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金属和金属材料》中考考点详解
一.选择题(共12小题)
1.下列关于资源、能源利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最理想的清洁、高能燃料是H2
B.地球上水储量非常丰富,淡水资源取之不尽
C.我国稀土资源丰富,可随意开采
D.为快速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必须加速开采石油
解:A.氢气的热值高、原料来源广、燃烧产物只有水,不会对环境造成任何污染,故正确;
B.地球上的水储量是丰富的,但人类能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仅占全球水量的0.3%,是有限的,故错误;
C.我国稀土资源丰富,但是也不可随意开采,故错误;
D.大量使用石油会增加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造成温室效应,故错误。
故选:A。
2.从化学的角度对下列词句进行解释,错误的是( )
A.金(即铜)柔锡柔,合两柔则为刚﹣﹣说明合金的熔点比组成它的纯金属高
B.真金不怕火炼﹣金(Au)化学性质不活泼
C.釜底抽薪﹣通过清除可燃物达到灭火的目的
D.百炼成钢﹣﹣使生铁中碳等杂质的含量降低,达到钢的标准
解:A、金(即铜)柔锡柔,合两柔则刚,说明合金的硬度比组成它的纯金属大,说明合金的熔点比组成它的纯金属高错误,故错误;
B、“真金不怕火炼”是说黄金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在高温下也不易反应,故解释正确;
C、“釜底抽薪”,移走可燃物,破坏了燃烧的条件,达到了灭火的目的,故解释正确;
D、“百炼成钢”,将烧红的生铁反复在空气中不断捶打,碳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降低了碳元素的含量,将生铁转化为钢,故解释正确。
故选:A。
3.印刷电路板常用氯化铁溶液作为“腐蚀液”,发生的反应为2FeCl3+Cu═2FeCl2+CuCl2,向盛有氯化铁溶液的烧杯中同时加入铁粉和铜粉,反应结束后,剩余固体的成分不可能是( )
A.有铁无铜
B.有铜无铁
C.铁、铜都有
D.铁、铜都无
解:A.Fe的还原性大于Cu,所以加入Fe、Cu时Fe先参加反应,如果溶液中有Fe而无铜,则Fe会和铜离子发生置换反应,所以不可能出现有Fe而无Cu现象,故A可选;
B.Fe的还原性大于Cu,所以加入Fe、Cu时Fe先参加反应,当Fe完全反应后、Cu部分反应,则烧杯中有Cu无Fe,故B不选;
C.如果铁完全将铁离子还原还剩余,则Cu就不参加反应,所以烧杯中还剩Fe、Cu,故C不选;
D.如果铁离子的量足够大,Fe、Cu完全反应后铁离子还剩余,则烧杯中Cu、Fe都不存在,故D不选;
故选:A。
4.将甲、乙、丙三种金属分别放入稀盐酸中,甲、乙表面有气泡产生,丙没有明显现象;甲放入乙的硝酸盐溶液中,没有明显现象。甲、乙、丙的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
A.甲>乙>丙
B.甲>丙>乙
C.乙>丙>甲
D.乙>甲>丙
解:将甲、乙、丙三种金属分别放入稀盐酸中,甲、乙表面有气泡产生,丙没有明显现象,这说明金属丙的活动性最弱;甲放入乙的硝酸盐溶液中,没有明显现象,说明甲的活动性不如乙,故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关系是:乙>甲>丙。
故选:D。
5.下列关于化学学科基本观念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能量观一一生石灰与水反应是放热反应
B.转化观一一铁与盐酸反应可以一步转化为氯化铁
C.微粒观一一氯化钠由分子构成
D.守恒观一一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不变
解:A、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放出热量,故A正确;
B、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不会生成氯化铁,故B错误;
C、氯化钠是由钠离子、氯离子构成的,故C错误;
D、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分子的种类改变,故D错误。
故选:A。
