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第5课堂
近代中国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和民主革命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
一、选择题
1.“竹枪一杆,打得妻离子散,未闻枪声震天;铜灯半盏,烧尽田地房廊,不见烟火冲天。”该对联反映的是( )
A.西方列强的侵华暴行
B.烟草传入中国后的盛况
C.鸦片输入对中国的危害
D.西方列强在中国暴力殖民的情况
【解析】 此对联用“竹枪”“铜灯”来代指吸食鸦片,以形象化的语言,揭露了毒品鸦片的祸害。
【答案】 C
2.1842年后,英国的一所蜡像馆里陈列了一尊林则徐的坐像,仪态庄严,膝上摊开一本用中英文写的《禁烟条例》,这说明( )
①禁烟运动得到英国政府的赞同 ②禁毒对人类文明有贡献 ③林则徐的开明和爱国精神受到尊重 ④禁毒成为当时世界共识
A.②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禁烟在当时损害了以英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利益,故①④不符合当时的时代背景。
【答案】 A
3.近代诗人张维屏在一首诗中写道:“三元里前声若雷,千众万众同时来。……家室田庐须保卫,不待鼓声群作气;妇女齐心亦健儿,犁锄在手皆兵器。……众夷相视忽变色……凶夷无所施其暴。”诗中所描述的这一事件( )
A.显示了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英雄气概
B.显示了中国人民反对封建压迫的斗争精神
C.显示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坚强决心
D.显示了中国人民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精神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材料中的“三元里”“犁锄在手皆兵器”表明这一事件是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三元里人民抗击的是巩固侵略者,排除B;D项与题意无关联;三元里抗英斗争发生在鸦片战争中,当时资本主义国家还没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排除C。
【答案】 A
4.清学者平步青在《霞外屑》中写道:“六月初六……(同治帝)登宝座,(各国)使臣行六鞠躬礼,不跪。阶旁设黄案,使以次立读国书。”这件事最早发生在下列哪一个条约签订以后( )
A.《天津条约》 B.《南京条约》
C.《望厦条约》 D.《黄埔条约》
【解析】 准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是《天津条约》的内容。
【答案】 A
5.文学大师雨果在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中说:“一天,两个强盗闯入圆明园,一个掠夺,一个纵火。一个胜利者装满了身上所有的口袋,另一个见了,也把一个个保险箱装满。于是,他们手挽手笑着回到欧洲。”你认为这两个强盗应该是( )
A.英、美 B.法、美
C.英、法 D.英、俄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材料中的信息,侵略者为英、法联军。
【答案】 C
6.以下图片资料所反映的历史信息最能说明“太平天国是中国民主化进程中偏离轨道的插曲”这一观点的是( )
【解析】 解题的关键在于题干中的“民主化进程中偏离轨道”,与之相符的只有D项,即其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答案】 D
7.“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天朝田亩制度》的规定体现了太平天国( )
①绝对平均主义的方案 ②具有理想主义的色彩 ③反映了农民阶级的要求和愿望 ④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A.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平均分配土地调动了农民革命的积极性,但不能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故④表述错误。
【答案】 B
8.太平天国领导人以“囯”代替“国”字,取王居其中之意。这一细节最能说明太平天国运动领导人( )
A.摆脱不了封建专制思想的束缚
B.取清王朝而代之的宏大志向
C.反侵略反封建的决心
D.进行文字的一次重大变革
【解析】 取王字居其中,反映了农民阶级的自身局限性,仍然摆脱不了封建王权思想的束缚。
【答案】 A
9.洪仁玕说:“衣必洗而垢去,物必改而更新,理之自然也,所谓世之变革者……受天新命,食天新果,饮天新汁,因有自然之学,用以新民新世。”下列不能反映其思想的是( )
A.呼吁社会改革 B.废除封建专制
C.向西方学习 D.实行平均主义的分配原则
【解析】 材料反映了洪仁玕《资政新篇》中关于社会改革、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它不是农民革命实践的产物,不能反映农民阶级实行平均主义的革命要求。
【答案】 D
10.《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相同点是( )
A.都代表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
B.都是根本无法实现的空想
C.都反映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
D.都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性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天朝田亩制度》主张建立绝对平均主义社会,是无法实现的空想,不能代表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但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44年顾盛在给美国政府的报告中指出:“美国及其他国家必须感谢英国,因为它订立的《南京条约》开放了中国的门户。但现在,英国和其他国家,也必须感谢美国,因为我们将这个门户开放得更宽阔。”
材料二 英国《泰晤士报》报道:“据估计,被劫和破坏的财产,总值超过六百万镑。在场的每个军人都掠夺很多。在进入皇宫的宫殿后,谁也不知道该拿什么东西。为了拿金子,而把银子丢了;为了拿镶有珠玉的宝石,又把金子丢了,无价的瓷器和珐琅器,因为太大不能运走,竟被打碎。”
请回答:
(1)两则材料各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
(2)材料二中《泰晤士报》报道的客观事实是什么?
(3)两则材料说明侵略者的共同目的是什么?
【解析】 第(1)问依据材料并结合教材相关的史实即可得出结论;第(2)问由材料知客观事实是报道了侵略者的抢劫行为;第(3)问从列强侵华的目的是为了利益掠夺财富角度加以思考。
【答案】 (1)材料一反映了美国强迫清政府签订《望厦条约》,材料二反映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列强侵占北京后,火烧圆明园,抢劫中国皇宫的暴行。
(2)客观事实是报道了侵略者抢劫的行为。
(3)西方列强都以获取侵略权益、掠夺财富为目的。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盖天下皆是天父上主皇上帝一大家,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则主有所运用,天下大家处处平均,人人饱暖。
材料二 经济方面:主张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兴银行,奖励技术发明,举办保险事业等。外交方面:主张同外国自由通商,交流文化,平等往来,但不准外国干涉中国内政。政治方面:主张依法治国等。文教方面:反对迷信,提倡兴办新式学校等。
请回答:
(1)材料一是太平天国颁布的什么革命纲领?它的颁布有什么意义?
(2)材料二是太平天国颁布的什么革命纲领?它的颁布有什么意义?
(3)有人认为材料二的内容是材料一内容的继承与发展,你同意这种看法吗?简要说明理由。
【解析】 解答本题应注意判断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是《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然后再分析太平天国这两个革命纲领颁布的意义各是什么?并评论《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是否是继承与发展关系。
【答案】 (1)《天朝田亩制度》。它反映了数千年来农民要求获得土地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2)《资政新篇》。它是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3)不同意。因为:《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要废除剥削、私有的一种理想社会,它是农民革命运动的产物,《资政新篇》反映了先进的中国人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允许剥削、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