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人版选修《史记》高二语文晁错教学课件(共3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鲁人版选修《史记》高二语文晁错教学课件(共3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1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6-09 00:12: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节选自《袁盎晁错列传》
“列传”
中国纪传体史书的体裁之一。司马迁撰《史记》时首创。
“列传”是历代有影响的人物的传记。
七国之乱
诛晁错,清君侧
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是发生在中国西汉时期的一次诸侯国叛乱。汉景帝即位后,御史大夫晁错提议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景帝三年,汉景帝采用晁错的《削藩策》,先后下诏削夺楚、赵等诸侯国的封地。这时吴王刘濞就联合楚王、济南王、淄川王等刘姓宗室诸侯王,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
七国之乱是地方割据势力与中央专制皇权之间矛盾的爆发。七国之乱的平定,标志着西汉诸侯王势力的威胁基本被清除,中央集权得到巩固和加强。
晁错
西汉政治家、文学家。文帝时,任太常掌故,后历任太子舍人博士、太子家令;景帝即位后,任为内史,后迁至御史大夫。
政治:晁错发展了“重农抑商”政策,主张纳粟受爵,增加农业生产,振兴经济;在抵御匈奴侵边问题上,提出“移民实边”的战略思想,建议募民充实边塞,积极备御匈奴攻掠;政治上,进言削藩,剥夺诸侯王的政治特权以巩固中央集权。
文学:晁错的政论文“疏直激切,尽所欲言”,鲁迅称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代表作有《言兵事疏》、《守边劝农疏》、《论贵粟疏》等。
晁错
晁错者,颍川人也。学申商刑名于轵张恢先所,与雒阳宋孟及刘礼同师。以文学为太常掌故。
错为人峭直刻深。孝文帝时,天下无治《尚书》者,独闻济南伏生故秦博士,治《尚书》,年九十余,老不可征,乃诏太常使人往受之。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所。还,因上便宜事,以《书》称说。诏以为太子舍人、门大夫、家令。以其辩得幸太子,太子家号曰:“智囊”。数上书孝文,时言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数十上,孝文不听,然奇其材,迁为中大夫。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
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承相申屠嘉心弗便,力未有以伤。内史府居太上庙堧中,门东出,不便。错乃穿两门南出,凿庙堧垣。丞相嘉闻,大怒,欲因此过为奏请诛错。错闻之,即夜请间,具为上言之。丞相奏事,因言错擅凿庙垣为门,请下廷尉诛。上日:“此非庙垣,乃堧中垣,不致于法。”丞相谢。罢朝,怒谓长史日:“吾当先斩以闻。乃先请,为儿所卖,固误。”丞相遂发病死。
错以此愈贵。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枝郡。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有卻。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皆喧哗,疾晁错。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晁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错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及吾身。”死十余日,吴楚七国果反,以诛错为名。及窦婴、袁盎进说,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晁错已死,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军为将。还,上书言军事,谒见上。上问日:“道军所来,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日:“吴王为反数十年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非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复言也。”上日“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划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于是景帝默然良久,日:“公言善。吾亦恨之。”乃拜邓公为城阳中尉。
?
?以意定音
因上便(biàn)宜事:利益,好处
数(shuò)上书孝文:屡次
书数(shù)十上:几
错常数(
shuò
)请间言事:屡次
即夜请间(jiān):单独
凿庙堧(ruán)垣(yuán):内外墙之间的空地

莫敢难(nàn):反对,发难
衣(yì)朝衣斩东市:穿着
卒(cù)受大戮:突然
晁错者,颍川人也。学申商刑名于轵张恢先所,与雒阳宋孟及刘礼同师。以文学为太常掌故。
简单概括人物,分析人物性格要“追本溯源”
晁错
错为人峭直刻深。孝文帝时,天下无治《尚书》者,独闻济南伏生故秦博士,治《尚书》,年九十余,老不可征,乃诏太常使人往受之。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所。还,因上便宜事,以《书》称说。诏以为太子舍人、门大夫、家令。以其辩得幸太子,太子家号曰:“智囊”。
分析人物要善于抓住细节
数上书孝文,时言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数十上,孝文不听,然奇其材,迁为中大夫。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
人物命运的分析要综合分析,注意前后呼应。
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承相申屠嘉心弗便,力未有以伤。
三公
九卿
内史府居太上庙堧中,门东出,不便。错乃穿两门南出,凿庙堧垣。丞相嘉闻,大怒,欲因此过为奏请诛错。错闻之,即夜请间,具为上言之。丞相奏事,因言错擅凿庙垣为门,请下廷尉诛。上曰:“此非庙垣,乃堧中垣,不致于法。”丞相谢。罢朝,怒谓长史曰:“吾当先斩以闻。乃先请,为儿所卖,固误。”丞相遂发病死。
一言一行皆关性格,而命运就隐藏于其中。
错以此愈贵。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枝郡。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有卻。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皆喧哗,疾晁错。
“难”“疾”这两个字展示了什么?
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晁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错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及吾身。”死十余日,吴楚七国果反,以诛错为名。及窦婴、袁盎进说,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晁错为何落得如此下场?
晁错已死,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军为将。还,上书言军事,谒见上。上问曰:“道军所来,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王为反数十年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非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复言也。”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划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于是景帝默然良久,曰:“公言善。吾亦恨之。”乃拜邓公为城阳中尉。
?
为何要加上这一段?
《晁错》记叙了晁错哪些方面的事?
活动一:概括归纳


