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第四节:匀变速直线运动和汽车行驶安全
第二章:
*本节课学习目标.重点.难点
学习目标
一.1.通过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例--
~汽车行驶安全问题
匀变速直线运动过程的探究,认识和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和位移.
2.能够运用公式来解决实际
二.重点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分析和应用规律的选择.
三.难点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分析和应用规律
匀变速直线运动基本规律回顾:
1、速度时间关系式:
2、位移时间关系式:
4、平均速度公式:
3、位移速度公式:
生命的严重威胁
——交通安全事故
思考:到底有哪些人为的原因让交通事故频繁发生呢?
讨论一:为什么汽车行驶要保持一定的车距?
安全距离:汽车在紧急刹车后要向前滑行一段距离后才能停止,为了保证行车安全,车与车之间必须保持一段距离,这段距离称之为安全距离。
安全距离与停车距离
停车距离:驾驶员从发现情况到汽车完全停止下来所通过的距离.
安全距离与停车距离的关系:
t=4s
例1: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速度是108km/h,若驾驶员发现前方80m处发生了交通事故,马上紧急刹车,汽车以恒定的加速度经过4s才停下来,问该汽车是否会有安全问题?
解:取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汽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60m<80m∴该车没有安全问题
2
3
学以致用——用物理规律解决汽车行驶安全问题
汽车由刹车到停止所经过的位移为
?
在例1题中
驾驶员:
发现情况
与
采取刹车动作是同时进行的
.
但:
实际情况中,能做到两者同时进行吗?
从你的眼睛看到信号那一刻,到真正开始反应的时间间隔。
看到信号
开始反应
反应时间
大小:一般是0.5~1.5
s
“飞人”刘翔起跑反应时间为0.139s
分析:在反应时间里,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踩下刹车后,才开始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故
停车距离=反应距离S1+刹车距离S2
反应距离S1=
v
t
=30×0.5m=15m
刹车距离S2=60m
停车距离:
S=S1+S2=75m<80m
∴不会有安全问题
在例1中,如果驾驶员看到交通事故时的反应时间是0.5s,该汽车是否会有安全问题?
学以致用——用物理规律解决汽车行驶安全问题
S=S1+S2=S梯
用V-t
图像描述汽车的运动
解题点拨:当遇到物体是分阶段式运动的时候,用v-t图可以让过程更加直观,解决位移问题时也更加简便
做出汽车的v-t图像,如下图
∴不会有安全问题
在例1中,如果驾驶员是酒后驾车,看到交通事故时的反应时间是1.0s,该汽车是否会有安全问题?
S=S1+S2=S梯
做出汽车的v-t图像,如下图
∴有安全问题
讨论二:为什么不允许酒后开车?
★
发现情况
开始刹车之间的时间间隔。
★
大小:
一般:
0.5
~
1.5
s
酒后:
增加
2
~
3
倍
驾驶员的反应时间
切勿:
★酒后驾车
★疲劳驾驶
★
饮酒以后,服用某些感冒药后,
处于疲劳状态下以及老年人,都不宜开车
停车距离
《驾驶员守则》中的安全距离图
车速60km/h
车速40km/h
讨论三:为什么不允许超速行驶?
结论:车速越大停车距离越大,所以行车不要超速行驶。
10
10
20
15
20
35
20
40
60
观察课本图2-4-1,填写下表:
车速km/h
反应距离m
刹车距离m
停车距离m
40
60
80
讨论:结合刚才的例题再次谈谈为什么下述原因会容易导致车祸的发生
学以致用——用物理规律解决汽车行驶安全问题
例1 若我国高速公路的最高车速限制为120
km/h.设某人驾车正以最高时速沿平直高速公路行驶,该车刹车的加速度大小为5
m/s2,司机的反应时间为0.7
s.试计算行驶时的安全距离.
这节课我们了解到行车安全的部分法规,而且知道了这些法规完全来自于运动学原理。在论证这些法规的过程中,我们应用了运动学的公式,明确了一般的解题程序。希望大家以后在生活多多运用我们学过的物理知识,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小结
濠头中学高中物理组
酒后驾车的后果就是交通事故
交通安全宣传
开车真辛苦,请勿疲劳驾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