6.一定质量的Zn加入到含有Fe(NO3)2和AgNO3两种物质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液仍为浅绿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滤液中一定有Zn2+、Fe2+
②滤液中可能有Ag+
③滤渣中一定有Ag,可能有Fe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解:由金属活动性顺序可知,排在前面的金属可以将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将一定质量的Zn加入到Fe(NO3)2、AgNO3两种物质的混合溶液中,锌会先与硝酸银反应,然后再与硝酸亚铁反应,充分反应后过滤,滤液仍为浅绿色,所以溶液中的硝酸亚铁可能被置换部分,也可能没有被置换,所以:
①滤液中一定有Zn2+、Fe2+,说法正确;
②滤液中可能有Ag+,说法正确;
③滤渣中一定有Ag,可能有Fe,说法正确。
故选:D。
7.某同学在做铝与酸反应的实验中发现了一个怪现象并记录于下表中,为了探究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
及两者反应差异的原因,该同学做出了以下假设,你认为假设不合理的是( )
反应时间/min
1
2
5
15
20
实验1
质量分数10%的盐酸
极少量气泡
较多气泡
大量气泡
反应剧烈
铝片耗尽
实验2
质量分数10%的硫酸
无明显现象
极少量气泡
A.与盐酸反应开始产生气泡速率慢的原因:铝片表面有氧化膜
B.与盐酸反应产生气泡速率越来越快的原因:反应放热,溶液温度升高
C.两者反应差异的原因:盐酸中有H+,稀硫酸中没有H+
D.两者反应差异的原因:Cl﹣对反应有促进作用,SO42﹣对反应有阻得作用
解:A、与盐酸反应开始产生气泡速率慢的原因:铝片表面有氧化膜,该选项说法正确;
B、与盐酸反应产生气泡速率越来越快的原因:反应放热,溶液温度升高,该选项说法正确;
C、盐酸和硫酸中都含有氢离子,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两者反应差异的原因:Cl﹣对反应有促进作用,SO42﹣对反应有阻得作用,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8.下列有关金属及合金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常温下所有的金属都是固体
B.铁制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
C.生铁和不锈钢都是金属材料
D.铝片表面易生成致密的氧化膜
解:A、不是常温下所有的金属都是固体,常温下汞是液体,故选项说法错误。
B、铁在空气中锈蚀,实际上是铁跟空气中的氧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铁制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故选项说法正确。
C、生铁和不锈钢都是铁的合金,都是金属材料,故选项说法正确。
D、铝在空气中能与氧气反应,其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铝片表面易生成致密的氧化膜,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9.按如图装置进行实验,一周后发现铁钉锈蚀最严重的位置是( )
A.a处
B.b处
C.c处
D.三处同样严重
解:铁与氧气和水充分接触时容易生锈,b处铁钉最容易与氧气、水同时接触,是一周后发现铁钉锈蚀最严重的位置。
故选:B。
10.金属M与Cu(NO3)2溶液发生反应:M+Cu(NO3)2=Cu+M(NO3)2,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金属M不可能是铝
B.M一定发生反应:M+2AgNO3═2Ag+M(NO3)2
C.若M为镁,恰好完全反应后,溶液质量较反应前减少
D.恰好完全反应后,M表面有红色固体析出,溶液一定由蓝色变为无色
解:A、由方程式可知,该M显+2价,该金属不可能是铝,叙述正确。
B、由方程式可知,M比铜活泼,一定比银活泼,M显+2价,M一定发生反应:M+2AgNO3=2Ag+M(NO3)2,叙述正确。
C、若M为镁,恰好完全反应后,镁24份质量铜能与64份质量的铜反应,溶液质量较反应前减少,叙述正确。
D、溶液颜色不一定变为无色,如M是铁,溶液为浅绿色,叙述不正确。
故选:D。
11.将质量相等的镁粉和铁粉分别投入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硫酸中,所得H2质量与稀硫酸质量关系曲线正确的是( )
A.
B.
C.
D.
