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全国高中化学优质课观摩评比暨教学改革研讨会说课课件: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江苏 李雷蕾)下载地

文档属性

名称 2010年全国高中化学优质课观摩评比暨教学改革研讨会说课课件: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江苏 李雷蕾)下载地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0-12-12 17:16:00

文档简介

(共75张PPT)
苏教版《化学1(必修)》
专题四 第一单元 第一课时
《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
江苏省苏州中学 李雷蕾
本节说课主要包括以下五个部分:
教材分析
设计思路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课题来源:
本节课选自苏教版《化学1(必修)》专题4第一单元第一课时。
知识体系和学生情况:
学生已经初步积累了一些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技巧,通过本专题学习后,将形成完整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
知识体系和学生情况:
学生也已经具备一定的分析推理和类比迁移能力,能够通过物质分类理论知识,来推导出二氧化硫属于酸性氧化物,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
知识体系和学生情况:
学生也能够通过氧化还原反应的理论知识分析出二氧化硫中硫的+4价属于中间价态,从而推出二氧化硫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
知识体系和学生情况:
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设计实验和实际操作的能力,这为实验探索做好了准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二氧化硫的性质及由此对人类、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教学难点是二氧化硫对人类、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及防治。
知识与技能:
掌握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了解二氧化硫对空气的污染,酸雨的形成原因、危害和防治办法。
过程与方法:
以观察生活→理论分析→ 实验探索→回归生活为主线,训练综合分析能力、设计实验能力、观察能力以及信息迁移能力,培养科学的探索方法与科学品质,开发多元智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化学与人们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体验如何利用已学的知识来进一步学习新的知识,形成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
从生活走进化学
从化学走向社会
用实验探索知识
用理论引导分析
自主学习途径 具体内容
观察生活
理论分析
实验探索
回归生活
用化学视野感受生活,从身边的素材感知二氧化硫的性质。
用物质分类和氧化还原反应的化学理论具体分析二氧化硫的性质。
在理论的指导下,设计实验探索二氧化硫的性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用化学原理和方法认识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并解决实际问题。
媒体引入
激发兴趣
拍摄于1925年
拍摄于1982年
自主学习
合作探索
自主学习
途径 知识背景
或实验设计 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
观察生活
理论分析
实验探索
本材料来自中国环境监测网http://emc.cn/ReportCont.aspx type=2&id=1337
知识背景 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
观察生活
《城市空气质量日报》
的首要污染物
大气污染物,有毒
记者暗访福建古田银耳变白内幕
中央电视台《生活》栏目
知识背景 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
观察生活
《城市空气质量日报》
的首要污染物
福建古田银耳变白
大气污染物,有毒
具有漂白性
但对人体有害
可用来漂白印刷报纸的纸张
二氧化硫的污染
酸雨
pH值 <5.6
SO2的来源:化石燃料的燃烧,含硫矿石的冶炼和硫酸、磷肥、纸浆生产的工业废气。

知识背景 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
观察生活
《城市空气质量日报》
的首要污染物
福建古田银耳变白
硫酸型酸雨的形成
大气污染物,有毒
具有漂白性
但对人体有害
能溶于水,水溶液呈酸性,具有还原性。
是工业制硫酸的反应原理。
可用来漂白印刷报纸的纸张
硫酸工业制备流程
知识背景 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
观察生活
《城市空气质量日报》
的首要污染物
福建古田银耳变白
硫酸型酸雨的形成
大气污染物,有毒
具有漂白性
但对人体有害
能溶于水,水溶液呈酸性,具有还原性。
是工业制硫酸的反应原理。
可用来漂白印刷报纸的纸张
知识背景 二氧化硫的性质
理论分析
依据物质分类,二氧化硫属于酸性氧化物。
依据氧化还原反应原理,二氧化硫中的硫的化合价是+4价,是中间价态。
