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 下雨啦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3.15 下雨啦 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鄂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06-10 11:24: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鄂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15课
《下雨啦》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鄂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15课的教学内容,教材第44-45页。
教材简析:《下雨啦》是鄂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15课的教学内容,这一节课是本册教材第三单元明天的天气怎样其中的一课,本单元包括《今天的气温是多少》、《追寻风的足迹》、《是谁制造了风》、《云的观测》、《下雨啦》、《雨下得有多大》、《明天的天气怎样》等七课,涉及气温、风、云、雨等方面的观测和风、雨的成因等内容。在学生以前的生活经验中,他们对气温、风、云、雨并不陌生,但是很少想到过用科学的方法来观测气温、风、云、雨,没有深层次地思考风、雨的成因等问题,因此,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来观测天气,并且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来推演自然界的风、雨的成因。《下雨啦》这节课研究的是雨的成因,教材编排方式是结合生活情景提出问题,雨是怎样形成的?然后做模拟实验,最后通过模拟实验推想自然界里的雨是怎样形成的。
学情分析:下雨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学生对下雨有着丰富的体验,让学生在已认知气温、风的形成、云的观测等基础之上研究学习雨是怎样形成的,但作为四年级的小学生他们对雨的成因还不清楚,也是学生很想知道的,所以学生对学习这一内容会很有兴趣的。学生天生好奇、活泼好动,富于幻想。对周围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肯探索,充满憧憬;也许梦想自己成为一名小科学家,在研究世间万物和谐共生,相互依存;也许科学课程最基本的特点就是选取儿童身边的自然事物开始科学学习的活动,所要研究的课题越贴近学生的的生活实际,学生就越感兴趣。为此,我从学生亲身经历和探究活动入手设计了这一课的教学活动,通过教材中的实验图示创造性地引导学生模拟实验操作探究雨的成因。联系雨的成因模拟实验,通过讨论、比较、连线、交流等方式进一步推想自然界的雨是怎样形成的。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知道自然界的雨的成因。
(2)、让学生思考设计、展示交流、会做雨的成因的模拟实验。
(3)、让学生能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推想自然界中雨的成因。
(4)、让学生体会到与人合作探究的乐趣。
(5)、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与合作探究的能力。
(6)、科学源于我们的生活,又服务于我们的生活。用实验探究获取的经验和科学知识去解释生活现象和大自然现象。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让学生知道自然界的雨的成因,会做雨的成因的模拟实验,能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推想自然界中雨的成因。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正确地进行做雨的成因的模拟实验,能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推想自然界中雨的成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实践创新与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准备:
1、学生:三角架、酒精灯、石棉网、火柴、玻璃片、试管夹杯、烧杯、水、冰等。
2、教师:课件、搜集雨中(前、后)情景视频及图片、雨的成因的相关视频资料、学生分组实验有的器材讲桌上预备一套、煤气罐灶锅盖一套、热水瓶数量、冰块、塑料碗、透明玻璃杯等。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程序设计:
一、情景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提出研究问题。
(1)、老师这里有两个透明的喝水杯子,观察内壁和内盖上有水吗?老师想喝开水,向其中一杯中倒入半杯开水,盖上盖子,等一会儿,猜想会有什么现象发生?你能解释原因吗?
(2)、谈话:下雨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请大家想一想,下雨前、下雨中的情景是什么样的?(打开课件,展示雨中、雨前后的情景及人们在雨中穿行的画面)
(3)、启发学生提出研究问题:你是否想过这样一个问题:雨是怎样形成的?(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天上为什么会下雨?)
(4)、老师这有下透明的喝水杯子,观察内壁和内盖上有水吗?老师想喝开水,倒半杯开水,盖上盖子,有什么现象发生?你能解释原因吗?
(5)、老师掀开锅盖,有小水珠流下,下雨啦!针对雨的形成你有什么猜想?大家想做这个实验吗?