解:反应的稀硫酸质量相等时,生成氢气质量也相等,最终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的氢气多,B对应关系正确。
故选:B。
12.小明将未打磨的铝片和稀盐酸放入密闭容器中,用传感器探究反应过程中温度和压强的变化,如图所示。从图中所获信息不正确的是( )
A.反应过程中有热量放出
B.50s时,溶液中溶质为AlCl3
C.0~50s,发生Al2O3+6HCl═2AlCl3+3H2O反应
D.100~140s,压强减小是因为温度降低
解:A、反应过程中有热量放出正确,因为随着时间的变化,温度是升高的;故选项错误;
B、50s时,溶液中溶质为氯化铝和氯化氢,AlCl3错误;故选项正确;
C、0~50s,发生Al2O3+6HCl=2AlCl3+3H2O反应正确,故选项错误;
D、100~140s,压强减小是因为温度降低正确,故选项错误;
故选:B。
二.填空题(共4小题)
13.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
(1)铝制成铝箔是利用了铝的 延展 性;灯泡的灯丝用钨制而不用锡制,是因为 钨的熔点高 。
(2)钢铁是使用最多的金属材料。生铁和钢的性能不同,主要是因为它们的 含碳量 不同
(3)沙漠地区的铁制品锈蚀较慢的原因是 空气中水分含量低 。工业上用稀盐酸除铁锈的化学方程式为 Fe2O3+6HCl═2FeCl3+3H2O 。
解:(1)铝制成铝箔是利用了铝的延展性;灯泡的灯丝用钨制而不用锡制,是因为钨的熔点高。
(2)生铁是含碳量为2%~4.3%的铁合金,钢是含碳量为0.03%~2%的铁合金,生铁和钢中含碳量不同,故生铁和钢性能不同。
(3)沙漠地区的铁制品锈蚀较慢,是因为空气中水分含量低;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Fe2O3+6HCl═2FeCl3+3H2O。
故答案为:
(1)延展;钨的熔点高;
(2)含碳量;
(3)空气中水分含量低;Fe2O3+6HCl═2FeCl3+3H2O。
14.人类文明进步与金属材料发展关系十分密切。
(1)下列金属制品的主要用途,利用金属导电性的是 B 。
(2)2018年10月24日,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运营。港珠澳大桥是世界最长的跨海钢桥,施工中用了大量的钢材并采用了先进的防锈技术,钢铁制品在空气中容易与 氧气和水 等物质接触而生锈,请写出一种生活中防止钢铁制品生锈的方法 刷漆 。
(3)铝制品在空气中具有优良的抗腐蚀性能,原因是 4Al+3O2=2Al2O3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4)将一定量的金属R加入硝酸锌和硝酸银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液和滤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若滤液有颜色,则R一定是Cu
B.若滤渣中加入稀盐酸产生气泡,则滤渣中一定有Zn
C.若滤渣中只有2种金属,则滤液中一定有2种溶质
D.若向滤液中加入稀盐酸,无明显现象,则滤渣中一定有Ag,可能有R
解:(1)铜导线利用金属的导电性,故填:B;
(2)钢铁制品在空气中容易与氧气和水等物质接触而生锈,生活中防止钢铁制品生锈的方法可以是刷漆、涂油等,故填:氧气和水;刷漆。
(3)铝制品在空气中具有优良的抗腐蚀性能,是因为铝已被氧气氧化生成氧化铝起到保护作用,故填:4Al+3O2=2Al2O3。
(4)将一定量的金属R加入硝酸锌和硝酸银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液和滤渣;
A.若滤液有颜色,则R不一定是Cu,还可能是铁,错误;
B.若滤渣中加入稀盐酸产生气泡,则滤渣中不一定有Zn,可能是铁,错误;
C.若滤渣中只有2种金属,则滤液中不一定有2种溶质,可能只是一种,错误;
D.若向滤液中加入稀盐酸,无明显现象,则滤渣中一定有Ag,可能有R,正确;
故填:D。
15.金属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应用。
