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武威十八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甘肃省武威十八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6-09 08:30: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9---2020年第一学期高一历史期末试卷
时间:90分钟
1.
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拜年是我国的春节习俗。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行跪拜之礼,长辈端坐高堂,接受晚辈的祝福。拜年反映了我国古代的一项制度。这一制度(  )
A.形成了等级森严的官僚政治
B.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
C.体现了血缘和政治关系
D.加剧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
2.秦王嬴政统一全国后,定“皇帝”名号,自称“朕”,命令称“制”或“诏”,印称“玺。这说明嬴政(
)
A.歌颂战争功绩
B.追求皇权至上
C.统一国家法度
D.实行先代礼制
3.章太炎在《秦政记》中说:“虽四三皇、六五帝,也不足比隆也。”据此,你认为秦始皇能在中国历史上有如此地位,最主要是因为他(

A.兼并了六国
B.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C.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D.
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4.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改革的趋势是(

A.强化专制皇权
B.加强中央集权
C.扩大监察权力
D.加紧对农民的控制
5.秦朝的郡县制和元朝的行省制度都能有效加强中央集权,主要是由于(

A.都是地方行政制度
B.其最高官员都由中央直接任命
C.都有严密的监察体系
D.都有利于发挥地方自主性
6.有人评价说,宋朝一代,官员多如天上银河里的星星;又有人说,宋朝一代,目不监官。导致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北宋官员人浮于事
B.北宋科举考试的发展
C.北宋加强中央集权
D.北宋吸取了前代的教训
7.《朱子语类》云:“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A.体现三省分权制
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
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
D.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8.当看到电视剧中出现军机大臣跪受笔录的场面时,我们知道这一场景最早出现在(

A.努尔哈赤统治时期
B.皇太极在位期间
C.康熙帝在位期间
D.雍正帝在位时期
9.“皇帝从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拨一些人来承担政务,逐渐演变为正式的辅政机构。”符合这一情况的实例有(

①秦朝御史大夫
②汉朝尚书令
③明朝殿阁大学士
④清朝军机大臣
A.
 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0.“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按照他们的财产的多寡来规定的,于是,有产阶级日益获得势力,氏族制度遭到新的失败。”这是对哪次改革的评价(

A.梭伦改革
B.克里斯提尼改革
C.伯利克里改革
D.柏拉图改革
11.公元前453年,由三名贵族组成的罗马考察团前往希腊,经过近一年的考察,认为雅典的政治制度是“外观的民主,实质的独裁”。这种说法的主要理由是(  )
A.雅典的民主制度是一种直接民主制
B.广大妇女不能参加城邦的公民大会
C.向雅典城邦纳税的外邦人无选举权
D.城邦的实权掌握在少数奴隶主手中
12.成文法的意义在于按律判决,任何人不得随意解释法律。罗马第一部有章可循的成文法是(

A.《王位继承法》
B.《十二铜表法》
C.公民法
D.万民法
13.《十二铜表法》的编纂被认为是平民的胜利,主要是因为(  )
A.体现了法律的公平与公正
B.给平民带来了好处
C.按律量刑,贵族不能随意解释法律
D.维护了平民的利益
14.《十二铜表法》规定:“夜间行窃,如当场被杀,应视将其杀死为合法。”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罗马法维护私有财产权
B.罗马法强调“轻罪重罚”
C.罗马法重视道德修养
D.罗马法蔑视人权
15.光荣革命后,威廉以他自己和妻子的名义宣读了誓词:“我们衷心地接受你们向我们提出的议案,并保证以英国法律作为自己行为的准则。”威廉所说的“你们”是指(

A.
英国议会
B.英国贵族
C.英国民众
D.英国王室
16.“仍然留在贵族手中并且被贵族用来抵制新兴工业资产阶级野心的政治权利,已经同新的经济利益不能相容了。”为改变这一状况,英国出现了(  )
A.君主立宪制
B.第二次工业革命
C.责任内阁制
D.1832年议会改革
17.美国建立之初面临着严重的危机,主要来自于(

