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
第2课时
7
回忆我的母亲
CONTENTS
教学目录
学习目标
01
学情回顾
02
精读课文
03
课堂小结
04
跟踪检测
05
积累拓展
06
课后作业
07
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合理布局谋篇,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重难点)
2.品味作者对母亲真挚深厚的感情。
学习目标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朱德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的优良品格,这节课让我们继续深入了解这位“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
学情回顾
文章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哪些内容?
1.概述家庭情况,着重写在家境贫困时母亲所表现出的勤劳俭朴、宽厚仁慈的品质。
2.叙述母亲在“我”求学和革命道路上的付出,并介绍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
学情回顾
回顾练习
第8-13段,按时间先后顺序依次写了哪四件事?体现了母亲什么样的性格?
①退佃搬家;②遭遇天灾;③送子读书;④支持革命。
通过上述四件事的记叙,充分说明了母亲坚强不屈的性格,朴素的阶级意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压迫者的反抗精神以及对儿子所从事的革命事业的支持。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第8段中的“我亲眼见到,六七百穿得破破烂烂的农民和他们的妻子儿女被所谓官兵一阵凶杀毒打,血溅四五十里,哭声动天”。
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破破烂烂”“凶杀毒打”“血溅四五十里”“哭声动天”等表现出封建统治对反抗者的野蛮镇压,突出了农民的疾苦,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和统治者的残忍。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第8段中在我家经历了“最悲惨的一次遭遇”后,“母亲没有灰心,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却更强烈了”,体现了母亲怎样的性格?
“没有灰心”“同情”“反感”,表现了母亲不怕困难、坚强不屈、爱憎分明的性格特点。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读第10段,“我”瞒着母亲离开家乡参加新军和同盟会,母亲知道后为什么“不但不反对,还给我许多慰勉”?这表明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因为母亲从切身的经历中,获得了朴素的阶级意识,并且启发了“我”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母亲了解“我”所做的是正义的、有益于劳苦大众的伟大事业,所以“不但不反对,还给我许多慰勉”。这表明母亲是个支持革命、顾大局、识大体的人,也表现了母亲对“我”的爱与信赖。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读第11-12段。思考:还写了些什么事?表现了母亲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第11段写作者1919年将母亲接出来,可因为她“劳动惯了,离开土地就不舒服”“回家继续劳动”。第12段写母亲积极支持儿子所从事的革命事业。当1927年大革命受到挫折和困难时,为了支持儿子革命,她“独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歌颂了母亲热爱劳动和母亲支持革命以革命利益为重的崇高品质。
既寄寓了作者把党、革命、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的崇高品质,又寄托了对母亲的无限哀思与怀念之情。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读第11-12段。思考:还写了些什么事?表现了母亲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说说第12段“但我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中“竟”字的含义。
“竟”表示出乎意料,这里是指竟然没有让母亲实现见“我”一面的愿望。一个“竟”字,表达了“我”的内疚之情,也寄托了“我”对母亲的无限哀思与深切怀念。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回忆我的母亲
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
整日忙碌
节衣缩食
任劳任怨
周济穷人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作者在14-15段中感叹道:“我应该感谢母亲”。作者的感谢从几个方面来写?在结构形式上有什么特点?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品味第三部分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1)作者感谢母亲是从两个方面来写的:一是感谢母亲“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二是“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
(2)在结构形式上运用了反复的手法,内容的并列,层次清晰。
采用了带有抒情笔调的议论的表达方式。
此处承接上文的事实来发表议论,不仅高度评价了母亲对作者的教育与影响,而且抒发了作者爱母亲的思想感情。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第14、
15段能调换位置吗?为什么?
不能。这两个并列的段落分别与文章第二部分内容的两个层次紧密呼应。第14段写感谢母亲“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
“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这是在2-7段的回忆内容中自然引出的感情,呼应第二部分第一层(2-7段);第15段写感谢母亲“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则呼应第二部分第二层(8-12段),所以不能互换。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第16段表达了哪几层意思?
有三层意思:
一是悼念母亲的离去;
二是对母亲的高度评价;
三是决心尽忠革命事业。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1.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
设问。自问自答,作者把对母亲的爱上升到了对民族、人民、中国共产党的爱,表现了老一辈革命家的博大胸怀。
破折号起解释说明的作用。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从表达技巧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2.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反复。表明“我”的决心。
“一定”强调了“我”的决心之大,这也是“我”对母亲一生支持“我”的革命之路的报答。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3.愿母亲在地下安息!
