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2 20以内的退位减法 (例5、6)解决问题 【教案】(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2 20以内的退位减法 (例5、6)解决问题 【教案】(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0-06-08 15:14:11

文档简介

第6课时
解决问题(1)
?教学内容
教科书P20例5,完成P20“做一做”。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初步学会用减法解决含有多余条件的求“另一个加数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
2.通过读一读、想一想、圈一圈、画一画等活动,引导学生逐步熟悉画图策略,感悟数学思想方法,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探索的乐趣。
?教学重点
初步学会用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选择有效的信息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回顾经验
1.课件出示习题。口算。
(1)拿出口算卡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2)任指2题,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
2.课件出示复习题。
师:观察这幅图,你知道了哪些信息?要求的问题是什么?怎样解答?
【学情预设】学生已经比较熟悉解决此类问题的步骤,很容易列式解答。
师: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要先通过看图或文字,明确知道了哪些信息和问题,然后进行分析,列式解答。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解决问题。[板书:解决问题(1)]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明确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为新课教学作铺垫。
二、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教科书P20例5主题图。
1.理解题意,发现问题。
师:要解决问题,首先进行第一步——你知道了什么?
板书:知道了什么?
【学情预设】学生从图中会发现:①有16人来踢球;②现在来了9人;③我们队踢进了4个。问题是:还有几人没来?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2.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师:知道了信息和问题,接着进行第二步——怎样解答?(板书)
(1)分析题意,选择信息。
师:读一读,想一想,在这三个条件中(教师指着上面三个条件),哪两个条件是有联系的?要求“还有几人没来”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
【学情预设】要求“还有几人没来”与人数有关
,与踢进的球数没有关系,因此“我们队踢进了4个”是个多余条件。
根据学生回答把多余条件圈起来。
师:谁能将有用的条件和问题完整地读一读?
有16人来踢球,现在来了9人,还有几人没来?
【设计意图】通过读一读、想一想、圈一圈,一方面引导学生从条件出发,看看哪两个条件是有联系的,另一方面,从问题入手,看需要哪两个条件,使学生认识到有些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之间是有联系的,有些条件与问题之间是无关联的,从而选择出相对应的信息,排除多余信息对解决问题的干扰。
(2)画图表示,深化理解。
①师:图中的条件和问题,除了用文字表示,还可以用什么方式让大家看得很清楚?
全班交流,引导学生用画图的方式表示。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画图表示图中的信息和问题。
师:请大家尝试画图表示。
学生画图,教师巡视、指导。
②全班交流,呈现学生不同的画图策略。
指名学生中有代表性的画图方法进行讨论交流。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有以下不同的画图方法。交流时,分别说一说图中各部分表示的意思。
(3)列式计算,建构意义。
师:根据刚才画图分析,要求还有几人没来,用什么方法解决?怎样列式?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6-9=7(人)
师:谁来说一说算式中的“16”“9”“7”分别表示什么?
【学情预设】“16”表示有16人来踢球,“9”表示现在来了9人,“7”表示还有7人没来。
【设计意图】明确条件和问题后,突出画图策略,让学生把条件和问题用图表示出来,通过画图,分析两个条件之间、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并理解要解决的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交流时让学生说说图中各部分表示的意思,实现图形表征到语言表征的转化,同时为后面的列式计算做好准备。
3.检验反思,回顾梳理。
(1)师:还有7人没来,这个结果正确吗?继续进行第三步“解答正确吗?”(板书)
师:要怎样检验呢?
【学情预设】预设1:用加法进行减法的检验。7+9=16(人)。
预设2:语言描述。没来的7人加上已到的9人等于16人,解答正确。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检验,证明结果是正确的。最后口答。(教师适时板书)
(2)师:回顾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想一想我们是怎样解决的?
【学情预设】解决问题要经过三步。第一步要通过看图、看文字弄清楚知道了什么,问题是什么,也就是“明确问题”。第二步要分析哪些条件与问题有关,找出与问题有关的条件后,通过画图帮助理解,然后列式计算。第三步,检验结果是不是正确,并进行口答。
师小结:我们在解决问题时,要先通过看图或看文字信息,明确问题是什么。再分析清楚哪些条件与问题有关,通过画图操作的方式帮助我们理解,列出算式。最后要检验解答的结果是否正确。
【设计意图】教给学生检验的方法,建立解决这类有关数量关系的问题的数学模型。引导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梳理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同时再次凸显画图策略,使学生进一步学会正确选择相关信息,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完成教科书P20“做一做”。
师:要求“母鸡有几只”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哪个条件是多余的?
(1)学生自己分析数量关系,找出多余条件,并解答。
(2)全班交流。
2.课件出示习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两道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和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反思提升
师:这节课的收获是什么?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生是按照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来学习的,学生很容易发现基本信息和问题,能够找到多余条件,并能尝试用简单的符号表示图中的条件和问题;画图不是很完整,但是能基本反映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并很轻松地列式解答;对于如何检验解答是否正确,还是存在一定困难。从本节课开始,要训练学生严格按照解决问题的步骤解答,建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模型。
?作业设计
三、1.还有几人没来?
2.(2019·湖北武汉东湖高新区)小丽做了7道题,对了6道题。小刚和小丽一共做了16道题,小刚做了多少道题?
参考答案
三、1.17-8=9(人)
2.16-7=9(道)
◎教学笔记
【教学提示】
引导学生按步骤解决问题。
【教学提示】
组织学生讲解图意及发现的数学信息和问题。
◎教学笔记
【教学提示】
学生的画图方式可以是多样的,只要能反映出问题的结构即可。
◎教学笔记
◎教学笔记第7课时
解决问题(2)
?教学内容