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①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②与碱性氧化物反应生成亚硫酸盐,③与碱反应生成亚硫酸盐和水。
具有氧化性
具有还原性
实验设计 实验现象 实验原理和结论
实验探索
①将针筒中的SO2通入品红溶液
②用充有SO2的针筒吸入少量蒸馏水,用橡皮塞堵住针眼,观察气体体积的变化,并用pH试纸测量水溶液的pH值。
③将针筒中的SO2通入氢氧化钡溶液中
④将针筒中的SO2通入碘水溶液
实验设计 实验现象 实验原理和结论
实验探索
①将针筒中的SO2通入品红溶液
②用充有SO2的针筒吸入少量蒸馏水,用橡皮塞堵住针眼,观察气体体积的变化,并用pH试纸测量水溶液的pH值。
③将针筒中的SO2通入氢氧化钡溶液中
④将针筒中的SO2通入碘水溶液
品红溶液褪色
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
实验设计 实验现象 实验原理和结论
实验探索
①将针筒中的SO2通入品红溶液
②用充有SO2的针筒吸入少量蒸馏水,用橡皮塞堵住针眼,观察气体体积的变化,并用pH试纸测量水溶液的pH值。
③将针筒中的SO2通入氢氧化钡溶液中
④将针筒中的SO2通入碘水溶液
品红溶液褪色
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
针管不断向内移动,经测定,针筒中的水溶液pH值约为2
二氧化硫易溶于水,
水溶液呈酸性。
实验设计 实验现象 实验原理和结论
实验探索
①将针筒中的SO2通入品红溶液
②用充有SO2的针筒吸入少量蒸馏水,用橡皮塞堵住针眼,观察气体体积的变化,并用pH试纸测量水溶液的pH值。
③将针筒中的SO2通入氢氧化钡溶液中
④将针筒中的SO2通入碘水溶液
品红溶液
褪色
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
针管不断向内移动,经测定,针筒中的水溶液pH值约为2
二氧化硫易溶于水,
水溶液呈酸性。
溶液变浑浊
二氧化硫具有
酸性氧化物的性质
SO2+Ba(OH)2=BaSO3↓+H2O
实验设计 实验现象 实验原理和结论
实验探索
①将针筒中的SO2通入品红溶液
②用充有SO2的针筒吸入少量蒸馏水,用橡皮塞堵住针眼,观察气体体积的变化,并用pH试纸测量水溶液的pH值。
③将针筒中的SO2通入氢氧化钡溶液中
④将针筒中的SO2通入碘水溶液
品红溶液
褪色
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
针管不断向内移动,经测定,针筒中的水溶液pH值约为2
二氧化硫易溶于水,
水溶液呈酸性。
溶液变浑浊
二氧化硫具有
酸性氧化物的性质
SO2+Ba(OH)2=BaSO3↓+H2O
溶液褪色
二氧化硫具有还原性
SO2+I2=H2SO4+2HI
交流成果
总结提升
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
物理性质: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
化学性质 ① 具有漂白性 品红溶液褪色
② 具有酸性
氧化物的通性 与水反应生成对应的酸
与碱性氧化物反应生成对应的盐
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③ 具有强还原性 能与氧气、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氯水、溴水、碘水等多种氧化剂发生反应
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
物理性质: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
化学性质 ① 具有漂白性 品红溶液褪色
② 具有酸性
氧化物的通性 与水反应生成对应的酸
与碱性氧化物反应生成对应的盐
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③ 具有强还原性 能与氧气、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氯水、溴水、碘水等多种氧化剂发生反应
,加热褪色后的品红溶液,
溶液恢复红色,可以印刷漂白报纸的纸张。
,可以生产硫酸,也可以在葡萄酒中起抗氧化的作用。
-亚硫酸
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
物理性质: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
化学性质 ① 具有漂白性 品红溶液褪色
② 具有酸性
氧化物的通性 与水反应生成对应的酸
与碱性氧化物反应生成对应的盐
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③ 具有强还原性 能与氧气、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氯水、溴水、碘水等多种氧化剂发生反应
,加热褪色后的品红溶液,
溶液恢复红色,可以漂白印刷报纸的纸张。
,可以生产硫酸,可以在葡萄酒中起抗氧化的作用。
-亚硫酸
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
物理性质: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
化学性质 ① 具有漂白性 品红溶液褪色
② 具有酸性
氧化物的通性 与水反应生成对应的酸
与碱性氧化物反应生成对应的盐
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③ 具有强还原性 能与氧气、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氯水、溴水、碘水等多种氧化剂发生反应
,加热褪色后的品红溶液,
溶液恢复红色,可以漂白报纸。
,可以生产硫酸,可以在葡萄酒中起抗氧化的作用。
④ 具有弱氧化性 能与氢硫酸反应
-亚硫酸
学以致用
推出成果
拍摄于1925年
拍摄于1982年
课堂讨论:
酸雨的形成对人体、对动物,对建筑物都有很大的危害,那么,酸雨到底该怎样防治呢?