首尾呼应。抒发了“我”至悲至哀的悼念之情,呼应开头,使全文浑然一体。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在这里,“和平”指中国农民憨厚温和、勤劳朴实的性格特点。很多人世代为地主耕种,尽管遭灾受难最为严重、惨烈,也能忍耐,能经受住煎熬。然而,灾难不会因为他们的“和平”而放过他们。“不得不”是无法忍耐的饥饿、破产逼迫着他们不得已而“上梁山”——成群结队去“吃大户”。这是最起码的自发的反抗行为,但连这样的行为也遭到最血腥的屠杀。
课文探究
精读课文
但是灾难不因为中国农民的和平就不降临到他们身上。庚子年(1900)前后,四川连年旱灾,很多的农民饥饿、破产,不得不成群结队去“吃大户”。(怎么理解“和平”一词?)
如何理解“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创造着中国的历史”这句话的含义?
课文探究
精读课文
说“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母亲是千千万万劳动者中普通的一员。而正是像母亲这样具有崇高美德的普通劳动者创造了和创造着人类历史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文明。母亲是伟大的,劳动人民是伟大的。作者把对母亲的热爱之情,升华到热爱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的高度;作者把对母亲的歌颂之情升华到与歌颂劳动人民的感情完全融合在一起的崇高境界,从而进一步深化了文章的主题。这是一个转折关系的复句,以此对上述这些方面的意义进行强调。
文章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赞颂了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强不屈的优秀品质,概述了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抒发了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无比崇敬的感情,表达了自己尽忠于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来报答母亲的决心。
课文主旨
课堂小结
回忆我的母亲
悼念母亲,引出回忆
追述事迹,歌颂美德
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
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
痛悼母亲,报答深恩
尽忠于民,尽忠于党
板书设计
课堂小结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母亲的最大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母亲那种___________的习惯,母亲那种___________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一生不曾脱离劳动
勤劳俭朴
宽厚仁慈
跟踪检测
2.简要概括母亲对“我”的教育和影响。
(1)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
(2)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
(3)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
跟踪检测
收集关于母爱的名言。
世界上只有一个最好的女人,便是我的母亲。——成吉思汗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积累拓展
1.仿写:母爱是
,
,
。
示例:母爱是一首田园诗,幽远纯净,和雅清淡。
母爱是一幅山水画,洗去铅华雕饰,留下清新自然。
母爱是一首深情的歌,婉转悠扬,轻吟浅唱。
母爱是一阵和煦的风,吹去朔雪纷飞,带来春光无限。
课后作业
2.作者是怎样把对母亲的爱与对民族和人民的热爱、对革命事业的忠诚结合起来的?
作者从母亲的平凡,想到“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进一步想到“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接着,通过一个设问句点出了自已报答母亲深恩的方式,“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使其对母亲的感情上升到了更博大的感情。这样,作者把爱母亲与爱民族、爱人民、爱党紧紧地结合在一起,起到了深化文章主题的作用。
课后作业(共25张PPT)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
第1课时
7
回忆我的母亲
CONTENTS
教学目录
学习目标
01
新知导入
02
助学资料
03
预习思考
04
初读课文
05
精读课文
06
跟踪检测
07
1.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合理布局谋篇,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重难点)
3.感受文中平实质朴的语言,领会作者所抒发的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无比崇敬的感情。
学习目标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同学们还记得这首古诗吗?这是一首歌颂母爱的赞歌,它亲切真挚地吟诵了人类最伟大的情感——母爱。诗中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笃之情。虽无言语,也无泪水,却充溢着爱的纯情,直入人心,催人泪下。“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对于春日般的母爱,小草似的儿女怎么报答得完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朱德元帅写的一篇文章——《回忆我的母亲》,看他是如何来抒写母爱的。
新知导入
朱德(1886年12月1日-1976年7月6日),字玉阶,曾用名朱建德,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首。
作者简介
助学资料
朱德的母亲于1944年逝世。朱德得知母亲逝世的消息后,怀着悲痛的心情,写了这篇叙事散文《回忆我的母亲》。这篇文章发表在1944年4月5日延安《解放日报》时,题目为“母亲的回忆”。但是这个题目容易引起歧义,它既可以理解为母亲所回忆的往事,又可以理解为作者对母亲的回忆。于是1984年秋季中学课本将此文题目改为“回忆我的母亲”。
