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9《菩萨蛮其二》导学(含答案)
第一课时
一、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韦庄(约836年-
约910年),字
,汉族,长安杜陵(今中国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
诗人、词人,五代时前蜀宰相。文昌右相韦待价七世孙、苏州刺史韦应物四世孙。
韦庄出身京兆韦氏东眷逍遥公房
。早年屡试不第,直到乾宁元年(894年)年近六十时方考取进士,任校书郎。李询为两川宣瑜和协使时,召韦庄为判官,奉使入蜀,归朝后升任左补阙。天复元年(901年),入蜀为
,自此终身仕蜀。天佑四年(907年),韦庄劝王建称帝,任左散骑常侍,判中书门下事,定开国制度,举荐张道古等忠直文人。官终吏部侍郎兼平章事(宰相),卒谥"
"。宋代张唐英撰《蜀梼杌》曾高度评价:"不恃权,不行私,惟至公是守,此宰相之任也。"
韦庄工诗,与温庭筠同为"
"代表作家,并称"
"。其诗多以伤时、感旧、离情、怀古为主题;其律诗圆稳整赡、音调浏亮,绝句情致深婉、包蕴丰厚,发人深思;其词多写自身的生活体验和上层社会之冶游享乐生活及离情别绪,善用白描手法,词风清丽
。所著长诗《秦妇吟》反映战乱中妇女的不幸遭遇,在当时颇负盛名,与
、
并称"
"。有《浣花集》十卷,后人又辑其词作为《浣花词》。《全唐诗》录其诗三百一十六首。
2.
写作背景
,根据中国古典文学专家叶嘉莹教授的研究,韦庄的《菩萨蛮五首》词中的“
”,都是确指的江南之地,并非指蜀地。这组词创作于韦庄晚年寓居蜀地时期,是作者为回忆江南旧游而作。
韦庄生在唐帝国由衰弱到灭亡、五代十国分裂混乱的时代,一生饱经乱离漂泊之苦。黄巢攻破长安,他逃往南方,到处流浪。直到59岁,才结束了这漂泊流离的生活。这组词内容与他的流浪生活密切相关。
三、诵读训练
1.出示投影,理解并掌握下列字词
(1)游人只合江南老:
。
(2)只合:
。江南好:
。
(3)碧于天:
。
(4)垆边:
(5)皓腕凝霜雪:
。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6)须:
。
四、熟读全文,学生自由朗读,结合注解初步把握诗歌内容
1.全诗主要讲了什么(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意内容,不足之处请其他学生补充。)
菩萨蛮·其二
唐代: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明确:
2.学生默读全诗,注意把握节奏,读出情感,并思考作者的感情
明确:
3.提问:读完课文,你觉得韦庄笔下的江南可以用原文中的哪个字来概括?(多媒体展示问题:文中的哪个字可以概括韦庄笔下的江南?)
明确:
五、学生齐读全诗,朗读全诗,深入理解
(一)老师与学生共同赏析前两句
1.前两句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
师生进一步赏析:
2.首联问题探究(各小组自由朗读后互相讨论)。
(1)“人人尽说江南好”,这里我们要注意到的是他所写的“人人尽说”,这其间隐藏的意思是自己有没有认为江南好呢?
明确:
(二)老师与学生共同赏析三、四句
1.这两句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
师生进一步赏析:
2.三四句问题探究(各小组自由朗读后互相讨论)。
(1)人随沙岸向江村”不能删呢?读一读,什么地方要强调重读?
明确:
(三)老师与学生共同赏析五、六句
1.五六句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
师生进一步赏析:
2五六句问题探究(各小组自由朗读后互相讨论,本节课重点引导,拓展学生的思维。)
(1)江南的女子很多,为何要选用一酒家的女子呢?(引入比较:江南的桥很有特色,如杜牧的诗中就有“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的诗句,同时卞之琳的《断章》也有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人却成为别人眼中的一道风景
,为什么韦庄不用“桥上人”这一意象呢?)
明确:
(四)老师与学生共同赏析尾联
1.最后两句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
师生进一步赏析:
2尾联问题探究(各小组自由朗读后互相讨论)
(1)“未老莫还乡”有哪几层意思?
