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童年的发现 课件(26张)

文档属性

名称 23.童年的发现 课件(26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6-10 21:32: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23
童年的发现
孩子们,平时生活中你们有哪些有趣的发现?
导入新课
情不自禁
重点探究

禁jīn(情不自禁)
禁jìn(禁止)
重点探究
胚胎
祸患
天赋
妨碍
岂止
痴迷
羞愧
幸亏
驱逐
重点探究
翻来覆去
运转自如
绞尽脑汁
默不作声
重点探究
第一部分(1、2段):概述了作者童年时的发现。
第二部分(3-13段):重点描写了作者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
第三部分(14-19段):作者的发现在几年后老师讲课时得到了证实。
重点探究
我在九岁的时候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这完全是我独立思考的结果。
重点探究
我的发现起始于梦中飞行。每天夜里做梦我都飞,我对飞行是那样迷恋,只要双脚一点,轻轻跃起,就能离开地面飞向空中。后来,我甚至学会了滑翔,在街道上空,在白桦树梢头,在青青的草地和澄澈的湖面上盘旋。我的身体是那样轻盈,可以随心所欲,运转自如,凭着双臂舒展和双腿弹动,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里。
重点探究
“为什么只有晚上睡觉时才长?”
“白天你们太淘气,妨碍细胞的生长。到了晚上,细胞就不停地繁殖。”
“那么为什么人在生长的时候就要飞呢?这究竟是什么道理?”
“这是你们的细胞回想起了远古时代,那个时候,人还是飞鸟。”
“人怎么会是鸟?”我们万分惊讶。
“岂止是鸟!人是由简单生命进化来的。
最开始是草履虫,后来是鱼,……所有这些知识,等你们升入高年级,上课时老师都会给你们讲解。”
重点探究
老师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更“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以至于亲自抓来鱼,仔细观察,想从鱼身上发现人应具有的某些特征。
重点探究
我想得是那样痴迷,以至于从河里抓到一条鱼,我都会翻来覆去地看个仔细,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该具有的某些特征。
重点探究
哪两个词写尽了“我”寻找的用功和努力?
痴迷
翻来覆去
重点探究
我想得是那样痴迷,以至于从河里抓到一条鱼,我都会翻来覆去地看个仔细,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该具有的某些特征。
小组讨论探究:想象“我“研究一条鱼的样子,会翻来覆去地看些什么?想些什么?
痴迷
翻来覆去
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
该具有的某些特征。
重点探究
“为什么是九个月呢?”我绞尽脑汁思考这个问题的答案。想啊想啊,嘿!终于想出了眉目:“哈!这就跟画地图差不多。地上的距离很远很远,在地图上画出来只不过几厘米。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成小鱼,经过了很长时间。现在,这一段时间就折合成一个月。从小鱼变成青蛙又得经过很长时间,又折合成一个月。这样推算下来,到变化成人,正好是九个月。”我的发现竟是如此简单明了,我为此感到格外高兴。我想大概还没有人发现这个道理。
重点探究
站在教室外面,我终于悟出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世界上的重大发现,有时候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重点探究
布鲁诺
意大利思想家、自然科学家、哲学家和文学家。他勇敢地捍卫和发展了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并把它传遍欧洲,被世人誉为是反教会、反经院哲学的无畏战士,是捍卫真理的殉道者。
重点探究
伽利略
意大利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及哲学家,科学革命中的重要人物。其成就包括改进望远镜和其所带来的天文观测,以及支持哥白尼的日心说。
重点探究
回顾课文,说说作者的发现源于什么?
从作者的发现过程中,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重点探究
从作者的发现与发现过程中,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爱幻想:作者每天都梦到飞行的谜题,并能轻盈自如地飞到任何想去的地方。
爱思考:作者为了解开梦中飞行的谜题,特地去请教老师,并针对老师的答案进行连环追问。
爱探索:为了弄懂人的进化过程,作者甚至下河抓鱼,发现将来的人身上所具备的特征。
爱幽默:作者上课因被老师误解,轰出教室,依旧自我解嘲。
重点探究
作者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对你有什么启发?
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坚持探索。
重点探究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1910年的一天,年轻的魏格纳因病住进了医院。病房洁白宁静,就连穿着白大褂的医生也是脚步轻轻。
魏格纳性格豪放,天性好动,在静谧舒适的病房里坐卧不安,就像软禁在牢笼中的困兽一般。他常常耐着性子,面对墙上的地图呆呆地出神。实在无聊了,魏格纳就站起来,用食指在地图上画着各个大陆的海岸线,借此消磨时光。他画完了大洋洲,又画南极洲;画完了非洲,又画南美洲。突然,他的手指慢了下来,停在地图上南美洲上巴西的一块突出的部分,眼睛却盯住非洲西海岸呈直角凹进的几内亚湾。瞧!这两个地方的形状竟是这般不可思议地吻合!魏格纳被自己偶然的发现惊呆了!他精神大振,仔细端详着美洲和非洲大陆形状上的不同点。果然,巴西东海岸的每一个突出部分,都能在非洲西海岸找到形状相似的海湾;同时,巴西的每个海湾,又能在非洲找到相应的突出部分。
拓展阅读
“这不会是一种巧合吧?”
魏格纳兴奋极了,将地图上一块块陆地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从海岸线的相似情形看,地球上所有的大陆块都能够较好地吻合在一起。
于是,这位年轻人的脑海里形成了一个崭新的奇想:在太古时代,地球上所有的陆地都是连在一起的,后来因为不断漂移,才分成今天的各个大陆,它们的海岸线才会惊人地吻合。
第二天一早,他叩开了著名科学家柯彭教授的大门,把自己这个想法告诉了他。教授肯定了他的假想有道理,并说也曾有人提起过,但都没有足够的事实加以证明。教授劝他打消念头,不必为此枉费心机。
拓展阅读
魏格纳并不是一个轻易改变自己想法的人。他开始在各大洲之间的联系和对比中进行考察,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一次,他看到一份材料,里面提到南美洲和非洲大陆上的古生物化石有一定的相似性。一种叫中龙的爬行动物,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显然,这些动物当时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否则,即使是插上翅膀也难以飞渡重洋。这个重要的发现大大鼓舞了他。他充满信心,又做了很多考证工作。
1912年,在法兰克福召开的地质学会上,魏格纳作了题为《大陆与海洋的起源》的演讲,提出了关于大陆漂移的假说,引起了地质界的震动。
拓展阅读
思考与练习:
(1)魏格纳的假想是什么?
(2)魏格纳发现了什么重要的证据,证明自己的假想是正确的?
(3)他能有这么重大的发现靠的是什么?
思考练习
推荐阅读:《中外科学家的故事》
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