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86张PPT)
课时2 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护、
环境污染与防治、环境管理
考 点 回 归
考点一 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1.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包括:_______________、森林和草原破坏、_________________、水土流失和湿地减少等。
生物物种减少
土地荒漠化
2.荒漠化
定义:把包括气候变异和________在内的
种种原因造成的主要发生在______、
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的________
人为原因:过度农垦、______、______、
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其它人类活动
人类活动
干旱
土地退化
过度樵采
过度放牧
考点二 环境污染与防治
1.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污染、________、________、固体废弃物污染等。
2.常见的大气污染物成分:颗粒物、________、________、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及其它有害物质。
3.水污染的来源主要包括:工业废水、________、生活污水。
水污染
土壤污染
硫氧化物
碳氧化物
农业污水
4.光化学烟雾是由________和________排放造成的,一般发生在湿度________,气温________的夏季,________的中午或午后。
5.固体废弃物主要包括:________固体废弃物、________固体废弃物和城市生活固体废弃物。
6.固体废弃物的危害主要表现污染大气、________、________,影响环境卫生,广泛传播疾病。
7.固体废弃物的治理措施主要有________、堆肥、________等几种方式。
汽车尾气
工业废气
低
高
晴天
工业
农业
污染水体
污染土壤
填埋
焚烧
考点三 环境管理
1.环境管理的主要手段:行政、________、经济、________、宣传教育等有力的手段。
2.全球性环境保护的国际组织有: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__________________、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管理中最重要的是________。
3.绿色生活方式指节约资源、________,绿色消费、________,重复使用、多次利用,分类回收、________,保护自然、万物共存。
法律
技术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国际合作
减少污染
环保选购
循环再生
解读高考 第二关:热点关
热 点 精 析
热点一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和治理
问题 现状 产生原因 治理措施
生物物
种减少 大约5%~10%的热带森林物种可能已经灭绝,海洋和淡水生物严重退化,岛屿上很多物种处于濒危状态 乱砍滥伐森林、过度捕猎和非法贸易、环境污染、物种入侵 扩大自然保护区,建立生态走廊,采育结合,合理放牧,实行禁牧、休渔期制度,严禁走私,严防物种入侵
森林资
源破坏 全球森林资源迅速减少,尤以热带雨林破坏最为严重 乱砍滥伐、滥垦、滥牧、空气污染、森林火灾 封山育林、有计划砍伐、采育结合,退耕还林,改变林区经济结构,防治空气污染和火灾
湿地
减少 全球湿地破坏严重,面积大量减少 土壤侵蚀、围湖造田、引水灌溉、河流改道、环境污染、泥沙淤积 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停止围垦,退田还湖,防治污染,植树造林等
热点二 环境污染与防治
1.主要大气污染物的来源与危害
污染物 主要成分 主要来源 危害
颗粒物 悬浮在大气中的液体、固体状物质 矿物燃料燃烧、汽车尾气、采矿、建材、冶金等工业生产和人类的农耕活动 被人类吸入,可引发多种疾病
硫氧
化物 二氧化硫、三氧化硫、三氧化二硫、一氧化硫等 化石燃料的燃烧和有色金属冶炼 引发呼吸系统疾病、酸雨
碳氧
化物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 一氧化碳主要来自汽车尾气,二氧化碳主要来自矿物燃料的燃烧 一氧化碳危害人体健康;二氧化碳造成全球变暖
氮氧
化物 氧化亚氮、一氧化氮、二氧化氮、三氧化二氮等 汽车尾气、工业污染 造成酸雨