(1)我国深水钻井平台“981”用钢量达3万吨,露出平台的钢、铁很容易生锈,钢铁生锈的条件是 潮湿的空气 ,写出一种防止钢铁生锈的方法 在钢铁表面涂油、刷漆等涂上保护层;保持钢铁干燥等 。
(2)写出用盐酸除去铁制品表面铁锈的化学方程式 Fe2O3+6HCl=2FeCl3+3H2O 。
(3)硫酸铜、硫酸亚铁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若滤液呈无色,则滤渣中一定含有的金属是 铜和铁 。
解:(1)铁的合金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防止铁的生锈,在钢铁表面涂油、刷漆等涂上保护层;保持钢铁干燥等;故填:潮湿的空气;在钢铁表面涂油、刷漆等涂上保护层;保持钢铁干燥等;
(2)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氧化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化学方程式是Fe2O3+6HCl=2FeCl3+3H2O;故填:Fe2O3+6HCl=2FeCl3+3H2O;
(3)镁的金属活动性比铁、铜强,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质量的镁粉,镁先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镁溶液和铜,硫酸铜反应完,若还有镁粉,镁才能与硫酸亚铁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镁溶液和铁,若滤液呈无色,说明溶液中不存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镁是过量的或者中恰好完全反应,则可滤渣中一定含有的金属是铜和铁,可能含有的物质是镁。故填:铜和铁。
16.某兴趣小组为探究Zn、Fe、Cu、Ag四种金属的活动性,进行如图中甲、乙、丙三个实验。
①小组同学随后发现该实验无法得出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于是补充图丁实验,最终得出四种金属活动性:Zn>Fe>Cu>Ag,则图丁中的试剂A、B分别为 铜、稀盐酸 (写出一组即可)。
②小组同学将丙试管中的物质过滤后、向滤液中加入甲中剩余的锌,析出固体质量的变化随反应时间的关系如戊图所示。
写出
a点对应溶液中所含的溶质是 AgNO3、Cu(NO3)2、Zn(NO3)2 (填化学式)
解:①甲乙丙实验已经得出:锌>铁,铁>H,铜>银,丁实验只要得出铁和铜的位置关系就可以,故可用金属和盐溶液,即铁和硫酸铜溶液或金属与酸反应,即铜、稀盐酸等;
②由于铁>铜>银,故锌加入后先置换银,固体质量增加,然后置换铜,固体质量增加比银要小,待硝酸铜反应完后,固体质量不再增加,a点对应锌与部分硝酸银反应,溶液中所含的溶质是剩余的硝酸银、硝酸铜和生成的硝酸锌;
故答案为:①铜、稀盐酸或铁、硫酸铜(合理即可);
②AgNO3、Cu(NO3)2、Zn(NO3)2。
三.实验探究题(共2小题)
17.小亮学完合金后,知道了不锈钢的主要成分是铁,白铜中含有铜和镍(Ni)。他决定探究Fe、Cu、Ni的金属活动性顺序。
(1)[查阅资料]镍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能溶于水的NiSO4,并放出氢气。写出镍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Ni+H2SO4=NiSO4+H2↑ 。
(2)[猜想与假设]根据教材中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和查阅的资料,对以上三种金属的活动性作出猜想:
猜想①Fe>Ni>Cu;猜想② Ni>Fe>Cu 。
(3)[实验探究]把用砂纸打磨过的镍片浸入FeSO4溶液中,过一会儿取出,发现镍片表面无明显变化。证明 猜想① (填“猜想①”或“猜想②”)成立。
(4)[拓展延伸]用铜片、NiSO4溶液和 铁片 ,通过实验探究也能判断Fe、Cu、Ni的金属活动性顺序。
