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五四学制)六年级上册地理 第四章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课件(共3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鲁教版(五四学制)六年级上册地理 第四章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课件(共3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五四学制)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0-06-08 20:52: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请您欣赏……
上海
南京
广州
北京
乌鲁木齐
上海
南京
北京
乌鲁木齐
广州
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1、何为聚落
聚落是人类各种各样的居住地的总称。
2、聚落的分类?
聚落分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
建筑物、人口密度、交通网密度、对自然环境的改造程度……
聚落不仅是人们的居住场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场所。
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之间有何景观差异?
耕作→农村
放牧→牧村
捕鱼→渔村
生活在乡村聚落中的人们,从事哪些工作呢?
伐木→林场
工业
生活在城市聚落中的人们,从事哪些工作呢?
商业
服务业
聚落
房屋高矮和多少
道路多少和宽窄
商店/学校/医院等生活设施多少
人口密度大小
对自然环境改变多少
乡村
城市
高而多
矮而少
少而窄
多而宽




改变少
改变多
小结: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对比
3、落在何处
究竟该落在何处?
活动:我的聚落我做主
假设你是一名原始部落的首领,你将带领族人定居下来,寻找定居地点时考虑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并作出解释?
二、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水源
土壤
地形
气候
……
二、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水源
交通
土壤
地形
自然资源
气候
……
石家庄
呈团块状分布
呈条带状分布
三、聚落的形态
平原地区
山谷地区
沙漠地区
呈带状分布的聚落
沙漠地区
呈点状分布的聚落
沙漠地区
聚落之中,最具代表性的事物是什么?
房屋是聚落的细胞,道路是聚落的血管,住民是聚落的神经。人们总是通过建筑的各种形式来表达各种文化理念。因此,任何聚落不论怎样简单或多么复杂,民居都成为一个聚落最有其特色的代表。
四、民居与自然环境
思考:不同的自然环境下的房屋一样吗?
活动:我当小小建筑师
展示你设计的房屋,介绍房屋设计和当地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热带沙漠地区
在热带沙漠地区,白天炎热,昼夜温差大,当地的房屋具有厚墙、窗小的特点。厚墙可以减少传入的太阳热量,小窗可以减少吹进的热风。
热带雨林地区
  热带地区全年炎热多雨,乡村聚落中常见双层木楼或竹楼,就地取材,下层空着或放杂物,养牲畜,上层住人,因为上层风大凉爽,还可以避免潮湿。
草屋
竹楼
树屋
温带草原地区
圆形结构
避开强风
封闭严密
昼夜温差大
容易拆卸
适合游牧生活
黄土高原
就地取材;
直立性很强的黄土。
冬暖夏凉。
贵州山区
吊脚楼
北极雪屋
雪块为砖
就地取材
圆形屋顶
避开强风
雪下通道
聚暖防寒
泰国“高架屋”
旱季里上楼下楼;雨季里跨出门槛就是河,坐着小船来回跑。
日本的轻木质房屋
各地民居的差异除了受自然环境外,还可能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宗教习俗、历史文化??????
民居与环境
维吾尔族民居在建筑装饰方面,多用虚实对比,重点点缀的手法,廊檐彩画、砖雕、木刻以及窗棂花饰,多为花草或几何图形;门窗口多为拱形;色彩则以白色和绿色为主调,表现出伊斯兰教的特有风格。
拉萨的八廓街民居群是围绕大昭寺发展起来的,是城镇宗教聚落的典型代表。富有宗教意义的装饰更是西藏民居最醒目的标识,外墙门窗上挑出的小檐下悬红蓝白三色条形布幔,周围窗套为黑色。在藏族的宗教色彩观中,此三色分别寓示火、云、天,以此来表达吉祥的愿望。
客家土楼出于族群安全而采取的一种自卫式的居住样式。在当时倭寇入侵、年年内战的情况下,要选择一种既有利于家族团结,又能防御战争的建筑样式。
欣赏世界文化遗产
总结
城市
乡村
气候
地形
水源
土壤
分类
自然资源、交通
Thank
You!
请大家批评指正!
1、关于乡村与城市聚落景观的描述,正确的是(

A.城市自然景观改变小、建筑密而高
B.乡村道路纵横交错,网线密集
C.城市人口密度大,商店、学校、医院多
D.乡村人们工作节奏快,文化生活丰富
2、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


①地形②资源③土壤④水源⑤气候⑥植被⑦地质⑧交通
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
C.②③④⑤
D.全选
C
D
练一练
4、古朴自然的丽江古城在我国哪个省?


A.贵州省
B.云南省
C.四川省
D.广西壮族自治区
B
3、聚落分布比较密集的地方,一般位于(
)
A.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区
B.河流上游地区
C.高山地区
D.荒漠地区
A
练一练
5.关于保护传统民居的说法,错误的是(

A.保护传统民居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
B.传统民居又旧又小,不能满足人们住房的需要,都应拆掉盖成楼房
C.保护传统民居是保护一种优秀的文化传统
D.世界各地都在大力保护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民居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