碳氢化
合物 由碳元素和氢元素构成的化合物,如甲烷、乙烷等烃类气体 汽车尾气、矿物燃料燃烧、石油冶炼 可形成光化学烟雾,危害人体健康
其他有
害物质 如重金属类、含氟气体、含氯气体等 制冷剂、发泡剂、溶剂、火箭燃烧 氟氯烃可造成臭氧层空洞
2.水污染
(1)水污染的危害与治理
(2)主要水体污染物
污染物 来源 特点
工业
废水 各类工矿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排出的液态废弃物 是水体最重要的污染源,具有量大、面广、成分复杂、毒性大、不易净化、难处理等特点
农业
污水 牲畜粪便、农药、化肥 水中含有农药和化肥
生活
污水 生活中的各种洗涤水 水中多含无毒的有机盐、需氧的有机物、病原微生物,氮、磷、硫含量也较高
3.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和利用
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应坚持“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的原则。
(1)固体废弃物处理的主要方法及其优缺点
处理方法 优点 缺点
填埋法 投资少,处理量大,技术要求低,可处理所有种类垃圾 永久性占地面积大,造成污染的潜力大
堆肥法 通过微生物发酵,可将病原菌杀死,使垃圾变成有机肥 无法处理不可降解垃圾,露天堆放造成大气污染、水污染
焚烧法
(热处理) 回收热能和垃圾减量最彻底,消灭各种病原菌 耗资巨大,焚烧后所剩的灰烬是难以处理的部分;大气污染严重;设备投资大
(2)城市垃圾的资源化方式
方式 利用成分 优势
发电 有机垃圾 减少垃圾堆放量,消除细菌传播,减轻大气污染
生产沼气 有机垃圾、人畜粪便、活性污泥 工艺简单,质优价廉,可部分替代煤、石油;杀灭病虫卵,有利于环境卫生
生产有
机复合肥 有机物质 城市垃圾中含有丰富的有机物质和作物需要的多种营养元素,可增加农产品产量、提高土壤肥力、改良土壤结构
生产新型
建筑材料 无机物质 生产各种新型建筑材料,价廉物美
热点三 环境管理
1.环境管理的概念
实质 对人们的社会活动进行调整与控制
目的 既发展经济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又不超过环境的容许极限
手段 行政、法律、经济、教育、科学技术等
2.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
3.环境管理的国际行动
对环境管理的国际行动的理解,关键是其必要性与行动方案两方面,具体如下:
4.环境保护,从我做起
作为广大公众中的一员,个人在环保中的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如下:
典 例 精 解
例,1(2009·山东)下图是2000年世界濒危物种数量位居前列的部分国家的濒危哺乳动物、鸟类种数统计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归纳图中濒危物种分布国家的地理位置特点。
答案:低纬度或热带国家;岛屿或临海国家。
解析:本题考查生态问题中濒危物种的分布和考生读图分析能力。判断图中所示国家地理位置时要从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分析。
(2)分析印度尼西亚濒危物种数量较多的原因。
答案:物种丰富;火山、地震、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多;人类过度采伐、毁林破坏了其生存环境;人类过度捕杀。
解析:本题考查生态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问题时,一是要从物种本身分析,二是要从物种减少的自然原因分析,三是要从物种减少的人为原因分析。
例,2(2009·江苏)图1是20世纪80年代洞庭湖示意图。图2是洞庭湖1825~2006年间同水位湖面面积变化柱状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洞庭湖面积变化的趋势是________,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变小
围湖造田
泥沙淤积
(2)洞庭湖是我国重要的湖泊湿地。洞庭湖面积的这种变化,将严重削弱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生态价值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经济价值。
调蓄洪水
保持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
供水(蓄水)
水产业(航运)
(3)洞庭湖湿地生态环境保护需注意哪些问题?
