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时
统计与数学广角
?教学内容
教科书P108~110总复习,教科书P111~114“练习二十三”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回顾,能准确读懂复式统计表,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2.在数学广角内容的复习中,学会有序思考,提升数学思维,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3.在自主整理和复习中积累整理知识的经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绘制复式统计表的方法和简单的排列方法。
?教学难点
学会有序思考,提升数学思维。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进行整理和复习的最后一课时内容的学习,你们知道是什么内容吗?
【学情预设】学生经过短时间的思索后,大部分能说出还剩下的没有整理和复习的内容,分别是:复式统计表和数学广角。(板书课题:统计与数学广角)
二、复习“复式统计表”
1.整理复式统计表。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什么是复式统计表?
学生同桌之间互相交流后,再汇报。
【学情预设】有两组或两组以上统计项目的统计表,叫做复式统计表。
课件出示统计表。
师:请将课件中数据整理在一个表中,你能试着整理一下吗?
学生自主整理,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整理完毕后,教师课件出示规范表格。
师:根据展示的整理后的表格回答下列问题。
(1)男生在()成绩段的人数最多。
(2)女生在()成绩段的人数最多。
(3)三(3)班一共有()名同学。
(4)你能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和同学们交流一下。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再集体汇报。
【学情预设】学生很容易通过统计各成绩段的人数得出正确解答。教师引导学生提出新的问题,合理即可。
【设计意图】在解决问题中,体会复式统计表的优势,并根据数据进行分析和判断,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2.整理复式统计表的制作方法。
师:你们能归纳一下复式统计表绘制的方法吗?
【学情预设】(1)确定统计表的名称。(2)确定统计表的行数和列数。(3)制作表头,填写表头中各栏类别。(4)填写数据并核对。
3.分析复式统计表的特点。
师:你发现复式统计表的优点是什么?
【学情预设】复式统计表可以更加清晰明了地反映数据的情况以及两个(或多个)数据变化的差异,为统计工作带来了很大的益处。
4.巩固深化。
完成教科书P110第3题。
学生独立解答后再汇报交流。
【学情预设】(1)学生列式解答:29.8-22.7=7.1(千克)。
(2)算出李明每一年比上一年增加的量,再进行比较,即:24.6-22.7=1.9(千克),27.5-24.6=2.9(千克),
29.8-27.5=2.3(千克),9岁那年比上一年增加得最多,增加了2.9千克。
师: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提出:你能算算7岁时,李明比陈东轻多少吗?即:23.5-22.7=0.8(千克)。
师:同学们利用复式统计表能解决这么多的问题,真了不起!现在,我们一起来复习下一个内容。
三、复习“数学广角”
1.回顾整理。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科书上“数学广角”的相关内容,说一说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2.巩固应用。
课件出示习题。
师:请大家在随堂本上独立完成,再汇报交流。
【学情预设】预设1:通过前几位同学的汇报,引导同学们有序回答:共16种,即2和9,3和8,3和9,4和7,4和8,4和9,5和6,5和7,5和8,5和9,6和7,6和8,6和9,7和8,7和9,8和9。
预设2:同学们很快列出算式:2×4=8(种),有8种不同的穿法。
预设3:同学们理解题意后,自行解答:3+2+1=6(种),共有6种不同的选法。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教科书,自主建构知识新体系,并通过解决问题巩固对排列和搭配组合知识的理解,培养有序思考的思维习惯。
3.解决问题。
完成教科书P114“练习二十三”第14~17题和思考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第14~17题都是用乘、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的问题。通过练习,复习解决问题的步骤、方法和策略,落实“四基”的教学目标。思考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
四、整体回顾,巩固提升
师:这节课你印象最深的知识或学习过程是什么?与你的同伴交流。
?板书设计
统计与数学广角
复式统计表
(1)确定统计表的名称。
(2)确定统计表的行数和列数。
(3)制作表头,填写表头中各栏类别。
(4)填写数据并核对。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是让学生自主学习,归纳梳理,加深对“复式统计表”和“数学广角”知识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通过综合练习,发现少数学生在“解决问题”练习中出现了问题,如漏掉信息、没有充分理解题意等,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后,有很大改善。
?作业设计
四、一列火车从起点到终点一共只有4个车站,铁路部门为这一列火车一共要印制几种不同的
车票?