解:(1)镍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镍和氢气,故填:Ni+H2SO4=NiSO4+H2↑;
(2)猜想时,铁的活动性一定大于铜,故还可以猜想为Ni>Fe>Cu,故填:Ni>Fe>Cu;
(3)把用砂纸打磨过的镍片浸入FeSO4溶液中,过一会儿取出,发现镍片表面无明显变化,说明铁的活动性强于镍,故猜想①正确,故填:猜想①;
(4)判断Fe、Cu、Ni的金属活动性顺序,还可以使用铜片、NiSO4溶液和
铁片,故填:铁片。
18.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金属铝和铜的活动性强弱,开展了以下活动。
【查阅资料】
经查阅,金属铝在常温下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铝薄膜。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Al+3O2=2Al2O3 。
【对比实验】
编号
操作
现象
甲
将表面未打磨的铝丝浸入CuSO4溶液中
无明显现象
乙
将表面打磨后的铝丝浸入CuSO4溶液中
铝丝表面析出红色固体
丙
将表面未打磨的铝丝浸入CuCl2溶液中
铝丝表面析出红色固体
(1)比较实验乙和实验 甲 (填“甲”或“丙”)可得知:打磨能破坏氧化铝薄膜。
(2)实验乙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Al+3CuSO4═Al2(SO4)3+3Cu ,据此可知金属活动性Al比Cu 强 (填强”或“弱”)。
(3)小明同学对实验丙的现象进行分析,认为H2O对氧化铝薄膜有破坏作用。但此观点马上被其他同学否定,否定的依据是 甲中硫酸铜溶液也含有水,没有明显现象 。
【猜测与探究】
小组同学针对实验丙的现象,经讨论后猜测:Cl﹣破坏了氧化铝薄膜。
为检验此猜测是否正确,他们首先向两支试管中加入相同的CuSO4溶液,并均浸入表面未打磨的铝丝,然后进行了新的探究:
操作
现象
结论
推论
(1)向一支试管中再加入NaCl固体
铝丝表面析出红色固体
氧化铝薄膜被破坏
Na+或① Cl﹣ 能破坏氧化铝薄膜
(2)向另一支试管中再加入Na2SO4固体
② 铝丝表面没有变化
氧化铝薄膜未被破坏
Na+和SO42﹣都不能破坏氧化铝薄膜
【结论与反思】
得出结论:前述猜测 正确 (填“正确”或“不正确”)
总结反思:本次探究充分运用了比较法和控制变量法
解:【查阅资料】金属铝在常温下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铝薄膜的化学方程式为4Al+3O2=2Al2O3,故填:4Al+3O2=2Al2O3。
【对比实验】(1)设计实验要注意控制变量,乙和甲一个是打磨的一个是没有打磨的,故的比较实验乙和实验甲可得知打磨能破坏氧化铝薄膜,故填:甲。
(2)实验乙中是铝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铝和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Al+3CuSO4═Al2(SO4)3+3Cu,据此可知金属活动性A1比Cu强,故填:2Al+3CuSO4═Al2(SO4)3+3Cu;强。
(3)H2O对氧化铝薄膜镁没有破坏作用。因为甲中硫酸铜溶液也含有水,没有明显现象,故填:甲中硫酸铜溶液也含有水,没有明显现象。
【猜测与探究】氯化钠中含有钠离子和氯离子,故可能是氯离子破坏了氧化铝薄膜,加入硫酸钠固体,氧化铝薄膜未被破坏,故不会有明显变化,故填:
操作
现象
结论
推论
(1)向一支试管中再加入NaCl固体
铝丝表面析出红色固体
氧化铝薄膜被破坏
Na+或①Cl﹣能破坏氧化铝薄膜
(2)向另一支试管中再加入Na2SO4固体
②铝丝表面没有变化
氧化铝薄膜未被破坏
Na+和SO42﹣都不能破坏氧化铝薄膜
【结论与反思】
得出结论:根据实验可以看出,氯离子能破坏氧化铝薄膜,故前述猜测正确,故填:正确。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金属和金属材料》中考试题精选
一.选择题(共12小题)