教科书P21例6,完成P21“做一做”。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用减法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实际问题。
2.借助画图等策略,帮助学生理解“比多少”问题用减法计算的道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熟悉的活动情境中,建立解决“比多少”问题的数学模型,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学会用减法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用减法计算的道理。
?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图片、圆片或小棒。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感知模型
1.摆一摆。
师:请同学们拿出学具,在桌面上先摆出6个圆片。在圆片的下面摆一行三角形,要和圆片同样多。
(1)学生先摆,然后反馈摆了多少个三角形,怎么摆的。
(2)学生交流后,课件呈现摆的过程和比较后的结果。
2.画一画。
师:用摆一摆的方法可以比较多少,用画一画也可以比较吗?请在作业纸上画圆形,在第一行画8个,再在它的下面画一行正方形,要比圆形少3个。
(1)学生活动。(指名1至2名学生到黑板上画一画)
(2)交流反馈。
【学情预设】学生在一年级上册就已经学习了大量的“比多少”的问题,摆和画都不会有困难。摆和画的时候要注意一一对应。
师:像这样一个对着一个比较物体多少的方法,就是原来学的一一对应的方法,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解决“比多少”的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2)]
【设计意图】借助动手操作和画图活动,复习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多少,唤醒学生对于比较两个数多少的记忆,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为学习新知做准备。
二、情境呈现,解决问题
1.教学“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问题。
课件出示教科书P21例6。
(1)了解信息,明确条件和问题。
师:仔细观察,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学情预设】学生从图中会发现如下信息和问题:
小雪套中了7个,小华套中了12个。小华比小雪多套中几个?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上面的条件和问题。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从现实情境中提取数学信息的能力,进一步强化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先读题,获取信息和问题。
(2)自主探究,建构模型。
师:你能用手中的学具摆一摆或用笔画一画,表示出题中的信息和问题吗?
①学生动手操作摆一摆或画一画,教师巡视指导。
分别指名1名摆的同学和1名画的同学到黑板上展示。
【学情预设】预设1:摆一摆
预设2:
预设3:画一画
②归纳引导,完善图形。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是怎么做的。你们谁能看懂各部分表示什么意思?
【学情预设】引导学生分析摆或画的意图,明确每部分表示的意思,完善点子图。
【设计意图】通过摆一摆(画一画)的操作活动,能够更清晰地理解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借此帮助学生理解要解决的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沟通“比多少”问题与原来认识的减法模型之间的联系,从而获得解决比多少的数学问题的思维方法,理解用减法计算的道理。
(3)列式计算。
师:现在你能列式算出“小华比小雪多套中几个”吗?
学生列式,教师板书:12-7=5(个)
师:算式中的“12”“7”和“5”分别表示什么?你能在图中找出它们分别在哪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在黑板上对算式和画的图形进行沟通联系。
【设计意图】从操作和画图策略中,学生已经感悟到这类问题的数量关系,很容易知道用减法解决。在这些直观经验的基础上列式计算,并通过算式和直观图之间的联系,更加深了学生对这种减法意义的认识。
(4)回顾反思,梳理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师:“小华比小雪多套中了5个”,这个结果正确吗?怎样验证?
【学情预设】预设1:再算一次,12-7=5,说明计算正确。
预设2:用加法来验证。小雪套中的7个加上小华比小雪多套中的5个,正好和小华套中的12个一样多。
预设3:用减法验证。小华套中的12个减去比小雪多套中的5个,就是小雪套中的个数,正好是7个,说明计算正确。
师:下面我们一起回顾刚才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是怎样一步步解决这个问题的?
【学情预设】先看一看,读一读,弄清楚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再摆一摆,画一画,找到解答方法。最后算一算,验一验,回顾检验。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梳理,检验结果的正确性,培养学生检验的习惯,同时,学生对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的认识会更清晰,还可以不断积累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
2.教学“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的问题。
(1)师:同样还是这些条件,如果把问题改成“小雪比小华少套中几个”,该怎样解答?
学生独立完成。
【学情预设】不管是从直观图还是算式里,学生都能够直接列式解答,即12-7=5(个)。
(2)师小结:小雪比小华少套中几个,就是求小华比小雪多套中几个。同样这一幅图,同样的解答方法,我们可以解决两个问题。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用减法计算的基础上,直接把“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的问题转化为前一个问题,运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将新问题转化成旧问题加以解决,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并体现转化思想的价值。
三、巩固练习,强化提高
师:我们接着运用上面的方法来解决下面的问题。
1.完成教科书P21“做一做”。
(1)学生独立读题,画图,然后列式解答。
(2)交流汇报。
【学情预设】
口答:兔比羊多6只,羊比兔少6只。
2.课件出示习题。
(1)学生独立列式完成。
(2)交流展示。
【设计意图】及时设计两道对应练习,巩固解题方法。同时两道题的要求不同,第2题不再要求学生画图,有的放矢,进入思维的更高层次,脱离直观演示,直接列式解答。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都学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学生尝试摆一摆时,都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进行比较,能直观看出多出5个,要得到结果难度不大,但是结合图完整地表达还是有一定困难。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学时反复进行图示讲解,注意比较时多出部分或少掉部分都应在去掉同样多的基础上,理解减法的意义,逐渐培养学生养成规范画图表示数量关系的习惯,为将来学习画线段图法和其他方法奠定基础。?作业设计
三、
8
,15
,9

参考答案
三、1.15-8=7(只)
2.15-9=6(只)
◎教学笔记
【教学提示】
此处要让学生充分动手,感知比多少。
◎教学笔记
【教学提示】
学生画的方法可能不完善,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
◎教学笔记
【教学提示】
这个环节看似简单,相关的数学知识还是比较丰富的。教师要肯花时间,给学生空间,讲解过程中要源于本课教材知识点,从学生思考的角度出发,使学生逐步形成一些数学思维,为后续的数学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