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将相和 教学设计(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6 将相和 教学设计(2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6-07 21:57: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6
将相和
一、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的新鲜词语。习得圈画关键词句,逐步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
理清文章脉络,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能结合具体事例,感悟人物形象。迁移运用写法,丰满人物形象。
学习作者择取事件的典型性以及富有个性的人物对话描写,从中汲取语言智慧。
4.拓展阅读《史记》。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结合具体事例,感悟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择取事件的典型性以及富有个性的人物对话描写。
教学准备(见预学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辨析多音字,读准课题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自由读课题,主要是引导学生联系文中的意思读准这三个多音字。
(在文中,“将”指大将廉颇,故读“jiàng”;“相”指文官蔺相如,故读“xiàng”;“和”指和好,故读“hé”。)
2.学生了解课文是由《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教师借助鲁迅先生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简介《史记》。
【设计意图: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教师从课题都是多音字的特点入手,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读准课题,学习了多音字据词定音的方法。出示鲁迅对《史记》的高度评价,为学生学习课文、进行课后阅读等做好了准备。】
二、检查预习,训练阅读速度。
(一)检查字词的掌握情况。
出示一组词语
学生集中注意力一眼看完卡片上的所有内容,交流方法。
出示两组词语,快速识记。引导学生学会归类识记。
引导学生借助资料简单了解“上大夫”“上卿”官职的高低。
了解和氏璧的价值。引导学生快速从文中找出说明和氏璧是无价之宝的语句,训练学生快速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并拓展积累成语“价值连城”。
3.十秒钟速记四字词语
指名说出记住的词语,交流识记方法。
4.终极挑战,练习在阅读中提取有用信息。
学生默读,交流:一眼看到了什么内容?圈画出“廉颇很不服气”。
(方法指导:在默读时,圈画出关键词句,可以帮助理解,加快默读速度。)
指导生字书写。重点指导写好“献”字。
教师引导学生借助字源了解“献”字的本义:祭祀的用品,后来引申为祭祀。现在,“献”字的本义不经常用,而有捐献、奉献、贡献等用法。接着,教师出示甲骨文、小篆、隶书、楷体的“献”字,渗透汉字文化。
(二)检查课文的朗读情况。
借助预学单,了解学生阅读时间。
教师告知学生了解:
小学高年级阅读速度的要求是阅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初中时阅读一般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检查学生课文朗读情况。
同桌互相检查课文第8、9、17自然段的读书情况,要求:读得正确、流利、要是能读出自己的体会就更好了。
教师重点指导读好蔺相如的语言。适时指导“强逼”的“强”字的读音,引导学生借助字典中“强”字的几个意思辨析读音,并组词积累。
【设计意图:小学生正处于语言发展和学习习惯形成的最佳时期,无论是低年段还是中高年段,都应该将字词教学作为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课文中哪些字容易读错写错,哪些词语需要深入理解,哪些词语需要积累……把这些基础性的教学内容落到实处,为学生奠定扎实的语文基础。速记、挑战的形式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是在进行阅读速度的训练。】
三、理清文脉,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1.学生根据课后习题的提示,划分课文段落。并引导学生借助文中的两处过渡句简洁、完整、有条理地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教师启发学生思考:三个故事的排列顺序可以调换吗?为什么?在交流中使学生理清三个故事之间的因果关系。
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学生用四字词语说出对蔺相如、廉颇这两个人物的印象,比比谁积累的词汇多。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归类梳理,学生识记积累。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课文中的两个过渡句,理解了课文的前因后果,理清了课文的脉络,在初步感知人物形象中积累四字词语,凸显了语文本体性教学特点。】
第二课时
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一)感知蔺相如的人物形象。
1.课文是怎样刻画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呢?让我们走进课文,先来认识蔺相如。廉颇曾经这样说: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的头上。你们同意廉颇的评价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直接切入廉颇的语言,找准矛盾焦点,形成探究主题。】
