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单元材料分析题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单元材料分析题练习(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6-09 21:36: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材料分析题集中测试卷
1.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过程中,实施了一系列经济政策,这些政策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3-1957年工业生产情况简表。
工业生产发展情况
中国
英国
美国
工业生产年平均增长速度
18%
4.1%
2.8%
增产400万吨钢所用时间
5年
24年
15年
——数据改编自《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教材
(1)材料一反映的现象是什么?简要分析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 到1956年底,全国加入农业合作社的农户占农户总数的96.3%,加入手工业合作社的人数占手工业者总数的91.7%;全国私营工业人数的99%.私营商业人数的8%,实现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摘编自《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教材
(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所有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有何历史影响?
材料三 如图。
     图A           图B              图C
(3)图片A.B.C分别反映了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什么严重失误?
(4)综合上述,你认为国家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遵循哪些原则?
2.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很重视民主政治建设,但也走了不少弯路。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他的新著《中国大趋势》中认为:中国没有以民主的名义使自己陷入政党争斗的局面,而是以一党体制实现现代化,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纵向民主,形成稳定的关键。
(1)材料一论述的是新中国成立后确立的哪一制度?它的建立与哪次会议的召开有关?
材料二 我们这次会议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
——毛泽东在1954年某次会议上的讲话
(2)材料二中会议的名称是什么?这次会议被称为“里程碑”主要是因为该会议制定了什么
材料三 1968年,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诬陷为“叛徒.内奸.工贼”,被开除出党,撤销其党内外的一切职务,一年后,刘少奇在河南开封含冤病逝。
(3)材料三中,国家主席被批斗和迫害致死,说明了什么?
材料四 民主和法制,这两个方面都应该加强,过去我们都不是。要加强民主就要加强法制,没有广泛的民主是不行的,没有健全的法制也是不行的。
——邓小平
(4)请你结合上述材料谈谈对民主与法制的认识。
3.时间擦亮了历史的眼睛,历史擦亮了我们的眼睛。边读边想,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印.美人均钢和电的产量对照表
   国家
项目   
中国(1952年)
印度(1950年)
美国(1950年)
钢产量(千克)
2.37
4
538.3
发电量(千瓦时)
2.76
10.9
2949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末,我国粮食人均产量变化图
(1)依据材料一说说,为改变落后状况,1953年党和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结果如何?
(2)1949年到1957年粮食的增产与哪些因素有关?
(3)依据材料二,导致我国1957—1962年粮食人均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
4.历史证明,制度和机制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在探究新中国发展历程时,搜集到以下材料。请你参与这次探究活动,完成下列任务。
材料一1950—1954年中国农村不同阶层人口及其占有土地比重变化表
观察上表,我国土地所有制形式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导致这一改变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
(2)上述图片反映的是同一重大历史事件,请你写出这一事件的名称。
材料三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3)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为“实现四个现代化”,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什么?此后,农村开始的“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是什么?
材料四澳门回归十多年来,GDP以年均近l5%的增幅快速增长,人均GDP已达3.9万美元,成为全球最活跃的微型经济体。
(4)“事实胜于雄辩”。材料四证明了哪一伟大构想的正确性?
(5)综观上述材料,你从中获得了哪些认识?
5.“中国梦”的提出,深刻道出了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主题。《人民日报》的每一篇社论都是流淌着的历史,足以勾勒出当代中国“强国梦”的轨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九五三年将是我国进行大规模建设的第一年。”……“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因此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益而积极奋斗。”
——1953年元旦社论
材料二“用最高的速度来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是总路线的基本精神……速度是总路线的灵魂。”
——1958年6月21日社论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地的产是由人的胆决定的。
-——1958年8月3日社论
材料三“我们怀着十分兴奋的心情跨入一九七九年。”……“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是一个伟大的战略转变。”……“实行四个现代化,大幅度地提高目前落后的生产力,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
——1979年元旦社论
据材料一,指出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党和政府为实现这个“最高利益”而编制的建设规划叫什么?
