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 课时训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 课时训练(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6-09 21:25: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广东省大埔县青溪镇实验学校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八年级历史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课时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
)1.(2019福建)图1到图2所示政府机构名称的变化反映了
A.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B.人民公社化运动全面展开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推开
D.经济特区开始建立
(
)2.(2019甘肃)
“凤阳地多不打粮,碾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而到1979年“凤阳全县粮食产量比1978年增长49%,卖给国家粮食4
450万千克。”出现这变化的原因是
A.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B.公私合营的进行
C.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
)3.(2019广东)邓小平说:“这些年来搞改革的一条经验,就是首先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把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利下放给农民。”下列能够体现这一主张的是
A.农业合作社
B.农业集体化
C.人民公社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4.(2019江苏)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之一的严金昌曾说:“过去在生产队,上工一条龙,干活大呼隆,干多干少一个样,都是10分工……出勤不出力,光工分多有什么用呢?”他的诉说,表达了
A.土地改革后的喜悦
B.对农业合作化的思考
C.对农村改革的肯定
D.国企改革前夕的期盼
(
)5.(2019山东)观察下图,形成图中所示现象的原因是
A.“一五”计划的实施
B.三大改造的完成
C.农村改革的成功
D.经济特区的建立
(
)6.(2019四川)四川农民张永贵在日记中写道:“7月9日,菜子大队第二生产队在我家门口的树底下召开社员大会,讨论本队土地经营实行哪一种方式。经过表决,全队到会的人都同意大包干,包产到户……”该日记反映的是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
)7.(2019浙江)绍兴发展得益于国家政策。下图中农业、工业生产总值增长最快时期的出现,与下列政策直接相关的是
①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
②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③允许创办乡镇企业
④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
)8.下表是中国部分农作物产量的年增长率(%)统计表,其中农作物产量出现快速增长是由于
年份项目
1953—1957年
1958—1965年
1966—1978年
1979—1982年
粮食
3.5
0
3.5
3.9
棉花
4.7
3.1
0.2
13.5
油料作物
0
-1.8
2.8
22.7
甘蔗
7.9
3.2
3.6
15.0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
A.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B.农村“左”倾错误的纠正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
)9.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近40年来,我国农村居民收入情况如下表所示。出现表中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1978—2016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时间
1978年
1990年
2000年
2016年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33.6元
686.3元
2
253.4元
12
363.4元
A.农村居民生产的独立性和自主权的扩大
B.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城镇化的完成
D.农村居民消费总量的增长和结构的优化
(
)10.20世纪50年代末期以后,中国农村长期保持以“生产队”为单位的生产组织形式,到80年代初,以“家庭(户)”为单位的生产组织形式在农村得到广泛推行。这一生产组织形式的变迁反映了中国农村
A.土地所有权变化
B.经济体制的变革
C.乡镇企业的出现
D.农民积极性提高
(
)1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首先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是
A.沿海
B.城市
C.内陆
D.农村
(
)12.习近平总书记曾驱车来到某个地方,下麦田、进农家,总书记感慨地说:“当年18户农民拼着身家性命干的事,变成中国改革的一声惊雷,成为中国改革的标志。”“某个地方”应该是
A.安徽凤阳小岗村
B.广东省的深圳
C.海南省
D.上海市的浦东
(
)13.“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什么样的目标模式是关系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这个问题的核心是正确地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要求我们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目标的确立是在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二大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六大
(
)14.(2019江西)“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解不正确的是
A.发挥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作用
B.经济活动要遵循价值规律
C.运用市场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协调
D.发挥计划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
)15.下图所示信息反映了
A.农民工群体素质提高
B.农业劳动力迅猛增加
C.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
D.我国综合国力显著提升
二、综合题
16.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请跟随以下材料足迹,重温不同时期党和政府在农业建设方面的重大举措。
材料一
见下图
材料二
这一时期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生产队及社员家庭的一些财产被无偿地收归公社所有,由公社统一调配。这导致了“共产风”盛行,劳动纪律废弛,农业生产受到极大破坏。
——岳麓版八年级下册
材料三
如果有人问,谁是我不曾谋面但却最难忘的当代领导人时,我会毫不犹豫地作出选择——那就是邓小平……邓小平主持的改革始于农村,农民们被允许出售富余粮食,可以长期租用自己的土地……邓小平的改革使更多的人在更短的时间内获得了改善生活的机会。
——美国《时代周刊》总编艾略特
材料四
1979年,在中国最贫困的省份,特别是在安徽,中国开始了“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随后在其他省份推广开来……80年代初,粮食、棉花、油料作物、甘蔗、肉类等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产品产量高速增长。
——费正清《剑桥中国史》整编
(1)材料一中,图一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其实施的法律依据是什么?图二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其采取的主要方式是什么?
(2)材料一中,
图三契合了我国哪次重要会议的精神?随后,在中央的指导下,农村实行了什么制度?
(3)材料二反映了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出现的哪一失误?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美国《时代周刊》总编艾略特为什么对邓小平“最难忘”?材料三体现的信息中,邓小平领导的农村改革经营、分配方式是什么?有什么积极作用?
(5)根据材料四、概括中国农村改革进程的特点。
参考答案:
1.C
2.D
3.D
4.C
5.C
6.D
7.B
8.C
9.A
10.B
11.D
12.A
13.C
14.D
15.C
16.(1)材料一事件:土地改革。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材料二事件:三大改造中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方式:农业生产合作社。
(2)会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度: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人民公社化运动。
(4)“最难忘”原因:邓小平的改革使更多的人在短时间内获得了改善生活的机会。
经营、分配方式:将土地长期承包给农户使用,自负盈亏。
积极作用:激发农民劳动热情,解放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提高。
(5)先行尝试,然后推广(或农村改革稳步推进);农村改革解放生产力;改革符合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