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
鲁迅
导入
课前,同学们已经观看了绍兴社戏的投影片,今天我将和你们共同进行一次文化之旅,作为本次行程的导游,我将竭诚为大家服务,请看:这是一座戏台,在江南这种建筑司空见惯,但唯有这座戏台与众不同,它因中国一代文豪鲁迅的《社戏》而闻名,这座戏台上到底上演了一出怎样的社戏呢?鲁迅又生发了怎样的感时情怀呢?让我们共同走进历久弥漫着书香的小说《社戏》。(板书:社戏,鲁迅)
学习目标
目标是我们学习的灯塔,现在请同学们一起来读大屏幕上的学习目标。
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品读课文,把握人物形象。
悟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检查预习
在此之前,同学们都进行了预习,谁能来展示一下你的预习成果?
这位同学手举得最快,你来。资料搜集得真全面,看来课下做了充分的准备,请坐。
现在请同学们来看大屏幕上的生字词,哪位同学自告奋勇起来读一下?
这位同学露出了自信的微笑,你来。读的非常好,字音准确,声音也很洪亮。请坐。
学习过程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请同学们速读课文,读完之后概括一下本文的主要内容。
同学们都读完了,谁来说?手举得最高的这位同学。概括的既准确又简练。课文以“社戏”为线索,按盼看社戏、去看社戏、怀念社戏构思全文。请坐。
平桥村独特的风土人情,看戏前后发生的许多故事,都深深地烙在“我”的心里,难以忘怀。接下来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圈点勾画出让作者在平桥村忘之不却的童年往事,读完之后小组内讨论交流。
同学们讨论的都很热烈。1组代表迫不及待了,你来说。
“我们”在去看戏的途中,闻着碧绿的豆麦和河底水草发散出来的清香,望着皎洁的月光、淡黑起伏的连山、闪亮的渔火,听着婉转悠扬的笛声,欣赏了一幅风景如画的乡村自然风光,如诗一般,让人陶醉。
多么美的景色啊!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这一部分。一切景语皆情语,同学们的朗读仿佛把我们带入了那个诗情画意的江南水乡,让人如痴如醉。抒发了热爱农村的感情,同时也表现了“我”急欲看到社戏的急切心情。(板书:风景美)
除了这美丽的景色,让“我”难以忘怀的还有什么呢?
3组代表当仁不让,你来说。嗯,还有平桥村善良朴实的少年和村民。你能具体说一说吗?
当“我”看不成戏“急得要哭”时,双喜马上能想出“好主意”,并能举出让“外祖母和母亲也相信”的理由;当老旦唱个没完没了,大家都已厌倦但又不好说回去时,他提议回家;回程时大家偷阿发家的豆,劝止大家“再多偷,阿发的娘是要咒骂的”,这些都说明他聪明伶俐、细致周到、善于为他人着想。
5组代表站起来了,你说。读的真仔细,让我们认识到了热情、朴实、友好的桂生和憨厚、无私淳朴的阿发,还有淳朴善良的六一公公。
多么淳朴可爱的乡村孩子,多么老实忠厚的水乡村民。是他们点亮了“我”心中的那盏灯,照亮了人性的光辉。(板书:人性美)
戏看完了,社戏到底好不好看呢?对,不好看。戏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为什么文章结尾却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呢?
班长来说。原因在于“我”在以后的生活中再也没有感受到这么淳朴、天真、可爱的少年朋友般的友情。“我”所难忘的是农村特有的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以及人们朴实、善良的性格。
分析的真精彩,真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请坐。
拓展延伸
童年,是一幅迷人的画,勾勒出多少动人的故事;童年,是一曲悠扬的短笛,奏出了多少美丽的心情;童年,是一束美丽的茉莉,儿时的欢笑像茉莉花儿散发出的醉人的芳香。同学们,最让你们印象深刻的童年趣事有哪些呢?
看来同学们的童年都充满了快乐和感动。等时光慢慢流逝,变得是时间,不变的是往事,挥之不去,忘之不却。希望同学们能一直温存这份美好,用心去感受生活。
总结
走进社戏,我们看到了一幅幅五彩斑斓的画卷;走出社戏,引起我们不绝的心灵回想。本次文化之旅即将结束,不知你看过这个戏台会产生怎样的联想,戏台两侧的这幅对联或许能代表我们此时共同的感受:千米画卷有社戏,万般风骨存呐喊。
作业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鲁迅家乡的习俗--社戏,你们的家乡有什么文化习俗呢?课下请同学们写下来,下节课我们一起分享。
下课,同学们再见!
八、板书
社戏
鲁迅
风景美
人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