合学生的汇报,教师展示小数减法的要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把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自主迁移到整数的退位减法上,大胆放手让学生尝试,充分利用学生自主生成的知识,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P98“练习二十一”第1、3题。
师:第1题请同学们在随堂本上列竖式完成,然后把答案填入方框中。第3题直接在教科书上完成。
【设计意图】这两题是直接计算的题,巩固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促进学生运算技能的形成。
2.完成教科书P98“练习二十一”第2、4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与同桌交流订正。
【学情预设】在读懂信息和问题后,解答比较简单。在理解题意上,教师点拨指导后,应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题,再简单交流解题思路,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完成教科书P98“练习二十一”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
【学情预设】借助面积模型,让学生用小数表示出涂色部分,再比较大小,巩固刚刚学习过的小数的知识。
四、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加、减法的意义及小数的意义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购物,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通过对比整数加、减法与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帮助学生明白小数点对齐的道理,培养学生概括归纳、分析运用的能力。
?作业设计
一、列竖式计算。
0.3+0.5=
2.6-1.3=
2.4+1.8=
7.1-2.6=
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注意:1.把_________数位对齐,也就是________要对齐;2.在得数里点上_______。
二、算一算。
三、王叔叔家的桃子成熟了,上午摘了27.8千克桃子,下午比上午少摘4.5千克。王叔叔一天共摘了多少千克桃子?
四、(2019·湖北鄂州)商店运来香蕉24.6千克,菠萝18.9千克,然后只卖出香蕉15.4千克,这时香蕉比菠萝少多少千克?
参考答案
一、0.8
1.3
4.2
4.5
[知识归纳]1.相同
小数点
2.小数点
二、6.8
4.2
13.3
5.5
2.8
1.2
三、27.8-4.5=23.3(千克)
27.8+23.3=51.1(千克)
24.6-15.4=9.2(千克)18.9-9.2=9.7(千克)
◎教学笔记
【教学提示】
教师不能只让学生关注商品的价格,还要让他们关注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笔记
【教学提示】
小数加、减法的算理与整数加、减法的算理相同,都是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
◎教学笔记
◎教学笔记
◎教学笔记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