[设计意图]我们根据教材编写意图和学生认知特点,灵活地设计课堂教学,由学生最常见的、最常用的水杯开始导入新课,引发学生思考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假设,设计实验,让学生真正地体验科学从生活中来,要善于发现身边的科学问题。学生通过对看到的情景提出自己研究的问题,然后由老师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实验探究的主要问题,这样既尊重了学生,又培养了发散思维能力。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天上为什么会下雨”“水从杯底为么会跑到杯盖上”这一问题有不同的看法,可能会有一些神话和迷信的见解,让他们说出来,为后面的正确解释作铺垫,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以及修改他们的前概念。正是学生的猜想,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知识探索的兴趣。
二、演示操作、合作探究、亲身参与模拟实验、经历雨的形成过程。
1、老师为各组同学准备了实验器材,请认识每一个实验器材,说出这些器材的名字。结合这些实验器材思考如何设计这个实验,各小组同学交流设计实验方案,展示各组同学设计好的实验方案。(实物投影展示)
2、请几名学生上台演示实验操作基本过程,同学们结合其操作进行补充和骄正,与此同时教师进行辅助演示雨的成因模拟实验操作指导。让每组同学掌握实验操作过程、方法和注意事项。(辅图展示:(一)、实验正确操作过程:①将三角架平放在水平桌面上。②石棉网放在三角架的顶端中央。③取适量水倒入烧杯中,杯壁上尽量不沾水,把烧杯放置在石棉网的正上方。④取下酒精灯灯帽,用火柴点然酒精灯,将其平移到三角架底部正中央。⑤、用试管夹夹住一块玻璃片,倾斜停置在烧杯的上方。观察烧杯内水、壁、水和玻璃片之间、玻璃片上的现象。(二)、实验注意事项和洒精灯正确使用):①
实验仪器轻拿轻放,防止损坏和烫伤。
②、使用酒精灯要特别注意安全,用打火机点燃酒精灯,不要让烧杯烧干,实验结束后,小心地把酒精灯平移出,不能用嘴吹灭酒精灯,用酒精灯灯帽熄灭酒精灯,双手小心地用毛巾裹住烧杯上端取下来烧杯。不要用手直接碰三角架和石棉网,避免烫伤,要等器材冷却后再小心移动器材。
③、使用试管夹夹玻璃片的时候,四只长指握住长柄,拇指握住短柄。④、实验过程中,小组成员细心观察,记录员记录好实验现象和结论。⑤、实验完成后由小组长把器材回归原位。)
3、提出实验要求:组长负责,分工合作,选好操作员、协助员、记录员、汇报员、观察员,安全操作,仔细观察、做好记录。雨是怎样形成的模拟实验记录表如下:
模拟实验图示
观察对象
加热后出现的现象
(本位置附实验图)

玻璃片
水和玻璃片之间
烧杯壁
4、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我们要关注各组同学参与实验的情况,时适点拨和示范引导,注意准备好洒精和剪刀、长针确保酒精灯的火焰高度大小适度。
5、各组同学展示交流,汇报实验现象。我们各组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加以肯定和鼓励,正确总结分析实验中的成功和不足,实验需要你我共同参与、协作,分享成功的乐趣。
6、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欣赏小组实验中的精彩现象。(视频展示)
7、分小组讨论:实验中的“雨”是怎样形成的?