1.下列关于资源、能源利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最理想的清洁、高能燃料是H2
B.地球上水储量非常丰富,淡水资源取之不尽
C.我国稀土资源丰富,可随意开采
D.为快速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必须加速开采石油
2.从化学的角度对下列词句进行解释,错误的是( )
A.金(即铜)柔锡柔,合两柔则为刚﹣﹣说明合金的熔点比组成它的纯金属高
B.真金不怕火炼﹣金(Au)化学性质不活泼
C.釜底抽薪﹣通过清除可燃物达到灭火的目的
D.百炼成钢﹣﹣使生铁中碳等杂质的含量降低,达到钢的标准
3.印刷电路板常用氯化铁溶液作为“腐蚀液”,发生的反应为2FeCl3+Cu═2FeCl2+CuCl2,向盛有氯化铁溶液的烧杯中同时加入铁粉和铜粉,反应结束后,剩余固体的成分不可能是( )
A.有铁无铜
B.有铜无铁
C.铁、铜都有
D.铁、铜都无
4.将甲、乙、丙三种金属分别放入稀盐酸中,甲、乙表面有气泡产生,丙没有明显现象;甲放入乙的硝酸盐溶液中,没有明显现象。甲、乙、丙的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
A.甲>乙>丙
B.甲>丙>乙
C.乙>丙>甲
D.乙>甲>丙
5.下列关于化学学科基本观念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能量观一一生石灰与水反应是放热反应
B.转化观一一铁与盐酸反应可以一步转化为氯化铁
C.微粒观一一氯化钠由分子构成
D.守恒观一一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不变
6.一定质量的Zn加入到含有Fe(NO3)2和AgNO3两种物质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液仍为浅绿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滤液中一定有Zn2+、Fe2+
②滤液中可能有Ag+
③滤渣中一定有Ag,可能有Fe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7.某同学在做铝与酸反应的实验中发现了一个怪现象并记录于下表中,为了探究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
及两者反应差异的原因,该同学做出了以下假设,你认为假设不合理的是( )
反应时间/min
1
2
5
15
20
实验1
质量分数10%的盐酸
极少量气泡
较多气泡
大量气泡
反应剧烈
铝片耗尽
实验2
质量分数10%的硫酸
无明显现象
极少量气泡
A.与盐酸反应开始产生气泡速率慢的原因:铝片表面有氧化膜
B.与盐酸反应产生气泡速率越来越快的原因:反应放热,溶液温度升高
C.两者反应差异的原因:盐酸中有H+,稀硫酸中没有H+
D.两者反应差异的原因:Cl﹣对反应有促进作用,SO42﹣对反应有阻得作用
8.下列有关金属及合金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常温下所有的金属都是固体
B.铁制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
C.生铁和不锈钢都是金属材料
D.铝片表面易生成致密的氧化膜
9.按如图装置进行实验,一周后发现铁钉锈蚀最严重的位置是( )
A.a处
B.b处
C.c处
D.三处同样严重
10.金属M与Cu(NO3)2溶液发生反应:M+Cu(NO3)2=Cu+M(NO3)2,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金属M不可能是铝
B.M一定发生反应:M+2AgNO3═2Ag+M(NO3)2
C.若M为镁,恰好完全反应后,溶液质量较反应前减少
D.恰好完全反应后,M表面有红色固体析出,溶液一定由蓝色变为无色
11.将质量相等的镁粉和铁粉分别投入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硫酸中,所得H2质量与稀硫酸质量关系曲线正确的是( )
A.
B.
C.
D.
