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第4单元 生物圈中的人 第九章 人的食物来自环境 第二节 人体的消化和吸收》课件(共1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第4单元 生物圈中的人 第九章 人的食物来自环境 第二节 人体的消化和吸收》课件(共1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8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0-06-09 09:10: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7张PPT)
第二节
人体的消化与吸收
问题预设:
人体消化需要依靠哪些器官?
你知道牙齿的结构吗?
人体什么部位可以分泌消化液呢?
营养物质是在哪里被吸收的?
消化系统结构图
口腔
食道
胰腺

小肠
大肠
肛门

唾液腺

消化系统的组成
消化系统
口腔、咽、食道、胃、
小肠、大肠、肛门
唾液腺、胃腺、肝脏、
胰腺、肠腺
消化道:
消化腺:
口腔:
牙齿咀嚼;舌搅拌;
唾液腺分泌唾液,可湿润口腔,
有利于吞咽。
人唾液中含有淀粉酶,
能将食物中的淀粉初步分解成麦芽糖。
牙齿是人类咀嚼食物的器官,也是人体最坚硬的器官。一般而言,牙齿呈白色(正常人略带微黄色),质地坚硬。牙齿的各种形状适用于多种用途,包括撕裂、磨碎食物。牙齿的整洁,甚至关系到人的社交活动。人类语言发音与口腔中前排上下牙齿密切相关,古汉族标准语称为“雅言”。
人的一生有乳牙(共20颗)和恒牙(28~32颗)两副牙齿。
人出生后4~10个月左右,乳牙开始萌出,12个月后未萌出
者称为乳牙萌出延迟。
6岁左右萌出第一颗恒牙(第一恒磨牙,在第二乳磨牙
之后,又称6龄齿)。
6~12岁左右,乳牙逐个被同位恒牙替换,其中第1、2前磨牙代替第1、2乳磨牙,此期为混合牙列期;12岁萌出第二恒磨牙。
约在18岁以后,萌出第三恒磨牙(智齿),也有终生第三恒磨牙不萌出者

牙齿的结构与龋齿的模式图:
龋齿的发生:
预防龋齿:
?一、做到每天早晚刷牙,特别是在吃糖果和甜食后漱口。
?二、要常吃富有纤维的食物,在咀嚼过程中,使牙齿经常处于一种摩擦和洗刷的状态,保证进食时不易在口腔中发酵产酸。
三、发现有潜在的龋洞时,要及时进行治疗,防止龋齿发展。
智齿:
咽:是呼吸道和消化道的共同通道。
食道:是消化道最狭窄的部分。长约
25-30cm。基本无消化作用
胃:
胃的主要功能是容纳和消化食物。由食管进入胃内的食团,经胃内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后形成食糜,食糜借助胃的运动逐次被排入十二指肠。
肝:
分泌胆汁,虽不含消化酶,却能使脂肪乳化成脂肪微粒,增加脂肪和脂肪酶的接触面积,有助于脂肪的消化。
肠:
小肠是消化道最长的一段,全长约5-7m。大肠是消化道的末段,成人的大肠全长约1.5m。
肠的运动有两类:1.混合运动,主要作用是使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合,并使食糜不断地更新与粘膜的接触面;2.是推进运动,主要是将肠内容物从十二指肠向肛门端推动。
混合运动主要由小肠的节律性的分节运动、摆动和绒毛舒缩运动来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