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科学探究:欧姆定律(第2课时)
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欧姆定律,能初步运用欧姆定律计算有关问题。
2、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介绍欧姆的故事,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品格。
重点难点:
欧姆定律是重点,应用是难点。
教学准备:
实验器材:略。.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
引入新课
找一生回答上节实验的两个结论。
启发学生将这个结论用一句话概括出来,指出这就是欧姆定律。
思考回答
也可以通过具体的题目回顾上节的结论。
(一)欧姆定律(板书)
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此规律首先由德国物理学家欧姆得出,所以叫欧姆定律,让学生熟练掌握定律的内容,并阅读信息窗内的内容,学习欧姆执着的探究精神。
(二)欧姆定律的公式:I=U/R(板书)
教师强调
(1)公式中的I、U、R必须针对同一段电路。
(2)单位要统一:I—A,U—V,R—Ω
(3)对变形式U=IR,
R=U/I的理解。
(三)运用欧姆定律计算有关问题(板书)
例1
一盏白炽电灯,其电阻为807Ω,接在220V的电源上,求通过这盏灯的电流。
教师启发指导。
找一生板演,师生讨论补充完成。
投影练习:
练习1
有一种指示灯,其电阻为6.3Ω,通过的电流为0.45A时才能正常发光,要使这种指示灯正常发光,应加多大的电压?
练习2
用电压表测导体两端的电压是7.2V,用电流表测通过导体的电流为0.4A,求这段导体的电阻。
通过练习2引导学生总结出测电阻的方法,由于用电流表测电流,用电压表测电压,利用区姆定律就可以求出电阻大小,所以欧姆定律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测定电阻的方法,这种方法叫做伏安法。
例2
并联在电源上的红、绿两盏电灯,它们两端的电压都是220V,电阻分别为1210Ω、484Ω。
求
通过各灯的电流。
教师启发引导
(1)学生读题后根据题意画出电路图。
(2)I、U、R必须对应同一段电路,电路中有两个电阻时,要给“同一段电路”的I、U、R加上“同一脚标”,如本题中的红灯用I1、U1、R1来表示,绿灯用I2、U2、R2来表示。
(3)找一位学生在黑板上画出简明电路图。
(4)大家讨论补充,最后的简明电路图如图114:
展标总结
布置作业:课本课后作业1、2、3
熟记定律内容,阅读《欧姆》的事迹
用U表示电压、I表示电流、R表示电阻,讨论欧姆定律的表达式。
认知并领会。
读题,据题意画出简明电路图,并在图上标明已知量的符号数值,未知量的符号数值,并根据公式计算
已知:R=807Ω,U=220V,求:I。
解:I=U/R=220V/807Ω=0.27A
按解题规范读题做题。
学生答出根据的公式I=U/R引导学生答出
通过红灯的电流为
I1=U1/R1=U/R1
通过绿灯的电流为
I2=U2/R2=U/R2
解题步骤
已知
U1=U2=U=220V,R1=1210Ω,R2=484Ω,求I1、I2.
通过红灯的电流为:
I1=U1/R1=U/R1=220V/1210Ω=0.18A
通过绿灯的电流为:
I2=U2/R2=U/R2=220V/484Ω=0.45A
答:通过红灯和绿灯的电流分别为0.18A和
0.45A。
依据目标,归纳总结
板书设计:
欧姆定律
一、欧姆定律
导体中的电流强度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二、欧姆定律表达式
I=U/R
三、欧姆定律计算
1、已知
R=807Ω,U=220V,求I。
解
根据I=U/R得
I=220V/807Ω=0.27A
答:通过这盏电灯的电流是0.27A
2、已知U1=U2=U=220V,R1=1210Ω,R2=484Ω
求I1、I2
解
根据I=UR得
通过R1的电流为
I1=U1/R1=220V/1210Ω=0.18A
通过R2的电流为I2=U2/R2=220V/484Ω=0.45A
答:通过红灯的电流是0.18A,通过绿灯的电流是0.45A。
教学反思:15.2.1
电流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课题
电流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课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备课补充材料
教学目标:1.理解欧姆定律,能进行简单的计算;同时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自己找出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学习科学探究方法。
3.让学生体验和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形成尊重事实、探究真理的科学态度。
重
点:利用控制变量法找出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难
点:灵活掌握欧姆定律
教学过程:
导课:(实用、新颖、简洁)
人们使用电主要是利用电流产生的各种效应,比如热效应、磁效应、化学效应等,而这些效应都和电流的大小有关。那么,电流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讲授:
一、实验探究:电流与哪些因素有关:
猜想与假设:
A:既然电压是产生电流的原因,那么升高电压,电流会不会也跟着增大呢?