参考答案
四、2×(3+2+1)=12(种)
◎教学笔记
◎教学笔记
【教学提示】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复式统计表的优点,并很好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教学提示】
强调有顺序地进行排列和搭配,才能保证不重复、不遗漏。
◎教学笔记
1第2课时
年、月、日小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P108~110总复习,教科书P112~113“练习二十三”第10、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进一步认识时间单位年、
月、日,厘清它们之间的关系;深刻理解24时计时法,灵活运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2.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3.在自主整理和复习中积累整理知识的经验,养成良好的学习和思考习惯。
?教学重点
年、月、日之间的关系,24时计时法的运用及时间的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24时计时法的运用及时间计算和小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已学知识,揭示课题
课件出示习题。
师:你们能很快说出这两题的答案吗?都用到了我们学过的哪些知识?谁能说一说?
【学情预设】学生能很快说出答案,但是对于知识的归纳不够完整。
师:看来大家都还记得我们学过的知识,但是还是有部分同学掌握得不够透彻,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复习“年、月、日”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相关知识吧!(板书课题:年、月、日小数的初步认识)
二、解决问题,分块整理
1.走进“年、月、日”的世界。
(1)回顾整理。
师:首先,让我们走进
“年、月、日”的世界。关于年、月、日,你都知道些什么?能不能自己整理这部分内容?
学习提示:①翻阅教科书或自己回忆本单元学过的时间知识。
②在小组内交流本单元的知识。
③尝试着整理年、月、日的知识网络图。
(2)全班交流。
教师在大部分学生整理完毕后课件展示规范整理。
师:根据课件内容,大家可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己的整理思路和方法,你的整理有哪些优点和不足之处呢?可以怎样完善?
【学情预设】教师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整理,尊重学生不同的想法。让学生通过交流整理方法,使自己的整理更完整、更准确。
(3)巩固应用。
课件出示习题。
学生独立完成出示的习题,再在小组内交流讨论,互相说一说在解题过程中哪些地方最易出错。
【设计意图】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选择,并要求说出错误的原因,让错误成为教学的有用资源,在对错例进行深入辨析过程中,达到避免学生犯此类错误的目的。
(4)完成教科书P112“练习二十三”第8、9题。
师:请同学们认真审题,独立完成。
【学情预设】第8题,学生都能根据年、月、日的相关知识填空,还会计算经过的时间。
第9题,学生都知道这是最常见的出行问题,需要用倒推的策略来解决。
【设计意图】年、月、日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经历回顾整理——全班交流——巩固应用的过程,使年、月、日的知识在学生心中重新建构并生根发芽。同时进一步积累整理复习的经验,提高分析、推理等数学能力。
2.复习小数的相关知识。
(1)回顾整理。
师:现在,让我们再走进小数的世界。关于小数,你又知道些什么?能不能自己整理这部分内容?
学生自主整理。
(2)全班交流。
教师在大部分学生整理完毕后课件展示规范整理。
师:根据课件内容,大家可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己的整理思路和方法,你的整理有哪些优点和不足之处呢?可以怎样完善?
【学情预设】因为前面有对“年、月、日”相关知识的整理经验,学生都能很快完善自己整理的内容。
请同学们再一次以小组为单位,一起说说小数的读法、小数的写法、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以及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3)巩固深化。
①课件出示习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内互改。
②完成教科书P113“练习二十三”第10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与同桌交流。
【学情预设】这道题大部分学生会解答,只限于填一位小数。
③完成教科书P113“练习二十三”第1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内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学情预设】大部分学生能根据问题找到相关信息,并能应用小数的计算解决问题。教师提醒学生需注意“15分钟”是创设情境的条件,不参与运算。
【设计意图】因为学生有了整理和复习的经历,积累了自主回顾和整理知识的经验,在这里让学生回忆本单元知识,在此基础上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巩固小数计算的算理理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整理和复习了哪些知识?我们是如何学习的?