12.小明将未打磨的铝片和稀盐酸放入密闭容器中,用传感器探究反应过程中温度和压强的变化,如图所示。从图中所获信息不正确的是( )
A.反应过程中有热量放出
B.50s时,溶液中溶质为AlCl3
C.0~50s,发生Al2O3+6HCl═2AlCl3+3H2O反应
D.100~140s,压强减小是因为温度降低
二.填空题(共4小题)
13.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
(1)铝制成铝箔是利用了铝的
性;灯泡的灯丝用钨制而不用锡制,是因为
。
(2)钢铁是使用最多的金属材料。生铁和钢的性能不同,主要是因为它们的
不同
(3)沙漠地区的铁制品锈蚀较慢的原因是
。工业上用稀盐酸除铁锈的化学方程式为
。
14.人类文明进步与金属材料发展关系十分密切。
(1)下列金属制品的主要用途,利用金属导电性的是
。
(2)2018年10月24日,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运营。港珠澳大桥是世界最长的跨海钢桥,施工中用了大量的钢材并采用了先进的防锈技术,钢铁制品在空气中容易与
等物质接触而生锈,请写出一种生活中防止钢铁制品生锈的方法
。
(3)铝制品在空气中具有优良的抗腐蚀性能,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4)将一定量的金属R加入硝酸锌和硝酸银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液和滤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滤液有颜色,则R一定是Cu
B.若滤渣中加入稀盐酸产生气泡,则滤渣中一定有Zn
C.若滤渣中只有2种金属,则滤液中一定有2种溶质
D.若向滤液中加入稀盐酸,无明显现象,则滤渣中一定有Ag,可能有R
15.金属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应用。
(1)我国深水钻井平台“981”用钢量达3万吨,露出平台的钢、铁很容易生锈,钢铁生锈的条件是
,写出一种防止钢铁生锈的方法
。
(2)写出用盐酸除去铁制品表面铁锈的化学方程式
。
(3)硫酸铜、硫酸亚铁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若滤液呈无色,则滤渣中一定含有的金属是
。
16.某兴趣小组为探究Zn、Fe、Cu、Ag四种金属的活动性,进行如图中甲、乙、丙三个实验。
①小组同学随后发现该实验无法得出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于是补充图丁实验,最终得出四种金属活动性:Zn>Fe>Cu>Ag,则图丁中的试剂A、B分别为
(写出一组即可)。
②小组同学将丙试管中的物质过滤后、向滤液中加入甲中剩余的锌,析出固体质量的变化随反应时间的关系如戊图所示。
写出
a点对应溶液中所含的溶质是
(填化学式)
三.实验探究题(共2小题)
17.小亮学完合金后,知道了不锈钢的主要成分是铁,白铜中含有铜和镍(Ni)。他决定探究Fe、Cu、Ni的金属活动性顺序。
(1)[查阅资料]镍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能溶于水的NiSO4,并放出氢气。写出镍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猜想与假设]根据教材中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和查阅的资料,对以上三种金属的活动性作出猜想:
猜想①Fe>Ni>Cu;猜想②
。
(3)[实验探究]把用砂纸打磨过的镍片浸入FeSO4溶液中,过一会儿取出,发现镍片表面无明显变化。证明
(填“猜想①”或“猜想②”)成立。
(4)[拓展延伸]用铜片、NiSO4溶液和
,通过实验探究也能判断Fe、Cu、Ni的金属活动性顺序。
18.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金属铝和铜的活动性强弱,开展了以下活动。
【查阅资料】
经查阅,金属铝在常温下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铝薄膜。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对比实验】
编号
操作
现象
甲
将表面未打磨的铝丝浸入CuSO4溶液中
无明显现象
乙
将表面打磨后的铝丝浸入CuSO4溶液中
铝丝表面析出红色固体
丙
将表面未打磨的铝丝浸入CuCl2溶液中
铝丝表面析出红色固体
(1)比较实验乙和实验
(填“甲”或“丙”)可得知:打磨能破坏氧化铝薄膜。
(2)实验乙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据此可知金属活动性Al比Cu
(填强”或“弱”)。
(3)小明同学对实验丙的现象进行分析,认为H2O对氧化铝薄膜有破坏作用。但此观点马上被其他同学否定,否定的依据是
。
【猜测与探究】
小组同学针对实验丙的现象,经讨论后猜测:Cl﹣破坏了氧化铝薄膜。
为检验此猜测是否正确,他们首先向两支试管中加入相同的CuSO4溶液,并均浸入表面未打磨的铝丝,然后进行了新的探究:
操作
现象
结论
推论
(1)向一支试管中再加入NaCl固体
铝丝表面析出红色固体
氧化铝薄膜被破坏
Na+或①
能破坏氧化铝薄膜
(2)向另一支试管中再加入Na2SO4固体
②
氧化铝薄膜未被破坏
Na+和SO42﹣都不能破坏氧化铝薄膜
【结论与反思】
得出结论:前述猜测
(填“正确”或“不正确”)
总结反思:本次探究充分运用了比较法和控制变量法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