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 浩瀚的宇宙 课件(20张ppt)+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6.2 浩瀚的宇宙 课件(20张ppt)+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0-06-09 11:16:22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第二节 浩瀚的宇宙
第十六章 粒子和宇宙
一、宇宙概观
问题:
人类的祖先第一次仰望星空,并且惊叹其中的玄妙时,人们就开始试图破译日月星辰等天文现象的奥秘。谁是宇宙的中心?
托勒密的地心说:
宇宙结构是以地球为中心的一系列同心圆行星体系。
一、宇宙概观
一、宇宙概观
哥白尼日心说:
太阳是整个宇宙的中心。
哥白尼的“日心说”较好地描述了宇宙(实为太阳系)的真实情况。  
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
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是地球、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一、宇宙概观
太阳系行星数据
一、宇宙概观
银河系:
由恒星和星际物质组成的一个庞大的天体系统。直径达十万光年。
一、宇宙概观
二、飞向太空
用望远镜观察
(在地球上)
用火箭运载
(在地球上)
用航天器观察
(在太空中)
航天人观察
(在太空中)
用肉眼观察
(在地球上)
二、飞向太空
1957年10月4日,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标志着人类的航天技术已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时期。
1961年4月12日,苏联少校加加林完成了世界上首次载人宇宙飞行,实现了人类进入太空的梦想。
1969年7月20日,阿姆斯特朗将脚踏在了寂静的月球上。他深情地说道:“这是我个人的一小步,但却是全人类的一大步。”
二、飞向太空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成功发射。
标志着中国首次载人航天取得圆满成功。
二、飞向太空
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成功发射。
费俊龙、聂海胜
实现“多人多天”载人飞行。
二、飞向太空
2008年9月25日21时,“神舟”七号成功发射。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翟志刚实现中国第一次太空漫步。
二、飞向太空
2012年6月16日,“神舟”九号成功发射。
二、飞向太空
2013年6月11日,“神舟”十号成功发射。
二、飞向太空
“神舟”十一号飞船于2016年10月17日发射成功。
三、破解宇宙奥秘之路
哈勃望远镜是有史以来最大、最精确的天文望远镜。它上面的广角行星相机可拍摄到几十到上百个恒星照片,其清晰度是地面天文望远镜的10倍以上,其观测能力等于从华盛顿看到1.6×104km外悉尼的一只萤火虫。
三、破解宇宙奥秘之路
美国科学家哈勃观测到河外星系都在离我们远去,而离我们越远的星系逃离得越快,说明宇宙处于膨胀之中。
1948年物理学家伽莫夫提出,宇宙起源于一次“大爆炸”。
课堂小结
(1)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是地球、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太阳是银河系中一颗普通恒星。
(3)我国实现了从无人航天到载人航天,并计划20年内实现宇航员登月。
(4)宇宙的起源可能来源于一次“大爆炸”。
课堂练习
1.关于地球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
B.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恒星
C.地球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
D.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天体
课堂练习
2.为探索宇宙的奥秘,伽莫夫提出了(

A.大爆炸的理论
B.宇宙无中心说
C.河外星系离银河系变远
D.“日心说”第十六章?粒子和宇宙
第二节?浩瀚的宇宙
一、教学背景分析?
本节为初中物理教材最后一章的第二节。在前一节从微观角度认识世界的基础上,本节从宏观宇宙的角度让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并认识到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不断深入。?
本节以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和人类对宇宙结构演化认识历程为线索,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展示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和所取得的成果,并让学生了解从托勒密提出宇宙的地球中心说到哥白尼创立“日心说”的历史过程,从恒星在运动、星系在退离我们地球而远去到科学家提出宇宙起源于热大爆炸的学说,人类一直在不断努力地探索宇宙、努力地去了解和认识宇宙。通过展示宇宙中各种天体的图片,让学生对宇宙中的天体有直观的认识。以此来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并了解星体的特点,从而促进学生想象能力、推理能力的提升及创新精神的培养。?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对人类认识宇宙、探索宇宙历程的调查和讲解,大致了解宇宙概况。?2.?通过查找资料,初步了解宇宙起源理论:地心说、日心说(由此认识到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逐步深入的,宇宙中处处都是平等的)和大爆炸学说(知道宇宙的膨胀是对该学说的极大的支持)。?
3.通过介绍我国当前的宇宙探测和开发情况,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产生热爱祖国、发愤学习的热情。?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过程。?