?板书设计
年、月、日
小数的初步认识
年、月、日的认识
认识小数
24时计时法
小数加、减法
经过时间的计算
?教学反思
本节课复习了年、月、日和小数的相关知识。通过互动交流的方式整理出单元知识点,通过灵活、有趣的练习,加深学生对已学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效果较好。少数学生在语言表述上还不够完整和准确,教师注意正确引导。
◎教学笔记
【教学提示】
教师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整理,放手让学生制作知识网络图,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学笔记
◎教学笔记
【教学提示】
放手让学生自由整理,教师再带领学生逐步完善知识网络图。
◎教学笔记
19
总复习
单元集体备课
本单元的内容由四部分组成:一是成长小档案;二是数学活动;三是综合练习;四是自我评价。成长小档案是对全册学习内容的整理,包括对数学知识的整理和对学习中有趣事情的回顾,师生通过交流共同总结、梳理本学期所学的知识。教科书主要安排了三项数学活动:一是图形与几何、常见的量及两位数乘法等相关内容的巩固与提高;二是通过计算三个家庭平均每月用电量,复习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计算(估算和笔算)并解决实际问题;三是通过研究李明和陈东近4年的体重情况,巩固复式统计表和小数加、减法的知识,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通过数学活动,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积累活动经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练习二十三”是针对全册教科书所学内容的综合练习。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在巩固知识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计算能力以及估算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帮助学生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便于及时调整学习方向。教科书最后一页安排了“自我评价表”让学生填写,培养学生自我反思与评价的能力。
学生已经学习过本册各单元的知识,但部分知识可能已经遗忘,对某些重要的知识可能还存在理解得不够透彻的地方。通过系统的整理和复习,帮助学生查漏补缺,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各知识点,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养成回顾与反思的良好习惯。
1.注意复习课与练习课的区别。复习课是把平时所学的知识进行沟通,引导学生认识知识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把过去局部的、分散的、零碎的知识联系起来,使之系统化。教师还应该努力创新复习课的方式,让学生积极投入、全员参与。
2.注意知识的梳理,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复习课的价值在于把所学知识进行沟通,通过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认识知识间的联系。为了让学生能学会规范地进行知识的梳理,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适当教给学生整理知识的方法,如表格式、提纲式、思路图式等。
3.注意找准教学内容,制订可行的教学目标,从难点突破,形成能力。在复习中教师需要根据复习的对象、复习的内容,针对学生主要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的复习。
4.检验反馈,巩固知识。教师应注意,复习课上的练习要侧重于将知识结构转化为认知结构,因此应出示综合性较强的习题让学生练习。这些习题可以是学生平时练习遗留下来的问题,也可以是教师根据复习内容自己编制的练习。
第1课时
两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教学内容
教科书P108~110总复习,教科书P111~112“练习二十三”第1~5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整理,进一步理解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的算理,巩固计算方法,熟练进行相应的乘、除法计算和验算。
2.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分析、概括能力,以及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自我反思、整理知识,养成良好的复习习惯。
?教学重点
复习“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估算及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熟练、正确地计算,灵活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入课题
师:这学期我们都学习了哪些计算方法?你是怎样学习的?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板书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设计意图】教师的谈话直奔主题,唤起学生对本学期所学计算知识的记忆,为后续的复习整理作准备。
二、回顾梳理
1.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
课件出示某学校图书馆采购单。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你能列出求每种书总价的算式吗?
【学情预设】学生都能说出每种书的单价和数量,并列出求总价的算式。
分别列式:50×40=
58×49=
42×53=
72×59=
【设计意图】把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融于解决图书总价的问题之中,刻意设计四组不同数据,为接下来口算、估算、笔算的复习提供素材。
(1)口算。
师:这些算式中,你能迅速算出哪个算式的结果?
【学情预设】全班学生都能迅速算出结果的是50×40。
师:你是怎么计算出50×40的结果的?
【学情预设】计算末尾有0的乘法,先算0前面的数的积,乘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积的后面添几个0。
师: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并口算出答案吗?
【学情预设】学生能很快举例说出多个算式,比如:30×60,50×60,80×60。
教师注意引导,将学生列举得不合要求的算式甄别出来。
课件出示习题。
师:这句话对吗?
【学情预设】这句话不对,比如20×50=1000,50×80=4000等。这里还可以鼓励学生进一步思考,比如125×8=1000,25×4=100等一些特殊情况。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哪道算式一下就能算出答案”
唤起学生对口算方法的回忆,让学生自己列举类似的例子,体会此类算式的共同特点,在计算和交流中巩固计算方法。通过判断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估算。
师:不计算,你能确定剩下3种书,哪种花钱最多?哪种花钱最少吗?
师:试着估一估,一会儿全班交流。
【学情预设】学生的方法可能有:把58估成60,把49估成50,
60×50=3000;把42估成40,把53估成50,
40×50=2000;把72估成70,把59估成60,70×60=4200;或者直接用2个乘数十位上的数相乘等方法进行比较。
师:在这些估计结果中,你认为哪一个最接近准确答案?为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3)笔算。
师:老师算出了这三种图书的总价分别是2842元、2226元、4248元,不计算,你能迅速判断出它们分别是哪种图书的价钱吗?