答案:退田还湖;搞好水土保持;防治污染。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影响及治理措施,意在考查考生运用相关资料对某一环境问题进行判断、分析、推理的能力。
(1)统计图直观反映了洞庭湖逐渐萎缩的趋势,其主要原因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的,要从当地、上游两个视角加以分析,也要注意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
(2)注意区分生态和经济价值,然后一一列举即可。
(3)洞庭湖湿地生态环境保护措施要对症下药,根据原因找对策,有的放矢。
笑对高考 第三关:技巧关
技 巧 精 讲
一、在我国不同区域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有所不同,具体见下表
二、环境污染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
考 向 精 测
考,例甲图为中国生态环境脆弱区图,乙表为近期我国部分省区贫困人口数量表。甲图和乙表的关联性体现如丙图所示。读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甲
乙
2008年8月中国各省市贫困人口数排名
丙
(1)若此关联图发生在甲图中的A处,则丙图空格中①表示_____________,②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主要危害是
土地荒漠化
过度放牧、过度开垦
农牧业生产受损,破坏生态环境,影响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若此关联图发生在甲图中的B处,则丙图空格中①表示________,②表示________________。
水土流失
破坏植被、轮荒
(3)乙表中可能是由于生态环境较差引起贫困的是________;2008年5月以来由于自然原因促使人口贫困数量突然增多的省份是________。
甘肃
四川
(4)甲图中C处的生态环境问题包括________、________,它们的主要防治措施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森林破坏
土壤侵蚀
封山育林、退耕还林、采育结合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地理区位的判读能力。贫困与生态环境问题相联系,贫困使人们为了生存的需要,往往不顾及生态环境保护,对资源盲目开发和利用,导致生态环境恶化。而生态环境恶化又反过来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剧贫困,从而形成恶化循环。由甲图中A、B、C的位置可判断其所在地区,即A为内蒙古高原东部,B为黄土高原区,C为横断山区,然后结合三地的自然条件及人类活动判断其生态环境问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丙图所示的含义。
课内基础达标
一、单项选择题
下图是我国西部某地区略图,图中左上方所示为当地铁路沿线的草方格沙障。读图完成1~4题。
1.P地与Q地相比,P地( )
①年大风日数少 ②年降水量多
③年降雪日数少 ④沙尘暴日数多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④
A
解析:本题组以宁夏中卫县沙坡头的草方格沙障为情境,考查我国西部地区荒漠化的原因和治理。第1题,P位于贺兰山以东,处于夏季风的迎风坡,且距海较近,降水多于Q地。又位于西北风的背风坡,年大风日数少,沙尘暴日数也少。
2.在铁路沿线设置草方格沙障,其主要生态功能是( )
①截留水分 ②改变气候类型
③削弱风力 ④改变植被类型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C
解析:草方格沙障的主要作用是截留水分、削减风力、固定流沙。
3.Q地植被破坏严重,许多沙丘活化,根据图中信息判断Q地沙丘的移动方向是( )
A.自西向东 B.自东向西
C.自南向北 D.自北向南
A
解析:可根据图中沙丘的图例判断,流动沙丘的移动方向由缓坡一侧流向陡坡一侧,或是依据当地风向来确定。
4.P地是我国著名灌溉农业区,农业发展中可能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
A.荒漠化 B.土壤侵蚀
C.次生盐渍化 D.森林破坏
C
解析:在半干旱区,由于蒸发旺盛,长期引水灌溉易形成土壤次生盐碱化。
5.下列环保标志中,哪一个是绿色食品标志( )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世界主要环保标志的掌握情况。其中A图是中国节水标志,B图是绿色食品标志,C图是国际通用的循环再生标志,D图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标志。
