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题
1.历史证明,统一必然促进国泰民安,分裂将导致国运衰退。为了维护国家统一,代表清朝中央政府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的是(
)
A.伊犁将军
B.宣政院
C.驻藏大臣
D.乌里雅苏台将军
2.如图是某朝代政府的改制图,据此判断该朝代是( )
A.
秦朝
B.
西汉
C.
唐朝
D.
明朝
3.“他们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敬佩又较稳定的行政管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遏制了创造力,培育了顺从性。”“这一制度”指的是( )
A.隋唐的科举制
B.明朝的八股取士
C.明朝的厂卫制度
D.清朝的文字狱
4.据史书记载,明初朱元璋为解决君相之争,对丞相胡惟庸抄家灭族,并对行政制度作了重大改组。“重大改组”体现在
①设立锦衣卫
②设立军机处
③设立驻藏大臣
④废除宰相制度
A.①②③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④
5.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写道:“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在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中国封建王朝君臣关系“坐一站一跪”的演变说明( )
A.
君主专制日益加强
B.
丞相权力日益削弱
C.
特务统治日益强化
D.
地方权力日益弱化
6.“全书共52卷,约190万字,记载药物1
800多种,分为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虫、鳞、介、禽、兽、人16部62类,附方11
000多则,附图1
100多幅。”这本书是( )
A.《天工开物》
B.《本草纲目》
C.《农政全书》
D.《三国志通俗演义》
7.某书友到旧货市场淘宝,见到一本清代线装本章回小说,封面已经失去,随手翻阅,见其第八回是《贾宝玉奇缘识金锁,薛宝钗巧合认通灵》,这本小说是
A.《西游记》
B.《红楼梦》
C.《三国演义》
D.《水浒传》
8.在北京召开“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期间,某同学赋诗一首:“忆往昔,郑和壮举,美名远播;看今朝,一带一路,合作共赢”。郑和“美名远播”的“壮举”应包括( )
①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②1405~1433年,前后七下西洋
③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④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9.如图是李明同学制作的某次农民起义的学习卡片。该农民起义发生在( )
A.隋朝末年
B.唐朝末年
C.元朝末年
D.明朝末年
10.文艺作品根植于社会生活亦反映社会风貌。下列文艺作品中,借助贾、史、王、薛封建家族的兴衰变化,深刻反映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现实,揭示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的是
A.《水浒传》
B.《西游记》
C.《牡丹亭》
D.《红楼梦》
11.“万众一心兮,群山可撼;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这首豪迈雄壮的《凯歌》的作者应是( )
A.
岳飞
B.
郑成功
C.
戚继光
D.
康熙帝
12.根据“宣政院”“台湾府”“驻藏大臣”“伊犁将军”等内容,可以提炼的学习主题是( )
A.经济重心的南移
B.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D.国家的产生和社会改革
13.小明准备撰写关于明代手工工场生产的历史小论文。他主要查阅的著作是
A.《天工开物》
B.《农政全书》
C.《齐民要术》
D.《本草纲目》
14.如图对联赞颂的是( )
A.
文天祥
B.
陆秀夫
C.
辛弃疾
D.
戚继光
15.在日益繁忙的商业活动中,明清时期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即“商帮”,其中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 )
A.鲁商和粤商
B.晋商和徽商
C.浙商和滇商
D.苏商和徽商
16.下列诗词反映的历史事件排序正确的是
①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②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③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④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⑤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A.②①③④⑤
B.②③①④⑤
C.②③④①⑤
D.②①③⑤④
17.世界遗产委员会对我国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某一古代建筑的描述如下:“一统天下的秦始皇,将修建于早些时候的一些断续的防御工事连接成一个完整的防御系统……在明代,又继续加以修筑,使之成为世界上最长的军事设施。它在文化艺术上的价值,足以与其在历史和战略上的重要性相媲美。”这一古代建筑是(
)
A.
赵州桥
B.
大运河
C.
故宫
D.
