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达标检测卷
(100分,60分钟)
题 号
一
二
三
四
总 分
得 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C:12
O:16
Ca:40
一、选择题(1~10题每题2分,11~15题每题3分,共35分)
1.在汽车加油站见到的油罐车上,所贴的危险化学品图标是( )
2.据《中国环境报》报道,为应对气候变化,落实《巴黎气候变化协定》,2017年国家建立了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按国际惯例,这里的“碳”是指( )
A.二氧化碳
B.单质碳
C.碳元素
D.所有含碳化合物
3.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二氧化碳有毒
B.二氧化碳常用于灭火
C.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
D.光合作用会消耗二氧化碳
4.下列四支蜡烛都将熄灭,其中一支熄灭的原因与另外三支不同的是( )
5.对下列词语的有关化学原理解释不合理的是( )
A.火上浇油——隔绝空气
B.风助火威——为燃烧提供足够的氧气
C.釜底抽薪——燃烧需要可燃物
D.钻木取火——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6.李兵同学编写的化学小报中有如下标题,其中某标题下文章中的主角是一氧化碳,该标题可能是( )
A.PM2.5与雾霾天气
B.新装修房屋内空气中的杀手
C.形成酸雨的罪魁祸首
D.燃气热水器安装在居室内的危险
7.重庆市拥有丰富的页岩气,它与天然气的主要成分相同。下列关于页岩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它是混合物
B.
它是不可再生能源
C.
它的主要成分是甲烷
D.
加压使它液化,其分子间的间距不变
8.为了验证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小赵做了以下实验,不合理的是( )
A.步骤①
B.步骤②
C.步骤③
D.步骤④
(第8题)
(第9题)
9.下列关于燃烧或灭火的操作其表述正确的是( )
A.图甲中水下白磷未燃烧是由于没有与氧气接触
B.若将图乙中的白磷换成红磷也能观察到燃烧现象
C.厨房着火,立即移走液化石油气罐是为了使其与氧气隔绝
D.用水灭火时水的作用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10.如图是小科完成CO2的制取、收集和验满的主要操作过程,其中需要纠正的是( )
11.关于碳循环和氧循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碳循环和氧循环分别是指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循环
B.碳循环和氧循环过程中均发生了化学变化
C.绿色植物的生长过程,既涉及碳循环,又涉及氧循环
D.碳循环和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12.中学生应有一定的安全常识。下列做法不合理的是( )
A.在山林中遇火灾时,向顺风方向奔跑,逃离火灾区
B.被围困在火灾区时,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并尽量贴近地面逃离
C.室内起火,不要急于打开所有门窗
D.夜间发现燃气泄漏应关闭阀门开窗通风,不能立即开灯
13.下列关于燃料及其利用的相关知识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可燃性气体点燃前一定要验纯
B.将煤粉制成蜂窝煤,能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C.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用水浇灭,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D.食物的腐烂、动植物的呼吸都属于缓慢氧化
14.科学家发现火星大气层中含有一种称为硫化羰的物质,化学式为COS。已知硫化羰与二氧化碳的结构相似,但能在氧气中完全燃烧。下列有关硫化羰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硫化羰是由分子构成的
B.硫化羰可作为理想燃料
C.硫化羰不能用作灭火剂
D.硫化羰完全燃烧会生成CO2和SO2两种氧化物
15.某无色气体可能由H2、CH4、CO、CO2中的几种组成。将该混合气体通过过量的澄清石灰水,出现白色浑浊;将剩余气体导出,经干燥后点燃,罩在火焰上方的干燥烧杯内壁有水珠生成。该混合气体的可能组成是( )
A.H2、CH4
B.H2、CO
C.H2、CH4、CO
D.CH4、CO、CO2
二、填空题(46分)
16.(6分)请将下列物质的序号填入相应空格中。
①煤
②石油
③天然气
④氢气
⑤一氧化碳
⑥二氧化碳
⑦乙醇
(1)属于化石燃料的是________。
(2)能导致温室效应的气体是________。
(3)点燃前一定要检验纯度的是________。
(4)既能用排水法又能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的气体单质是________。
(5)最理想的燃料是________。
(6)能由绿色植物的籽粒发酵制取的是________。
17.(6分)能源利用和环境保护问题一直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
(1)太阳能和石油中,属于可再生能源的是________,属于不可再生能源的是________。
(2)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
(填化学式),天然气燃烧主要是将化学能转化为________能。
(3)中国政府决定2018年1月1日起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无用“洋垃圾”直接露天焚烧会产生许多有毒气体,其中________(填化学式)极易与血液中血红蛋白结合,引起中毒。
18.(8分)科学地利用燃烧反应,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是非常重要的。