【学情预设】对学生提出的可行的方法都予以肯定,主要引导学生从两个角度去推测:根据估算的结果;两个乘数的末尾数相乘确定积个位上的数。
师:你们的判断对不对呢?算一算,验证一下。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结果。
师:找一找我们容易犯错的地方,在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时,大家应该注意什么?
【学情预设】有的学生会说数位要对齐,从个位乘起;也有的会说得数的末尾和乘数的末尾对齐。只要是正确的教师都应予以肯定。最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说,归纳总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注意事项。
【设计意图】通过对三种书价钱的选择,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推理、判断,沟通估算与准确计算之间的联系,真正体会估算的价值。学生在寻找笔算容易犯错的地方的过程中,自觉反思自己的计算过程和习惯。这样的提醒比学生重复计算更有针对性和价值。
2.复习“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师:解决了学校图书馆的问题,我们来看3个家庭的用电情况。
课件出示教科书P110第2题表格。
师:你们知道怎么计算吗?
【学情预设】学生能很快列出算式:408÷6=
546÷6=
630÷6=
师:请同学们再解决两个问题:(1)它们的结果分别是几位数?(2)和你的同桌交流:计算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学情预设】大部分同学能通过列式知道它们的结果分别是几位数,只是计算时容易出现商的位置错误、忘记商中间的0、余数比除数大等问题。所以,一定要养成验算的好习惯。
教师小结:笔算除法,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如果最高位不够商1,就看被除数的前两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的上面;每次除得的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设计意图】基于已有的教学经验,把时间交给学生。几个有针对性的算式包含了确定商的位数的方法,商中间有0的除法等问题,使学生在计算过程中深刻体会算理,进一步掌握算理和算法。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P111“练习二十三”第1、2题。
请学生在随堂本上独立完成,再汇报交流,集体订正。
2.完成教科书P111“练习二十三”第3、4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内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学情预设】第3题是利用除法的知识解决问题,665÷7=95(只)。
第4题是可以用多种方法解决的实际问题。可以先笔算求出58×11的结果,再与620比较;也可以用估算:10辆车可以坐580人,还有一辆车大约能坐50人,一共能坐约630人,且58>50,620人一定能坐下;还可以想:一共有620人,前10辆车可以坐580人,还剩40人,第11辆车可以坐58人,一定能坐下。
3.完成教科书P112“练习二十三”第5题。
学生可以先说一说解决这道题的思路,再全班互相交流,教师订正。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可以让学生掌握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会灵活选择估算或精确计算来解决问题。
四、课堂小结
1.今天我们复习了哪些知识?
2.你对今天所复习的内容还有什么问题?有什么地方需要注意?
?板书设计
两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两位数乘两位数
50×40=
58×49=
42×53=
72×59=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408÷6=
546÷6=
630÷6=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是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归纳梳理,形成知识网络结构,加深学生对乘、除计算方法相关知识的巩固,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通过综合练习,学生进一步熟练地掌握了计算方法,计算正确率较以前有所提高。通过本节课的复习,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笔记
◎教学笔记
【教学提示】
学生自由举例,能进一步巩固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知识。
【教学提示】
培养学生灵活选择算法的能力,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和计算速度。
◎教学笔记
◎教学笔记
1第3课时
位置与方向
面积
?教学内容
教科书P108~110总复习,教科书P111~114“练习二十三”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准确辨认东、南、西、北4个基本方向,知道东北、东南、西北、西南4个方向,熟练辨认物体所在的方向。
2.进一步理解面积的含义,恰当地选择长度或面积单位,熟练地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解决简单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
3.在自主整理和复习中积累整理知识的经验,养成良好的学习和思考习惯。
?教学重点
面积单位的换算,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
?教学难点
面积单位的换算和恰当选择,用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熟悉自己社区的各个地方吗?知道它们都在哪里吗?你们平常逛的公园大不大?这节课我们将走进社区,用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将学生置身于生活情境之中,激起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欲望。把数学问题融于生活场景中,使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二、复习“位置与方向(一)”
课件出示教科书P109情境图。
师:首先,我们跟随小清去他家看看,仔细观察社区情境图,你们都看到了什么?
