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7.3 印度(表格式,共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7.3 印度(表格式,共2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0-06-08 14:57: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节
印度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利用地图说出印度的位置、邻国、首都;知道印度是仅次于中国的世界人口大国。2.读图指出印度主要的地形种类和地形单元,知道主要河流、平原、山脉和高原。
能力目标
学会运用文字和数字资料,说明印度人口增长的特点,以及人口过度增长给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
情感目标
从印度基本国情与工业部门的今昔对比中,初步树立一分为二的评价意识。通过对印度人口问题、水旱灾害的原因等学习,培养学生认识到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树立发展中国家也能腾飞的坚定信念。
教学重点
1.印度的人口问题和粮食问题;2.热带季风气候与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关系;
教学难点
印度水旱灾害的原因。工业发展特点。
教学方法
读图讨论、分析为主的方法。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媒体
地理图册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复备栏
以唐僧西天取经引入,一起走进印度!一﹑位置和范围1.在亚洲的位置:
在亚洲的地理分区中它属于南亚
,是南亚面积最大的国家。与中国一样,印度也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目前人口已经超过10亿,仅次于中国,居世界第二位。2.在世界的位置:
印度北邻中国、尼泊尔、不丹,东北与孟加拉国、缅甸接壤,西北与巴基斯坦毗邻,东南、西南分别与斯里兰卡、马尔代夫隔海相望。3.印度的地形特点:印度地形可以分成三大地区,西北部是喜马拉雅山南侧山地,中部是恒河平原,南部是广大的德干高原。4.印度的主要河流:恒河是印度人心中的母亲河,圣水河。5.周围的海洋或海湾:印度洋、阿拉伯海、孟加拉湾。从地形来看,印度分布面积最大的是德干高原,其次是恒河平原,山地面积较小,绝大部分领土在海拔1000米以下,起伏较小,由于开发历史悠久,印度是亚洲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目前,印度面临着巨大的人口压力。二、世界人口第二大国1、世界人口数前三位国家:中国、印度、美国读图7.36分析印度人口数量变化特点:师生得出印度人口问题的主要特征是:人口增长速度过快。3、印度的人口政策:避免人口爆炸的危机,印度政府正逐步开始推行控制生育计划。印度除了人口压力外,还面临着水旱灾害威胁。三、水旱灾害频繁发生1、看图7.40和图7.41印度洪灾和旱灾的图片思考:是什么原因造成印度多水旱灾害呢?2、引导学生从印度的纬度位置入手,结合前面学过的亚洲气候分布,读图7.38“孟买各月气温和降水量”,思考:印度主要气候类型以及气候特点。主要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雨旱两季。降水集中在夏季,特别是7月可以达到600毫米以上。3、读图7.39分析南亚1月、7月风向特点首先引导学生从风向和源地入手,简单分析出来自海洋的西南季风带来丰富的降水。并组织学生讨论:西南季风的强弱和登陆时间的早晚对印度降水的影响。
4.提问:印度面对严重的自然灾害,采取的应对措施?(我们生活的成都市是否有相似之处。)四、作业1.完成32页活动题
教后反思
第三节
印度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根据阅读材料说出印度“绿色革命”的主要措施以及粮食生产取得的成效。2.看图说出印度的主要工业部门及分布区;举例说出印度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状况。
能力目标
1.根据地图和资料,分析说明印度的热带季风气候与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培养学生由表及里地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意识。2.通过分析印度工业发展与资源的密切联系,认识因地制宜发展经济和工业布局的基本知识。
情感目标
1.从印度基本国情与工业部门的今昔对比中,初步树立一分为二的评价意识。2.通过对印度人口问题、水旱灾害的原因等学习,培养学生认识到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树立发展中国家也能腾飞的坚定信念。
教学重点
1..印度主要的粮食作物及分布地区;2.印度工业中心和原料产地的密切关系。
教学难点
印度水旱灾害的原因。工业发展特点。
教学方法
读图讨论、分析为主的方法。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媒体
地理图册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复备栏
一、导入新课:复习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近年来人口增长过快等,粮食需求压力大,因此印度十分重视粮食生产。我们这节课重点讨论印度的粮食问题,导入新课。二、自给有余的粮食生产1、读图7.42印度水稻和小麦的分布让学生快速抢答:刚才在图中你看到哪两种粮食作物?读书明确印度水稻和小麦均居世界前列,知道印度是一个农业大国。2.
