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第10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
一、选择题
1.右图毛泽东与蒋介石的合影,是两人作为国共两党的最高领导人的一次会晤,这次见面后取得的成果是( )
A.实行国共合作
B.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签署《双十协定》
D.达成《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重庆谈判的成果,该次会晤后,国共双方签订了《双十协定》。
【答案】 C
2.
2010年是中共中央南方局成立71周年,红岩革命纪念馆为此展出了一本泛黄的手抄本(右图),该书是当年国民党宪兵司令部对毛泽东的监视记录。当时毛泽东此行的主要目的是( )
A.争取部署内战时间
B.策划武装起义
C.参加国民会议
D.争取国内和平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及图片中的关键信息“参政员毛泽东”“渝市”(重庆)“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对毛泽东的监视记录”等,可以判断这反映的是毛泽东在抗战胜利后赴重庆参加国共谈判的事件,毛泽东此行的主要目的是争取国内和平。
【答案】 D
3.1946年10月10日,梁漱溟(著名爱国民主人士)到上海去见周恩来,促其回南京继续和谈。次日,梁返回南京,下车后见报纸上登载消息“国军已攻下张家口”,不禁惊叹,他对记者说:“一觉醒来,和平已经死了!”“和平已经死了”是因为( )
A.国民党发动内战,撕毁协定
B.国人和平建国的要求脱离实际
C.中共抵制国民党的和谈请求
D.国民党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
【解析】 注意时间信息:1946年。这一时期,国民党撕毁协定,发动内战,要消灭人民民主力量。
【答案】 A
4.参加平津战役的人民军主力有( )
①东北野战军 ②中原解放军 ③华东解放军 ④华北野战军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淮海战役结束后,东北野战军和华北野战军共同发动了平津战役。
【答案】 D
5.人民解放军基本上消灭国民党军队主力,为解放全中国奠定基础的重大军事战略行动是( )
A.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 B.战略反攻
C.战略决战 D.渡江战役
【解析】 关键是抓住关键词“基本上消灭国民党军队主力”来判断。在三大战役里,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了。而且三大战役后,东北、华北和华东三大解放区连成一片,为解放长江以南地区,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
【答案】 C
6.“人民解放军以木帆船为主要航渡工具,一举突破国民党军队的长江防线,并以运动战和城市攻坚战相结合,合围并歼灭其重兵集团。此役,解放了南京、上海、武汉等大城市,为尔后解放华东全境和向华南、西南地区进军创造了重要条件。”材料中的“此役”是指(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解析】 1949年4月21日,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一举解放南京。
【答案】 D
7.
右图是南京总统府办公桌上的台历,它用黄铜铸成,透过历史的尘埃还能看到上面写着“中华民国三十八年四月小,23,星期六”。作为历史它在此定格成为永恒,它的寓意是( )
A.清政府统治结束
B.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结束
C.日军占领南京并进行大屠杀
D.南京光复,抗日战争胜利
【解析】 “中华民国三十八年”即1949年,1949年4月23日,解放军攻占南京,结束了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统治。
【答案】 B
8.结束了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奴役中华民族屈辱历史的标志是( )
A.五四运动爆发 B.红军长征的胜利
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D.抗日战争胜利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同封建统治者勾结起来奴役中国各族人民历史的结束。
【答案】 C
9.中共中央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 )
A.决定发动三大战役,歼灭国民政府的主要军事力量
B.决定发动渡江战役,摧垮敌人苦心经营的长江防线
C.确定了彻底摧毁国民党反动统治、夺取全国胜利的各项方针
D.广泛开展建立新中国的筹备工作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把握,A、B、D三个选项均不符合题意。
【答案】 C
10.解放战争后期,蒋介石曾在山西白云观抽签,得一“下下签”,他叹息败局已定。不久,毛泽东也恰巧来到白云观,为助兴也抽了一签,得“上上签”。此事后来蒋介石知道了,说:“天意。”毛泽东却说:“民意。”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
A.蒋介石的失败具有历史必然性,这是“天意”
B.“民意”指反蒋符合人民的意愿和利益
C.蒋介石夸大了失败的偶然性,未看到失败的真正原因
D.中共通过土地改革等措施,“得人心者得天下”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蒋介石的失败具有历史必然性的表述是对的,是失民心、独裁统治造成的,但归罪于“天意”是不合理的。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抗日)战争结束后不久举行之政治商谈之目的在于和平,动员戡乱之目的亦在于和平。但是今日时局为和为战……其关键不在政府……全在于共产党。……政府……愿与商讨停止战争恢复和平的具体方法。只要和议无害于国家的独立完整,而有助于人民的休养生息;只要神圣的宪法不由我而违反,民主宪法不因此而破坏,中华民国的国体能够确保,中华民族的法统不致中断,军队有确定的保障……反之,如果共产党始终坚持武装叛乱到底,并无和平诚意,则政府……自不能不与共党周旋到底,别无他途。
——蒋介石1949年元旦《新年文告》
请回答:
(1)“政治商谈”是指什么?“今日时局”是一种怎样的时局?
(2)蒋介石提出“和议”的目的是什么?
(3)据以上材料,判断蒋介石提出的“和议”是否真诚?并从材料中找出证据加以说明。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第(1)问抗战后的“政治商谈”,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回答。第(2)问1949年的“和议”是解放战争胜利前夕的北平谈判。第(3)问是对基本史实的考查。
【答案】 (1)“政治商谈”:重庆谈判。今日时局:人民解放军同蒋介石反动军队正在进行大决战。
(2)获得喘息时间,保存反动力量,维护反动统治,以待反扑。
(3)“和议”是虚伪的。证据:一是保存伪宪法和反革命军队是违背人民利益的条件;二是坚持反共立场,污蔑共产党搞“武装叛乱”;三是推卸内战责任,叫嚷着准备与共产党周旋到底。
12.诗歌是鲜活的历史,它向我们讲述了历史的沧桑和社会的变迁。读下列诗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①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丘逢甲《春愁》
②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毛泽东《西江月·井冈山》(1928秋)
③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诗①中“四百万人同一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945年台湾在割占50年后回归祖国,主要原因又有哪些?1949年以后,台湾又与祖国大陆处于分离状态,其众所周知的原因是什么?
(2)诗②中“黄洋界上炮声隆”,从而创出了一条中国革命武装斗争的新路,这条新路指的是什么?
(3)诗③中“百万雄师过大江”指的什么时期的哪次战役?诗中“天翻地覆”主要指的什么?
【解析】 第(1)问应围绕台湾被割占及与祖国的分离作答。第(2)问应注意“井冈山”“1928年秋”的重要信息,指出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第(3)问从“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指出国民党政权在中国大陆的统治结束。
【答案】 (1)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与彭湖列岛;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国共两党内战,国民党政权败退台湾。
(2)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井冈山道路)。
(3)解放战争时期;渡江战役;南京解放,国民党政权的反动统治宣告覆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