创作背景
助学资料
回忆录
回忆录是一种用叙述、描写、资料编排等方法,追忆本人或本人所熟悉的人物过去的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的叙事性文体。它可以记述人物一生的事迹,也可以讲述人物故事的一个片段;它可以追述一个历史阶段,也可以描写一个生活侧面,灵活多样,格式不一。写作回忆录要努力做到三点:①真实,指真实地记录个人的经历和思想;②广泛,指不仅要回忆个人经历,而且要以个人经历为主线,串联起与之有关的人和事,广泛触及生活的各个角落,反映社会某一时段的历史面目;③突出,指回忆录中的主要人物要处于突出地位,所列事件要典型。
文体知识
助学资料
佃农
(
)
祖籍(
)
溺死(
)
劳碌(
)
榨油(
)
衙门(
)
外甥(
)
妯娌
(
)
·
·
·
·
·
·
·
·
·
diàn
j@
nì
lù
zhà
y2
sheng
zh6u
li
学习字词
预习思考
济
(
)人才济济
(
)周济
强
(
)勉强
(
)强调
(
)倔强
j#
j$
qi3ng
qi2ng
ji4ng
多音字
预习思考
不辍劳作:不停地劳动(耕作)。
任劳任怨:做事不辞辛苦,不怕别人埋怨。任:担当、承受。
宽厚仁慈:待人宽大厚道,仁爱慈善。
为富不仁:有钱而心狠,残酷剥削穷人、压迫穷人。
节衣缩食:尽量节省。节:减省。缩:缩减。
支撑门户:勉强维持家庭。
东挪西借:文中指到处向人家借钱。
理解词义
预习思考
速
读课
文
思考1:划分本文的段落层次。
思考2:体会文章的感情,明确全文的抒情线索。
思考问题
预习思考
请同学们初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做好批注。体会作者感情,思考这篇文章中母亲的形象。
1.划分文章层次。
2.画出能体现文章主旨的句子。
3.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
整体感知
初读课文
第二部分(2-13):
第三部分(14-17):
抒发悲痛感情,引出对母亲勤劳一生的回忆。
详略得当地记叙了母亲勤劳一生中的主要事迹。
写作者对母亲的沉痛悼念和表达自己的决心。
第一部分(1):
划分层次
初读课文
初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体会文章的感情,明确全文的抒情线索。
“爱”是基本感情,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作者怀着对母亲深深的爱,而哀思母亲,敬重母亲,歌颂母亲,感谢母亲,唱出一支对母亲的深情赞歌。
自主探究
初读课文
理清文章的故事情节
痛悼
回忆
抒怀念之情
1
2
3
精读课文
概括第1段的主要内容,并简述其在全文中的作用。
内容:开篇点题,痛悼母亲的逝世,引出对母亲辛劳一生的追忆。
作用:①点明写此文的原因:“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
②点明感情基调:“我爱我母亲”。
③点明叙事线索:“勤劳一生”,引出对母亲一生事迹的回忆。
品味第一部分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朗读技巧:语速缓慢,语调低沉,读出悲痛与挚爱之情。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读第二部分,划分层次并概括其主要内容。
第一层(2-7):概述家庭情况,着重写在家境贫困时母亲所表现出的勤劳俭朴、宽厚仁慈的品质。
第二层(8-13):叙述母亲在“我”求学和革命道路上的付出,并介绍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
品味第二部分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读课文2~7段,每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1)第2、3段先记叙了“家境贫穷”的情况,母亲的“时间大半被家务和耕种占去了”。
(2)第4、5段写“母亲是个好劳动”,样样能干,“整日劳碌”。
(3)第6段写母亲“聪明能干”,勤俭持家。
(4)第7段写母亲“任劳任怨”,与家里人和睦相处以及同情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
作者通过这样平凡普通的事歌颂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的美德。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第5段是否偏离“回忆我的母亲”这个标题?请概述理由。
没有偏离标题。第5段主要写“我”从小勤劳能干、懂事孝顺,这是母亲潜移默化影响“我”的结果,突出了母亲对“我”的深远影响,侧面衬托了母亲的勤劳能干,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与怀念之情,与标题紧密相连。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1.标红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不辍(chuò)
勉强(qiáng)
B.外甥(shēng)
祖籍(jì)
C.规律(lù)
溺死(nì)
D.劳碌(lù)
慰勉(wèi)
D
跟踪检测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溺死
迁涉
托辞
瞩目
B.荣辱
私塾
碾转
聊叙
C.劳碌
衙门
逊色
通辑
D.慰勉
妯娌
竭力
发髻
D
跟踪检测
3.选择适当的词语填入括号中。
(1)母亲这样整日地(
)着。(A.劳累
B.劳碌)
(2)母亲就靠那三十亩地独力(
)一家人生活。(A.支持
B.支撑)
(3)母亲(
)着我们,不允许我们染上一点。(A.管束
B.管教)
(4)母亲(
)的三言两语的诉说以及我亲眼见到的许多不平事实,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使我决心寻找新的生活。
(A.沉重
B.沉痛)
B
A
A
B
跟踪检测
4.结合上下文语境,赏析下列加彩的词语。
“很自然地”表明母亲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使“我”从小就养成了爱劳动的好习惯。
跟踪检测
(1)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
(2)记得那时我从私垫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
“悄悄”一词用得传神,“我”默默地帮母亲干活,表现了“我”对母亲无言的爱,从侧面表现了母亲的辛劳。
跟踪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