师:小清家的周围都有什么?分别在什么方位?和你的同桌说一说,一会儿全班交流。
【学情预设】大部分学生能以小清家为中心,分别准确描述出周围建筑的方位,比如商店在小清家北方,医院在小清家东方,公园在小清家西方;健身园在小清家的西北方,图书馆在小清家的西南方,加油站在小清家的东北方,学校在小清家的东南方。
师:自己找一个建筑说一说周围都有什么。
师:说一说我们教室的8个方向都有什么。
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在直观的情境图中,借助“找小清家周围建筑的方位”这个问题,促进学生回忆关于方位的知识。在全班交流的基础上,学生能准确辨别8个方位,通过指认教室中8个方向,从抽象到直观,进一步巩固对方位的认识。
三、复习“面积”相关内容
1.回顾整理。
师:我们解决了方向问题,想去健身园看看吗?进健身园需要回答以下问题:
关于面积,你都知道些什么?能不能自己整理这部分内容?
复习提示:
(1)翻阅教科书或自己回忆本单元学过的面积知识。
(2)在小组内交流本单元知识。
(3)尝试整理面积的知识网络图。
2.集体交流。
教师在大部分学生整理完毕后课件展示规范整理。
学生根据课件展示内容规范自己整理的知识网络图,并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3.巩固深化。
课件出示习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学情预设】第1题,大多数学生都能又快又准确地完成。第2题,大多数同学能判断出:第(1)、(2)小题是对的;第(3)小题是错的,错在面积不能用长度单位表示;第(4)小题是错的,小红的身高不可能是134米,应该是134厘米。
4.解决问题。
(1)师:小清进了健身园,他想知道这个健身园有多大。一起帮小清解决这个问题吧!
课件出示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学情预设】学生都知道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即85×66=5610(平方米),占地5610平方米。
(2)师:同学们轻松地帮助小清解决了问题,还敢接受挑战吗?
课件出示问题。
师:请同学们认真审题,理一理自己的解题思路,然后汇报。
【学情预设】第一问求果园长是多少米,根据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得出长=长方形的面积÷宽,即2000÷8=250(米)。第二问求小明绕着果园走了一圈,他走了多少米,实际上是求果园的周长,列式为(250+8)×2=258×2=516(米)。
(3)师:大家将面积和周长区分得很清楚,我们继续来解决这类问题。
课件出示问题。
【学情预设】学生根据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很快求出水面的面积,即15×15=225(平方米),周长是15×4=60(米)。
【设计意图】面积单元的复习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分两个层次进行。第一个层次引导学生自主整理本单元知识,重新建构知识体系;第二个层次灵活运用本单元知识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进一步体会和感悟面积的意义,提升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整理和复习了哪些知识?我们是如何学习的?
?板书设计
位置与方向
面积
加油站在小清家的东北方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健身园在小清家的西北方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图书馆在小清家的西南方
学校在小清家的东南方
?教学反思
本节课复习了位置与方向、面积、面积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等内容。通过梳理知识点、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解决面积问题时,有少数学生将周长与面积混淆,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周长和面积相关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作业设计
一、填一填。
1.9平方米=()平方分米30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2.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20分米,它的面积是(
)平方分米。
3.用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图形
,它的周长是(
)厘米,面积是(
)平
方厘米。
4.在一块长36厘米、宽24厘米的纸板上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剩下部分的面积是(
)
平方厘米,周长是(
)厘米。
5.玲玲上学从家向东北方向走到学校,放学时她从学校向(
)方向走回家。
二、计算下面图形的面积。
三、看图填空并解答问题。
1.少年宫在学校的(
)面;科技馆在学校
的(
)面;邮局在学校的(
)方向;
超市在学校的(
)方向。
2.图书馆在学校的(
)方向;学校的东
南方向是(
)。
3.路路从家到图书馆,可以怎样走?
四、在一个长50米、宽260分米的长方形水池四周铺设一条宽2米的防滑地砖(如图),铺砖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参考答案
一、1.900
3
2.25
3.10
4
4.288
72
5.西南
二、13×13=169(平方分米)42×14=588(平方米)
8×(2+2)-3×2=26(平方厘米)
三、1.南
北
西南
东北
2.西北
路路家
3.向西直走,经少年宫到邮局,然后向北直走,经银行到图书馆。(答案不唯一)
四、260分米=26米
50+2×2=54(米)26+2×2=30(米)
54×30=1620(平方米)
50×26=1300(平方米)
1620-1300=320(平方米)
◎教学笔记
【教学提示】
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认识到数学是为我们的生活服务的。
◎教学笔记
【教学提示】
巩固深化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区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并且会灵活运用。
◎教学笔记
【教学提示】
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教师应注意提醒学生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注意区分面积和周长公式的使用。
◎教学笔记
◎教学笔记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