B:既然电阻对电流有阻碍作用,那么增大导体的电阻,通过导体的电流会不会减小呢?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首先,我们应当设计出满足实验要求的电路。安排适当的实验步骤,明确要收集的数据。由于电流可能受到电压、电阻等多因素的影响,所以应分别研究电
(
A
V
)流大小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实验的电路图: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A:保持电阻两端的电压不变,选用不同的定值电阻时,通过电阻的电流是怎样变化的?
B:保持电路中的电阻不变,改变电阻两端的电压时,通过电阻的电流是怎样随它两端的电压变化的?
把收集到的数据整理后,填写在下表中:
表一
保持电压不变时,研究电流随电阻的变化
实验次数电压电阻R/
Ω电流I
/
A1
U
=
_____V23
表二
保持电阻不变时,研究电流随电压的变化
实验次数电阻电压U
/
V电流I
/
A1
R
=
_______Ω23
分析与论证:
对以上两个表格的两组数据进行仔细分析,并和其他实验小组进行交流,归纳出电流随电压、电阻变化的规律。
分析与论证是实验的重要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不同实验小组的数据进行综合和比较,让学生体会到决不可能用两三组数据就概括规律。同时,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实验中的失误,实事求是,应如实地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研究实验改进的措施。同时还应帮助学生研究减小误差的方法,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得出结论:
A:保持电阻不变时,电流跟电压成_________关系;
B:保持电压不变时,电流跟电阻成_________关系。
二、欧姆定律:
通过实验探究,我们知道:一段导体中的电流,跟加在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德国物理学家欧姆最先通过实验归纳出这个规律。人们为了纪念他,就把这个规律叫做欧姆定律。它的公式是:
三、例题:
某白炽电灯在照明电路中工作时,其灯丝的阻值为484Ω。那么此时通过灯丝的电流是多少?
分析:已知照明电路的电压是U
=
220V,灯丝电阻R
=
484Ω,根据欧姆定律可求出电流的大小。
解答(略)
强调:欧姆定律中的I、U和R是指同一段电路中的电流、电压和电阻,决不能张冠李戴。
四、课堂练习
(1)某用电器在它的两端加上4V电压时,通过的电流是2A,求其电阻是多大?若在它两端加上10V电压时,用电器的阻值变为多大?若加的电压是0V呢?
(2)电压保持不变,当接入电阻为242Ω的灯泡时,电路中的电流为0.91A,如改接电阻为165Ω的电烙铁,电路中的电流变为多大?
五、当堂检测(续助5分钟左右)
1、对于一段导体来说,关于的物理意义有下面几种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
A、导体中的电流越大,则电阻越小
B、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越大,则电阻越大
C、导体的电阻等于导体两端的电压与通过的电流之比
D、导体的电阻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通过的电流成反比
2、在一段导体两端加2V电压时,通过它的电流强度是0.4A,这段导体的电阻是______Ω;如果在它两端不加电压,通过它的电流强度是______A,这段导体的电阻是______Ω。
3、一只电流表,在指针指到最大值0.6A时,它的两端电压为75mV,电流表的电阻是多少Ω?当指针指到0.4A时,电流表两端的电压是多少伏?
3、一段铜线的电阻为R,两端电压为U,通过电流强度为I,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R由铜线的长度和横截面积决定
B.R的大小与U有关
C.铜线的电阻对电流通过有阻碍作用 D.R的大小与I无关
4、将一个阻值R=15Ω的定值电阻接入电路中,当R两端的电压是3V时,R中的电流是
A;当R两端的电压是6V时,R中的电流是
A;如果R中的电流是100mA,那么R两端的电压是
V。
5、当加在某段导体两端的电压为6V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为0.5A,则导体的电阻为
Ω;若加在该导体两端的电压增为12V,则该导体的电阻为
Ω。
作业
教后札记:
板书设计:电流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电流与哪些因素有关
电阻不变时,电流跟电压成正比
电压不变时,电流跟电阻成反比。
欧姆定律:
一段导体中的电流,跟加在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