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成就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
一、选择题
1.“文革”给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造成的重大破坏,主要表现在( )
①人民代表大会多年不能召开 ②公检法系统无法正常工作 ③各种违宪违法行为不断 ④社会极度混乱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职 D.①②③④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文化大革命”时期民主法制遭践踏情况的掌握。“文化大革命”时期,人民代表大会多年不能召开,公检法系统无法正常工作。各种违宪违法行为不断,社会极度混乱。
【答案】 D
2.从1966年到1975年十年间,我国没有召开全国代表大会,造成这种不正常现象的主要原因( )
A.“公检法”被砸烂 B.民主法制遭到践踏
C.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迫害 D.国际环境恶劣
【解析】 “文革”期间由于“左”倾错误的严重发展,党内民主生活极不正常,致使民主法制遭到践踏,是十年间没有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主要原因。
【答案】 B
3.根据何顿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我们像葵花》中有这样的一组镜头:男主人公冯建军的养父冯清明在下雨天收衣服时,不小心用晾衣杆碰破了家中挂着的毛主席画像,随后即被无端关押十多年。在看到这组镜头时,作为对历史有所了解的人,你认为对此应怎样解释才正确( )
①作为小说和影视作品中的内容,这一段内容纯属虚构,毫无根据 ②根据这样的情节来判断,这组镜头反映的社会背景应该是在“文革”开始后不久 ③艺术是社会现实的反映,这组镜头反映了当时我国法制建设遭到破坏的情形 ④冯清明破坏毛主席画像的事实,表明当时中国的确存在大量的反革命分子
A.②③ B.①④
C.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该组镜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革”时期我国民主法制遭到破坏的社会现实,因此①错;冯清明仅仅是不小心碰破了毛主席画像,故不能算是反革命分子,因此④错。
【答案】 A
4.“文革”中冤案不断,其中共和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是( )
A.罗瑞卿案 B.彭德怀案
C.刘少奇案 D.贺龙案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1969年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迫害致死,成为共和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
【答案】 C
5.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提出的会议是( )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十一届四中全会
C.十二大 D.十三大
【解析】 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这个法制建设方针,当时主要是吸取“文革”践踏法制的教训而制定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再现基本史实的能力。
【答案】 A
6.新时期党和政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采取了哪些举措( )
①重新召开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恢复了人民政协的工作 ②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③确立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④198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四个选项都是新时期党和政府为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采取的举措。
【答案】 D
7.1992年上映的《秋菊打官司》的主要情节是:20世纪80年代,已有身孕的秋菊在其丈夫被村长踢伤丧失劳动能力后,历经艰辛,最终把村长告上了法庭,村长终被拘留。下面是某班学生的观后感,其中说法正确的是( )
①反映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平反各种冤假错案 ②反映了当时实行的村民民主自治制度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③反映了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公民的法制意识明显增强了 ④反映了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的法制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解析】 注意试题中的时间限制是“20世纪80年代”,材料反映的信息不属于“平反各种冤假错案”的范围,①错;村民民主自治制度是在1998年建立的,②错。
【答案】 C
8.“现在做村官太累了,担子重、压力大。过去村委会主任是上面指派,只要把乡、镇的任务完成就行了。现在不同了,这个职务是老百姓给的,除了让上面满意,你更得对百姓负责。”村官任务的变化与哪项制度的实施有关(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多党合作制度
C.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解析】 题干材料主要反映了农村基层民主改革后的情况,所以与基层民主选举制度的实施有关。
【答案】 C
9.中共十七大首次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中国特色政治制度范畴,而村民选举是基层自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每次村委会换届参选率都在90%以上,农民参与民主和社会公共事务的能力得到很大提高。这一事实表明( )
A.开辟了直接选拔政府管理人员的有效途径
B.体现了民主的广泛性
C.使农民有了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D.使农民有能力直接行使国家权力
【解析】 本题学生易错选D项,错选的原因是认为村委会代表政府管理,当然是在行使国家权力。正确的理解是农民行使的是公民基本权利而不是国家权力。材料中“90%以上”的信息充分体现了民主的广泛性。
【答案】 B
10.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对政府的职能进行了逐步改革,取得成果主要包括( )
①国务院裁撤合并了一些部门,精简压缩了工作人员 ②通过对政府职能的改革进行了工作作风,提高了工作效率 ③使政府的职能真正转移到经济调节、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上来
④更好地适应了中国经济和社会改革的发展形势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把握,①②③④均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11.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60年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艰苦创业,不懈奋斗,不仅取得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也开辟了一条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光明大道。
(1)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探索并建立了怎样的民主政治制度?
(2)上面两幅图所示现象出现在哪一时期?
(3)从中国法制建设的坎坷历程中你得到哪些认识?
【解析】 本题从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问题入手,侧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第(1)问考查了中共对民主政治制度的探索;第(2)问考查了民主政治的曲折;第(3)问注重归纳,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 (1)民主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十年“文革”时期。
(3)加强和完善法制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彻底清除封建思想,提高公民法律意识等。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媾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 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序》
(1)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借鉴国外经验和认识国情的基础上开创了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这些制度创造性地处理了哪些关系?
材料二 云南省富保村的村长说:“现在做村官太累了,担子重、压力大。过去村委会主任是上面指派,只要把乡、镇的任务完成就行了。现在不同了,这个职务是老百姓给的,除了让上面满意,你更得对百姓负责。”
——人民网
(2)材料二表明我国在民主政治建设上有何发展?
【解析】 本题围绕新中国成立的民主政治制度选取材料,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第(1)问应从党的领导与人民的关系等方面分析。第(2)问要结合材料二分析民主政治建设上的发展。
【答案】 (1)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的关系,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
(2)建立村民民主自治制度,扩大基层民主,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