教学难点:了解宇宙的起源。?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为了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总结能力,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本节课主要采取学生自主阅读、教师辅助指导以及学生合作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对宇宙有基本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讲解和观看有关视频的方式突破理解宇宙起源这个教学难点。?
四、教学过程?
1.教学引入?
情境1:课件演示美丽的地球。?
提出问题:每当夜幕降临,我们都会情不自禁地仰望天空,那里有什么呢?它们离我们有多远?你对我们生活的地球有什么认识吗?为什么我们会看到太阳东升西落和夜晚满天的繁星呢??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引出:地球属于太阳系以及太阳系八大行星。?
过渡:这些看起来很简单的有关于宇宙的知识和认识是科学家们经过极其漫长的过程才获得的。那人类在探索宇宙的过程中都经历了些什么?又是怎样认识宇宙的呢??
2.“知识点”教学?
●宇宙概观?
情境2:学生阅读和思考?
提问:通过阅读以及已有知识,你能说出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过程吗??
让学生用讲述的方法阐述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过程。?
引出:?
(1)16世纪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倡导“日心说”。?
(2)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是地球、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3)太阳是银河系中一颗普通恒星。除太阳外,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比邻星,距离地球约为4.3光年。?
(4)20世纪以来,由于大型天文望远镜的使用,以及空间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认识到上百亿年和上百亿光年的时空区域。?
●飞向太空?
情境3:学生阅读以及分组讨论?
提出问题:人类是如何探索宇宙的呢?人类对宇宙空间的探索经历了从无人航天到载人航天的进程,大家能说出几种载人航天器的类型吗??
学生阅读教材并进行小组讨论,并以时间和从无人航天到载人航天的进程为线索将人类探索宇宙过程的流程图画出来并进行分组展示。?
引出:?
(1)原苏联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
(2)加加林乘飞船进入太空。?
(3)“阿波罗—11”号飞船登月。?
(4)杨利伟乘“神舟”五号飞船遨游太空。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成功发射。2008年9月25日21时,“神舟”七号成功发射。2012年6月16日,“神舟”九号成功发射。2013年6月11日,“神舟”十号成功发射。2016年10月17日“神舟”十一号发射成功。?
(5)2007年发射“嫦娥”一号探月卫星,2010年“嫦娥”二号卫星也相继发射成功。除此之外,我国计划在20年内实现宇航员登陆月球计划。?
●破解宇宙奥秘之路?
情境4:展示哈勃望远镜图片。?
知识拓展:哈勃望远镜是有史以来最大、最精确的天文望远镜。它上面的广角行星相机可拍摄到几十到上百个恒星照片,其清晰度是地面天文望远镜的10倍以上,其观测能力等于从华盛顿看到1.6×104km外悉尼的一只萤火虫。?
教师以哈勃望远镜为媒介向学生介绍有关宇宙诞生和演化的相关知识。?
引出:美国科学家哈勃观测到河外星系都在离我们远去,而离我们越远的星系逃离得越快,说明宇宙处于膨胀之中。?
提出问题:你知道宇宙是如何起源的吗?你知道哪位科学家提出了宇宙的起源是大爆炸的观点呢?而哪些科学家通过实验验证过宇宙大爆炸学说呢??
提升:好奇是人类的习性,理解是一种乐趣,知识是生存的条件。因为我们在这个宇宙中只不过是晨空中飞扬的尘埃,所以人类的未来取决于我们对宇宙的了解程度。?
3.课堂小结???
(1)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是地球、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太阳是银河系中一颗普通的恒星。?
(3)我国实现了从无人航天到载人航天,并计划20年内实现宇航员登月。?
(4)宇宙的起源可能来源于一次“大爆炸”。?
4.小练习?
(1)20世纪初,______发明了射电望远镜,人类开始接受来自宇宙的__________。1926年,美国人__________成功发明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枚以________和_______为燃料的液体推进火箭,开创了人类跨入________的新纪元。?
(2)1970年,我国第一颗_____________发射成功。1975年,我国第一颗_________卫星安全返回地面。2003年,我国航天员__________遨游太空,成为中国第一位“__________”。?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采用了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师将课堂的时间尽最大可能还给了学生,强调了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学习过程。突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本节采用了以时间、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和人类对宇宙结构演化认识历程为线索带领学生体会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科学家们的探索精神以及科学探究的方式方法,并了解到人类的未来取决于我们对宇宙的了解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