二氧化硫的污染
酸雨
pH值 <5.6
SO2的来源:化石燃料的燃烧,含硫矿石的冶炼和硫酸、磷肥、纸浆生产的工业废气。

酸雨的防治方法一:选择种植一些吸收SO2能力较强的花草树木(如石榴、菊花、桑树、银杉等)。当SO2被植物吸收后,可形成亚硫酸盐,再氧化成硫酸盐,变成对植物生长有用的营养物质。随着叶片的衰老凋落,所吸收的硫元素也一同落到地上,为土壤所吸收,因而在植物叶枯叶荣的周期变化中,就可不断地将空气中的硫转移到土壤中,这样,在大气与地面中形成了循环,使空气不断得以净化。
酸雨的防治方法二:对硫酸工业的尾气在排放到大气中之前进行尾气脱硫。
SO2+2NH 3·H2O=(NH4)2SO3+H2O
SO2+NH 3·H2O=NH4HSO3
(NH4)2SO3+H2SO4= (NH4)2SO4+ SO2↑ + H2O
2NH4HSO3+H2SO4= (NH4)2SO4+ 2SO2↑ +2H2O
可以获得高纯度的二氧化硫,再利用。
酸雨的防治方法二:对煤燃烧后形成的烟气在排放到大气中之前进行烟气脱硫。
Ca(OH)2+CO2=CaCO3+H2O
CaCO3十SO2=CaSO3十CO2
2CaSO3+O2+4H2O=2(CaSO4·2H2O)
生成副产物石膏
酸雨的防治方法三:在原煤加工时加入脱硫剂,从而减少煤燃烧时产生的SO2,即原煤脱硫。
CaCO3= CaO+CO2↑
SO2+CaO=CaSO3
2CaSO3+O2= 2CaSO4
脱硫中产生的废料中含有CaSO4,可用于制造建筑材料。
高温
酸雨的防治方法四:开发新能源(如:核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氢能等),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
⑴科学研究往往来源于生产生活实际。
酸雨的
危害
二氧化硫
性质的探索
酸雨的
防治
小 结
⑵科学研究必须大胆分析,勇于实验。
⑶科学研究最终应该服务于社会,造福于人类。
精彩延续:
查阅有关资料,完成小论文《如何看待二氧化硫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1.本节课所有的学生实验均为针筒微型实验,操作简便,防止污染,使每个学生都有动手的机会。
2.在本堂课中,老师仅起到引导的作用,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学生讨论的内容多,交流的机会也多,这对于老师控制好有序、动态的课堂教学局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怎样把握好课堂进程,怎样引导学生层层深入、自主学习是教师应该特别重视的。
请批评指正!
苏教版《化学1(必修)》
专题四 第一单元 第一课时
《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
江苏省苏州中学 李雷蕾《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说课稿
江苏省苏州中学 李雷蕾 215007
一、教材分析
1.课题来源
本节课选自苏教版《化学1(必修)》专题4第一单元第一课时。
2.知识体系和学生情况
经过前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积累了一些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技巧,通过本专题学习后,将形成完整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学生也已经具备一定的分析推理和类比迁移能力,
能够通过物质分类理论知识,来推导出二氧化硫是酸性氧化物,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学生也能够通过氧化还原反应的理论知识分析出二氧化硫中硫的+4价属于中间价态,从而推出二氧化硫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另外,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设计实验和实际操作的能力,这为实验探索做好了准备。
二、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二氧化硫的性质以及对人类和环境造成的影响,教学难点是二氧化
硫对人类和环境造成的影响及防治。具体可以分成以下三个部分:
1.知识与能力
掌握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了解二氧化硫对人类、对社会、对环境的影响,酸雨的形成原因、危害和防治办法。
2.过程与方法
以观察生活→理论分析→ 实验探究→回归生活为主线,训练综合分析能力、设计实验能力、观察能力以及信息迁移能力,培养科学的探索方法与科学品质,开发多元智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化学与人们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体验如何利用已学的知识来进一步学习新的知识,形成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
三、设计思路
从生活走进化学、从理论引导分析、从实验探究知识、从化学走向社会是中学化学教学的四大主题,根据这一点,我们设计了以观察生活→理论分析→实验探索→回归生活为主线的自主学习途径,具体内容如下:
自主学习途径 具体内容
观察生活 用化学视野感受生活,从身边的素材感知二氧化硫的性质。
理论分析 用物质分类和氧化还原反应的化学理论具体分析二氧化硫的性质。
