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磁铁的两极
【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下册第2单元《玩磁铁》中的第2课。
儿童在生活中会接触多种形状的磁铁和用磁铁做成的器具,对于磁铁学生已有初浅的、零散的认识。本单元从磁性、磁极两个方面出发,针对儿童的年龄特点,以“玩”为载体,安排了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引领学生研究磁铁的性质,了解人们对磁铁的应用,使学生在动手实践和思考中形成对磁铁较全面的认识。本课意在启发学生运用实验的方法发现磁铁上磁力的强弱,亲自感受磁铁磁极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建立磁极的概念,了解磁极指示南北,磁极间异级相吸、同级相斥的性质。在设计、操作、分析磁铁实验的过程中,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的愿望,培养积极缜密的科学思维能力。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思维发散、好奇心重、喜欢玩,抓住学生这样的特点来设计本节课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玩磁铁中“玩”的教学活动方式能使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主动探究磁铁的科学现象。通过前期学习,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磁铁,知道了磁铁有吸力,同时学生肯定在生活中玩过磁铁,在这种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之上,进行本节课教学——探究磁铁的两极。
教学目标:
1、知道磁铁的磁极吸力最大、磁极能指示南北、同极相斥和异极相吸。
2、根据磁铁指南北的现象,能标示出磁铁上的S极、N极。
3、利用所学进行分析,知道磁悬浮列车的悬浮原理。
4、了解利用科学技术能改造自然,让生活环境不断得到改善。
教学重点:通过探究实验,知道磁极吸力最大,磁铁具有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特性。
教学难点: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从实验探究中体会磁铁的特性,并能利用磁铁的特性来解释磁悬浮列车的原理。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各类磁铁1套、回形针、纸盒、木支架、棉线、磁铁小车2个。
学生材料:条形1个、回形针、纸盒、磁力小车2个。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又到了春暖花开的季节,你们愿意外出旅游吗?你会选择那些交通工具呢?(生:飞机、高铁、火车、汽车……)
2、同学们的回答都可以,但是如果你在上海和长沙,除了上述的交通工具,还有一种交通工具,你们想知道吗?(出示磁悬浮列车图片)
那就是磁悬浮列车,它的速度比高铁还要快,你们想知道为什么吗?这和本节所学的知识有着密切的关系,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寻找答案吧。
(设计意图:通过磁悬浮列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为接下来的研究做铺垫。)
二、观察磁铁的形状
1、老师请出我们今天的小伙伴,同学们看看它是谁?(出示磁铁)
2、你们都见过什么样的磁铁?学生汇报。
磁铁的种类很多,为了方便区分,我们可以根据它们的形状起名字(出示常见磁铁图片),它们是什么形状的?你能给它们起个什么名字?(教师指导学生根据磁铁的形状命名。)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自己命名磁铁,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
3教师小结:这些都是生活中常见的磁铁。下面让我们通过短片一起记住磁铁家族的成员吧。(出示磁铁形状视频)
4.导课:磁铁形状各异,都在生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就来继续研究磁铁。(板书:磁铁)
5、教师强调:同学们,磁铁虽然很硬但很脆,易碎,所以我们要爱护磁铁,在使用过程中一定要轻拿轻放,你们能做到吗?(出示:轻拿轻放)
(强力磁铁的材料是钕、铁、硼等一些元素粉碎后混合烧结而成的,材料本身就有脆而硬的特点,如果很强的磁铁突然碰到铁性材料并迅速吸附,或者两块磁铁忽然碰撞在一起,很容易碎,所以使用在过程中一定要小心谨慎)
(设计意图:该环节让学生认识不同形状的磁铁,体会到磁铁的种类多样化,方便后面的教学。)
三、探究磁铁的特性
(一)用整块磁铁吸回大头针
1、教师引导:我们知道磁铁能够吸铁和镍,磁铁能不能吸大头针呢?(出示问题)
2、谁能猜一猜用磁铁吸大头针时,哪一部分吸的多?是中间还是两端?
3、现在我们分组做实验,验证一下谁猜的正确。
4、指导学生理解实验过程,并提出疑问:怎样铺大头针?(厚度相同,分布均匀)怎样把“磁铁放在大头针中”?(拿条形磁铁的中部、蹄形磁铁的弧形处动作要慢,水平放在回形针中)
指导学生演示以上两个问题,教师评价并强调,指导学生小组合作进行探究实验,并观察现象,得出结论。(强调:轻拿轻放)
5、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实验情况并加以适当的指导。
6、全班交流,哪个小组汇报一下你组的实验情况及得出的实验结论。
教师听学生的汇报并总结:磁铁上有的地方磁力大,有的地方磁力小。磁铁上磁力最大的部分叫磁极。
磁铁有几个磁极?磁铁的两个磁极我们可以说是磁铁的两极,(板书:两极)
7、不同形状的磁铁,磁极的位置是不一样的。你们能把磁铁上磁力大的地方圈出来吗?(让学生指一指,教师结合实物讲解)填写活动手册。小组内互相检查。
8、全班交流,教师评价,看看学生标出的磁极是否准确。
(本环节要选用大一些的磁铁来做实验,磁铁越大,现象越明显。为了获得显而易见的实验现象,教师应给予具体的方法指导:用手拿条形磁铁的中部、蹄形磁铁的弧形处;动作要慢一些;尽量铺平回形针使其厚度相同、分布均匀;要让磁铁靠近一层回形针的中间等。)
(设计意图:发现磁铁上不同部位吸铁的力量大小存在差异,从而认识磁铁上有两个磁极以及磁极的位置。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和对现象的思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兴趣。)
(二)悬吊磁铁、标磁极
1、谈话:磁铁的两极有两个小秘密,只有认真观察,仔细分析的小侦探才 能发现,你们有信心能找到吗?