提问思考:印度自然条件是否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提示从地形、气温和降水考虑)。学生讨论归纳:印度地处低纬地区,热量条件好,降水量丰富,地形起伏平缓,耕地面积广大,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3.引导学生读34页阅读材料“两次绿色革命”思考:印度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粮食生产不能自给的原因;之后,粮食迅速增长的突破口,并找出“绿色革命”重要措施。4.对比图7.42“印度水稻和小麦的分布”,图7.43“印度年降水量的分布”,以及“印度的地形”,思考:水稻和小麦的分布与印度的年降水量和地形等自然条件的关系。归纳:水稻和小麦是印度主要的粮食作物,二者的产量均居世界前列。水稻主要分布在降水充足、地势平坦的恒河中下游平原和半岛沿海平原上;小麦主要分布在降水较少、光照足的恒河上游河德干高原西北部。三、发展中的工业1、工业:印度电子工业、航天工业发达,信息技术和服务外包产业发达2、印度发展信息服务外包产业的优势:印度利用本国人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较低、英语普及、信息技术发展较早等优势,积极承接国外服务外包订单,发展了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产业。3.印度被形象地称为“世界办公室”。4.服务外包产业具有信息技术含量高、利润大、资源消耗少等特点。为印度赚取了大量外汇,促进了进度服务业的快速发展。5.班加罗尔是印度软件外包产业的发源地。6.印度主要的工业中心和分布特点。四、活动读图7.45,分析印度软件外包产业空间分布的变化特点1、找出20世纪80年代印度的软件外包产业中心。这些软件外包产业中心又是软件产业中心。谈谈软件外包产业最初出现在这些地方的原因。2、指出20世纪90年代,21世纪印度新出现的软件外包产业中心。3、谈谈印度软件外包产业空分布的变化特点。五、作业:1、抄写本节课重点内容
教后反思
一、成功之处1、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教学目标达到,教学重点和难点突出,学生较为积极,课堂气氛比较活跃。2、整堂课结构比较清楚,分成三大结构:位置——地形——气候,使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有条理,思路清晰,最后再通过板书总结,巩固知识,提高教学效果。3、大量运用各种地图,通过先让学生自己在地图上找出相关信息,然后老师在多媒体上显示,及时纠正学生,并在此过程中适时提示相应读图方法,使学生及时纠正错误。4、在分析“印度水旱灾害频繁”时,运用两幅图对比,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体会印度雨季和旱季;运用视频和摘抄新闻的方式,一方面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直观感受印度水旱灾害给人们带来的影响,另一方面自然的引出印度水旱灾害频发主要是受到西南季风的影响,使学生能够很清晰的区别印度雨、旱季的形成原因和印度水旱灾害频发的原因。二、失败之处1、运用印度泰姬陵的爱情故事的方式进行新课导入,本意是想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但是由于文本设计过于冗长,精彩部分不够突出,使效果不如预想。2、在运用“印度的地形”图分析印度的地形特点时,没有通过读地形图的基本方法(运用颜色分析地形特点)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在多媒体上展示三大地形区时,用圈勾出的形式不够准确。3、在介绍印度现有的水利工程时,就只让学生读课本了解,过于单调,没能很好的与我国进行联系和对比。三、反思1、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导作用?什么时候该放手让学生自己思考,培养独立思考学习的能力并快乐的学习?什么时候需要教师先引导再教?2、探索在地理教学中到底该如何做活动来提起学生兴趣。3、在教学中应多联系实际,并且最好是学生感兴趣的,并且看得见、摸得着,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