性格
人物传记
{
错为人峭直刻深。孝文帝时,天下无治《尚书》者,独闻济南伏生故秦博士,治《尚书》,年九十余,老不可征,乃诏太常使人往受之。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所。还,因上便宜事,以《书》称说。诏以为太子舍人、门大夫、家令。以其辩得幸太子,太子家号曰:“智囊”。}
{数上书孝文,时言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数十上,孝文不听,然奇其材,迁为中大夫。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
《晁错》记叙了晁错哪些方面的事?
治《尚书》,还上书,得太子赏识
上书孝文,奇其材,大功臣不好错
{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承相申屠嘉心弗便,力未有以伤。}{内史府居太上庙堧中,门东出,不便。错乃穿两门南出,凿庙堧垣。丞相嘉闻,大怒,欲因此过为奏请诛错。错闻之,即夜请间,具为上言之。丞相奏事,因言错擅凿庙垣为门,请下廷尉诛。上日:“此非庙垣,乃堧中垣,不致于法。”丞相谢。罢朝,怒谓长史日:“吾当先斩以闻。乃先请,为儿所卖,固误。”丞相遂发病死。}
《晁错》记叙了晁错哪些方面的事?
更定法令,权倾九卿
擅改府门,丞相败北
{错以此愈贵。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枝郡。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有卻。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皆喧哗,疾晁错。}{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晁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错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及吾身。”}{死十余日,吴楚七国果反,以诛错为名。及窦婴、袁盎进说,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晁错》记叙了晁错哪些方面的事?
削诸侯,改法令,众臣疾晁错
父劝子,子坚定
七国之乱,被斩东市
从这些事件中,你又对晁错的人物性格有什么样的认知?
活动二:整理提取


性格
人物传记
从这些事件中,你又对晁错的人物性格有什么样的认知?
错为人峭直刻深
严峻刚正,却苛刻严酷
学申商刑名学说
循名责实,慎赏明罚
从这些事件中,你又对晁错的人物性格有什么样的认知?
数上书孝文,言削诸侯及法令可更定者
削其地,收其枝郡;更令三十章
峭直刻深
法令多所更定
父劝子,子坚定
父子两人看问题的角度
从这些事件中,你又对晁错的人物性格有什么样的认知?
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
窦婴由此与错有隙;
诸侯疾晁错
不善交际
丞相申屠嘉心弗便
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
从这些事件中,你又对晁错的人物性格有什么样的认知?
数上书言事
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
为人强势
常数请间事
一心为国
对于人物塑造,司马迁采用了什么样的方法?
活动三:整合探究


性格
人物传记
对于人物塑造,司马迁采用了什么样的方法?
错为人峭直刻深
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
1、直接表述
因上便宜事,以《书》称说
2、通过人物言行
对于人物塑造,司马迁采用了什么样的方法?
与丞相申屠嘉的斗争
次要人物的烘托
3、矛盾冲突
中表现人物
景帝默然良久,吾亦恨之
4、侧面烘托
削诸侯事父子对话
活动四:延伸拓展
探寻造成晁错悲剧的原因?
为人峭直刻深
触动了诸侯的根本利益。
削藩策略不够成熟。
昔者晁错尽忠为汉,谋弱山东之诸侯,山东诸侯并起,以诛错为名;而天子不以察,以错为之说。天下悲错之以忠而受祸,不知有以取之也。
——苏东坡《晁错论》
晁错可以说他不善谋身,不可说他不善谋国。
——[明]李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