(营造神秘的气氛)
2、第一个秘密就藏在这个支架上。同学们一定要认真观察。上学期,我们学过了方向,谁来说说怎样辨别方向?指一指教室里的方向?(面对太阳是东,背对太阳是西、左北、右南。)
教师演示实验,并讲解实验过程。
①把条形磁铁水平悬挂在支架上,让它能自由转动,静止后,仔细观察条形磁铁的两极,指向哪里?
②随便转动一下磁铁,再等它静止后,观察磁铁的两极,指向哪里?
3、教师指导学生完整、准确地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4、总结:不管如何放置,磁铁静止时,条形磁铁的一端总是指向南方,另一端总是指向北方。磁铁指南的一端叫南极,用“S”表示,指北的一端叫北极,用“N”表示。
5、提问:为什么用N、
S表示?用别的字母表示可以吗?
6、讲解:“北方”的英文是"North",“南方”的英文是"South",所以磁铁指北的一极叫N极,指南的一极叫S极。(板书)(学科融合,便于学生理解)
7、在磁铁上找到S和N级,然后在全班展示。
(设计意图:发现磁铁的两极能指南、北,以便确定并标记磁铁的南极、北极,并为下一个活动做好铺垫。同时培养学生用科学的语言完整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
(三)让两个磁极靠近
1、谈话:磁铁两极的第一个秘密让我们班的小侦探找到了,磁极的第二个的秘密看看哪位小侦探能找到,第二个秘密藏在磁铁小车中。
2、神秘小提问:水平桌面上的两个磁铁小车相互靠近,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同学们一起观察老师手中的两个磁铁小车。睁大你们的小眼睛啊。
教师演示:
①两个磁铁小车的N极相靠近。
②两个磁铁小车的N极和S极相靠近。
3、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4、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纠正,并引入“吸引”、“排斥”两个词。
提问:刚才的实验中用了什么极靠近什么极?
5、还能将什么极靠近什么极?
6、引导学生将四种情况回答全面,并板书。现在同学们就按照这四种情况来亲自验证一下吧。
(培养学生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实验的严谨态度。)
7、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并填写实验记录单。
8、按照学生的汇报情况进行板书如下:
?
(板书清楚明朗,学生能通过观察黑板,找到规律,进而自己总结出磁极的第二个秘密。)
9、提问:小侦探们,你发现了磁极的第二个秘密了吗?是什么?
10、总结:磁铁同极互相排斥,异极互相吸引。(板书)
11、追问:其他的磁铁有没有这样的性质?比如环形磁铁?
12、下面看老师给同学们演示一下。(教师演示实验,指导学生说出看到的现象。)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说明什么呢?小组讨论一下。汇报。
13、总结:环形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14、练一练:现在老师检测一下同学们对磁铁性质掌握情况。(出示练习题)
(环形磁铁的实验现象明显,演示该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为磁悬浮列车的原理做理论铺垫。)
四、拓展应用
1、讲述:科学家们就是利用磁铁的这个特性,制造出了高科技的交通工具----磁悬浮列车,它就是利用了同极相斥的原理。
下面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详细了解一下磁悬浮列车吧。
2、播放磁悬浮列车运行的原理。
3、同学们磁悬浮列车的原理你们明白了吗??
(让学生体会科学应用于生产生活,能造福人类。)?
五、全课小节:?
1、谈话:同学们,这节课快结束了,你有什么收获?(教师适当纠正补充)?
(通过学生汇报自己的收获,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是课堂的小主人。)?
六、布置作业:?
1、课后同学们了解一下磁铁在生活中的更多应用。?
(使学生认识到理论和生活的联系。)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磁体的两极》这一课是苏教版科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二课,本节课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的探究过程:知道磁铁上磁力最大的地方叫磁极,探究磁铁的两个磁极能指示南北,知道磁铁的磁极有同极互相排斥、异极互相吸引的性质。本节课有一些处理得好的地方,也有很多不足,列举如下:
1、把课堂交给学生。磁铁是学生熟悉的一种“玩具”,通过唤醒学生的生活记忆,打开兴趣之门,让学生在玩磁铁的过程中了解磁铁更多的科学性质。?
2、整个教学过程中,每个环节都联系紧密,情境贯穿全课,以磁悬浮列车导课,又以磁悬浮列车结课,好奇心激励学生自主探究磁铁。?
3、水平悬挂的磁铁的磁极能指示南北这个实验要避免其他磁铁或铁质品的干扰,因此在课前要考察教室,实验时要尽量远离影响因素,所以我用了木头支架。本环节为了节省时间,教师做了演示实验,如果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更能体现“玩”这个设计意图,学生的课堂参与率会更高。?
4、让两个磁极靠近,学生通过磁铁小车,很容易就探究出磁极的互相作用。解决了教学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