实验探索 设计实验探索二氧化硫的性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回归生活 用化学原理和方法认识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并解决实际问题。
其中, 观察生活以课前准备,课堂总结为主,课前将全班分为四个学习小组,并留意自己身边与二氧化硫有关的知识和现象,做成资料卡,课堂讨论大家的资料卡,从而得出结论;理论分析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以课堂讨论为主,逐步掌握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思路;实验探索以课堂现有的仪器和药品为基础,设计实验,并实际操作,从实验现象中提问题,找出结论;回归生活以分析案例、解决问题和课后完善的方式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教学过程
[媒体引入,激发兴趣 ]
教师活动:在音乐声中,屏幕上展现出了几张世界各地的美景图片,随着图片的变更,展现出大量死鱼的海滩、被酸化的土壤、被污染的树木以及腐蚀严重的石雕图片。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并激起疑问。
设计意图:前后对比如此之大,激发学生探讨原因。
教师活动:展示二氧化硫气体
请学生回答二氧化硫具有怎样的物理性质。
学生活动:观察集气瓶中的气体,并得出二氧化硫是一种无色气体,根据相对分子质量的分析,得出二氧化硫比空气重的结论。
[自主学习,合作探索]
教师布置任务:今天,我们的任务就是研究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各学习小组自我分工,分别从观察生活、理论分析和实验探索三方面来分析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完成下表,最后,我们要请各组派代表总结小组的研究成果。
自主学习途径 知识背景或实验设计 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
观察生活
理论分析
实验探索
学生活动:小组内分工,分别从三种自主学习途径来探索二氧化硫的性质。
自主学习途径一――观察生活
教师活动:将教师和四个学习小组课前准备的有关二氧化硫的资料卡拿出来,要求学生提取其中的有用信息,通过共同讨论,推出二氧化硫的性质。
学生活动:阅读资料卡,共同讨论,提取有用信息,推出二氧化硫的性质。
自主学习途径 知识背景 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
观察生活 《城市空气质量日报》的首要污染物 大气污染物,有毒
福建古田银耳变白 具有漂白性,但对人体有害可以用来漂白印刷报纸的纸张(教师补充)
硫酸型酸雨的形成 能溶于水,水溶液呈酸性,具有还原性可以用来制取硫酸(教师补充)
教师活动: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补充二氧化硫的相关用途。
设计意图:学生在收集和分析资料卡时往往容易只看到二氧化硫的负面影响,教师需要着重引导学生能从二氧化硫的性质中推出其对社会的有用之处。
自主学习途径二――理论分析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以前学过什么物质,研究物质的化学性质一般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根据一般规律,对二氧化硫进行具体分析。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得出研究物质化学性质的一般规律:其一,从物质的分类来看该物质属于哪一类别,从而具有什么性质;其二,从组成物质的元素化合价特点来看该物质具有怎样的氧化还原性质;其三,该物质具有怎样的特性。具体分析二氧化硫的性质。
自主学习途径 知识背景 二氧化硫的性质
理论分析 依据物质分类,二氧化硫属于酸性氧化物。 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①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②与碱性氧化物反应生成亚硫酸盐,③与碱反应生成亚硫酸盐和水。
依据氧化还原反应原理,二氧化硫中的硫的化合价是+4价,是中间价态。 具有氧化性具有还原性
设计意图:学生直接进行理论分析是有一定难度的,经过教师提问和学生思考,学生进入理论分析部分就有一定的针对性,也容易的多了。
自主学习途径三――实验探索
教师活动:
准备实验器材和药品:几支充有二氧化硫25mL的小针筒、品红溶液、氢氧化钡溶液、碘水、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蒸馏水、pH试纸、试管架、试管夹、试管若干、酒精灯、称量瓶数只。
提出要求:根据理论分析得出的结论,尝试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际操作,观察现象,推出结论。
提示学生:①将实验所需的溶液加入到称量瓶中,将小针筒中的二氧化硫气体缓慢地加入到称量瓶中的溶液里,观察实验现象。②二氧化硫具有污染性,针筒中如有没有用完的气体,用橡皮塞堵住针眼,防止气体泄漏。
学生活动: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际操作,记录实验现象,推出结论。
自主学习途径 实验设计 实验现象 实验原理和结论
实验探索 ①将针筒中的SO2通入品红溶液(装在称量瓶中) 品红溶液褪色 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
