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土壤
教学目标:
1、用观察与实验的方法让学生初步认识土壤的组成成分;
2、尝试构建土壤模型,体验土壤形成的过程,进一步认识土壤的成分;
3、通过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养成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
4、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通过对比、观察、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土壤的成分。
教学难点:
用多种方法指导学生获得对土壤成分的正确认识。
教学准备:
土壤、沙砾、沙、粉沙、黏土、腐殖质、水若干。
烧杯,木棍,观察台,颗粒陈放盒,土壤成分标签,混合盒,观察盘,镊子,放大镜,土壤标本。
教学设计:
一、开门见山,直接揭题
谈话揭题: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地球表面的相关知识,今天我们将要认识地球表面一种重要的物质——土壤,研究“认识土壤”(板书课题)
二、寻找土壤的成分
1、活动一:沉淀实验
(1)讲解演示:出示土壤样品,介绍土壤沉淀实验步骤。(师边演示边介绍)
(2)实验观察:将实验土壤倒入装有水的1号烧杯中,再用木棒充分搅拌,使它完全散开,将烧杯放在观察台上,观察到什么现象?
(3)汇报交流:学生可以根据自己肉眼直接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汇报。(比如:气泡、石子下沉,浮起的黑色物质))
(4)教师强调:沉淀实验需要时间,更需要静置,千万不要动它。
2、活动二:建模实验
初步认识土壤成分
(1)猜一猜:土壤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物质,你能结合之前学过的知识,说说土壤中有可能哪些物质吗?学生交流,教师适时评价引导。
(2)标一标:分组观察盒子中沙砾、沙、粉沙、黏土和腐殖质,依据标签的提示,要求学生正确标出各种物质。
(3)说一说:学生汇报各小组的标注情况,重点关注粉沙和黏土的认识,教师及时进行评价。
(4)做一做:现在大家都认为土壤中有这些物质,那我们把它们混合在一起,看看能不能形成土壤?PPT出示注意事项,学生动手合成土壤,教师巡视指导。
(5)比一比:对比留样看一下,混合物跟“土壤留样”一样吗?它们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呢?
(6)想一想:现在将混合物倒入水中,再做一次沉淀实验,然后与1号杯对比,看看两种土壤在水中沉淀后的现象是否一样。
3、活动三:分离观察
获取土壤成分的证据
(1)观察土壤,动手操作:取一些留样土壤放在观察盘中,先肉眼看,再借助工具观察,寻找一下有没有这几种物质?完成表格,教师巡视指导。
(2)学生汇报,引导分析:根据学生汇报的内容教师适时板书,并引导学生分析留样的土壤的组成成分,把留样土壤和混合的土壤建立必然的联系。
4、活动四:对比观察
进一步认识土壤成分
(1)对比观察:现在同时对比观察1号杯和2号杯的沉淀现象,你有什么发现?
(2)分析思考:能确定我们合成的物质是土壤了吗?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及时评价。
(3)梳理小结:通过的一系列的观察与实验,知道了土壤中有:沙砾、沙、粉沙、黏土这些岩石风化形成的微粒;还有腐殖质、水、空气这样自然因素形成的物质,以及矿物质这样存在于土壤中的其他物质。教师适时完成板书。
三、拓展延伸,提升素养
1、观察标本,分析成因
(1)思考:虽然土壤是由这几种物质的混合物,但是人工合成的土壤和真实的土壤不太一样,这又是为什么呢?
(2)观察:(PPT出示中国土壤分布图),在我国就有几十种土壤分布在全国各地。在华中农业大学的土壤博物馆里就陈列了来之全国各地的土壤标本。(PPT出示土壤博物馆,土壤标本图片)
(3)讨论:仔细看看这4种土壤标本,根据今天学到的知识分析一下它们的形态为什么不一样,组内交流一下。(PPT出示4种土壤标本)
(4)交流:及时肯定根据成分含量去分析的学生。
2、联系生命,升华情感
(1)看图分析:地球上不光有不同的土壤,还有不同的生物,想知道生物和土壤有着怎样的联系吗?请看大屏幕(PPT出示P54图),你在图中有什么发现?
(2)交流分享: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谈各自的认识,教师及时评价。
(3)梳理总结:土壤在地球上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同时也是稀缺资源。所以我们要保护土壤资源,爱护土壤就是爱护生命。
板书设计:
认识土壤
沙砾
沙
粉沙
黏土
腐殖质
空气
水
矿物质
其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