(2009·浙江)专家认为,由于人类的生产活动等原因,预计到2100年全球平均增温4℃~5℃,这对全球环境将产生重大影响。完成6~7题。
6.对全球变暖的环境响应,叙述正确的是( )
A.北半球热带地区降水减少;海平面上升
B.灾害性天气频繁;中国自然带北移
C.洋流发生变化;大部分动物栖息地发生根本性改 变
D.北欧影响最大;北半球亚热带地区降水增多
B
解析:全球变暖会导致洪涝、干旱、沙尘等灾害性天气频繁;温度升高,热量增多会使中国的自然带向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移动,例如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会移至秦岭—淮河以北。
7.在节能减排中,公众可参与的有利于抑制全球变暖的行动是( )
A.充分利用太阳能,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B.采用节水措施;开发利用无污染能源
C.多种水稻;充分利用风能
D.维持能源消费结构现状;自备购物篮
A
解析:控制全球变暖关键是要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充分利用清洁能源和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都有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且公众可积极参与。B项中开发利用无污染能源,公众不可能参与。C项中多种水稻会增加CH4排放量。CH4也是温室气体。D项维持能源消费结构现状,不能抑制全球变暖。
二、综合题
8.根据图中信息及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半干旱地区某地的地形剖面示意图
(1)说明灌渠附近农业用地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成因。
答案:灌渠附近农业用地面临的问题:次生盐碱(渍)化。 原因:常年灌溉导致地上水位上升,以及该区域地表蒸发旺盛。
解析:据图示看出灌溉渠两岸地势低平,农业灌溉不合理(大水漫灌)易产生次生盐碱(渍)化。
(2)简述聚落面临的环境问题及其原因。
答案: 聚落面临的环境问题:风沙危害(风力的侵扰) 原因:风力搬运堆积。
解析:图示聚落区沙地广布,北侧山区植被条件较差,易受风沙危害。
课外能力检测(四十六)
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
环境污染与防治、环境管理
一、单项选择题
读下面材料,完成1~3题。
材料一:下表是我国某特大城市2009年8月8日、8月9日天气和空气质量表。
材料二:下图是我国某特大城市上空2009年8月8日、8月9日等温面分布示意图。
1.该城市的首要污染物主要来自( )
①石油燃烧 ②汽车尾气 ③煤炭燃烧 ④工厂废气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A
2.该城市上空( )
①盛行下沉气流 ②气流扩散条件变差 ③出现逆温现象 ④空气对流显著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B
3.由于连日天气晴朗、太阳辐射强烈,该城市( )
①可能出现光化学烟雾污染 ②臭氧浓度增加
③可能出现龙卷风天气 ④氮气浓度增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A
1~3.解析:由材料一表中内容可知该地首要污染物是氮氧化物,主要来自汽车尾气。再结合材料二中的图示信息可知,近地面气温变化先减后增,由此可判断出现了逆温现象,逆温的存在会使空气对流减弱,不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连日天气晴朗,太阳辐射强烈,此时可能是在高压中心控制之下,空气对流运动微弱,空气中的氮氧化物在强紫外线照射下可能出现光化学烟雾,同时臭氧的浓度也会增加。
读“东北亚地区略图”,回答4~6题。
4.D国常派专家帮助A、B所在国防治酸雨,C国公民自发到A、B所在国植树,说明了( )
①环境问题可能影响到周边国家或地区
②发达国家将污染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③污染物质具有残留性
④解决环境问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D
5.冬季A、B两地酸性气体排放量远高于C、D两地,而C、D两地酸雨危害却比A、B两地严重,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地形、降水 B.洋流、地形
C.太阳辐射、盛行风 D.盛行风、降水
D
6.为了减轻该区域的酸雨,最佳途径是( )
A.工业提倡使用无铅燃料
B.工厂将烟囱造高
C.工业上将生石灰与含硫煤混合使用
D.大力推动使用煤气作为生产、生活燃料
C