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经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说明。
据材料三,指出“战略转变”后党的工作重心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如何才能实现国家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
6.某校开展以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建设成果”为主题的图片展,请你根据下列图片完成展出要求。
(1)【人物篇】下图中人物是20世纪50年代感动中国的英雄楷模,请你分别写出人物的名称及英雄事迹。
(2)【成就篇】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经济过程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请你为下列图片注上时期。
(3)【感悟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头二十年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众多成就,许多工业从无到有,请你总结出取得经济建设成就的原因。(两条即可)
(4)【改造篇】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①图5是一本连环画的封面,该书讲述了孙家庄农民孙志刚在1951年分得了土地和一头牲畜……1953年,他又将自己的土地.牲畜等入“社”的故事。孙志刚分得“土地和一头牲畜”和将“土地.牲畜等入‘社’”分别发生在哪一运动中?在这两次运动中土地的所有权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②图6中“唐山启新公司公私合营”发生在哪一运动中?这一运动结束后,生产资料所有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下图
材料二: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个极其复杂和困难的历史任务,现在在我国已经基本完成了。我国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战胜谁的问题,现在已经解决了。
——刘少奇
(1)材料一中图一的出现与什么事件有关?主要方式是什么?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图二的出现与什么事件有关?此事件出现的目的是什么?在图二所反映的事件中,党和国家所采用的主要方式是什么?
(3)材料二中“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个极其复杂和困难的历史任务”是通过什么事件来完成的?完成于何时?对这一事件应如何评价?
8.阅下读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材料二:实践证明.“文化大革命”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而只能造成严重的混乱.破坏和倒退.历史已证明,“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民族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请回答:
(1)上述材料是出自于新中国成立后的哪部法律文件?
(2)“文革”中最大的一起冤案是什么?
(3)“文化大革命”后,形成了以什么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其意义是什么?
(4)我们应从“文革”的历史中吸取什么教训?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
材料二:1958年,几千万人开始大炼钢铁,不仅钢铁厂开足马力,土高炉也遍地开花,到了10月底就达到了几百万座。……北戴河会议后,全国农村一哄而起,大办人民公社。没有经过试验,只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基本实现公社化。
材料三:“文化大革命”期间,许多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和民主人士被诬为“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反动学术权威”等,遭到批斗.迫害。刘少奇被诬为“叛徒.内奸.工贼”,被非法监禁,迫害致死。这是“文化大革命”中最大的一起冤案。
(1)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为了“建设一个新世界”,采取了哪些重大措施?
(2)材料二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什么严重失误?
(3)材料三反映的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什么现象?它给中国造成什么危害?
(4)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你从中得到怎样的认识?
参考答案:1.(1)中国经济(工业)迅速发展。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一五”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高涨;建设者的辛勤劳动等。
(2)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变。影响: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图A:“文化大革命”;图B:“大跃进”运动;图C:人民公社化运动。
(4)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关系调整要符合生产力水平;制定经济政策要实事求是,符合基本国情;要把人民利益放在优先考虑的地位;稳中求进。(符合题意,言之有理,答一条即可)
2.(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2)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3)说明了“文革”中民主与法制受到严重践踏。
(4)民主与法制建设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群众当家做主.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所以我们要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
3.(1)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2)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或“左”的错误,以及三年自然灾害)。
(4)本小题答案不具唯一性,从经济发展遵循客观规律,实事求是等方面作答。
4.(1)由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土地改革完成。
(2)三大改造。
(3)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一国两制。
(5)改革创新才能使国家富强。(或社会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等。本题为开放性题目,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5.(1)最高利益:(实现)工业化(发展工业)。
建设规划: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
(2)问题:高速度(急于求成).浮夸风.忽视或违背客观经济规律。
举例:“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3)转变后工作重心:经济(现代化)建设。
认识:政府制定科学规划(从实际出发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改革开放;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工业强国等。
6.(1)图1:黄继光,用身躯堵住敌人的枪口。图2:邱少云,严守潜伏纪律,纹丝不动被大火吞噬,壮烈牺牲。
(2)两幅图片都反映了“一五”计划时期的建设成就。
(3)原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人民群众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言之有理即可)
(4)①土地改革.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土地改革中土地由地主所有转变为由农民所有;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土地由农民所有转变为由农业生产合作社集体所有。
②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生产资料由资本家占有转变为由国家占有。
7.(1)图一:我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经历了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三个阶段。
(2)图二: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目的:为使私有制经济过渡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方式:公私合营。
(3)事件:三大改造。时间:1956年。评价:(意义)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足)在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后期,也存在着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8.(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刘少奇一案”。
(3)宪法。生活各个方面向着有法可依,依法治国的道路迈进。
(4)①要加强民主法制建设;②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后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③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反对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
9.(1)进行土地改革;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或三大改造)。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3)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破坏。给中国带来了动乱和灾难。
(4)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规律;政策的制定要符合国情,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必须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