(1)煤的主要成分是碳。请写出碳在空气中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做饭时,锅底出现黑色物质,需要调________(填“大”或“小”)炉具或灶具的进风口,使燃料充分燃烧。
(3)请写出成语“釜底抽薪”体现的灭火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发现火险或遭遇火灾,应采取的应急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一条即可)。
19.(10分)2018年第24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波兰卡托维兹举行,核心议题之一是碳排放及应对气候变化。
(1)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消耗主要有以下两个途径:①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和水生成葡萄糖(C6H12O6)和氧气,②自然界中的水体吸收二氧化碳生成碳酸。从物质转化的角度看,上述两个反应的反应物相同,而产物却完全不同,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光合作用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二氧化碳可被压缩成液态,封存在地质结构中。从微观角度解释二氧化碳能够压缩成液态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CO2被封存在含氢氧化钙的地下咸水层中,则可转化为固态碳酸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科学家利用太阳能可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合成气”(H2和CO的混合气体),用“合成气”为原料生产甲醇(CH4O)时,按照“绿色化学”原则,应调节“合成气”中H2和CO的分子个数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8分)请根据你所学知识,回答有关问题:
(第20题)
(1)用一个空的软塑料瓶收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在瓶中倒入约1/3容积的水,立即盖紧瓶子并振荡,观察到塑料瓶变瘪了,该现象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图A,从烧杯的一侧倾倒二氧化碳,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实验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化学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图B,准备好双孔塞(插有带小气球的短玻璃管和盛有澄清石灰水的分液漏斗),取装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用双孔塞将集气瓶塞紧。把澄清石灰水放入集气瓶振荡,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4)如图C所示实验中,a、d为用紫色石蕊试液润湿的棉球,b、c为用石蕊试液染成紫色的干燥棉球,缓慢通入CO2一段时间后观察到:d比a先变红,b、c不变红,此现象说明CO2具有的物理性质是______________,化学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8分)已知A、B、C三种物质含有同种金属元素,其中A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B为氧化物;D、E、F三种物质含有同种非金属元素,其中F是单质,E是易与血液中血红蛋白结合的有毒气体。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有些转化关系、反应条件等已略去),试回答:
(第21题)
(1)写出E、F的化学式:E________;F________。
(2)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以下转化关系:
A→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E→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探究实验题(12分)
22.实验室制取气体时要考虑下列问题:
(一)依据原理,确定制取方案。
(1)实验室制取O2时选择的药品在组成上的共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__。
任写出其中一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反应均有CO2生成:①木炭在充足的氧气中燃烧,②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③煅烧石灰石。实验室制取CO2通常选择方法②。不选择①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选择③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合理的制取装置。
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取气体,请回答下列问题:
(第22题)
(3)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__。
(4)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取O2,选择的发生和收集装置的组合是________(写出一种组合,填序号)。
(5)实验室在加热条件下,分解草酸晶体可以制得CO,但是加热时草酸晶体在分解之前先熔化成了液体。如果用这种方法制取CO,你从A、B、C中所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_____(填序号),选择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计算题(7分)