A.邦联政治体制的弊端
B.英法等国的军事威胁
C.经济发展的及其缓慢
D.独立战争的不彻底性
18.1871年4月17日,当巴黎公社战士还在浴血奋战时,马克思就在写给路库格曼的信中指出,不管这件事情的直接结果如何,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新起点毕竟是已经取得了。马克思在信中说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新起点”的依据应该是(  )
A.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
B.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C.成功地动员了广大农民群众参加战斗
D.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
19.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主张:“外国有禁卖子为奴之例。家贫卖子,只顾眼前之便,不思子孙永为人奴,大辱祖考……故准富者请人雇工,不得买奴,贻笑外邦。”从材料中可知洪仁玕主张(  )
A.消除社会不平等现象
B.发展资本主义雇佣关系
C.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
D.树立良好的对外形象
20.某年出版的日本报纸,关于中国事件的报道,使用了下列小标题:“点燃革命之火”“武汉的形势”“排满兴汉宣言”“列强的态度”等。这篇文章集中报道的可能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八国联军侵华
C.甲午中日战争
D.辛亥革命
21.从大革命失败的教训里,中国共产党得到的最重要的认识是(  )
A.尽快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B.确立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方针
C.建立并巩固革命统一战线
D.掌握军队的重要性
22.当《凡尔赛和约》的内容传回时,消息灵通的中国人群情激昂。蒋介石日记记载:“排日风潮,皆未稍息。此乃中国国民第一次之示威运动,可谓破天荒之壮举。”此“壮举”是(  )
A.新文化运动
B.五四运动
C.国民革命运动
D.国共合作
23.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开始的标志是( )
A.转战陕北
B.挺进大别山
C.发动三大运动
D.渡江战役
24.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所体现的两大原则是( )
①人民民主 ②民主集中 ③社会主义 ④民主协商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25.最早规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的文献是
A.《论联合政府》
B.《共同纲领》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共“八大”决议
26.1950年6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上说:“光靠我们党是治不好天下的。”建国后能体现中国共产党上述思想的制度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民主集中制度
27.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是( )
A.民族平等 
B.民族团结 
C.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 
D.民族区域自治
28.“一国两制”的构想首先得到成功运用是在
A.台湾问题上 
B.香港问题上
 
C.澳门问题上 
D.特区问题上
29.1953年中国政府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为了处理( )
A.同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 
B.同邻国和新兴民族国家的关系 
C.同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关系 
D.朝鲜战争的遗留问题
30.20世纪70年代,新中国外交有了重大突破和转机。其关键是( )
A.中日关系的改善 
B.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C.中苏关系的改善 
D.中美关系的缓和
二、非选择题(31题25分,32题15分)
31.外交是一个国家政治的延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5分)
材料一 顾维钧(顾维钧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卓越的外交家之一)的滔滔雄辩,在巴黎和会上引起强烈反响。然而,中国的命运又岂是一个外交官的雄辩所能改变得了的?五强控制的和会最终决定由日本获取德国在山东享有的权益……
材料二 1960年11月4日,尼克松说:“我明确地表示我反对给共产党中国外交承认。我同样反对共产党中国加入联合国。美国不应该尊敬一个不热爱和平的‘海盗’式国家。”
——《纽约每日新闻》
材料三 以“小球转动大球”而作为“破冰之旅”载入新中国外交史册的“乒乓外交”曾经备受瞩目。对此事件周恩来总理引用《论语·学而第一》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表达中国政府心情,并开心地说:“现在,门打开了。”
——《环球时报》
(1)材料一中为什么顾维钧的“滔滔雄辩”依然改变不了巴黎和会上“中国的命运”?(4分)
(2)结合材料二指出20世纪60年代美国对中国实行了怎样的外交政策?(4分)
(3)结合材料二、三指出美国对华态度发生了怎样的转变。转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8分)
(4)结合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外交成就,指出“门打开”后“有朋自远方来”的表现。(6分)
(5)导致不同时期中国外交地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3分)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图三 攻打冬宫
(1)图一反映的是什么事件?事件的结果如何?这是一次什么性质的事件?(6分)
(2)图二与图三反映的事件有什么联系?(4分)
(3)图三反映事件的最终结果如何?这次事件的性质是什么?(5分)
高一历史期末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1—5
CBDAB
6----10
CBDCA
11—15
DBCAA
16---20
DABBD
21---25
DBBAC
26---30
BDBBD
31.答案:(1)中国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民族不独立,没有外交地位。(4分)
(2)外交孤立政策(4分)
(3)转变:由仇视到友善。原因: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中苏关系的破裂;中国国际地位提高。(8分)(4)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出现与中国的建交热。(6分)(5)国际形势的变化;国家实力的变化;国内形势的变化。(3分)
32.(1)图一反映的是1917年3月俄国的二月革命;(2分)
结果是推翻专制的罗曼诺夫王朝,出现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2分)
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分)
(2)
图二与图三的联系:列宁发表的“四月提纲”为革命指明了方向,成为布尔什维克党的纲领,布尔什维克党以此为指导,在1917年11月发动武装起义,攻占冬宫。(4分)
(3)
结果: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性质: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5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