明确:
六、全班自由朗读全诗,各小组探究下列问题(课外拓展)
1.分析意境,概括景物营造的氛围特点。
(1)词中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江南好”?请用“__之美”作简要概括。
明确:
(2)思考讨论:那么江南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地方?文人对美好的江南为什么如此情有独钟?
总结:
(3)比较阅读:
七、学生再次朗读全诗,主题探究
八、探究艺术特点
导学答案
一、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韦庄(约836年-
约910年),字端己,汉族,长安杜陵(今中国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晚唐诗人、词人,五代时前蜀宰相。文昌右相韦待价七世孙、苏州刺史韦应物四世孙。
韦庄出身京兆韦氏东眷逍遥公房
。早年屡试不第,直到乾宁元年(894年)年近六十时方考取进士,任校书郎。李询为两川宣瑜和协使时,召韦庄为判官,奉使入蜀,归朝后升任左补阙。天复元年(901年),入蜀为王建掌书记,自此终身仕蜀。天佑四年(907年),韦庄劝王建称帝,任左散骑常侍,判中书门下事,定开国制度,举荐张道古等忠直文人。官终吏部侍郎兼平章事(宰相),卒谥"文靖"。宋代张唐英撰《蜀梼杌》曾高度评价:"不恃权,不行私,惟至公是守,此宰相之任也。"
韦庄工诗,与温庭筠同为"花间派"代表作家,并称"温韦"。其诗多以伤时、感旧、离情、怀古为主题;其律诗圆稳整赡、音调浏亮,绝句情致深婉、包蕴丰厚,发人深思;其词多写自身的生活体验和上层社会之冶游享乐生活及离情别绪,善用白描手法,词风清丽
。所著长诗《秦妇吟》反映战乱中妇女的不幸遭遇,在当时颇负盛名,与《孔雀东南飞》、《木兰诗》并称"乐府三绝"。有《浣花集》十卷,后人又辑其词作为《浣花词》。《全唐诗》录其诗三百一十六首。
2.
写作背景
《菩萨蛮五首》,根据中国古典文学专家叶嘉莹教授的研究,韦庄的《菩萨蛮五首》词中的“江南”,都是确指的江南之地,并非指蜀地。这组词创作于韦庄晚年寓居蜀地时期,是作者为回忆江南旧游而作。
韦庄生在唐帝国由衰弱到灭亡、五代十国分裂混乱的时代,一生饱经乱离漂泊之苦。黄巢攻破长安,他逃往南方,到处流浪。直到59岁,才结束了这漂泊流离的生活。这组词内容与他的流浪生活密切相关。
二、诵读训练
1出示投影,理解并掌握下列字词
(1)游人只合江南老:这里指飘泊江南的人,即作者自谓。
(2)只合:只应。江南好:白居易《忆江南》词首句为“江南好”。
(3)碧于天:一片碧绿,胜过天色。
(4)垆边:指酒家。垆,旧时酒店用土砌成酒瓮卖酒的地方。《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记载,司马相如妻卓文君长得很美,曾当垆卖酒:“买一酒舍沽就,而令文君当垆。”
(5)皓腕凝霜雪:形容双臂洁白如雪。凝霜雪,像霜雪凝聚那样洁白。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年尚未老,且在江南行乐。如还乡离开江南,当使人悲痛不已。
(6)须:必定,肯定。
三、熟读全文,学生自由朗读,结合注解初步把握诗歌内容
1.全诗主要讲了什么(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意内容,不足之处请其他学生补充。)
菩萨蛮·其二
唐代: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明确:人人都说江南好,来到这的游人只想在江南慢慢变老。春天的江水清澈碧绿更胜天空的碧蓝,还可以在有彩绘的船上听着雨声入眠。
江南酒家卖酒的女子美丽无比,盛酒撩袖时露出的双臂洁白如雪。年华未衰之时不要回乡,回到家乡后必定要愁肠寸断。
2.学生默读全诗,注意把握节奏,读出情感,并思考作者的感情
明确: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水乡的风光美和人物美,既表现了诗人对江南水乡的依恋之情,也抒发了诗人飘泊难归的愁苦之感。
3.提问:读完课文,你觉得韦庄笔下的江南可以用原文中的哪个字来概括?(多媒体展示问题:文中的哪个字可以概括韦庄笔下的江南?)
