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高中语文必修四2.6辛弃疾词两首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课件(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四2.6辛弃疾词两首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课件(2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5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6-10 12:18: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学习目标
1、诵读全词,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体会辛词用典特色;
3、感知作者写作此篇作品的心情,体会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重难点:
了解全词中引用的各种典故以及用典的意思
辛弃疾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爱国词人。词集《稼轩长短句》。
辛词内容广泛,意境深远,用典颇多,风格以豪放悲壮为主。其爱国词作情辞慷慨,爱憎分明,艺术感染力很强。




辛弃疾[1140—1207]
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人(今属山东)人。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参加耿京抗金队伍,为掌书记。次年南下,历任承务郎,建康通判及江西,湖南,湖北安抚使。曾多次上书,陈抗金恢复大略,均未被采纳。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罢官。隐居江西上饶,铅山等地达二十余年,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又被起用,次年被派往镇江任知抚,为北伐作准备,因反对韩侂胄立即出兵的计划,又被罢官。开禧元年(1205年)回铅山隐居,两年后忧愤而死。
后来,韩侂胄不听辛弃疾劝告,于开禧二年(1206年)草率出兵,结果大败而归。次年,韩侂胄被杀。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作者
辛弃疾
朗读
梳通
揣摩
品味
欣赏
背诵
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1)千古江山
(2)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3)金戈铁马
(4)元嘉草草
(5)赢得仓皇北顾
(6)可堪回首
久远的年代
英雄业绩
精锐部队
草率
落得
不堪,哪堪
在京口北固亭,词人都想到了些什么?
孙仲谋


舞榭歌台
风流业绩
元嘉草草
仓皇北顾
刘义隆
拓跋焘
金戈铁马
万里如虎
佛狸祠下
神鸦社鼓


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用孙权典
孙权,幼承父兄之业,胸怀大志。建都京口(后迁建康),占据江东。赤壁之战联合刘备大破曹操,遂使天下鼎足三分,后又数拒曹操于江北,使曹操发“生子当如孙仲谋”之叹!终为吴侯。
表达对前人事业后继无人的惋惜,暗指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
用“千古”修饰“江山”,表现出深沉的古今兴亡之感,蕴含着对南宋国势日益衰微的深切忧虑。在这大好河山上,自古以来多少代兴,多少代亡,现在国势又日益衰微了。“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即赞美历史上的孙权,更深恨现实中没有孙权这样的英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紧承上句,并且用“总”修饰“被”:这就既慨叹孙权时期京口繁华景象和孙权这样的英雄人物,都已随着时光的流逝而不复存在;更表明了英雄人物及其业绩都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消逝。江山本应代有英雄出,当时却没有孙权这样的英雄,抒发了对屈辱苟安的南宋统治者的不满.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用刘裕典
刘裕,南朝宋武帝,小字寄奴。《南畿志》:“丹
徒旧在镇江城南,宋武帝微时宅业。”史载刘裕曾
两次统帅晋师北伐,先后征讨南燕和后秦,生擒燕
王和秦王,收复洛阳、长安等地,成就了北伐之功
业。
向往英雄业绩
表达抗金决心
单写“斜阳”之下的“草树”,用“寻常”修饰“巷陌”,表明刘裕出身寒微,突出他以寒?微出身而建立了赫赫功业,含有讽刺南宋朱紫权贵失地误国的意思。“金戈铁马”,表现出刘裕统帅万众精锐部队勇战强敌的英雄气概;“气吴万里如虎”,更表现出他灭南燕、平后秦,所向无敌的气势声威。这和南宋统治者的屈辱苟安构成鲜明的对比,抒发了不满庸懦统治者的感情。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此处用何典故,用意有在?
理解背景:宋宁宗继位(1200年)后,韩侂胄受到重用,他很想有一番作为政治上打击投降势力,启用主战派,当时,朝野上下笼罩在一片北伐的气氛中。但军事上的准备显然不足,特别是缺乏将领,此时已经65岁的辛弃疾看得十分清楚,虽然自己表面上得到韩侂胄的重用,调防京口,但韩侂胄并未充分相信自己。
运用刘义隆草率北伐、惨遭大败的典故,旨在警告韩侂胄切勿草率出兵,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
辛弃疾忧国愤时,渴望收复失地而又反对草率冒进。这首因时为事而作的词中,运用刘义隆草率北伐、惨遭大败的典故,当然旨在借古讽今,警告韩侂胄切勿草率北伐。如果联系到张浚的草率北伐(宋孝宗隆兴元年,即1163年)失败,也只能从警告韩侂胄方面来理解。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词作由前面的怀古转而伤今。词人站在北固亭上北顾中原,回忆起43年前出生入死,突骑渡江南来效命的往事,不胜身世之慨!而在金占区的瓜步山上,百姓正在异族皇帝佛狸祠前迎神赛会,热闹非凡,一片平和景象!百姓斗志松懈,民族意识模糊,更添词人之悲叹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表示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用廉颇典
明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志
抒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愤
借廉颇的典故,抒发了词人老而弥坚、抗敌之志不衰的报国之情和老大无成、壮志难酬的愤慨。爱国之情,忠义之气,溢于言表!
在京口北固亭,词人都想到了些什么?
孙仲谋


