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第8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
一、选择题
1.最能完整地体现下图所反映历史事件性质的口号是( )
A.“废除二十一条” B.“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C.“还我青岛” D.“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解析】 本题为最佳选择题。由图片中的“章、陆、曹”及“商界、学生、劳动”可知该历史事件为五四运动,其性质是反帝爱国运动。
【答案】 D
2.五四运动的中心转移到上海后,发挥主力军作用的是( )
A.青年学生 B.民族资产阶级
C.工人阶级 D.小资产阶级
【解析】 五四运动后期,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成为运动的主力军。
【答案】 C
3.下面有四幅关于五四运动的对联,其中哪一副对联反映了五四运动取得了一定胜利( )
A.“学生含冤,属地三年不雨;同胞受辱,可兆六月风雪”
B.“民众雪耻心坚,全市罢工;本店金钱主义,独自开张”
C.“学生一日不释,本店一日不开”
D.“共争青岛归还,同看国贼罢黜;欢呼学生复课,庆贺商店开门”
【解析】 本题考查五四运动胜利的表现。A项反映对英国政府迫害学生的愤慨;B项反映对不参加罢市者的讽刺;C项反映商人罢市的要求;D项反映了五四运动的胜利表现,拒绝和约签字,惩办卖国贼。
【答案】 D
4.五四运动爆发、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这三者最重要的基本条件是 ( )
A.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B.资产阶级新文化运动的推动
C.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剧
D.中国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解析】 这三件历史事件都发生在20世纪初,三者共同具备的基本条件是阶级基础,中国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答案】 D
5.井冈山是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一,“井冈山,两件宝;历史红,山林好”,其英雄的业绩与壮丽的山河交相辉映,构成得天独厚的特色风光。井冈山“历史红”的主要依据是( )
A.建立了第一个苏维埃政权
B.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C.最终确立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D.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解析】 第一个苏维埃政权建立于广州起义后;最终确立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应是在中央事实上确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领导地位时,即遵义会议时;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是南昌起义。
【答案】 B
6.下列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相同之处是( )
A.提出了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B.革命道路脱离中国当时的国情
C.把反封建作为革命的目标
D.积极调动农民参加革命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图片的能力。A、B的说法不适合第二幅图片,土地革命适合中国当时的国情;D不适合第一幅图片,辛亥革命没有发动农民参加革命。
【答案】 C
7.毛泽东的诗词是记载中国革命伟大历程的史诗。他的词“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泛指江西)一带不停留,便向潇湘(泛指湖南)直进”描述的是( )
A.北伐军进军湖南 B.八一南昌起义
C.湘赣边秋收起义 D.红军第五次反“围剿”
【解析】 根据题目中“毛泽东”“军叫工农革命”“便向潇湘(泛指湖南)直进”这些提示词可以直接得出答案C项。因为湘赣边秋收起义是毛泽东亲自领导的,公开打出工农革命军的旗号,起义军分三路攻打湖南省会长沙。
【答案】 C
8.一位美国记者赞叹道:每一场革命都有它自身的传奇,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就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传奇。他所说的“伟大传奇”是指( )
A.秋收起义 B.井冈山会师
C.第五次反“围剿” D.长征
【解析】 根据题目“工农红军”“战略转移”,可以判断正确答案为D项。
【答案】 D
9.胡锦涛在一次重要讲话中指出:“长征途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正确解决了关于党和红军前途命运的三个全局性问题,即①引领红军向哪里去的战略方向问题,②使党和红军摆脱被动局面的军事问题,③结束‘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中央的问题。”遵义会议解决的是( )
A.①②③ B.①
C.②③ D.①③
【解析】 遵义会议纠正了博古等人的“左”倾军事路线错误观点,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故①②③都正确。
【答案】 A
10.“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齐奋斗!工农学兵,工农学兵,大联合,大联合。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帝国主义,齐奋斗,齐奋斗!”以上是北伐军歌的歌词,据此我们可以判断北伐战争的时代新特点有( )
①各革命阶级阶层实现大联合 ②国共两党实现合作 ③共同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 ④革命志士前赴后继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解析】 “打倒列强,除军阀”反映了当时中国的革命任务——反帝反封建,由此可知③正确;从“工农学兵,大联合”“齐奋斗”中可以得出各革命阶级阶层实现大联合,故①②正确;④不是时代新特点,可排除。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对联一:“学生一日不释,本店一日不开”
对联二:“学生含冤,属地三年不雨;同胞受辱,可兆六月风雪”
对联三:“民众雪耻心坚,全市罢工;本店金钱主义,独自开张”
对联四:“共争青岛归还,同看国贼罢黜;欢呼学生复课,庆贺商店开门”
请回答:
(1)通过以上四副对联,你有何认识?
(2)哪一副对联反映了五四运动取得了一定的胜利?概括胜利的主要表现。
(3)根据材料分析五四运动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材料、处理材料的能力,应结合所学知识作答。第(1)问应综合四幅对联,从工人、商人两阶层入手作答。第(2)问从材料四中可得出胜利的消息。第(3)问注意结合第(1)问的结论作答。
【答案】 (1)五四运动形势的迅猛发展,全国形成了工人罢工、商人罢市的局面。
(2)对联四。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罢免三个卖国贼的职务;释放被捕学生。
(3)主要是工人罢工,商人罢市的影响。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革命靠军阀的部队是靠不住的,我们必须建立自己的武装来打倒反革命。现在,我们起义成功了。这里的军队归共产党领导。
材料二 边界红旗子始终不倒,不但表示了共产党的力量,而且表示了统治阶级的破产,在全国政治上有重大的意义。
——《井冈山的斗争》
材料三 不还租,不还债,不完粮,不纳捐税,工人增加了工资,农民分得土地,好像解下一种枷锁,个个喜形于色。
——《赣西刘士奇报告》
苏维埃政府发给农民的耕田证书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事件?
(2)材料一与材料二、三的工作重心有何不同?材料二、三之间有什么联系?
【解析】 本题围绕中国共产党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选取材料,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第(1)问依据材料一分析是南昌起义,第(2)问应结合材料分析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
【答案】 (1)南昌起义。
(2)不同:材料一的工作重心在城市,材料二、三的工作重心在农村。
联系: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是进行土地革命的必要前提;土地革命是巩固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