明确:“好”字。
四、学生齐读全诗,朗读全诗,深入理解
(一)老师与学生共同赏析前两句
1.前两句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人人人都说江南好,确实如此,到江南来作客的人应该在这儿住上一辈子。
师生进一步赏析:这首诗是《菩萨蛮五首》中的第二首,对第一首的回应。难道主人公不愿意回到家中吗?可是自己求取功名不得,又怎能轻言回去呢?“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写得多美!但这种美,不是靠意象的美而烘托,却是靠浓挚的情感,而且是经过理性的浸润后的浓挚的情感动人。江南之美,甲于天下,但寓居在此,逃避战乱的人,又怎么会有归属感?故这两句是沉郁的。
2.首联问题探究(各小组自由朗读后互相讨论)。
(1)“人人尽说江南好”,这里我们要注意到的是他所写的“人人尽说”,这其间隐藏的意思是自己有没有认为江南好呢?
明确:自己并不一定认为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合”者,“应当”也,也是别人的劝说之辞,远游的人就应该在江南终老。
点评:韦庄的这两句词,似直而纡,把怀念故土欲归不得的感情都委婉地蕴藏在这表面看来非常直率的话中了。
(二)老师与学生共同赏析三、四句
1.这两句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这两句意思是:江南春水澄澈,比蓝天更蓝碧,在这碧于天的江水上,躺在装饰精美的船中听那潇潇雨声,生活是何等的闲适自在啊!
师生进一步赏析:“春水碧于天”是江南风景之美,江南水的碧绿,比天色的碧蓝更美。“画船听雨
眠”是江南生活之美,在碧于天的江水上,卧在画船之中听那潇潇雨声,这种生活和中原的战乱比较起来,是何等的闲适自在。前二句的沉郁,与后二句的空灵,就形成了难以言喻的艺术张力。
2.三四句问题探究(各小组自由朗读后互相讨论)。
(1)人随沙岸向江村”不能删呢?读一读,什么地方要强调重读?
明确:“江村”和“鹿门”,因为有突出强调的作用。世人回家,而诗人离家去鹿门,两种不同心情对比,表明了作者的隐逸情怀。
(三)老师与学生共同赏析五、六句
1.五六句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这两句的意思是:在炉边卖酒的少女面貌之光彩皎皎照人,像月亮一样美丽,买酒之际、举手之间,手腕如霜雪一样洁白,江南既有如此之美女,岂不令游子生爱赏留恋之意?
师生进一步赏析:过片暗用卓文君之典。汉时蜀人司马相如,与巨富卓王孙之女卓文君私奔,因卓王孙宣布与文君断绝关系,司马相如就令文君当垆,自己穿着短裤,在大街上洗涤酒器。所以“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垆就是酒垆,垆边人指的就是自己的妻子,也就是上一首中“绿窗人”。主人公何尝不思念这位面如皎月、肤色赛霜雪的妻子?
2五六句问题探究(各小组自由朗读后互相讨论,本节课重点引导,拓展学生的思维。)
(1)江南的女子很多,为何要选用一酒家的女子呢?(引入比较:江南的桥很有特色,如杜牧的诗中就有“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的诗句,同时卞之琳的《断章》也有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人却成为别人眼中的一道风景
,为什么韦庄不用“桥上人”这一意象呢?)