舞榭歌台
风流业绩
元嘉草草
仓皇北顾
刘义隆
拓跋焘
金戈铁马
万里如虎
佛狸祠下
神鸦社鼓


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
(景仰之情)
(赞叹之情)
(警告当局)
(怒斥偏安)
(壮志未已)








怀

古代文人的怀古之作,往往是借托对古人古事
的追忆,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绪。
《赤壁怀古》(苏轼)
《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赞美周瑜
褒贬古人
抒发建功立业的情怀和壮志未酬的感慨。
表达抗金主张、对国事的忧虑和壮志难酬的愤慨。
本文写作特色
手法:
1、大量用典,借古讽今
2、叙事、抒情、写景融为一体
风格:
豪放悲壮、慷慨愤世
问题探讨
这首词的写作特点是运用典故,有人说辛弃疾的词有
"
掉书袋
"
的毛病。你认为如何?
这首词用典多不能说是毛病。它所用的除了末了廉颇一事之外,都是有关镇江的史实,眼前风光,是
"
京口怀古
"
这个题目应有的内容,和一般辞章家用典故不同;况且他用这些典故,都和这词的思想感情紧密联系。就艺术手法论,环绕作品的思想内容而使用许多典故,以加强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这正是这首词的长处。
丑奴儿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
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
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词人过去无愁而硬要说愁,如今却愁到极点而无话可说。他胸中的忧愁绝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忧国伤时、报国无门之愁。
中国文学史上,宋词和前代的唐诗,后代的元曲,都分别是代表一个时代的文学样式。宋词按时代分为北宋、南宋两个时期;按流派,习惯上又分为豪放、婉约两派。豪放派的代表作家是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也称格律派)在北宋的代表是柳永,在南宋的代表,前期是女词人李清照,后期则推姜夔。《扬州慢》便是姜夔的代表作。
?姜夔,字尧章,自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南宋著名词人,音乐家。少年时期流寓湘、鄂间,后移往湖州(今浙江),漫游苏、杭、维扬等地,与范成大、杨万里、辛弃疾等人交往。这对他在诗词艺术的发展上颇有影响。他具有多方面的才能:著有《白石道人诗集》
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
1161
年,金国大举南犯,
21
岁的辛弃疾率群众
2000
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担任
"
掌书记
"
职务。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一件是,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叛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亲手斩了这个叛徒;另一件是,亲率
50
骑兵,直闭驻有
5
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好张安国渡过淮水,到达建康(南京)。辛弃疾到了南方,耿京的起义军已经失败,他便留在南京。从此以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他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辛弃疾渡江之后,首先被解除了武装,后来才被派往江阴作签判,帮助地方官处理政务。辛弃疾被迫退隐江西上饶,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辛弃疾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宋宁宗喜泰三年(
1203
),辛弃疾
64
岁退居江西乡!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侂胄所起用。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
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辛初到镇江,积极为北伐作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侂胄一伙采纳,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
元嘉草草,
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
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
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咏史—
草草
仓皇
忆昔—扬州路
烽火
伤今—神鸦社鼓
自比—廉颇老矣
把下列句子中颠倒的次序倒过来
(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2)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无觅英雄孙仲谋处。
犹记四十三年,望中扬州路烽火。
千古江山,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
寻常巷陌,
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
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写景{
江山台榭
斜阳草树巷陌
怀古{
孙仲谋
刘裕
作业:
背诵默写整首词并掌握诗词阅读鉴赏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