8、各小组同学进行交流讨论雨的形成原因。(烧杯里的水受热变成水蒸气,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片就凝结成小水滴,就变成了“雨”落下来。)
[设计意图]教师为学生呈现、展示实验器材,让学生进行清晰认识每一个实验器材,并结合实验器材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实验方案,尊重学生的原创想法,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做好了现实材料的基础。为了让学生小组实验有序、确保实验操作规范、实验效果明显、零安全问题的发生,我通过课前借鉴和录制视频,很大限度地提高的实验的成功率和实验效率。通过各小组实验的操作,学生都成功地看到到预案中的目标要求,学生做实验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的作用,合伙组装实验、按要求进行实验、积极观察讨论、展示交流,实验成功率百分百,实验效果也很好。
三、分析比较、迁移推理、归纳总结,推想自然界的雨是怎样形成的。
(1)、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联系上面的实验现象,推想自然界的雨是怎样形成的,把讨论的结果记录下来。(烧杯里的水相当于江河湖泊的水;太阳相当于酒精灯;玻璃片就为相当于高空中的冷空气;玻璃板下的水蒸气(白烟)相当于天上的云;玻璃片上的小水珠相当于雨……)。(课件展示图,并在交互式白板上进行展示学生思维过程,以供展示交流)。
(2)、通过老师的电脑绘画初步展示自然界雨的形成示意图和简短的文字说明,引导学生从现实操作到抽象思维的提升,便于学生归纳总结出雨的形成原因。(教师引导与课件展示结合)
(3)、全班同学分小组交流,展示小组讨论交流的结果。(地球上的水被太阳照射形成水蒸气,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珠,小水珠越聚越大,当空气托不住的时候,降落下来就形成了雨。)
(4)、出示有关雨的形成的视频资料,让学生观看,加深学生对新知的理解。
(5)、展示实验操作中玻璃片改成塑料碗装冰块,观察碗下水滴形成。(“冰”在学生的认识中的一个明显特点是温度低,我正利用学生的这一点认知基础,更深一步地让学生感知,水蒸气要遇“冷”才能形成小水滴。)(课件展示)
(6)、比较:我们的结论与实验前的想法一致吗?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电脑白板交互式的展示互动,充分地让学生更清晰地展示自已的思维过程,由于“冰”在学生的认识中是温度低,我正利用学生的这一点认知基础,更深一步地让学生感知,水蒸气要遇“冷”才能形成小水滴,让本节课中这一思维难点得到突破。通过连线、绘图、现象展示、讨论交流等方式让学生充分理解雨是怎样形成。
四、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体验获取科学知识的乐趣。
1、喝水杯子内盖上怎么会有水珠?(课件展示图)
2、锅盖内壁上会出现小水珠?(课件展示图)
3、生活中,下雨之前经常会感受到的有乌云、凉风过来,原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
)(选填“热”“冷”)气流形成(
),降落下来形成(
)。
4、水在自然界是不断循环的,陆地上的水由于太阳照射变成水蒸气,水蒸气遇冷又变成小水珠,降落到地面形成雨水。充足的雨水和过量的雨水有哪些利弊?
[设计意图]我们在新课开始是以向杯中倒开水这一生活现象入手,这一现象在生活中也是最常见的,因为我们身体离不开水,每天都要用水杯喝水,每天揭开杯盖内都会有小水珠。正是因为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充分地认识了雨的形成过程,利用所获取的科学知识解释杯盖内有小水珠的原因。通过习题的练习评价,让学生达到由生活现象抽象到科学理论上来。在老师的引导下,真正地体现到了参与科学探究的乐趣,因为学生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得出结论、验证了猜想,学生经历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五、课堂小结
1、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课外实践延伸:
根据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研究雨的形成。假如我是一个小水滴,可以行遍全世界,请写一份小水滴的旅行记。
[设计意图]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会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地归纳总结,通过让学生浅谈本节课的收获,启发学生收集本节课经历中的发现,可以是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可以是经验积累、可以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可以过程与方法等等,让学生真正理解和体验雨的形成原因。通过小水滴能否旅行全世界(画面意图是:小水滴能到达北京天安门广场吗?)引发学生的思考,通过课堂中学生的表现可以看出:学生的想法异特,但又是那么的统一,学生思维被激发活跃,利用所学的雨的成因知识畅谈自已假如小水滴的旅行历程。从课堂教学效果可以看到学生通过所学的知识来进行解释和演说,学生学习兴趣浓,教学效果显著,其原因在于我发挥教师团队精神,合理地整合教学资源和进行教学设计,精心组织课堂教学。
板书设计:
15、下雨啦
发现问题
提出猜想
设计实验
验证验想
雨是怎样形成的?

遇热上升
水蒸气
遇冷凝结
小水珠
聚集落下

模拟实验
自然界
地面上的水被太阳照射形
酒精灯
太阳
成水蒸气,水蒸气遇冷凝
烧杯里的水
地球上的水
结成小水珠,小水珠越聚越
烧杯上的水蒸气(白烟)

大,当空气托不住的时
冷玻璃片
冷空气
候,降落下来就形成了雨。
玻璃片上小水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