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5章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第1课时)课件+素材(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5章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第1课时)课件+素材(2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0-06-10 10:41:43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第5章
第3节
课时1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通过实验探究,归纳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通过探究活动,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重点】设计实验、分析数据、归纳总结、得出规律;
【难点】完成实验,探究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
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照相机是利用凸透镜能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的原理工作的。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胶卷相当于光屏。
2.
照相机的成像特点
(1)物体到镜头的距离大于镜头到胶片的距离。
(2)物体离镜头越远,物体在胶片上所成的像越小,像(或胶片)的位置到镜头的距离越近,即暗箱越短。
(3)照相机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像,像和物体在镜头的两侧。
学习目标
知识回顾
3.
投影仪的成像原理
投影仪是利用凸透镜能使物体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4.
放大镜成像的特点
(1)物体通过放大镜所成的像是个正立、放大的像。
(2)像和物体在放大镜的同侧。
(3)在一定范围内,放大镜离物体越近,所成的像越小;放大镜离物体越远,所成的像越大。
(4)
若放大镜与物体的距离增大到一定程度,所成的像便消失了。
学习目标
知识回顾
课堂导入
课堂导入
新课引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照相机、投影仪里面都有凸透镜,放大镜本身就是凸透镜。
照相机:物体离镜头比较远成倒立的、缩小的实像。
投影仪:物体离镜头比较近成一个放大的、倒立的实像。
放大镜:物体离镜头很近,能成放大的、正立的虚像。
你知道像的虚实、大小、正倒跟物距有什么关系吗?
1.
基本概念
(1)物距:物体到透镜光心的距离,用字母u表示。
(2)像距:像到透镜光心的距离,用字母v表示。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物距u
像距v
物体AB
B
A
像A’
B’
B’
A’
F
焦点
F
焦点
光心
新知探究
新知探究
注意:因初中阶段我们研究的透镜均为薄透镜,其厚度可忽略不计,所以一般物距也可说为物体到透镜的距离,像距也可说为像到透镜的距离。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新知探究
新知探究
(1)提出问题:凸透镜所成像的虚实、大小、正倒跟物距有什么关系?
(2)作出猜想:①可能与物距有关;②可能与焦距有关(由于凸透镜的偏折情况和焦距有关);
(3)实验设计:先把物体放在距凸透镜较远的地方,然后逐渐向凸透镜移近,同时把光屏放在凸透镜的另一侧,观察光屏上像的变化情况。研究凸透镜的成像与物距的关系(保持焦距不变,即使用同一个凸透镜),物距的变化以焦距为标准,即观察物距大于2倍焦距、大于1倍焦距小于2倍焦距、小于1倍焦距的成像情况。
O
F
2f
光屏
新知探究
新知探究
(4)实验仪器:光具座、蜡烛、光屏、凸透镜、火柴等。
(5)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
实验步骤:①如果凸透镜的焦距未知,可以利用太阳光粗测出凸透
镜的焦距。
新知探究
新知探究
②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安放在光具座上,调整它们的高度,使烛焰的中心、凸透镜的光心和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使它们的中心处于同一高度,这样像才能成在光屏中心。
③把点燃的蜡烛放在较远处(
u>2f
),然后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直到光屏上出现清晰的烛焰的像,观察并记录像的大小和正倒,测出物距u和像距v。改变物距,重做这一步。
新知探究
新知探究
④把蜡烛移向凸透镜(
u=2f

,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清晰的烛焰的像,观察并记录像的大小和正倒,测出物距u和像距v。
⑤把蜡烛移向凸透镜(
f<u<2f
),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清晰的烛焰的像,观察并记录像的大小和正倒,测出物距u和像距v。改变物距,重做这一步。
⑥把蜡烛继续靠近凸透镜(
u=f

