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故都的秋 (公开课) 课件(21张PPT)+论文

文档属性

名称 2.故都的秋 (公开课) 课件(21张PPT)+论文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6-12 11:05:50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刘禹锡的《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赞美秋天的诗句
不一样的秋天
不同的人,眼里就有不一样的秋天,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情感有别。所以说“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散文大家郁达夫的《故都的秋》,走进郁达夫的心灵世界,来感受他心中的秋景。
学习目标
1.认知目标
了解郁达夫其人及写作背景。
2.技能目标
学习本文情景交融,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特色。
3.情感目标
领悟作者流露在文中的主观情感,培养人文情怀,提高审美能力。
解题
思考:“故都”指什么地方?
作者为什么不称“北平的秋”而叫
“故都的秋”呢?
整体感知:
立足全文,故都的秋的特点是什么?
请同学们找出最能体现故都的秋的特点的段落,读一下。
说说这些景物的特点是什么?给你的感觉如何?。
重点诵读、品析第三段
  故都北京,即使是在郁达夫生活的时代,秋天里,明艳之色有,繁华之境在,作者却没有写这些。请大家仔细品味一下,作者笔下喜欢的秋景有什么特殊之处?
作者的欣赏趣味又有什么特别之处?
我发现自己特别
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大地默默无闻,只要来一两个有悟性的文人一站立,他封存久远的文化内涵也就能哗的一声奔泻而出……
––《文化苦旅》
文化触觉敏感的人往往能够发现一片自然风景背后深沉的文化意味,从而完成审美的超越.
情景交融
作者笔下的秋景的特殊之处:
缘于作者独特的审美情思:
 
“一切景语皆情语。”
文中的景物表面看都是秋的真实色彩,实质上是自然界的客观色彩与作者内心的主观情思的自然融合,情和景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称之为”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探析作者审美倾向的原因:
郁达夫为什么会喜欢这种生命衰败的颓唐色彩?为什么故都的秋是“悲凉”的?
1、个人原因、时代背景
2、
审美倾向的形成
首先,从身世命运来看。“郁达夫三岁丧父,家道衰贫”,
“后来又经两度婚姻失败,再有两次丧子之痛,此外,郁达夫生活在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先后目睹了晚清腐败、军阀割据的社会现实,亲自经受了蒋介石政府白色恐怖的威慑,最后亲历抗日烽火,在南洋为日本宪兵秘密杀害。这样的一生,是悲凉的。
其次,从性格情趣来看,他的身世命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忧伤压抑的性格,从而影响着他在创作上的情趣倾向

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进行创作。1933年4月,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上海移居杭州,撤退到隐逸恬适的山水之间,思想苦闷,创作枯淡,而这篇散文写于1934年,作者正处于苦闷时期。


审美倾向的形成
郁达夫七岁入私塾,九岁便能赋诗。
从少年时代起,就爱读小说、戏曲,对中国古典诗文和小说有浓厚的兴趣,……始终没有完全摆脱中国旧式传统文人的积习。
思考:文中是否透露出这种审美倾向的由来呢?
学生自主探析
根据我们刚才的解读经验,任选其中一种秋景,试着体会一下作者的审美情趣。
深化理解
这些景物共同构成了一种直面衰败的感觉,告诉人们再美丽的生命也是有周期的。这样,故都的秋景就有了对生命周期的深邃思考。
审美体验:
美学意义上的美,正是生命的感觉和情致的深邃。
孙绍振
郁达夫从故都秋景中看到“悲凉”,正是因为他眼中带着历史沧桑的“深邃情致”与衰败之美
的“生命感觉”。
北国之秋:清、静、悲凉
(全文之“神”)
课后作业:
阅读郁达夫的作品
《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迟桂花》等。
郁达夫作品的研究专著:
《是颓废还是辉煌(郁达夫作品的思想与艺术共2册)》(作者:刘茂海)。
凋零
混混沌沌
潭柘寺
一椽破屋
喇叭
扫帚
细腻
落蕊
平平仄仄
悲啼
萧索
橄榄
歧韵
颓废
课文朗读
读准这些字的读音
故都的秋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有人说“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今天我们一同走进散文大家郁达夫的《故都的秋》,走进郁达夫的心灵世界,来感受他心中的秋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