明确:联系“垆边”这一典故,体会出“垆边人”比“桥上人”更能体现江南女子之秀外慧中,温柔多情,而“桥上人”只能让我们感受到江南女子的外在美。
(四)老师与学生共同赏析尾联
1.最后两句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其意思是:人未老时还是不要回乡,若是回乡一定会使你伤心断肠。
上片开首两句与下片结尾两句抒情,中间四句写景、写人,紧扣“江南好”
师生进一步赏析:最后两句是抒情,抒发了想回故乡勒欲归不得的盘旋郁结的苦衷。?这抒情体现了花间词特点,虽直抒胸臆,却又婉转含蓄,饶有韵致。说“莫还乡”实则正由于想到了还乡。他没有用“不”字,用的是有叮嘱口吻的“莫”字,表现出了一种极深婉而沉痛的情意,你想还乡,而现在没有老,不能还乡,表现了对故乡欲归不得的盘旋郁结的苦衷。后面说“还乡须断肠”,这正是别人之所以敢跟你说“游人只合江南老”的理由,因为你回到那弥漫着战乱烽火的故乡,只会有断肠的悲哀。讲到这里再回头看“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就会明白陈廷焯为什么赞美韦庄词“似直而纡,似达而郁”了。
2尾联问题探究(各小组自由朗读后互相讨论)
(1)“未老莫还乡”有哪几层意思?
明确:三层转折:①“还乡”,在江南美景中,诗人心灵深深牵念的是故乡。②“莫还乡”,有叮咛嘱咐之意,不要返回故乡啊,表达出一种极为深婉而沉痛的情意。③“未老”,因为人没有老,在外漂泊几年也没有关系。
五、全班自由朗读全诗,各小组探究下列问题(课外拓展)
1.分析意境,概括景物营造的氛围特点。
(1)词中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江南好”?请用“__之美”作简要概括。
明确:“春水碧于天”,描绘了江南水乡的景色(风景)之美。(或: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秀色)“画船听雨眠”描绘了江南人的生活(情趣)之美。(或:描绘了悠然自得的情趣)“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写出了江南的人物之美。由景色写到生活,再由生活写到生活中的人物,多角度、全方位地表达了江南的“好”,喜爱和依恋之情自然流露。
师进一步引导:请同学们齐读中间四句,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江南之美。
点拨:指导学生朗读3-6句,要读出一种享受,一种快乐。“碧”字要重读,“于天”平调。“听”字语调开始降,“眠”字最低,但要延长,读出一种聆听雨声慢慢入眠的感觉。“月”读出曲折的语调,稍作延长,要读出一种缠绵。“皓腕”读得轻、慢,“凝”重读,“霜雪”中间稍作停顿,降调缓慢,体现一种抒情,完全沉醉于酒家女的柔美之中,读完了似乎还在回味江南女子的温柔美丽。
(2)思考讨论:那么江南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地方?文人对美好的江南为什么如此情有独钟?
学生交流看法,教师总结。
①江南的青山绿水,舞榭歌台是古典文人的优游之地,其灵秀温润的中和之气亦植根于他们的性灵中。
②中国文人在政治上的不得意在江南得到解脱,江南的人文地理、风物气候都洋溢着自由的诗情,是涵养中国文人身心平衡的天然方剂。
③对于文人而言,江南是其精神归宿的空间原型。
总结:唯美的江南,吸引了无数理想主义文人的栖居。他们在这里建立起他们精神上或是物质上的家园,尽管他们或许还充任着其他社会角色,官宦也好,幕僚也罢,江南的曲径通幽,美丽风物都是他们灵魂的寄托。因此,这个时候的江南,它不只是经由大自然雕琢的自然山水,更是属于华夏古老文化的人文山水,它已成为了一种美学,时而具体,时而抽象;它也可以说是一种梦想,时而清晰,时而模糊。江南山水之美,穿越时空,纵贯古今,江南山水,诗化山水,中国文人的精神家园。
(3)比较阅读:
比较与白居易《忆江南》在语言风格、情感上的异同。
同:语言清新晓畅,都勾勒了江南风光的秀丽,表达了对江南的喜爱依恋之情。
异:韦庄《菩萨蛮》主要是表现对故乡欲归不得的愁苦之情,而白居易《忆江南》只限于江南美景的留恋。
六、学生再次朗读全诗,主题探究
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水乡的风光美和人物美,既表现了诗人对江南水乡的依恋之情,也抒发了诗人飘泊难归的愁苦之感。
七、探究艺术特点
在谋篇布局上,上片开首两句与下片结尾两句抒情,中间四句写景、写人。全词写得情真意切,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具体特点是:??
(1)语言疏朗秀美、明白晓畅。??
(2)抒情直抒胸臆,却又婉转含蓄。
(3)写景写人纯用白描,却又清新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