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宋朝社会生活大概的风貌;了解宋元时期的文化成就,包括宋朝词人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元朝剧作家关汉卿及其代表作《窦娥冤》。通过对宋词、元曲作品的鉴赏,培养学生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鉴赏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宋代社会生活,认识两宋时期是我国城市发展的重要时期,并对我国都市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通过宋代社会生活的学习,认识到中华民族文化内涵的丰富多彩,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优秀文化,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感受文学作品体现出的个人情感与经历,体会其中折射的社会风貌和时代特征。宋元时期的一些文化名人不仅给后代留下了传世之作,也给后代留下了值得学习的品德,如辛弃疾的为国建功抱负,关汉卿的同情人民疾苦等。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瓦子、宋词和元曲。
教学难点宋朝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市民阶层的扩大与都市生活的关系。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循序渐进式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
时】1课时
【教
具】《千古风流之宋词》、《宋代繁华的开封城》等相关多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学校西边的5A景区清明上河园,学生回答按照著名画家张择端的作品《清明上河图》仿建的,描绘的是当时繁华的社会景象来引出新课。
二、讲授新课
(一)繁华的都市生活
1.在北宋的开封,最为繁华的是大相国寺,寺庙内外人流如潮。以相国寺的繁华和对寺庙的传统理解(安静、肃穆)的对比,来折射出北宋都城汴梁开封的繁华。进而引出南宋的临安和元朝的大都分别是当时最繁华的都市。
2.展示材料瓦子和播放视频《宋代繁华的开封城》,并提问学生所看到的生活场景有哪些?学生回答出瓦子中有文艺、体育等娱乐活动有商品、饮食等买卖交易活动,有服务类的活动等等。展示图片《丰富多彩的瓦子》。学生总结出瓦子和勾栏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瓦子出现的原因,(1)城市的繁荣
(2)宋代市民阶层的扩大
(3)市民文化生活丰富起来。
3.宋元时期戏剧表演的主要形式是杂剧,包含了说唱、杂技、歌舞、傀儡等技艺在内。元朝建立后,元杂剧在以大都为中心的北方地区兴盛起来,后传人南方。
4.关于传统节日,采取游戏的方式----欢乐竞猜
出谜面,学生抢答。回答出春节、端午节、元宵节和中秋节,并认识到这些节日在当时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讲授此节内容要使学生认识到文化生活的繁荣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表现。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看待传统节日?
学生逐个回答
教师最后总结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丰富,留存着华夏民族独特的文化记忆。
因而,我们对祖先创造的历史文化遗存,必须高度重视、加以保护,并使其发扬光大,这是我们的历史责任。
在我们今天传统节日又被赋予了一些新的内涵,如节日放假、旅游等等。在重视传统节日的同时,对传统文化也比较推崇。今天春节期间收视率较高的《中华诗词大会》就是一个具体的例子,以此过渡到宋词。
(二)宋词
1.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句子有长有短,也称长短句,便于歌唱。词在唐朝时已经出现,经五代到两宋,得到很大发展,成为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
2.播放视频《千古风流之宋词》了解宋词的代表,发展历程。
3.重要的词人
看完视频后,以提问形式来讲解宋词的代表人物和作品。
词到宋代有较大的变化,风格多样,内容广泛。宋代的词人层出不穷,杰出的有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
(1)苏轼:他改进了词的创作,扩大了词的境界,提高了词的格调。他的词风豪迈而飘逸,把写景、抒情和议论结合在一起,收到引人人胜激发情感的艺术效果。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2)
辛弃疾:南宋词人。继承了苏轼以来的豪放词风和报国情怀,使词境变得更为雄奇阔大,抒情、写景、叙事、议论,气势磅礴,震撼人心,进一步提高了词的社会功能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3)
李清照:中国古代著名的女词人,词风委婉、细腻、清秀,她的作品以北宋灭亡为界限,此前主要描写真挚的夫妇感情,此后的作品则充满了血和泪,通过对个人流离不定生活的描写,反映当时战乱带来的灾难,抒写深沉的忧患情怀,在当时就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代表作有《声声慢》、《如梦令》。
在视频里我们了解到,到了宋朝末年,随着王朝的没落,宋词也逐渐了衰落下去,而代之以的是元曲。以此引入第三部分元曲。
(三)元曲
1.元朝戏剧空前发达,出现了元曲。元曲包括散曲、杂剧和南戏等,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
2.学生看书了解元代最优秀的戏剧家是关汉卿,代表作是悲剧《窦娥冤》。与他齐名的杂剧家还有马致远、郑光祖、白朴、王实甫等。关、马、郑、白四人,在明代以后被誉为“元曲四大家”。
结合P58《相关史事》了解《窦娥冤》的大致内容。
三、课堂小结
四、课堂练习
1.我们学校西边,有一座5A级风景区——清明上河园。有一片建筑高挂“瓦子”的标志,瓦子是北宋东京城里
(
)
A.专供演出的圈子
B.小商贩摆摊的地方
C.穷苦艺人卖艺的地方
D.娱乐兼商业活动地方
2.“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该词风格委婉,感情真挚,清新淡雅,明白如话。其作者是(
)
A.苏轼
B.辛弃疾
C.陆游
D.李清照
3.元代某戏剧内容描写了“六月飞雪”“感天动地”的是
(
)
A.《资治通鉴》
B.《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C.《声声慢·寻寻觅觅》
D.《窦娥冤》
五、课后作业
完成对应课时练习。
六、板书设计
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1.
都市
2.
宋词
3.
元曲
七、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是以教材为依托,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并尽力与现实有机结合,让学生体验一种真正“有生活”的历史,从而使学生感受到历史是亲切的、触手可及的,让历史课堂迸发出生命的活力。基于这一教学理念,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索,引导他们体验历史、感悟历史,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学会学习,与学生共同感受宋代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和文学艺术的突出成就。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