,移动光屏,观察是否能够成像。
新知探究
新知探究
⑦继续向凸透镜移动蜡烛(
u)并调整光屏的位置,你能在屏上得到蜡烛的像吗?撤去光屏,从光屏一侧向透镜方向看去,能否观察到蜡烛的像?像在什么位置?记录所看到的像的正倒、大小以及此时的物距u。改变物距,重做这一步。
⑧将实验数据和观察结果填入表中(该实验所用凸透镜的焦距
f=10cm
)。
新知探究
新知探究
像不能成在光屏上;撤去光屏,从光屏一侧直接用眼睛向透镜方向看去观察到蜡烛正立、放大的虚像;像位于物的同侧。
物距u与焦距
f
的关系
物距
u/cm
像距
v/cm
成像的性质
像的变化情况
u>2f
倒立、缩小、实像
物距变小时,像距变大,像(相对之前的像,下同)变大
u=2f
倒立、等大、实像
f<u<2f
倒立、放大、实像
物距变小时,像距变大,像变大
u=f
不成像
u<f
正立、放大、虚像
物距变小时,像距变小,虚像变小
20
56
56
12
20
12
10
8
6
18
23
23
18
新知探究
新知探究
新知探究
新知探究
②二倍焦距处是成放大像和缩小像的分界点。当u>2f
时,成缩小的实像;当u=2f
时,成等大的实像;当f<u<2f
时,成放大的实像。
④凸透镜成实像时,随着物距的变小,像和像距都变大;成虚像时,随着物距的变小,像和像距都变小。
①焦点是成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当u>f
时成实像;当u时成虚像;当u=f
时不成像。
③凸透镜成的实像都是倒立的,且像、物位于凸透镜的两侧;凸透镜成的虚像都是正立的,且像、物位于凸透镜的同侧。
新知探究
新知探究
(6)分析与论证
物距
(u)
像的性质
相对凸透镜位置
应用
倒正
大小
虚实
像距(v)
u>2f
倒立
缩小
实像
f<v<2f
与物异侧
照相机
u=2f
倒立
等大
实像
v=2f
与物异侧
测焦距
f<u<2f
倒立
放大
实像
v>2f
与物异侧
投影仪
u=f
不成像、得到一束平行光
u<f
正立
放大
虚像
与物同侧
放大镜
(7)实验结论:
新知探究
新知探究
1.
光具座的长度有限,做实验时最好选用焦距为10cm左右的凸透镜,焦距过大(光具座总长不够4倍焦距长),有些实验无法完成。
2.
凸透镜最好放在光具座的中间位置,便于调节物距和像距。
3.
调整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目的是让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央。
4.
调整光屏时不可再调整凸透镜的位置,否则会引起物距改变。
5.
同一个物距范围内要取两个以上的物距进行实验,这样做是为了排除偶然因素,寻找普遍规律。
新知探究
特别提醒
思考讨论1:你知道实验中无论如何移动光屏都找不到像的原因有哪些?
(1)
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
(2)当烛焰在凸透镜一倍焦距以外,但非常靠近焦点时,所成的像很大,且像距也很大,而光具座长度有限,光屏不能承接到像。
(3)物体在一倍焦距之内或在焦点处。
新知探究
新知探究
思考讨论2:若把凸透镜遮挡一部分,像会发生什么变化?
若把凸透镜遮掉一部分,成像性质不变,只是成的像暗一些。
新知探究
新知探究
(广东中考)如图所示,小李用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和光屏进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凸透镜的焦距为12cm。
新知探究
典型例题1
(1)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要使光屏承接到一个倒立、______的清晰的实像,具体的操作是首先将光屏向
____________移动,直到找到最清晰的像。日常生活中______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制成的。
(2)当蜡烛燃烧一段时间后会变短,烛焰的像会往______偏离光屏中心。
(3)请你指出用烛焰作为发光物体完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存在的两点不足之处: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根据蜡烛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可知,物距u=15.0cm,f2f,即清晰的像位于光具座“70.0cm”刻度线往右的位置,因此要将光屏往右移到适当的距离,直至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投影仪就是根据凸透镜成放大的实像这一原理制成的。
(2)凸透镜成实像时,烛焰、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蜡烛燃烧变短时,烛焰向下偏离中心线,故烛焰的像往上偏离光屏中心。
新知探究
典型例题1
(3)蜡烛燃烧变短会导致像在光屏上的位置发生改变;烛焰容易晃动也会导致光屏上的像发生晃动,影响观察。
答案:(1)放大

投影仪
(2)上
(3)①蜡烛燃烧会变短使烛焰位置发生变化②烛焰容易晃动影响观察(答案合理即可)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u>2f
:倒立、缩小的实像,fu=2f
:倒立、等大的实像,v=2f
照相机原理
u=f
:平行光束,不成像
投影仪原理
f:倒立、放大的实像,v>2f
放大镜原理
u:正立、放大的虚像
课堂总结
课堂总结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某次实验的成像情况如图所示,小组成员提出“有哪些方法可以让光屏上的像变大”的问题,经过讨论后形成两个方案,而且都能达到目的。
方案一:保持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不动,只将凸透镜向————移动适当距离;方案二: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动,将蜡烛和光屏都向————移动。


课堂作业
课堂作业
2.
如图为凸透镜成像的示意图,由于不慎将透镜的上沿摔掉一块(图中阴影部分),则
(
)
A.
像的A'部分消失了
B.
像的B'部分消失了
C.
成像的效果不受影响
D.
像A'B'是完整的,但亮度变暗
D
课堂作业
课堂作业
3.
小明同学做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将点燃的蜡烛放在凸透镜前,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倒立、放大的实像。保持透镜位置不变,把蜡烛与光屏的位置对换,则(
)
A.
光屏上有倒立、缩小的实像
B.
光屏上有倒立、放大的实像
C.
光屏上有正立、等大的虚像
D.
光屏上没有像
A
课堂作业
课堂作业
4.
一凸透镜的焦距为20厘米,要得到放大的实像,物体应位于凸透镜前(??
)
A.
小于20厘米处
B.
大于40厘米处
C.
20厘米与40厘米之间?
D.
条件不足,无法确定
C
课堂作业
课堂作业
5.
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小明同学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始终观察不到烛焰清晰的像,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A.
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中心在同一条水平线上
B.
蜡烛距凸透镜距离大于焦距
C.
蜡烛距凸透镜距离小于焦距
D.
蜡烛距凸透镜距离等于2倍焦距
C
课堂作业
课堂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