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课时训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课时训练(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6-09 21:13: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广东省大埔县青溪镇实验学校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八年级历史第4课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课时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
)1.(2019浙江)从1953年到1956年,全国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19.6%,农业总产值每年递增4.8%,这种增长速度是相当高的;1956年,工业总产值第一次超过农业总产值。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一五”计划的实施
B.抗美援朝的胜利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D.国民经济的全面调整
(
)2.1953年,周恩来在谈到大规模经济建设问题时说:“所谓集中主要力量,不是集中一切力量,不是要冒进,不是搞重工业,其他问题都不搞了。”周恩来讲话的主旨是
A.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
B.剖析社会主义改造的得失
C.强调国民经济稳步协调发展
D.反思“大跃进”出现的问题
(
)3.(2019福建)针对下表情况,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采取的相应对策是
中国(1952年产量)
印度(1950年产量)
美国(1950年产量)
钢产量(人均)
2.37千克
4千克
538.3千克
发电量(人均)
2.76千瓦时
10.9千瓦时
2
949千瓦时
A.实施“
一五”计划
B.进行土地改革
C.开展公社化运动
D.实行改革开放
(
)4.(2019山西)1953—1957年,我国在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创造了许多历史上的第一(如下表)。这反映出“一五”计划的特点是
1953年,中国第一座大型露天煤矿——辽宁阜新海州露天煤矿建成投产。
1953年,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在吉林长春兴建。
1955年,新中国第一套6
000千瓦大力发电机组在上海组装成功。
1956年,中国第一辆解放牌汽车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来。
1956年,中国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在沈阳试制成功。
1956年,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A.工业门类齐全
B.优先发展重工业
C.地区分布均衡
D.工业技术领先世界
(
)5.(2019山东)“到1957年为止,中华人民共和国最初的八年是一个大胆创新、成绩斐然的时代。”下列成就属于这个时代的是
A.工业化基础初步奠定
B.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
C.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
D.解放战争的胜利
(
)6.(2019四川)下图为1952年和1957年我国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示意图。其中数据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西藏和平解放
C.“大跃进”运动的发动
D.“一五”计划的实施
(
)7.(2019河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四五年间,我国逐渐完成了战后经济的恢复,转而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但资本和资源的严重匮乏阻碍了我国的发展。为此,中共中央实行了利用有限的资本和资源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这一“战略”
A.使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B.改变了工业分布偏于沿海和沿江的格局
C.使我国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
D.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
)8.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反映了中国民族工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下面叙述不正确的是
A.洋务运动中诞生了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
B.张謇倡导“实业救国”,创办了大生纱厂
C.“一五”计划完成,我国实现了工业化
D.改革开放后,中国工业创新水平不断提高
(
)9.“共产党中国的工业成长是迅速的、动人的,而且也是可怕的——比任何一个不发达的亚洲国家都快……它创造性地吸收了现代世界特别是苏联提供给它的一切。到1957年为止,中华人民共和国最初的八年是一个大胆创新、成绩斐然的时代……中国人必须学会在我们西方世界中生存的世纪已经过去了,现在我们双方必须学会在同一行星上生活。”(费正清《美国与中国》)这段文字说的是
A.土地改革的重要意义
B.“一五”计划的成就和意义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背景
D.改革开放的必然趋势
(
)10.“1954年新中国有6亿人,参与普选的有5.7亿,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普选。全国人民对宪法草案进行了两个多月的讨论,征集了118万条意见,然后对草案做了一些重要修改。最后,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票通过该宪法。”从材料可见,该宪法所特有的人民民主原则体现为
①普选产生人民代表
②全民讨论宪法草案
③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票通过
④是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
)11.2018年11月至2019年6月国务院任命的25个部门和单位的28名负责人依法进行宪法宣誓。如今我国在依法治国的道路上不断迈进,源于开始便扎实牢靠的根基。奠定我国法律体系根基的会议是
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中共七大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D.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
)12.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中央和毛主席的领导下,国家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1954年,我国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的成就是
A.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开始土地改革
B.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颁布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
C.开始实施“一五”计划,初步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
D.完成三大改造,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
)13.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通过法律的形式将12月4日设定为“国家宪法日”,传递的是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理念。回顾历史,我国第一部国家根本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①规定了国家的根本性质
②规定了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
③规定了中国要走社会主义道路
④规定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
)14.1954年9月,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部宪法不同于中国历代法律、不同于近代以来的资本主义宪法的根本之处是
A.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B.规定了国家的根本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
C.加强了政治和法制建设
D.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
)15.下图是一位北京老人在展示自己从1954年起几十年收藏的历届选民证。一张张选民证见证了
A.新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B.社会主义宪法得以实施
C.社会主义制度得到确立
D.政治协商制度得到完善
二、综合题
16.近现代以来,实现工业化和国家独立富强成为中国人追求的目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这场……运动还是给中国的窗户开了一条缝,风的确是吹进来了,也奠定了中国工业的一个初步基础,让中国人看到了什么是西方工业。
——张鸣《重说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953年8月)
材料三
如下图
材料四
下图是1952年和1957年我国工业主要产品产量示意图。
(1)写出材料一中“这场运动”的
(2)概括材料二中“过渡时期”的总任务。结合史实,指出完成“总任务”的重大举措。
(3)观察材料三图,指出这一时期我国工业发展呈现的特点。这些特点对我国经济建设产生了什么影响?
(4)材料四中我国工业产品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请你写出一个这期间我国重工业方面的成就。
(5)综上所述,你从我国工业发展历程中能获得哪些启示?
参考答案
1.A
2.C
3.A
4.B
5.A
6.D
7.B
8.C
9.B
10.A
11.A
12.B
13.D
14.D
15.A
16.(1)运动的名称:洋务运动。地位: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2)总任务:实现工业化;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举措:制定和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3)特点:沿海工业比重大,内地工业比重小;重工业发展迅速,轻工业发展相对较慢。
影响:工业布局渐趋合理;奠定工业化基础;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一定程度上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等。
(4)主要原因: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成就:鞍山钢铁公司建成投产;武汉钢铁公司兴建;长春一汽生产出第一辆解放牌汽车;试飞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任意一个)
(5)启示:工业布局要合理;经济要协调发展;要关注民生;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等。
(其他言之有理也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