4~6.解析:由图中经纬网分析,可判断A、B所在国为中国,C为韩国,D为日本。目前许多环境问题如酸雨、沙尘暴等都可能影响到周边国家或地区,因此环境问题的治理需要国际合作。冬季,该地盛行西北风,酸性气体会被盛行风由A、B两地带至C、D两地,而且C、D两地冬季较湿润,降水较多,酸雨更严重。酸雨的形成主要是矿物燃料燃烧和汽车尾气排放的NOx和SOx,因此,工业上将生石灰与含硫煤混合使用,可使硫氧化物中和,减少酸雨的产生。
“填埋”是目前我国处理生活垃圾的主要方法。设计合理、清洁的填埋式垃圾处理场,不仅要能填埋垃圾,而且要防止其对周围环境和地下水源的污染。下图是填埋坑的地下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7~9题。
7.图中字母代表的设施具有防爆炸作用的是( )
A.M
B.N
C.P
D.Q
D
8.图中P管的作用是( ) A.排放沼气和二氧化碳 B.防止过滤液渗入土壤 C.监测垃圾是否污染了地下水 D.收集过滤液
C
9.图中垃圾被压缩成层状的主要目的是( )
A.防止水污染 B.防止土壤污染
C.节省空间 D.防止坍塌
C
7~9.解析:本题组用填埋式垃圾处理场示意图考查了相关知识。图中设施M的作用是收集过滤液,N的作用是防止过滤液渗入土壤中,P的作用是监测垃圾是否污染了地下水,Q的作用是排放沼气和二氧化碳,防止产生爆炸。将固体垃圾压缩成层状,能减少其所占空间,提高垃圾处理场的使用效率。
二、综合题
10.(2008·广东)我国东南部某城市,随着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一些环境问题。根据下述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4)题。
材料一:气溶胶粒子是指固体粒子、液体粒子或它们在气体介质中形成的悬浮体。大气中某些气溶胶粒子达到一定程度时,可形成混浊天气现象,造成大气污染。
材料二:见图1
材料三: 见图2
(1)该市混浊天气出现日数最多的是________月,出现日数最少的是________月。
12
7
(2)出现混浊天气的主要原因是(多选)( )
A.大量工业废气的排放
B.交通运输工具的增多
C.连续的阴雨天气
D.近地面存在逆温现象
E.城市森林覆盖率高
ABD
(3)城市SO2污染源的空间分布特点是________。分析原因。
答案:工业区污染源比重大(主要集中在工业区) 原因:工业区污染源多(主城区和其它区工业污染源少)。
(4)防治该市大气污染可采取哪些措施?
答案: 措施:①控制污染源; ②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 ③使用清洁能源; ④健全环境法规(加强环境执法)。
解析:从图1中可以看出,该市混浊天气出现日数最多的月份是12月,最少时为7月。连续的阴雨天气,大气中某些气溶胶粒子随雨水降落到地面上,森林覆盖率高,可吸收大气中的悬浮颗粒,这两种情况下出现混浊天气的日数少。从图2中可以看出,甲、乙工业区排放的SO2多;防治大气污染应从调整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污染源的排放等方面来分析。
11.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三峡工程蓄水后,峡江急流变为“平静湖水”(下图)。随着大坝的建成运行,库区环境问题备受社会各界关注。据国家环保局通报,目前库区水质较好。但库区上游及其沿岸支流城镇的废水、固体废弃物非达标排放现象仍然严重,每年有大量生活垃圾随流水进入库区,某县曾在4天内捞起的漂浮物就达100多吨。
(1)图中,某支流上A、B两处水质较差的是哪处?如果该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试说明原因。
答案:B处。原因:库区两岸支流地区城镇工业、生活等污水排放,其下游受到库水顶托,水流相对变缓,致使污水富集,水质变差。
解析:本题以三峡库区环境问题为背景,考查了引起环境污染的原因、环境污染的危害与环境管理的实施措施。第(1)题,河流沿岸是人口、城市较密集区,工业生产排放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相对较多,同时各河段河流的流速、流量也影响河流被污染的程度,往往下游地区较为严重。此题由于水库的顶托作用,使B处水流相对变缓,故污染较重,水质较差。
(2)漂浮物对库区的主要危害有哪些?
答案: 危害三峡工程安全;影响旅游景观;阻碍航运。
解析:根据漂浮物的特性即不可溶性,如白色垃圾、木棒等;联系日常生活,符合实际即可。
(3)从源头控制的角度考虑,采取哪些环境管理措施可以解决库区漂浮物问题?
答案: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利用各种手段(法律、行政、经济等)制止乱倒垃圾行为;对城乡垃圾进行集中收集,采用各种技术进行分类处理、利用。
解析:从思想行为等各个角度,提出减少控制漂浮物的排放等措施,均为可行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