长城
C.①②④
D.②③④
18.“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大明天子重相见,且把壶儿搁半边”……这些诗句被清朝统治者认为是“大逆不道”,其作者往往会蒙受牢狱之灾,甚至满门抄斩。这反映了清朝统治者( )
A.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B.建立中央册封制度
C.设立军机处
D.大兴文字狱
19.中国的丞相制度被废除是在(
)
A.元朝
B.明朝
C.清朝
D.宋朝
20.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首次出版。该书中指出:“中国似乎长期处于静止状态……一个忽视或鄙视国外贸易,只允许外国船舶驶入一二港口的国家,不能经营在不同法制下所可经营的那么多交易。”由此可见,当时的中国实行了( )
A.
闭关锁国
B.
休养生息
C.
轻徭薄赋
D.
自由贸易
二、简答题
21.(16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一项贯穿我国封建社会始末的基本政治制度,从秦朝到清朝存在了两千多年,历朝历代统治者均采取各种措施对此加以发展与完善。据此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分管民政、刑狱和军政。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授权侍卫亲军锦衣卫,兼管对臣民的监视、侦查。
(1)材料一描述的是哪位皇帝统治时期的官制变化?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材料一反映的官制变化。材料二 故宫的导游说:“这个不起眼的‘偏房’,在雍正时代及以后的清朝政治生活中,成了这个王朝的权力中心。”
(2)材料二中导游所说的“偏房”指的是哪一机构?请你对该机构的设立作简要评价。
材料三 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之四百六十余人也。
材料四 乾隆帝时,大臣胡中藻的诗句中有“一把心肠论浊清”,乾隆帝看了说:“加‘浊’字于国号‘清’字之上,是何肺腑?”结果,胡中藻和族人被杀,祸及师友。
(3)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是对哪一考试形式的评价。此时的考试内容是什么?带来了怎样的危害?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为了加强思想控制,清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
(4)根据上述材料分析,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发展的基本趋势是怎样的。
27.2017年5月14日,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提到,“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历史告诉我们:文明在开放中发展,民族在融合中共存”。请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开放之路】?
?
?
图一
?
?
?图二
(1)图一、图二有关唐朝对外交往的史实分别是什么?
【繁荣之路】??
?
?
图三:宋代海外贸易图
?
?
?
?图四:元朝交通路线图
(2)写出图三中宋代海外贸易中位于今福建省的A处的大商港名称;为加强海外贸易管理,宋朝政府在此港口设立了什么机构?图四中最繁华的商业大都市最有可能是哪里?
【和平之路】
?
?
图五
(3)图五展示的是明朝对外交往中的哪一历史事件?此番交往明朝最远可到达哪里?有何积极意义?
【反思之路】?材料:(清朝时期)外国商人入境中国受到严格限制。与中国的通商是季节性的,仅限于广州一地,且管制甚严。?——【美】基辛格《论中国》
(4)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时期对外通商“仅限于广州一地”的具体机构名称,并说明此时的对外政策,以及这一政策带来的消极影响?
(5)综合上述材料,谈一谈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概况对当今中国发展的启示。
23.中国梦,民族梦,中华民族的复兴离不开国家的统一。请回答:
(1)元朝统一中国的时间为何时?中央又分别设置了哪些机构管理边疆哪些地区?
(2)清朝初年,面对沙俄的侵略,清军奋起反抗,双方激战的地点在哪里?其结果怎样?
(3)你觉得中华民族的复兴还离不开哪些因素?至少写二条。
参考答案:
1-20CBDADB
BADCD
CBCBADADCB
21.(1)明太祖。中央:废丞相,设六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
(2)军机处。军机处的设立进一步强化了我国封建君主集权,使皇权达到了顶峰。
(3)八股取士。“四书”“五经”。钳制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文字狱、文化专制政策。
(4)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22.(1)图一:玄奘西行;图二:鉴真东渡。
(2)A:泉州;市舶司;大都。
(3)郑和下西洋;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和友好往来。
(4)广州十三行;闭关锁国;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5)当今中国的发展要坚持对外开放;要加强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
23.(1)1279年;设置宣政院管理西藏;澎湖巡检司管理琉球(今台湾岛)和澎湖列岛
(2)雅克萨;沙俄大败,双方签订平等的《尼布楚条约》规定了中俄双方的边界
(3)国家的强盛、法制的建设、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