23.实验室新进一批块状大理石,某化学小组成员称取12.5
g该大理石样品,加入足量稀盐酸测定碳酸钙的含量,完全反应后,称得固体剩余物的质量为2.5
g,样品中杂质不溶于水且不与稀盐酸反应。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为__________。
(2)计算12.5
g该样品最多可以制得二氧化碳的质量,写出必要的计算过程。
答案
一、1.C 2.A 3.A 4.B 5.A 6.D
7.D 点拨:页岩气与天然气一样,主要成分是甲烷,还含有其他物质,属于混合物;页岩气属于化石能源,属于不可再生能源;加压使它液化,其分子间的间距变小。故选D。
8.C
点拨:为了验证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可以借助指示剂,石蕊遇酸性溶液会变红,酚酞遇酸性溶液不变色,所以实验中应用紫色的石蕊试液,不能用无色的酚酞试液,所以步骤③不合理。
9.A
10.D
点拨:检验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时,应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不能伸入瓶中,图D中所示操作错误。
11.A
12.A 方法规律:本题采用联系实际法解答。在山林中遇火灾时,应向逆风方向逃跑,远离火灾现场,而不是顺风方向。
13.C 点拨:可燃性气体如果不纯,点燃时可能会发生爆炸,故点燃前一定要验纯,A正确;将煤粉制成“蜂窝煤”是为了增大煤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其燃烧更充分,B正确;水蒸发时吸收热量,可使温度降低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可燃物的着火点一般是不能改变的,一般不能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C错误;食物的腐烂、动植物的呼吸是物质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缓慢氧化,D正确。
14.B 点拨:由硫化羰的化学式COS可知,它是由分子构成的,A正确;由硫化羰的化学式COS可知,它完全燃烧会生成二氧化硫,导致酸雨,故不是理想的燃料,B错误;因为硫化羰具有可燃性,所以不能用作灭火剂,C正确;由硫化羰的化学式COS可知,硫化羰完全燃烧会生成CO2和SO2两种氧化物,D正确。
15.D 方法规律:本题采用现象分析法解答。由实验现象可知,将气体通过过量澄清石灰水,出现白色浑浊,证明气体中一定含有CO2;将剩余气体干燥后点燃,有水生成,证明气体中至少有H2或CH4中的一种。对照选项,含CO2的选项只有D。
二、16.(1)①②③ (2)③⑥
(3)③④⑤ (4)④
(5)④ (6)⑦
17.(1)太阳能;石油
(2)CH4;热 (3)CO
18.(1)C+O2CO2 (2)大
(3)移走可燃物
(4)拨打火警电话119(合理即可)
19.(1)反应条件不同;6CO2+6H2OC6H12O6+6O2
(2)二氧化碳分子之间有间隔;
CO2+Ca(OH)2===CaCO3↓+H2O
(3)2?1
20.(1)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2)蜡烛自下而上依次熄灭;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3)气球膨胀;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O2+Ca(OH)2===CaCO3↓+H2O
(4)密度比空气大;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点拨:(1)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故塑料瓶变瘪。(2)蜡烛火焰由下往上依次熄灭,该实验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的物理性质及不可燃、一般也不助燃的化学性质。(3)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装置中压强变小,气球膨胀,把澄清石灰水放入集气瓶振荡,可观察到的现象是气球膨胀,
石灰水变浑浊。(4)缓慢通入CO2一段时间后观察到:d比a先变红,说明CO2密度比空气大,b、c不变红,说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21.(1)CO;C(或O2)
(2)CaCO3
+
2HCl===CaCl2
+
H2O+
CO2↑(或CaCO3CaO+CO2↑);Ca(OH)2+CO2===CaCO3↓+H2O;2CO+O22CO2
三、22.(1)物质中都含有氧元素;2H2O2
2H2O+
O2↑(合理即可)
(2)反应物中有氧气,使生成的二氧化碳不纯,且气体不易收集;反应在高温下进行,操作不方便
(3)酒精灯
(4)D、E(或D、G) (5)C;试管口略向下倾斜,可以防止冷凝水倒流,使试管炸裂,试管底部向下弯曲,可以防止草酸熔化后流到试管口处
点拨:(1)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所以实验室制取O2时选择的药品在组成上的共同点是物质中都含有氧元素。(2)不选择①的理由是反应物中有氧气,使生成的二氧化碳不纯,且气体不易收集。不选择③的理由是需要高温,操作不方便。(3)仪器a为热源仪器酒精灯。(4)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取O2需选择固液常温型发生装置,用向上排空气法或排水法收集。(5)由于加热时草酸晶体在分解之前先熔化成了液体,故选择C装置,C装置试管口略向下倾斜,可以防止冷凝水倒流,使试管炸裂,试管底部向下弯曲,可以防止草酸熔化后流到试管口处。
四、23.(1)10
g
(2)解:设12.5
g该样品最多可以制得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
= x=4.4
g
答:12.5
g该样品最多可以制得二氧化碳4.4
g。
点拨:(1)样品中杂质不溶于水且不与稀盐酸反应,所以加入足量稀盐酸完全反应后固体剩余物的质量2.5
g即是杂质的质量,碳酸钙的质量=12.5
g-2.5
g=10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