②用充有SO2的针筒吸入少量蒸馏水,用橡皮塞堵住针眼,观察气体体积的变化,并用pH试纸测量水溶液的pH值。 针管不断向内移动,经测定,针筒中的水溶液pH值约为2 二氧化硫能溶于水,水溶液呈酸性。
③将针筒中的SO2通入氢氧化钡溶液中(装在称量瓶中) 溶液变浑浊 二氧化硫具有酸性氧化物的性质SO2+Ba(OH)2=BaSO3↓+H2O
④将针筒中的SO2通入碘水溶液(装在称量瓶中) 溶液褪色 二氧化硫具有还原性SO2+I2=H2SO4+2HI
设计意图:实验是化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学生通过完成自己设计的实验,可以加深印象,得出结论。但学生的实验操作水平不高,教师需走进学习小组中,仔细观察,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现象,从而得出结论。
[交流成果,归纳总结]
学生活动:各学习小组派代表交流本组研究成果:
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
物理性质: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
化学性质 ① 具有漂白性 品红溶液褪色
② 具有酸性 氧化物的通性 与水反应生成对应的酸 与碱性氧化物反应生成对应的盐 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③ 具有强还原性 能与氧气、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氯水、溴水、碘水等多种氧化剂发生反应
教师活动:在学生实验及分析总结的基础上,补充两个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一:将二氧化硫和氯气分别从针筒中推入两份品红溶液,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再分别加热两份溶液,再次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二氧化硫 氯气
通入品红溶液 溶液褪色 溶液褪色
加热溶液 溶液恢复红色 溶液颜色不变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二氧化硫的漂白原理不同于氯气,二氧化硫与有色物质发生化合反应而生成不稳定的无色物质,受热后又重新分解而生成有色物质。
教师布置学生课后总结已经学过的具有漂白性的物质及其漂白原理,并联系生活实际,指出旧报纸发黄就是由于经二氧化硫褪色后的报纸又受热逐渐恢复颜色的原因。
设计意图:学生学习过湿润的氯气具有漂白性,很容易将其相混淆,教师设计对比实验,一方面对学生实验中未对褪色后的品红溶液加热进行补充,另一方面,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二氧化硫和氯气的漂白原理不同。
演示实验二:将二氧化硫气体缓慢压入氢硫酸的水溶液中,溶液出现淡黄色浑浊。
设计意图:学生理论分析可以推出二氧化硫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但通过实验设计却不能验证二氧化硫的氧化性,教师补充这一实验,从而完善这一性质。同时,由于使用微量实验及氢硫酸的水溶液,也可以避免两种有毒气体对环境的污染。
[学以致用,推出成果]
教师活动:展示本课开始时的几张污染图片,提出问题,酸雨对人体、对动物,对建筑物都有很大的危害,那么,到底该怎样防治酸雨呢?并且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资料卡中提取有用信息,也可以从刚才总结的二氧化硫的性质来分析治理酸雨的。
学生活动:讨论分析,总结出以下方法:
①选择种植一些吸收二氧化硫和粉尘能力较强的花草树木(如石榴、菊花、桑树、银杉
等),可以净化空气,美化城市环境;②对煤燃烧后形成的烟气在排放到大气中之前进行烟气脱硫;③原煤脱硫;④开发新能源,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
设计意图:学生运用自己的智慧、自己的双手、小组的合作,完成了对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的研究。教师则趁热打铁,推出课堂讨论,使学生逐步加深了对二氧化硫的理解,加深了对酸雨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的了解,已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同时,也使学生逐步认识到:科学研究往往来源于生产生活实际;科学研究必须要大胆分析,勇于实验;科学研究最终应该服务于社会,造福于人类。
教师活动:布置课后练习,如何看待SO2对我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完成一篇小论文。
五、教学反思
1.在本堂课中,老师仅起到引导的作用,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学生讨论的内容多,交流的机会也多,这对于老师控制好有序、动态的课堂教学局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怎样把握好课堂进程,怎样引导学生层层深入、自主学习是教师应该特别重视的。
2.本节课所有的学生实验均为针筒微型实验,操作简便,防止污染,使每个学生都有动手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