2.学生自学,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预设一:
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我就……;如果……我一定……。”
引导学生感受蔺相如和赵王对话时,从正反两方面有序分析利害,权衡得失,提出对策,入情入理,不由人不信服。
预设二:
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聚焦第一个语段中的两个“撞”字,一个出现在话语里,一个表现在动作里,再联系他“靠着柱子站定”的举动,感受蔺相如誓死与和氏璧共存亡的意志,“撞”字凸现出蔺相如以弱制强的外交艺术才华。
聚焦关键词“拼”字,蔺相如先礼后兵,见两次请求不行,便来硬的。“五步远”是“拼”可以成功的关键因素,把两难的选择推给了秦王。“我就跟您拼了”,看似不动声色,其实蕴藏杀机,终于压服了秦王。
(2)聚焦蔺相如的语言,感受蔺相如的智勇双全。与秦王对话时,有时谦恭有礼,使秦王放松警惕: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有时直言斥责,有理有据: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有时坚决表态,分析利害:您杀了我也没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有时则以死抗争: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
(3)学生感情朗读,再现画面。
4.教师小结:蔺相如在赵国危难之时,群臣无策之际挺身而出,与秦王针锋相对,以弱制强,可见他的升官不仅仅靠得那一张嘴,靠得是(胸有成竹、勇敢无畏、一心为国、有勇有谋),这些特点正是通过人物的言行凸显出来的。
【设计意图:“阅读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其中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有效对话是基础。此处引导学生潜身会文,紧扣人物言行,既训练了学生语言概括,又适时进行感情朗读训练。蔺相如“机智勇敢”的形象在学生心中丰满起来。】
(二)感知廉颇的人物形象以及两个人的爱国情怀
预设一:
“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的头上去了。我碰见他,要让他下不了台!”
“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是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之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1.引导学生先聚焦廉颇说的三句话,第一句话感受到廉颇的居功自傲;第二句话说明廉颇对蔺相如很不服气;第三句话了解到廉颇准备报复。这三个意思一层连着一层,层层深入。引导学生读出廉颇的心胸偏狭、居功自傲。
接着聚焦蔺相如的四句话,第一句是反问,说明他不怕廉颇;第二句用“……就因为……”的句式,说明自己避让的原因;第三句用“如果……就……”作假设,说明两人团结的重要性;第四句把自己的意思作了小结。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再次感受蔺相如的胸怀国家、顾全大局。
引导学生再次对比朗读他们说的话,看看还有什么发现?(廉颇说的都是“我”,没有一句提到赵国;蔺相如说的是“我们赵国”。廉颇把自己排在前面,把蔺相如放在后面;蔺相如却把廉颇放在自己的前面;廉颇称蔺相如直呼其名,很没有礼貌;蔺相如说的是“廉将军”,说明很尊敬他。)
【设计意图:蔺相如、廉颇两个人物语言对比阅读,让学生感受蔺相如的宽容大度,廉颇的心胸狭隘;蔺相如的顾全大局,廉颇的居功自傲……】
预设二:(负荆请罪图)
1.学生思考交流:从“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真不应该”体会到廉颇能虚心考虑别人的话;从“脱下战袍、背上荆条、请罪”等词,说明他诚心认错。
2.教师质疑:为什么不说脱下衣服,而说脱下战袍呢?有什么不同?(战袍代表着廉颇的荣誉、地位,脱下战袍意味着廉颇抛下私利,说明他是真心请罪的。这一举动背后,是一颗知错就改的心。廉颇的形象就在这“脱”中,熠熠生辉。)
【设计意图:这一板块教学由“脱下战袍、背上荆条、请罪”等关键词入手,引导学生展开探究,将学生思维引向深处,体会廉颇的知错就改。】
五、读写结合、迁移运用
1.迁移运用写法,丰满人物形象。请同学们学习文章中用对话和动作描写来表达人物特点的方法:写一写两个人的对话和动作,并且通过对话和动作描写,显示出廉颇知错就改的真诚态度。
2.教师启发学生思考:按常理说,作为战国后期的名相蔺相如、名将廉颇,发生在他们身上的重大事件一定不少,可是,司马迁给他们写传的时候,比如蔺相如,只写了他一生中的三个片段;写廉颇,不写廉颇战功显赫的事例,只聚焦在“负荆请罪”这件事上,为什么呢?
学生思考交流,感受作者典型事件的精心选择。写蔺相如,三个片段代表了他的不同性格。“完璧归赵”“渑池之会”重在表现他对敌斗争的大智大勇;“负荆请罪”则写了他对内的顾全大局。三个典型事件从不同侧面表现了蔺相如的思想品质。写廉颇,将笔触聚焦在“负荆请罪”这件事上,原因在于,英勇善战的名将恐怕不少,但战功赫赫的名将却能知错就改,不是人人可以做到,这无疑是廉颇难能可贵的美德。
《将相和》的故事千古流传,家喻户晓,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这篇课文改编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史记》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历史著作和杰出的文学著作,建议大家静心阅读《史记》,继续感受历史名著的语言魅力。
【设计意图:迁移运用习得方法再现“负荆请罪”的经过,同时感受司马迁选材的精妙,激发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
六、板书设计
6.将相和
蔺相如:勇敢机智
顾全大局


典型

颇:知错就改

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