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一 第22课 祖国的统一大业课件 (共2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必修一 第22课 祖国的统一大业课件 (共2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6-09 08:44: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第22课祖国的统一大业
问题:一国两制是如何形成的?其含义是什么?
2、形成
酝酿: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
发展:1981年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的谈话;
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明确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
确立:1984年,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
伟大的构想——“一国两制”的提出
1、背景
国内:海峡两岸长期分裂,统一祖国的愿望十分迫切;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国际: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一国
两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


港澳台
社会主义制度
资本主义制度
前提和核心
主体
补充
不会改变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十亿人口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3、含义
4、意义:
①大战略:一项大胆的、创造性的重大战略决策
②大发展: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③大贡献:为解决国际争端与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和方式
④大促进: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导思想
探究:港澳是如何回归的?港澳回归有何历史意义?
成功的实践——香港、澳门的回归
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红旗代表祖国,白色紫荆花代表香港,寓意着香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祖国的怀抱中兴旺发达。花蕊上的五颗星象征着香港同胞心中热爱祖国,红、白两色体现了“一国两制”的精神。
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旗是绘有五星、莲花、大桥和海水的绿色旗帜。五星象征国家的统一,表明澳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莲花是澳门居民钟爱的花种,三朵含苞欲放的白莲花代表澳门特区有澳门半岛、氹仔岛和路环岛组成,大桥和海水反映澳门的自然环境;绿色象征着生机的祖国。
1、香港回归
1982年
中英会谈
1984年签署
《中英联合声明》
1997年7月1日
香港顺利回归
驻香港部队三军仪仗队
不享受国防权和外交权
2、澳门回归
八七声明
九九回归
江泽民主席为澳门回归题词
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如果不收回,就意
味着中国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是李鸿章!
“香港问题为什么能够谈成呢?并不是我们参加谈判的人有特殊的本领,主要是我们这个国家这几年发展起来了。……当然,香港问题能够解决好,还是由于‘一国两制’的根本方针或者说战略搞对了,也是中英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
------邓小平
讨论港澳回归的原因。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3、回归的原因:
前提条件
——
综合国力强大(根本原因)
政策保障
——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法律依据
——
联合声明以及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群众基础
——
港澳同胞渴望回归
4、回归的意义:
(1)对港澳:
(2)对大陆:
(3)对世界:
(4)对台湾:
开创新纪元:结束列强占领,开创与祖国内地共同发展新纪元。
迈出重要一步: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提供典范:为和平解决国际历史遗留问题和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提供了一种范例。
启示作用:为台湾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标志着中国人民雪洗了百年国耻
香港澳门顺利回归说明了什么?
1、香港澳门回归祖国说明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显著提高及综合国力的增强
2、香港澳门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中国才能回到祖国的怀抱,才能洗雪百年国耻。
3、证明“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
特别行政区与民族自治区的关系
区别
设立区域不同
特别行政区是在港、澳、台设立的,
而民族自治区是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的。
自治程度不同
特别行政区有“高度的自治权”,
民族自治区有“一定的自治权”。
社会制度不同
特别行政区坚持资本主义制度,
民族自治区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解决问题不同
特别行政区是为实现中国和平统一而设立的,
民族自治区是为了解决民族问题、实现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事务的愿望设立的。
主要作用不同
特别行政区有利于实现祖国和平统一,
民族自治区有利于各民族共同繁荣。
关系
都享有自治权,都是中央政府管辖下的地方行政区域,都不具有任何独立主权实体的性质。
  乡

余光中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将来啊,乡愁是一架长长的桥,
我去那头,你来这头。
《望大陆诗》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
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天苍苍,野茫茫;
山之上,有国殇!
------于右任
问题:建国以来,海峡两岸关系的进程如何?
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海峡两岸关系历程
隔绝(1949-1979)
暖风(80至90年代)
寒流(90年代)
契机(2005-)
四九七九结坚冰(隔岸对立);
八零年代吹暖风(放宽三通限制);
九零以后起寒流(“台独”猖獗);
零五之后契机生(交往增多)。
阻碍和平统一的因素有哪些?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03.9.28陈水扁在民进党十七周年党庆晚会上第一次亮出“台独”时间表,声称要在2004年“完成历史性首次‘公投’”,……于2007年实施“新宪法”。
材料二
近年来美国加强对台售武,仅2001年,美国就批准售台包括纪德舰和P3C“猎户座”反潜侦察机在内的11种先进武器,而在1992年,美国就一口气卖给台湾150架F-16战斗机。

根本保证:中国综合国力强大

世界潮流:和平与发展

经济联系:两岸经济联系加强

人心所向:两岸人民渴望统一。

历史依据: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政策保障:“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榜样借鉴:港澳的顺利回归和繁荣稳定。
①国际反华势力的干涉
②台独势力
2、海峡两岸统一的因素
(1)有利因素:
(2)不利因素:
3、中共的对台政策和立场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不承诺放弃武力)

1995年,江泽民的“八项主张”
——纲领性文件

2005年
四个“决不”
①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
②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
③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
④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①强调“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
②努力实现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2005年《反分裂国家法》
2005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反分裂国家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